2012年7日18日(三)觸境 心理感受

思已業,身、口、意三業,留下一個深刻的影響。廣論122頁 音檔 52A

當你遇見不如意事情,這是我自己的業,要把它扭轉,佛經告訴我們說,多去看書,聽聞、思惟、觀察。

這個業是怎麼形成的呢?事,意樂,加行,究竟。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候,有幾個特性。事”就是說,我幫人家忙,被幫忙的人,以及給他的東西這叫“事”。

我以什麼樣(歡喜)的心情去做這件事這是“意樂”,意樂就是內心當中的狀態。

我(善知識)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這就是“加行”。

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狀態,這叫究竟”。

任何一個業的圓滿,一定經過這四個步驟。

關於那個意樂部份;因為它的確內心當中有種種的不同,所以有時候我們把內心當中也分成三點:想,欲樂,煩惱。

 

什麼叫“想”?什麼叫“欲樂”?什麼叫“煩惱”?

比如說我要幫一個人,或要傷害一個人,

假定說傷害一個人,因為這個人我討厭他,或對我有怨,

幫助一個人對我有恩,所以為了我們容易了解起見,

假定是說這個人有怨,我要傷害這個人,

所以當你動腦筋去想的時候,去做這件事情,

先腦筋當中準備好了,然後他來了,你就想這個傢夥來了,實際上呢?

 

比如說你像當中這個人是張三,結果他不一定是張三對吧?

你明明想傷害張三,結果李四跑來,所以李代桃僵,那怎麼辦呢?

所以這個想,要想對,你把他當你,要傷害的是張三,

然後這個人來的時候,你要把他想成張三,

這個時候他雖然不是張三,可是因為你覺得張三,

你去做這個業是正的,再不然的話呢?

這個所以他有四種,是張三非張三,第二個是可能是張三,然後你想是不是他?

可能是,不是吧,所以他本身的確是,可是你覺得懷疑它,或者覺得不是,另外一種呢?

李四來,你以為他張三,以為他不是張三,是,這有四種分別。

欲樂呢?就是我內心當中作這件事情的動機,煩惱就是作任何事情,一定有煩惱,有的時候由貪心,有的時候由嗔心,有的是癡心,什麼叫“貪心”、“嗔心”,以及“癡心”呢?

比如說我要去傷害一個人,或者幫助一個人,傷害一個人的時候有貪,比如說我們要吃很多東西,吃肉,那是為什麼吃肉食,貪心,對吧,那還有一種呢由做很多事情,因為貪心要吃而殺生,這是貪,還有一種吃因為嗔,比如你看見一個毒蛇,那時候絕對不是因為貪心,因為嗔心。除了這個認識,什麼是癡心呢?

有一種人的說法,說這世間的動物啊,天生來給我們吃的,所以他沒有貪,並沒有嗔,但是他得到那訊息,那概念是不合道理的,這叫癡。

反正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會有這種不同的內心當中貪嗔癡,因為貪嗔癡是造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這種都屬於內心上頭的。

把這三點我們總的拼合起來,叫意樂

 

藕花深處

天多高海多廣 思念有多長

生死痛痛別離 上師上師在何方

虛空廣海洋深 上師恩情難載承

傷別離淚成行 又是一年思念長

千江有水 月投千江 藕花深處 藕花深處 蓮飄香

上師上師在何方 就在我身旁 上師上師在何方 就在我心上

上師上師在何方    就在我身旁 上師上師在何方   就在我心上

上師上師在何方    就在我身旁 上師上師在何方   就在我心上

就在我心上

                     緣有情 合十   發願 迴向

願我生生遇明師  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滿  速疾證得金剛持

 

※對於師長不能觀過。我以前唸過《長憶念頌》:

「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長憶念。」

自己的過失積得像山一樣大卻看不見,老師的過失小得像秋毫那樣都看得見。

「法不相應實由此」,我們修法修不好,原因就在這上頭,所以下腳的第一步要「勤加懺悔」,努力去懺悔。

 

對境觀心:「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