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緣起性空 (1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彌陀如來無窮盡,弟子禮拜亦如是。

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被境轉,便是眾生。

 

我羯摩和尚見我歡喜拜,笑我盲修瞎練,謂我云:「你雖多拜,恐怕不及會拜者一拜。」我初不信,以為這老漢欺人。後來以六句頌修觀行,才知所說不虛。不會拜者,恐怕不但一拜不成,多拜能抵一拜也不成者有的是。

要得功夫深,杵頭磨成繡花針。

無住」即真空 實相,豎窮橫遍,為法之本;住則局而不橫豎矣。

生心」,即從無住本,發不住空有中道之妙有菩提心;亦名始覺智;亦明觀照般若。

以此智修真空絕相觀者,當觀計五陰我人等四相為實有者,皆如繩上計蛇,曰遍計本空。若知繩本無蛇,即知五陰實無有我,故曰人空;進觀五陰亦非實有,故曰法空;二空亦空,故曰真空。

以此智修理事無礙觀者,當觀十界依正,一一如幻,而與真空不但不相違背,而事事皆能顯理;如繩能顯麻,曰依他如幻,即是圓成。

若依此智修周遍含容觀者,當觀十界依正,一一當體即是真空,故各互遍含容。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630日星期二

 

生、滅、變、異」好熟喔!是出在那裡?喔!原來是出在《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師父只是在生、滅、變、異」每一字,隔開加一個頓號,我就不行了。10171頁。

 

166頁十二因緣圖,經過師父一解釋,怪不得佛世時,和尚向仙道大王解說十二因緣圖會證果,師父把圖掛在板子上說他百看不厭。希望看了後大家能證佛果。現代我們聽的人也會覺悟。十二支第一個『瞎子』,一個小孩子牽他在路上走,雖然他是人,是道,非道他分不清楚,反正只聽人擺佈是最可憐的。想想我也是啊!無奈的多種角色,真正是我在做主嗎?瞎子代表無明,很遺憾的有腳在他身上,偏偏對世間的真相根本弄不清楚?不了解事情真相去造作。

 

第二支「行」『陶器匠』陶器匠做成六道相當人也一樣形相,橫是畜生,豎是人,地獄、餓鬼、畜生,大小、顏色、長短、方圓。

 

 

第三支「識」,我們的心識像猴子一天到晚不停的,跳來跳去。

 

第四支的圖是「名色」,一些人在那小船上面,也就是說我們從這一生,跑到那一生的過程,那一些人相當於「名」 (就是心),船相當於「色」。心識就依這個名色,名色由心識執取而增長。

 

第五支「六入」,說房子有六個窗子 (我們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窗子雖然有,只是如此,說這個認識作用還不生起 ()

 

第六支「觸」,就是一個男女,全部精神在這地方

 

第七支「受」,這一個人被一支箭射到眼睛裡面。有多強烈的感受!比喻我們一天到晚都為這個感受的擺佈,就像那支箭射在眼睛裡,對我們的影響是全部的精神,遇到一點小小的境界,就死死地被它困住在這個上頭。

 

第八支「愛」,圖的話就是醇酒美人,一個人在那喝酒,越喝越想喝,告訴他喝醉了,他絕不承認。但是那個行動就是反常了,無關緊要,永無滿足,再加上一個美女在旁邊,「愛」就是這樣狀態,人家叫醇酒美人。

 

第九支「取」,愛就執取到了。就有一個人 (猴子) 爬在那樹上面摘,那猴子牠永無饜足地摘,那全樹的果子都沒有了,最後弄到牠一個都沒有,我們人這個愛取的心理也就是這樣。

 

第十支「有」,是一個懷孕婦女,而且快生的狀態,緊接著馬上要出生。

 

第十一支「生」,十一支圖就是「生」,「生」是一個總相,一旦「生」了,一生都在「受」支當中。生起了以後,他一直在變化,變化過程中「受」是個心理行相。有了「生」這個東西就該死、沒辦法逃。

 

第十二支「老死」,一個人揹了一個死屍。我們一旦生了,那注定了我們就揹了該死的這個東西叫「老死」。生、滅、變、異」也就是八大人覺經中,第一覺悟 所說的 :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行〉:菩提願、慈悲心、般若智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心),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空慧)為方便。』

『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慧』

『大菩提為因,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

菩薩摩訶薩應修學『一切智願』,菩提心。大悲遍十方際 一切眾生。無所得的般若,不依有無二邊的空性慧。

菩提心,大悲心,般若無所得。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觀三論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論宗。它的教義以

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二諦的「諦」字是真實的意思,

依從法性理體的叫真諦,

依從緣起現象的叫世俗諦。

依從俗諦說,事物存有。

若依從真諦說,諸法皆空。

所以真、俗二諦也叫空、有二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

 

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無所得的中道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

此宗實際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中道第一義」 是:「佛法無邊」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集了一千劫行布施、供養善逝等,做很多善行所積聚的福田功德,

 發一念瞋心就能夠整個毀掉,瞋心就是這麼嚴重一瞋能摧千劫善根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

普通人的瞋心,他並沒有說。

如果說「瞋同梵行者」,就說我們同修當中,如果你那個瞋心,那更嚴重。還有呢,對瞋恚菩薩,是尤其嚴重!

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

發菩提心,觀功念恩,防止觀過心。

如果互相瞋恚的話,沒有一樣東西救得了你。持戒、多聞,學定,學蘭若,說這個人一點蘭若供養佛啊,沒有用!

入行論中亦云:「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勝子菩薩,這些地方,那如果說,有發一念暴惡之心,你這一個念頭發一個,就像你所發的惡心那樣,就要經過這麼長的劫數,住在地獄裡邊。

這個概念我們常常想,念頭,一個念頭就這麼大的果報!

所以眼前我們不要為了小小的一點點事情啊,就對自己大損害,眼前受一點苦,很快就過去了。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願

云何名尸羅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


戒是菩提心,空無不起慢,起於大悲心,救諸毀禁者。
 

自行十善、讚歎行十善功德者,身壞命終上生天上。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樹菩薩造 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中論觀六情品第三


問曰。經中說有六情。所謂。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塵


此中眼為內情色為外塵。眼能見色乃至意為內情。法為外塵。意能知法。答曰無也。何以故。


是眼則不能  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  云何見餘物


是眼不能見自體。何以故。如燈能自照亦能照他。眼若是見相。亦應自見亦應見他。而實不爾。是故偈中說。若眼不自見何能見餘物。問曰。眼雖不能自見。而能見他。如火能燒他不能自燒。答曰。

火喻則不能  成於眼見法 去未去去時  已總答是事


汝雖作火喻。不能成眼見法。是事去來品中已答。如已去中無去。未去中無去。去時中無去。如已燒未燒燒時俱無有燒。如是已見未見見時俱無見相。復次。


見若未見時  則不名為見 而言見能見  是事則不然


眼未對色。則不能見。爾時不名為見。因對色名為見。是故偈中說。未見時無見。云何以見能見。復次二處俱無見法。何以故。

見不能有見  非見亦不見 若已破於見  則為破見者


見不能見。先已說過故。非見亦不見。無見相故。若無見相。云何能見。見法無故見者亦無。何以故。若離見有見者。無眼者。亦應以餘情見。若以見見。則見中有見相。見者無見相。是故偈中說。若已破於見則為破見者。復次。

離見不離見  見者不可得 以無見者故  何有見可見


若有見見者則不成。若無見見者亦不成。見者無故。云何有見可見。若無見者。誰能用見法分別外色。是故偈中說。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復次。

見可見無故  識等四法無 四取等諸緣  云何當得有


見可見法無故。識觸受愛四法皆無。以無愛等故。四取等十二因緣分亦無。復次。


耳鼻舌身意  聲及聞者等 當知如是義  皆同於上說


如見可見法空。屬眾緣故無決定。餘耳等五情聲等五塵。當知亦同見可見法。義同故不別說。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來說。」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20141216日星期二

 中觀【正見】

 上課筆記隨便記

<中道> 與正見相應。

一直到阿育王墳墓挖出來,才證實佛陀不是神話,擁有實有。是文學,佛陀的教法印刷宋代才有,太虛大師才恢復僧人教育,培養人才,我們看到經典是不容易。世間充滿欺罔性,沒有實在性。都是互相假託事物生起,五分法為佛,討論出來叫『中論』。以緣起來認識它。酒很好,但不能過度。

『無念』叫做都不用想,經論是有價值。

『觀』正確理解世間,內心思惟追求代表認識。

『思所成慧』叫如理作意,是修行。

『觀空』名為不放逸。

『止』心裡沒妄想,內心明了性。『觀』智慧。

『意』識看無常。會得無我智,明瞭性。

『我』離開五蘊畢竟空。佛教很重視智慧。

『執見』叫愚癡,指世間有學問的人。

『學習』要像舌頭一樣嘗到味道,不要像湯匙。往生淨土是跟佛學。佛教是世界性宗教,繼承制度少流血 (漢傳佛教)

聖人的五蘊沒有『我』的事 ()。聲聞不圓滿,羅漢要再多付出一點,我們追物質文明。

『直心是道場』,二個事件的發生性叫因果關係,從經驗考察,生死輪迥是緣起,展出無常相貌。

 

只有短暫剎那『有』。數學上的點。

中論是破『有』、『無明』、『執見』、『自性見』。

『自性見』→ 會導致矛盾。

撥無因果是→ 斷滅見。

重點在心遠離。

儒家 → 社會和偕的關係。

若不把握『中道』無用處,出自雜阿含經【琴弦論】。

這個世間是無自性的,龍樹菩薩主張平等真理。必先要把無明破除,如患眼病者,眾生之根本執著,不除不得解脫,不以手術、藥 () ,不肯除眼病,而寧可瞎眼一生。

『五蘊非有,四大皆空』,第一要知道『空』,不是沒有。

世間本來就緣起。

 

學生  暫寫研討至此    晚上6:53 PM

 

無量義者,是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

凡所有相 , 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密多,於一切法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

「以一切法皆無所有,能著、所著、著處、著時不可得故

三身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

清淨法身(大圓鏡智),佛性、自性

圓滿報身(平等性智),智慧

千百億化身(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行持)

四智圓滿之佛果,即是究竟位(斷惑證理)

【復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大圓鏡智性清淨 - 心如明鏡、洞照萬物無染著如實、智慧通達清淨圓明

平等性智心無病 - 心行平等普敬眾生、無分別心

 妙觀察智見非功 - 善觀法相、諸法圓融自在無礙無所住而生其心

 成所作智同圓鏡 - 自利利他、妙行無住如圓鏡

轉識為智者,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 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成所作智- 是有漏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 是轉有漏第六意識,成無漏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 是有漏的第七識末那識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 是轉有漏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大圓鏡智

 

唯識五位

 

一、資糧位 ─ 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 ─ 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 ─ 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 ─ 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 ─ 住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俱不可得故。」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

(七四九)

雜阿含:「若無明為前相,故生諸惡不善法。時,隨生無慚、無愧;無慚、無愧生已,隨生邪見;邪見生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正見生已,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欲、瞋恚、愚癡。

如是聖弟子得正解脫已,得正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善見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   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七五0)

雜阿含經:「有邪、有邪道,有正、有正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邪?謂地獄、畜生、餓鬼。何等為邪道?謂殺、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何等為正?謂人、天、涅槃。何等為正道?謂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無貪、無恚、正見。」

「當知有身,當知斷有身集,當知證有身滅,當知修斷有身道跡。」

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苦、集、滅、道」四聖諦,即「『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正見,正思維。   正精進策勵戒定慧三學修八正道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楞嚴經:『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無同異中,熾 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如是擾亂 ,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行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靜成 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經云:「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

見暗之時,見非是暗;

見空之時,見非是空;

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經云:「狂性頓歇,歇即菩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遠離顛倒夢想」, 轉煩惱成菩提。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住、坐、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云:「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云:【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


『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經云: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佛教般若性空,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融通空有

 中論觀四諦品: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雜阿含,經云:「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緣起性空的中道義

【中道】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

 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

 法相以唯識為中道,

 三論以八不為中道,

 天台以實相為中道,

 華嚴以法界為中道。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三大部:「開慧的楞嚴 (佛義)、成佛的法華 (佛意)、富貴的華嚴 (佛境界)。」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重重無盡,無盡重重,圓融無礙

理無礙法界,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能容大,大能容小,一 無量,無量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海印三昧同時顯現,就是華嚴的境界。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五時八教

五時:(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

(一)華嚴時:成佛後三七日說華嚴經,度諸大菩薩。

(二)阿含時:十二年說阿含經,度聲聞緣覺人。

(三)方等時:八年說諸部大乘經,廣談藏、通、別、圓四教,化度不同根機的眾生。

(四)般若時:二十二年說諸部般若經。

(五)法華涅槃時:八年說妙法蓮華經。將入滅時,以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顯寂滅為樂;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即全無善根者),亦有佛性。

八教:(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五)頓教、(六)漸教、(七)祕密教、(八)不定教。

化法四教:藏教、通教、別教、圓教 。是佛應眾生說法。

三藏教即是經律論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諦,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  通教是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使三乘通學,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旁機;

別教是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不通於二乘;

圓教是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

 

化儀四教: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定教。是佛說法的方法。

為上根頓說別教圓教的大法者,名頓教;

對中下根漸次開示,自淺至深,次第而漸進者,名漸教;

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眾各自領會,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

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眾聞解各異,證果不同,或聞小法得大果,或聞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讀法華不知佛智慧,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一心三觀 : 即空觀、假觀、中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空 假 中” 三觀。

   ()、空觀: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

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

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

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

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

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

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


 (二)、假觀: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

由觀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

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

以空觀立真諦之法,

以假觀立俗諦之法,

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

簡而言之,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三)、中觀: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

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

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

言空則空外無法,

言假則假外無法,

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

簡而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

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

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

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

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

 

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

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

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

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

 

藏通別圓


藏教;修析空觀,即是有外見空,亦即捨色取空;

通教;修體空觀,即是即色而空,亦即了達萬象當體即空;

別教;修次第三觀,即是由空入假,由假而中,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空之外有中道,

圓教;修一心三觀,即是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空有即中道。

修次第三觀及一心三觀,了達萬法當體即是真如實相,證中道理,能從空出假(由解脫而入世利生),廣度眾生,導萬行以入智海,是為菩薩的不共般若。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8 Thu 2014 07:04
  • 提昇

舊版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九卷 A面

【初中分三,①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②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③ 正聽軌理。】

這個聽聞佛法,又分三個步驟。第一個就告訴我們哪,「思惟」,就是觀察思惟,擺在腦筋裡去想,說聽聞佛法有什麼殊勝的利益,這個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覺得:好端端地在那裡,舒舒服服、高高興興,為什麼要去聽啊?送到門上來啊我們還不一定聽咧!送到門上來聽的時候,覺得:「欸!他講得不對,我這個對,他那個有什麼了不起啊,他這個我也曉得!」這種心情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你首先先要想,這個聽聞佛法有什麼好處?反過來不聽佛法有什麼壞處?那個時候你才心裡面會一心一意地會推動你去做,推動你去做。實際上我們心裡面的,平常啊有各式各樣的煩惱擋在這裡,假定你沒有一個準備的話,很容易都在煩惱上轉。儘管你坐在聽法的地方,在那個法會裡邊,你心裡面還在煩惱上面相應,結果在這種狀態聽了法,害了你。下面會詳細說,為什麼叫聽了法,害了你呢?就是剛才說的,聽了法,你不拿它來自己淨化而增長煩惱,這個原因。所以你先聽聞它的殊勝的利益,然後推動你,推動你去一心求這個法。

那麼其次呢?對法是如此,對講法的法師應該怎麼辦?發起承事,發起承事。要對他至誠恭敬,這個道理下面講。你有了這樣的準備,那下面就是正式聽聞。它每一部分有它的特殊的理由在,我們哪必定要照著去做,必定要照著去做!你能照著去做就得到好處,你能做多少就有多少好處所以下面這個每一個部分,對我們現在是絕對,有絕大的意義!真的照著去做,這個才是對我們真實的好處。現在我們看,說聽聞佛法有什麼殊勝的利益?

新版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九卷 B面
【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現在修學佛法,我們內心當中要淨化我們的東西,假定我們也能夠思惟這個法的勝利的話,那我們心心念念就照著去做,當我們心心念念照著去思惟觀察的時候,內心當中就不斷地提昇,這是為什麼在聽聞佛法之前,要讓我們去思惟。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由於聽聞佛法思惟了,會改變我們自己平常一般的習氣,使得我們從我們平常的習氣當中能夠振奮,策發自己的恭敬、精進,來趨向於法,努力照著法去做,這樣這個聽的法就有用;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經》:「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欲了知 三世ㄧ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就滅了。

有了心的動念,才有世間的存在;心念滅去,所有世間的萬象都不見了。

好比一個人專心的時候,對一切外境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入無人之境。

 

心如工畫師 ~ 人心如同美術、書畫家,彩畫世間的風景。

能畫諸世間 ~ 能描繪萬事萬物貪、瞋、嫉妒、愚癡無明。

五蘊悉從生 ~ 色、受、想、行、識,人是由五蘊和合所成的。

無法而不造 ~ 心能生萬法,心所幻化出來的。一切唯心造。

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

思惟修「止觀:持戒修定」

 

風動、幡動、心動

某一天,六祖惠能大師從五祖弘忍門下得到傳承之後,到了廣州法性寺,見到有兩位和尚對著寺前的旗子在爭論, 

一個和尚說:「你看旗子在動。」

另一個說:「是風在動。」,兩人爭執不已。

惠能說:「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在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地清涼真誠、清淨、平等、慈悲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菩提心 菩提心為戒體 、持清淨戒(身口意三業清淨)

「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菩薩行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持戒、忍辱和精進是戒學。禪定是定學。智慧是慧學。

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癡」三毒

菩薩 三聚淨戒: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眾

 攝律儀戒:斷惡(自利)「上求佛道」

 攝善法戒:勤修善(自利)「上求佛道」

 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度眾生(利他)「下化眾生」

《大智度論》云:「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闇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為大船。」

《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菩薩戒云:「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受轉輪王位時,百官受位時,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諸佛歡喜。」

 「此生幸得暇滿船,為自他渡輪迴海,故於晝夜恆不懈,聞思修是佛子行。」

 「貪愛親眷似水蕩,瞋憎怨敵如火燃,取捨皆忘無明暗,捨離故鄉佛子行。」

 

 「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正信,依靜處是佛子行。」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樂我淨】

一. 涅槃之常、樂、我、淨四德: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即常、樂、我、淨。
  常者,涅槃之體,恆常不變,沒有生滅;
  樂者,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閒、受用、無絲毫的煩惱;
  我者,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
  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二. 凡夫之常、樂、我、淨四顛倒:

【四顛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
  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
  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
  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
  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
 
  2.指二乘的四倒,即
  一、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
  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
  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
  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十想】

     「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欲想、盡想。」

       (1)無常想---觀一切有為法街是生滅法,無常變壞。

       (2)苦想---觀一切有為法無常,常受三苦、八苦所逼迫。

       (3)無我想---觀一切法為苦,皆因緣所生而無自性,故無我。

       (4)食不淨想---觀想諸世間之飲食,皆從不淨因緣所生,悉為不淨物。

       (5)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觀想一切世間無任何樂趣,唯有諸過惡 。

       (6)死想---觀想死之形相。

       (7)不淨想---觀想人身三十六物、身外九孔,惡露常流不淨。

       (8)斷想---觀想如何斷諸不淨緣。

       (9)離欲想---觀想離種種諸欲,得清淨自在想。

     (10)盡想---觀想如何能盡此不淨物等。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十二、善巧成就大師桑杰耶喜的歷史

﹁由往生中悲願力,獲今住持宗喀教,斷離破立瑜伽師,佛慧座前我啟請。﹂

值得這樣讚頌的桑杰耶喜︵義為佛慧︶大師,生在後藏絨區的倫珠嘉地方中。父親是修密居士名喇嘛仁清︵義為師寶︶;母名卻敦︵義為法教︶,是一位誠實不欺,秉性少惱,心知慚愧,為人眾所喜的人。他們倆夫婦是在乙酉年︵公元一五二五年明世宗嘉靖四年︶生下桑杰耶喜大師,生時發現稀有瑞相。剛一生下,父母二人即為孩子沐浴,對諸善神及僧伽大眾作供養承事,並延集許多善知識,依俗供養辦慶賀誕生喜宴。誕生的小孩,相貌美觀明秀,皮膚白淨,頂如傘蓋,手長額寬,眉長下垂,耳輪高起,真是世間人眾看來,如眼中甘露般可愛的一顆明珠。父母二人共有四子,剛生的幼兒是四子中最末的一個。這樣的幼年佛子,得到父母的撫愛,如養護藥苗般養育之下,如池中蓮花,迅速高長起來。在幼年時期中,由於過去長久修道的薰習力,心性溫和,不隨一般兒童的惡劣行為而轉。復由於他過去多生中生為班智達及有成大德的生習相續而來的習性,有時他做出阿闍黎說法的模樣;有時做坐修三摩地的狀態;有時又說些法中故事等完全屬於佛法的遊戲。那時,修行自在王溫薩巴大師一見到這位幼年佛子的時候,猶如轉輪聖王生得一子時對王子喜悅非常,並寄以將來承繼自己王位願望的那樣愛悅,溫薩巴大師也對這位幼年佛子知其將來能紹承自己法王之位,而表示出非常喜悅的態度,並教囑幼孩的父母必須對這孩子加以愛護。

此後,由於這位幼年佛子多生中修出離戒行的習力,不待他人策勵,能如佛︽本生經︾中所說:﹁若於俗田耕法行,心向俗家法難修,法之事業極寂靜,俗務由猛煩擾成,與法相違有害故,求利樂者誰居家。﹂這一幼年佛子他見著俗家是煩惱與許多罪行的生源,復見到與親屬相近,是對趣入解脫道的障礙,如牢獄中的劊子手。他生起了真實的進入佛教出家的心,在父母也樂許的順緣配合下,將近十歲的時候,在成為顯密經教寶藏的善知識雲敦桑波︵義為功德賢︶的座前,受全具優婆塞戒,命名為卻交多杰︵義為法護金剛︶。此後,他對於讀誦文字文法,以及一些應持零散法行等,僅去到 一兩 處學堂中學習,不感困難心中即已領會。繼後,在壩索倫珠鄧清寺中延請善知識雲敦桑波為作親教師,先正式受了沙彌戒。這位幼年佛子換掉俗相,披上出家法衣,為與迅速成佛的緣起相應,命名桑杰耶喜︵義為佛慧︶,儼然如手捧缽器,成為人天眾生供養田的釋迦能仁再來此世。繼此克珠.桑杰耶喜在上師雲敦桑波座前,聽受能怖金剛、密集、不動金剛等所有四種灌頂,以及長壽灌頂、貢波護法隨賜灌頂等許多隨賜灌頂,與︽噶當法笈︾傳經等許多正法。克珠.桑杰耶喜內心生起這樣的決定:﹁昏迷取捨諸處中,正聞之燈未明時,若不識途更何能,說入解脫殊勝城。以故應於彌勒王,六嚴二勝諸經論,少分粗略難足意,皆須精細勤學習。﹂他意樂在眾多善巧人士聚會的當中,研習大車軌︵無著、龍樹︶諸經論。

當他年滿十五歲時,在癸亥年冬季法會期間,去到了學法大寺院扎什倫布寺,依止聞思洲寺師智王準珠絳稱︵義為精進幢︶座前,聽受性相、名相的安立等辯論方式,並其他想學的經教。在當年的春季,克珠.桑杰耶喜與三四位法友共同商議去到色拉寺,依止智王杰準當巴.卻季絳稱的座前學習時,其中有一法友說道:﹁杰準.卻季絳稱的嫡傳弟子有名的善巧無倫三弟子中,法王達納巴.格敦洛桑︵義為僧慧賢︶,現在駐錫勒珠扎倉中,我認為到他的座前去依學是很好的。﹂這也是由於桑杰耶喜大師過去多生中,與格敦洛桑大師有師徒業力因緣聯繫之力,他一聽到格敦洛桑之名,油然生信全身毛豎。於是應允去到勒珠札倉學習。他們到了上娘區時候,適與勒珠扎倉大眾來集哲謨春季法會時期相遇,也就獲得頂禮絳央.格敦洛桑大師的蓮足。在師前最初學習性相名相建立、總別建立、六聲及主動詞等轉聲,及因理論及拋出應成規等學初開智理之門,辯論方式更好地啟發知識。最後又在格敦洛桑大師座前,學習︽釋量論︾中的總義與辯析的指授等經論教授。那時,絳央格敦洛桑大師對於引據三乘要道中一切無垢理路,而為決擇的無匹論著||︽釋量論︾的理義,作徹底的講演時,先講述根本頌,繼而結合別義,繼解說所詮表的內容含義,次說出對於所有理路支分,為引起決定知解,而作出的決擇。並開示諸論各自所說的要義,及自宗對彼諸論辯駁斷疑等理智,都在持法藥室中作教導。克珠.桑杰耶喜帶頭作複習,使所有講義都能完全領會於心中。後來書出刊定下來的書冊,即是現在妥桑嶺寺︵聞思洲寺︶中所出的絳央格敦洛桑所著︽釋量︾教本,為此間雪域西藏中述說︽釋量論︾中內容涵義與決擇等,無與匹倫的善本。觀察到這有意義的情節,大成就者絳巴彭措︵義為慈圓滿︶曾作有這樣的頌詞讚頌格敦洛桑大師,﹁諸佛智慧總聚體,披僧衣持知識相,破立無難諸大德,亦來頂禮師足下。﹂

繼後,克珠.桑杰耶喜在冬季法會中去到扎什倫布,進入教理學院時,這位大德心中具有的教理二種學德,已如豐盛喜宴,受到所有善巧優學人士的欣悅。他直到年滿十八歲的期中,在冬春二季大半研習因明,夏季裡多半研習中觀。以此他對因明、中觀二種中所有難義顯達無餘。那時,上師格敦洛桑正任妥桑嶺寺的講師。這位上師也觀察到桑杰耶喜將成為教理俱備的大師,也就在他年滿十八歲的冬季裡,吩咐他對於中觀作一總溫習。他依師命很好地精研經教,在兩次冬季法會的期中,他當著妥桑嶺寺僧伽大眾聚會的當中,屢立中觀宗。他年滿十九歲的正月上旬,他在賢劫大院有扎什倫布寺堪布和阿闍黎及僧眾俱同聚會的當中,復立中觀宗。從俠哲方面來有一位善知識,是著名的善巧優學者,來和他相辯論時,他毫不驚恐畏懼,宣說出依教與理的吼聲,終使對方理窮無言對答,獲得尊勝諸方的美譽。桑杰耶喜復對於︽毘奈耶︾及︽俱舍︾等經論更進精研,以此他的才智見地,更是寬廣而無礙。特別是對於︽辨了不了義善說心要論︾中所有句義,內心透達無餘,善演其義而施正法甘露,令所有智士皆得飽滿。繼後到了年滿二十五歲時,於伯柯鄧清︵大樂輪寺︶大寺院,聚集有眾多善巧優學海會中,立四難論宗之辯場,法音廣播,令各方來集所有善巧人士靜聆法音心悅意足,一致讚歎這位大德的大善巧成就功德,別無異言。

此後,這位大德因上師絳央洛桑的勸勉,主持扎什倫布寺清淨學法規則,在清淨學法規則的清涼光輝,平等普照的當中,一切法院君陀花極為旺盛猶如圓劫時,同時財物承事亦善使僧眾悅意。後來,做扎什倫布寺堪布時聽受許多顯密經教,感覺內心勝解隨而廣大。復到雪域卻迫寺大講經院班欽大師鄧約絳稱︵義為不空幢︶座前,求授所有修菩提心經教承傳,特別求傳菩提心七義論修學導授等許多法要,從春季法會直住到秋季法會。然後仍返扎什倫布。繼謁上師格敦洛桑座前,他恰適合格敦大師將派遣前往溫薩寺,於修行自在王溫薩巴大師前上書,請求傳授密集導修剖 解 教授,以及格敦大師求開示現今與將來應如何作事的教誨等差事的使者。桑杰耶喜大德得到上師這種差事的派遣,他十分歡喜地去到了溫薩寺,當即順利地獲得與溫薩巴大師見面。送上贄見禮物是一只很精美的水壺。當時,溫薩巴大師對於他人供上任何財物,向來是不收受,但是由於觀察預知這位大德將來能紹承他的法王之位,而特別歡喜地接受了供的水壺。桑杰耶喜一見溫薩巴大師之面,內心感動而生起無量敬信,當即請求慈悲施予法雨。溫薩巴大師對格敦洛桑未表示允賜甚深教授,桑杰耶喜仍返扎什倫布。

此後桑杰耶喜大師深想進入金剛乘圓地。如宗喀巴大師所說:﹁趣入圓滿佛果道,金剛乘與波羅密,有此顯密兩乘中,密乘勝超密多乘。共稱兩乘如日月,樂許此語如真言,於甚深乘如何說,不求此乘無智人。如此若算作智者,有誰較此更鈍根,萬難值遇無上道,忘求拋棄堪悲嘆!以故應於佛勝乘,較佛尤稀金剛乘,二悉地藏甚深道,願入長時勵力修。﹂桑杰耶喜大師他想到較佛出現更為稀罕的金剛乘,在這僅一次遇得機會中,如果不研習金剛乘道勤修心要,那將空過此暇滿人身。他於是生起意樂,想去到住持文殊宗喀巴大師密法寶藏源地,即具足吉祥密宗下院。於是先在法王上師格敦洛桑座前,稟明動機,求得允許後,起身路過溫薩寺時,復到溫薩巴上師前,請求允許,並祈加持消除災障及允許將來回到師前依止。繼續上道而來到前藏,先朝禮色拉、哲蚌兩大寺及拉薩所有聖跡,然後轉到格敦朗嘉嶺︵簡稱格敦寺三大寺之一,義為具善尊勝洲寺︶,於是頂禮於密宗下院阿闍黎多杰羌朗喀扎︵義為虛空稱︶座前,依敬信力與自己常具精進力,研習密續之王︽密集本續︾句義的真實性,未經多久即能領會通達。進入密宗下院以來為時不到一年,由於常時接觸冰涼泉水寒濕浸足,發生足疾已感痛苦,暫時當以就醫求治為要,萬幸經過不久的醫治,病苦消除,身體也就很好地復原。繼續在密下院依下院作風很好地將勝樂、密集、能怖三種修法,以及曼陀羅儀軌,護摩等事相作法,舞蹈、測繪、讚音等都學習得很透達。然後返回後藏,到了妥桑嶺寺法王格敦洛桑座前去頂禮時,法王說道:﹁哦!我的淵博侍者師回來了。這是再好沒有!我在這裡囑託吉祥天女護我的淵博師返回後藏來,因為繼續在前藏住下去,將有災害。﹂這樣的情節,恰是桑杰耶喜大德發生足疾的時期,到得足疾好後,心想返回後藏的時候,有一晚上,夢見來一年輕女子說:﹁這下事已辦就,當回後藏。﹂看來是與夢徵相符。

此後,大德桑杰耶喜去到溫薩寺,他心行兩方面都很好地依止溫薩巴大師,聽受了一切諸佛所趣入之唯一要道,龍樹無著二大車軌之準繩,具德阿底峽尊者及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心髓||菩提道次第導修耳傳教授口訣、消障增益等法。他依止在溫薩巴大師座前,也不為養生資具而去努力,心中也沒有一點此生世間的牽掛,住苦行中長時專修,以此獲得上師如父愛子那樣對他喜悅非常。那時,克珠.桑杰耶喜經三年時間,主要修下士道,獲得不須用功,任運成熟後,下士以上諸道次第也很快地從心中生起。這是溫薩耳傳法流承傳諸師的著述中所說的。繼此,大德桑杰耶喜對於所有生死輪迴生起厭離的真實出離心,進而想取受佛教的內藏具足毘奈耶學事的比丘戒,以此情節稟於溫薩巴大師,依溫薩巴大師的記別,請求香垛增善山寺成就自在大師卻勒朗嘉︵義為諸方尊勝︶為作親教師,鄧揚阿闍黎法王格勒︵義為福善︶為作羯磨師,諾頂.法王釋迦伯桑︵義為釋迦德賢︶為作教導師,以及足數的具信僧伽當中,受得具足戒,得到增上戒學的淨水充滿意海,而成為所有眾生利樂之基,無上供養福田。此後,克珠.桑杰耶喜在修行自在師卻勒朗嘉座前,聽受納塘百種隨賜灌頂及傳經,以及噶當派四尊隨賜灌頂,無量壽九尊及毗盧遮那灌頂等許多正法。繼即返回溫薩寺一心專修。特別在溫薩大師前,請求在近處修德加被之下,於溫薩寺下面的淨室中,閉關專修︽能怖金剛法︾。有一時間將所修次第修畢,已接近半夜,在就寢的時候,他的身體發生很冷的感覺時,清楚地發現上師溫薩巴洛桑鄧珠坐在寺院門中,以其大氅的上端蓋覆他那冰冷的身體,以此身中自然地燃起了無量暖樂。又那時,發現有一大如手掌的帶角蠍子,看來十分可怖的樣子,向著自己的面前行來,當即不作愛憎,等捨安住時,蠍子的兩角生起如燒柴的火旋,桑杰耶喜大師不禁失笑,當時這種現象即自行消散。又那一段時間,桑杰耶喜大師生起一種一切現象都現見為魔的境相。心中很不喜悅。有一晚上,溫薩僧院有一乳牛,從院門開處,直奔他的靜室而來,撞在他的胸間,胸部頓時紅腫起來。據說經此一撞心中不喜悅的修境,也就完全消失。總之,那時,任是現出瑜伽行者相,以及飛禽走獸等各種身相來到他的面前時,這位大德自己生起本尊佛慢,及住堅固三摩地中,持誦密咒,剎那也不散亂。以此所有那些現象,都如虛空中的煙雲自行渙散而消滅。桑杰耶喜大德將這些情形請問於上師溫薩巴大師時,大師說:﹁對於這些現象,不應當驚恐。因為比這些現象更可怖的如猛虎、起屍等也有來的時候,這種更可怖相來時,那又有什麼?﹂總說起來,那時這些稀有現象,是獲得本尊加持的稀有現象。

桑杰耶喜大德專修能怖金剛圓滿出關後,繼在溫薩巴大師座前,請求傳授了貢波護法十三大法的隨許灌頂,以及貢波法要珍本傳經等所有貢波護法法門,閻摩法王內、外、密三法修法隨許灌頂等整個法門。密集、勝樂、能怖三尊四種灌頂及所有導修講義、作規等共與不共殊勝教授等。菩提道次第廣略兩論傳承誦授及精講等,共與不共兩種長壽灌頂及導修講授等。宗喀巴大師修法門類不共諸法要。聖十一面觀音隨許灌頂、觀音法三要、村布師傳觀音法導修剖釋等所有觀音法門。節崗師傳馬頭金剛隨許灌頂修法等及傳經、二十一字經教念誦傳授。克珠大師︵即克珠傑︶所著正見講釋傳承誦授。佛子洛卓壩巴︵義為智隱︶所著正見講釋傳承誦授。皈依導修講釋共與不共次第等。覺法︵施食能斷法︶所有法要。六座瑜伽等法。總凡所有本尊,具誓護法等多尊隨許灌頂法門等及施食供法承傳誦授、所緣次第等。以及花、石、水等餐精法傳承誦授等無量深廣諸法,並增習種種事相傳規作法。這樣大德桑杰耶喜成為殊勝教授大法藏海。並且從受三種律儀以來,對所有制戒如愛護眼珠,剎那也不放逸,用正知觀察而修得清淨圓滿,同時對修止觀雙運及生起次第已達究竟,獲得了樂空無別殊勝三摩地。因此他的內心唯一生起的想法是:現在我當強制斷除此生煩擾,盡壽專修。大德桑杰耶喜自著中也這樣說:﹁那時,上師座前,我未稟明我的想法:是自己已經如願得到正法,並獲得不共的 諸 教授。現在還做一位隨順在人與人之間的修行人,由此而生五花八門的現象,實在沒有意義。以此影響獲證。﹂

此後,西藏藏王仁繃瓦王臣等發來蓋印文書,迎請大德桑杰耶喜去做格迫寺堪布。大德桑杰耶喜由於多生志趣喜住寂靜處所專修,以此不允接受這種職務,後來以溫薩巴大師之命難違,不由自主地應許暫做堪布一職。於是在吉日良辰,登上過去一切智大師協饒伯桑創建的祖寺香垛.日窩格迫寺的法座,為一切求法諸人,廣施法雨。這些事務剛一就緒,上師溫薩巴大師足部被刺扎著而發生嚴重病情,接近示寂之前,觀察到大德桑杰耶喜堪以紹繼自己法王之位,於是命迎請得意弟子桑杰耶喜前來,授以對人天大眾轉深 廣耳傳 教授法輪之法王權位。不久成就自在王溫薩巴大師也就示現圓寂。對於上師示寂後應辦佛事,大德桑杰耶喜主持誦經修法及財物供施等事,辦得心滿意足。特別在溫薩寺內,就將溫薩巴大師常住靜室不加改修作為奉安肉身之所。所有大殿、護法殿、僧院等處都陳設諸供、由能供、所供、供物三輪皆空之法門而常作供養,為使溫薩巴大師宏願長輝,將大師肉身供奉在大師常住靜室中。從墨塘筆脫嘉補︵筆脫酋長︶那裡而來的法王洛桑嘉措︵義為賢慧海︶師徒等人,復以諸寶研末和合藥泥塑造了溫薩巴大師身像,極為美好,具足加持,為眾歡悅。此像內臟,裝有如來舍利及前輩許多大德遺骨與舍利、髮衣等無量加持物。供師肉身靜室所有牆壁上,繪畫與上師本尊瑜伽次第相符的密集、勝樂、能怖三種本尊,及歡喜金剛、時輪諸尊身像,其上繪有各各承傳諸師像,其下繪有各各本尊的護法等像。在靜室繪塑諸像竣工,以及大殿蓋好殿頂的當中,恰與眾生導師,五百聖德之頂上牟尼、雪域怙主、一切智達賴索朗嘉措來到後藏的盛緣相逢。當即迎請一切智索朗嘉措來到溫薩寺中,作開光法事,感得大降花雨的瑞相。一切智索朗嘉措也俯首接觸溫薩巴大師肉身,作了很長時刻的祈願後,生起無量敬信,並瞻仰新塑溫薩巴大師身像時,見為能怖金剛之像。克珠.桑杰耶喜跟隨一切智索朗嘉措座前服務而來到扎什倫布寺,獲得在佛座前聽受二十一度母隨許灌頂,以及︽噶當法笈︾中幾品經教的傳經,和復師傳來的貢波護法三法的隨許灌頂及不共施食大供,會供等教授所有經教傳誦等許多法要後,才返回溫薩寺將未完諸事,完全續作成功。中間有一段時間,桑杰耶喜大師去到修行自在大師卻勒朗嘉的座前,聽受︽時輪︾前幾種灌頂,及其他許多法要。復到朗彌寺傳為絳央勒比洛卓︵義為妙音善智︶轉世的大德,通稱為朗彌大師的座前,又聽受了許多正法。此後,從墨塘來的法王洛桑嘉措師徒復承擔出資繪畫大殿所有牆壁事宜。當繪畫洛桑鄧珠︵義為慧賢義成,即溫薩巴大師名諱︶大師身像白描草圖時,也就發現晝夜燈光不熄︵譬如燈油只能亮燃半日,而此時能燃亮到晝夜不熄︶的許多瑞相。克珠.桑杰耶喜大師在夢中,夢見這尊上師繪像,對他講了兩次話。在這樣努力之下,善巧人士都生喜悅的壁畫得以完全竣事,真如如來出世所有眾生一見皆生歡喜。然後作了廣大的開光法事慶會。從此文殊宗喀巴大師耳傳聖教永不衰退,弘揚於諸方。而修行聖地||溫薩寺也成為文殊宗喀巴耳傳聖教的策源地。

此後,克珠.桑杰耶喜大師師徒等去到雪域卻迫︵法增寺︶寺,在金剛持白巴生根︵義為智師子︶大師座前,聽受譯師與枳布師兩種傳派的勝樂灌頂,以及能怖金剛灌頂、喜金剛灌頂、大輪灌頂、長壽九尊灌頂、吉祥天女四種灌頂、右、謝二護隨許灌頂,那若六法導釋、勝樂現證廣釋、如意牛、圓滿次第大瑜伽釋、時輪第二品疏喜金剛、勝樂等顯現曼陀羅、各各本尊經教誦授等許多法要。最後,師徒返回修行勝地溫薩寺,作轉法輪事業,令文殊宗喀巴耳傳教法得到弘揚而光大。繼後,大德桑杰耶喜集合了少數弟子,師徒等願意乘達賴索朗嘉措法駕到蒙古時,前去謁見佛座。於是師徒等人在丑年三月中,來到了前藏,首先在拉薩兩尊怙主等像前供養,並祝願佛教弘昌。在諸像前供養當中,得到吉祥天女像開口對師徒等說話。又在甘丹大寺法王絳巴嘉措︵義為慈海︶座前,也聽受了菩提道次第首篇一些法要,以結法緣。此後到了一切智達賴座前,供了淨信的供養令師生喜,然後請授許多深廣法要。又在拉准巴.索朗伯桑︵義為福賢︶座前,請求傳授︽入行論︾及︽文殊真實名經︾等許多經教傳承誦授。那時桑杰耶喜大師座前,有藏王父子等不少大人物,以及許多善知識也都親近在座前。桑杰耶喜大師也為具緣人士,傳授了深廣諸法,然後返回後藏。

也就在回後藏的秋季裡,後藏章絨地區發生了大戰亂。有一時間寺僧都出去乞食化緣之後,寺中僅有大德桑杰耶喜師徒三人。有一天天剛拂曉,巴朗仲城松恰村中的獵戶,以及依獵戶為生的巴朗城的單身漢們,糾合而成的一隊武裝前來,作那十分可怖的摧毀行動,一時箭發如雨。當時,大德桑杰耶喜親自挺身而出,毫無畏懼地對那夥強人說,不必這樣做,詳為開導,盼強人等有所覺悟。殊知這夥惡人很殘暴地對桑杰耶喜大師開弓射箭,但多數箭枝都越大師身而飛過,有一些射中師身的箭枝,如射在金剛般的堅岩上,不但對師身無所損傷,尊身的箭枝都斷折墮地。那夥強人驚說:這喇嘛身上有最好的護身符。這種話雖是遍傳出去,但據大師說,自己身上什麼護身符都沒有。實際上這是上師本尊的慈悲加被。

這位桑杰耶喜大德修上師本尊瑜伽,已獲得堅定成就。以此隨其所見現象,都現為上師本尊遊戲諸相,一切具誓護法也都是上師本尊成所作智所現起。如密經所說一切廣大無邊事業,依上師本尊瑜伽都獲得成就。由於大德桑杰耶喜對於諸護法已獲得統馭自在,以此他任傳何種施食及滿願供禱護法法門,都比其他的威靈大得多。以手拍制供護法食品時用的淺鍋上面,發現許多足印等奇蹟。並由於這位大德生起次第已修到究竟,以此能生起本尊佛慢及三摩地明分十分堅定之力,所以發現內供自然沸騰,長壽丸騰跳起來,及甘露下降,長壽酒自沸,開眼時︵開眼有二種:一、灌頂軌規中為受法眾開眼,二、對塑繪佛像開眼時。︶,見佛像親自持著花朵等相。桑杰耶喜大師在溫薩寺中每年照例廣大傳授顯密甚深法要,以此後來他那善巧成就的美名盛噪於當時,諸方各別寺院的喇嘛,以及許多酋長也都對這大德視為無與比倫的應供處。這些成就仍然是由於大師常時專修上師本尊瑜伽,生起殊勝的證達而獲得的。如大師自著中說:﹁具德大樂寂靜宮,精勤專修瑜伽者,常住念師禪定中,一心不亂精進行。﹂又有頌說:﹁專注一念密雲中,降下勝義天鐵雨,速毀執邊堅固山,趣入大樂真實地,奇哉稀有此真實。﹂

此外,由於許多善知識對這位大德勸請,以此桑杰耶喜大師本人憶念上師洛桑鄧珠時,作出的詩歌是有許多的。其中有這樣的詩歌:

﹁南無摩訶牟扎雅。

彼方深廣大海中,藏有如意摩尼寶,不依商主取寶方,無邊深海獲寶難。

此處佛經大海中,藏有如意摩尼寶,具相之方若不依,深廣戲論中難獲。

如是難情入心時,祈求勇士與空行,所有心髓不厭足,如是祈求自心王,

是即大 樂 教授藏。﹂

又有歌頌說:

﹁南無摩訶牟扎雅。

大海中有摩尼寶,雖被猛浪流諸方,具福有情大吉祥。

聖教心要大樂心,分別顛倒起動搖,具緣者仍大吉祥,願上師佛降吉祥。﹂

此後,大德桑杰耶喜年滿五十八歲時,在藏王嚴令壓迫之下,只得在壬午年冬月去接任格迫寺大法座,任職五年的期中,為寺眾轉正法輪,嚴整戒規,大眾莫不受其慈恩,繼後遵從上師溫薩巴大師的命令,他應允撫持修行勝地||溫薩寺為主要職責。於是放下格迫寺務,另從勒寧寺迎請來聖觀自在之種嗣︵即達賴之族嗣︶眾生導師杰絳伯央︵義為妙壽師︶到格迫寺繼任大法座職。桑杰耶喜大師仍返修行勝地||溫薩大寺,整個冬季多半專修禪定,到夏季法會則對各方三藏法師,及常住僧伽廣授顯密深廣法要。那時,又將溫薩巴大師為弘宗喀巴大師耳傳聖教,發願再來轉世的至尊洛桑卻季絳稱,迎來到溫薩大寺中,為他傳授優婆塞戒、及沙彌戒,並授予一切灌頂、傳經、教授等後,授權請登溫薩寺無畏獅子座,而成為耳傳法主。遍滿虛空界的諸佛佛子廣降花雨,大德桑杰耶喜復考慮到這位溫薩巴大師轉世的活佛,應當是如宗喀巴大師行傳那樣,使他如宗喀巴大師再來此世。於是將活佛派赴扎什倫布求學。繼後,溫薩巴轉世活佛洛桑卻季絳稱年十九歲時,將在扎什倫布寺辯場立四論宗的時候,發生天花流行,大德桑杰耶喜立時趕到扎什倫布為洛桑卻季絳稱灌頂加持,並仔細開示了對諸大經論研習之法,及顯現諸大經論的教義皆為修行教授,應努力勤取心要而修的情況,到得自己獲得不退失的決定時,對宗喀巴大師耳傳聖教,應如何去住持、培植、 弘揚等 教授,完全傳授後,復將︽記別密鏡︾詳為開示。這樣桑杰耶喜大師如同囑託臨終遺言那樣,作了最後的教誨。住了三天仍返溫薩寺。

總說起來,克珠.桑杰耶喜大師,是一位精嚴三律,已伏愛憎,修本尊瑜伽,從不散亂,已得樂空三摩地。他不負溫薩巴大師洛桑鄧珠之所託,對這一修行寺院,負起重擔,常時不斷為眾廣轉法輪。他為了使宗喀巴大師耳傳法派所有教授不致衰滅,永久住世起見,親自著有︽至尊上師洛桑鄧珠行傳及祈禱文︾、︽甚深道上師本尊瑜伽修法依宗喀巴大師而修之內、外、密三種上師瑜伽法︾、︽菩提道次第啟請與上師瑜伽合修法︾、︽依多尊本尊修多尊上師瑜伽法︾、︽菩提道次第下士道所緣法門︾、︽修﹁覺﹂法門︾、︽會供輪︾、︽宗喀巴大師修法︾、︽貢波護法師傳啟請︾、︽讚師次第︾、︽供養上師儀軌︾、︽大乘共道上師瑜伽門中三士道次第導修講授︾、︽上師瑜伽門中此生有義修法︾、︽修心七義論不僅講說務令心中起生法︾、︽水施所緣法門︾、︽如來四尊所緣法門︾、︽問答嘉言心要日光吉祥論︾、︽見、修、行心要︾、︽甚深教授口訣十一種︾、︽基道果中難義問答︾、︽中觀筆記︾、︽答扎喜仁波切書︾、︽大乘長淨齋戒取受法︾、︽大悲觀音修法︾、︽供本尊寶蓋寄託所願︾、︽書翰︾、︽住嘉師傳長壽灌頂法︾、︽威猛五金翅隨賜灌頂︾、︽杰崗師傳馬頭金剛隨賜灌頂︾、︽貢波護法隨賜灌頂法︾、︽能怖金剛修法勝伏諸魔念誦次第︾、︽馬頭金剛瑜伽修法︾、︽觀音齋戒儀軌一切悉地生源︾、︽上師本尊怙主明王護法聖會中供養施食次第︾、︽具誓法王修法消滅魔軍四種事業悉地︾、︽施食儀軌次第一切悉地生源︾、︽上師本尊文殊修法︾、︽上師能怖金剛瑜伽修法︾等著作。

大德桑杰耶喜此生在此世界,完成了他的應化事業時,他已年屆六十七歲。於辛卯 十月二十五日 ,為攝受此生最後一些應化有情,以及在彌勒像前供養發願等有許多特殊意義。於是去到絨區絳清寺︵義為大慈寺,內供彌勒大像︶,如願作完最後諸事業。遂在 十一月十四日 ,示現圓寂,示寂時發現稀有瑞相。從此七日七夜的當中,都是寂靜無風,天雨諸花。大德洛桑卻季絳稱寄來指示,命將肉身迎回溫薩大寺中荼毗。七七四十九日中,集會僧眾中午以前修能怖金剛曼陀羅,從而灌頂,晚上誦修上師供養儀軌。並於扎什倫布,及格迫寺、絳清寺等寺僧眾中放襯錢及供施豐富財物。總之,所有寺院中受教弟子及各寺施主等,都具大淨信盡量供施修福以滿淨願,經過晝夜,開視荼毗肉身塔房,發現有舍利大如豌豆,作為中心,外圍有無數舍利堆積成心臟者有兩個,舌與眼未燬存在,中脈中滿儲紅白菩提,顱骨也有無數舍利堆積連著,零散舍利為數更多。洛桑卻季絳稱大師即就荼毗塔磚作基礎,在此磚塔外面興建高如人量極有加持的精美靈塔一座,並依勝樂法門對塔作了廣大的開光法事。當時洛桑卻季絳稱大師正在求學期間,並且大師心生極大的厭世出離心,以此對於造像等煩擾雜務雖不意樂,但因桑杰耶喜大師的許多門人及許多施主等的策動,由法王洛桑嘉措︵義為賢慧海︶作檀越及事務之主,鑄造桑杰耶喜大師銅質鎏金身像,高如初劫人量,十分莊嚴。對鑄像工人們也都使他們供養財物心生歡喜。最後依勝樂法門,完成師像的廣大開光法事,使加持靈光,長輝永住。

大德桑杰耶喜門下所出的徒眾,在此間衛藏區域中,是多得難以數計,怎能逐一詳述。略說其概況,計有勒寧寺杰仁波切。絳比央︵義為大寶師妙音︶覺登.堪布洛桑嘉措︵義為賢慧海︶、俠哲.阿闍黎釋迦卻住︵義為釋勝成︶、法王桑洛協饒繞稱︵義為智幢︶、法王嘉尾炯勒︵義為佛源︶、阿里.十論師洛桑伯貢︵義為賢慧德主︶、堪布桑結楚稱︵義為佛戒︶、阿里.堪布桑多瓦︵義為如意金剛︶、曲巴.仁清鄧約嘉措︵義為大寶不空海︶、烏巴.法王格勒巴︵義為福善︶、稱卓大堪布頂巴朗索、公登.絳央嘉補︵義為妙音王︶、夏安.絳伯多杰︵義為妙吉祥金剛︶、貢汝.法王協饒扎喜︵義為智吉祥︶、法王.卻鄧巴︵義為法義︶等能弘持聖教的善知識。至於最殊勝首要弟子,則為無與比倫的文殊宗喀巴大師耳傳教主至尊洛桑卻季絳稱。

意樂修學菩提道次第的人們,應當謹向克珠.桑杰耶喜祈禱求加持,並應效法桑杰耶喜大師的清淨史事,如理依止住持文殊宗喀巴大師耳傳聖教的善知識,求得顯密兩種圓 滿道體 教授後,最初修共通道,應生起決定悟達。繼此研習不共道金剛乘道,獲得決定時,以上師本尊瑜伽法作為道之命脈而修習生圓二次第,務必生起決定通達。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