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沒有填寫消災表 、教室超薦表是麗華師姐代寫。感恩她的善行。

2012年4月26日(四)鳳山寺超薦法會誦"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上午誦468 - 469卷  ~ 下午誦470 - 471卷

記得在一輪班時美雪班長親自帶我們到鳳山寺參加超薦誦經法會。

 

2012年4月27日(五)上午7:50  我第一次在鳳山寺 浴佛 。

第二次參加鳳山寺超薦誦經法會。我自備 第二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上午誦472 - 473卷   下午誦474 - 475卷  ~ 下午4:30賦歸 ~

下午法師開示 ~ 廣論96頁第2行

 

思惟三惡趣苦

眼前的快樂: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或數日中不用飲食,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

 

來世的快樂: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

 

究竟的快樂:

透過目犍連尊者的公案,也告訴我們要修苦的原因: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

 

廣論第一輪錄音帶41B卷

九十五頁第六行 - 九十七頁第六行

【《弟子書》亦云:「猛渴遙見無垢河,欲飲馳趣彼即變,雜髮青污及爛膿,臭泥血糞充滿水,】

他這個是講餓鬼,餓鬼的渴是長劫不聞江水之名,他渴的喉嚨裡一直火 (p27) 燒,然後呢老遠的看見那地方有一條河,然後跑的去。那一跑的去,變掉了,種種的髒東西。

 

【風揚浪灑山清涼,檀樹青蔭末拉耶,彼趣猛燄遍燒林,無量株杌亂雜倒。】

他這地方又渴又熱,種種的困擾。然後呢他看見那地方有河,跑的去;這地方這麼又臭又爛的東西不能喝;然後呢看見那地方很歡喜,風浪,這地方真是非常好的樹蔭,等到他跑的去的話,遍地燃燒枯木這個地方。繼續下去。

 

廣論第九十五頁第七行

 

【若奔畏浪高翻滾,泡沬充溢大水藏,彼於此見熱沙霧,紅風猛亂大曠野。此住其中望雲雨,雲降鐵箭具炭烟,流飛熾炎金剛石,金色電閃降於身。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於此種種皆顛倒。】

四個四句話。先看一個實際的情況。他說在地獄裡邊有兩種,或者是我們不一定說地獄,反正這個一切都是業力所感的,他受種種的苦,有一種苦呢?熱的不得了。這個熱得不得了的時候,妙了!這個身上碰到雪,要我們的話,說熱得不得了的話,碰到雪的話覺得有冰涼之感;他怎樣啊?碰到雪,他也熱得受不了。 (p28) 反過來呢?寒冷的時候,我們寒冷的時候,弄點火烤烤就暖和了;他寒冷的時候火烤,烤到火,他也寒得受不了!為什麼這樣?猛業成熟。業力成熟的時候,對不起!什麼東西都顛倒,一點辦法都沒有。

到這個地方,也許我們會想:會這樣嗎?會這樣。我們沒有這麼粗猛的業,但是我們可以用種種的跡象來體會。前天我曾經叫你們做一個試驗,說你們看了那個螞蟻的時候,他們咚咚咚在那兒爬,你不妨拿螞蟻歡喜吃的東西,在他的前面給他吃吃,試試看。你們有沒有人試過?有試過的人請舉手,有沒有?真遺憾!一個都沒有試!啊?有試。試了以後感覺怎麼樣?我告訴你們,所以我告訴你們的,絕對不是說空話,但願你們好好認真的去學。你們要好好的聽,不要當做耳邊風。你自己曉得的。

這個螞蟻嘟嘟嘟在那兒跑的時候,他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心安理得的跑,你在他的眼前放一下的話,他跑過去,那個時候他跑過去,一定吃那個東西,因為他正在找那個吃的東西。那個時候他的眼前現行的業--找吃的東西,看見了─吃。還有一種情況呢,你先逗他一下,他一逗,他就拿著那兩個角,就準備跟你鬥了,然後呢你再撥他一下,他就跑,拚命的跑!這個時候,他心裡面的現行是什麼?他要嘛準備逃;要嘛準備打架。所以你再好的東西,擺在那裡,前面一碰到,他就馬上轉身就走,然後你再到 (p29) 前面一擋,牠一碰見,馬上轉身就走。你們自己去做那個試驗。我告訴你們試驗都是有道理在的,要你們好好的學習。

然後你看見了螞蟻,你不妨回過頭來看看你自己。平常你最歡喜吃的東西,就是你要吃的,如果說那個時候我罵了你一下:「這個傢伙,就像畜牲一樣,修行不行!貪吃懶做!」到那時候,剛開始的時候,你罵啊,罵罵算了;到後來,罵得你發了脾氣了,到那時候,交給你吃的話,你拿起來甩掉!你相信不相信?對不對?我想我們人人有這個,你再要吃的東西,你就是甩掉。尤其我給你的,你們絕對不吃!為什麼?就是這個業成熟的時候,千真萬確的事實擺在這裡。然後你今天脾氣非常盛的時候,再好的人跑到來勸你的話,你一個回答說:「去去去去!你在這兒囉嗦什麼東西!」對不對?為什麼?猛業成熟!這個業還不是地獄業!地獄的苦,比起我們現在不曉得大上百千萬倍,所以這個業力,不曉得厲害多少倍。我們現在這個業,這麼小,尚且是如此!現在信的過嗎?

所以這個經上的話,絕對不會騙我們。我們現在愚痴,所以拿我們自己的想法,總覺得「這個經上講的話,怕嚇嚇你啊,那策勵你!沒有這樣的事情!」如果是嚇嚇你,策勵你的話,佛就不是如語者,不是實語者。佛太多的地方說得清清楚楚,這個是我 (p30) 們千真萬確要了解的。所以這種地方,是我們真正著眼的地方。那麼他的壽量呢?壽量,也不必說了,反正,一跑下去的話,是個天文數字。不管是跑到惡道當中那一道,一道一去。所以我們人道,是唯一的能夠修行的地方,就偏偏只有幾十年,就是這樣。所以你想到這個地方,你了解的愈多,愈要認真去努力,這是我們在這地方應該了解的一件事情。

 

現在請翻到96頁第2行,上面所說的,說過了,第二行當中第二句:

p 96 (2)

 

【若思如是惡趣眾苦,應作是念,現在探手煻煨之中住一晝夜,或於嚴冬極寒冰窟,裸而無衣,住爾許時,】

 

一個一個來,思惟上面的總苦第一個,然後呢?思了他這個苦以後,不妨現在這樣想:我把我的手塞在那個煻煨,不要說那個地獄那個煻煨;你把那油鍋,煎的咕嚕咕嚕滾了,然後你把手伸下去,放他一晝夜,試試看什麼味道?不要叫我們放一晝夜,我自己曉得,叫我,是絕沒有這個本事,絕不可能!叫我往那油鍋裡面放一下,馬上拿出來,我絕對不肯!你們有人願意嗎?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所以現在不要看,沒有那麼事啊,提不起來,萬一你提不起來,最好的辦法:你 (p31) 就這樣去做一下,我保證你提得起來。

所以我自己告訴你們一個故事。因為我自己是一個很愚痴、很差的人,所以當年聽見了這個道理,修行的的確確不是很簡單的事情,提不起來,那怎麼辦?就用這個辦法:冬天,那時在紐約,這紐約到了冬天氣溫很冷的,都是依華氏來說的話,大概是五六度;攝氏來說的話零下,大概零下十幾度。不要說零下十幾度,零度都受不了,冷的不得了;怎麼辦?洗冷水澡。把衣服脫掉以後,他房子裡都有這個暖氣的,下面那個暖氣還保留,上面這暖氣不放。上面已經很冷,跑到那地方臉已經發白,然後跑到洗手間裡邊,脫掉衣服,拿那個水沖。然後跑出來一直抖啊!跳啊!不不不不要來了!不要來了!然後想想看:不行!不行!這個還不夠苦,再進去。那真是沖了兩下以後,那身上凍的;然後說修行,真是再坐下去的話,也不打瞌睡,也不打妄想了,你們不妨試試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要說現在受了一點點小小的苦,就委屈啊!你們要從這地方,所以他現在叫我們也不必受那個苦,怎麼辦呢?你好好的思惟一下。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到寒冰裡邊去。現在不要說寒冰,我讓你們試一下:夏天 (p32) ,現在的時間過去了,買兩塊冰來,你拿著這塊冰,或者手上拿著、或者一個冰盆裡面,手伸在那個冰的盆裡面,你試他一個鐘頭,試試看你受得了嗎?你們不妨試試看,夏天吃冰是歡喜的事情喔!你這個受不了,真在地獄裡邊,那比天堂還舒服啊!我們也不必說那麼厲害了,

 

【或數日中不用飲食,】

讓你不吃一餐,而不要幾天了!讓你少吃一點,你受的了嗎?

 

【或蚊虻等,哳咬其身,尚且難忍,何況寒熱諸那落迦,餓鬼旁生互相吞噉,是等眾苦,我何能忍。】

能忍耐嗎?的確不能忍耐,從這個地方, 

【度現在心,乃至未能轉變心意,起大怖畏,應勤修習。】

 

他每個地方都這樣,他一定說出他的特質,然後呢要我們去修行。他最後那句話,指出來叫「量」,到什麼情況可以了?就是說:你心裡面要生起這樣的量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照著前面的去思惟觀察,如果說再不行,你不妨自己把那個手,塞在那個, (p33) 也不要油鍋啦!就是燒開了開水,你試試看,你就那麼試一下,然後呢你拿那個寒冰試一下,然後你洗澡的時候,門窗都打開來讓蚊蟲咬一下,你這種方式,看看自己能不能忍受。用這個情況,策勵自己,修這個苦,然後呢使得自己心轉變過來,說這大痛苦受不了,你趕快要修行啊!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當你隨便一想,一提起來,然後呢這個就非常強有力的這個恐怖,推動你一心想修的這個心情生起來了,你可以進一步,繼續下面的了。否則的話,你就停下來,從這個地方好好努力的修行。他前面每一個地方,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

曾經在破除邪執的時候,說過一個道理,說你不是要修定嗎?是的,定有什麼障礙呢?昏沉掉舉,就這樣。掉舉,就是胡思亂想,你就是擋不住。現在呢如果你想:想來想去忙了半天,到那時候,受什麼大的苦,你一想到的苦,你還願去想那個胡思亂想嗎?你所以胡思亂想,無非是想什麼東西啊?這個事情也放不下,那個事情也放不下,你發現放不下的結果,受這麼大的大苦,到那時候送給你都不要。

 

這個事情也放不下,那個事情也放不下,你發現放不下的結果受這麼大的大苦,到那時候送給你都不要,這個道理我們已經明白了。然後呢,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怎麼去修。修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就是說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只要心裡面一提到這個事情、這個念頭,馬上心就相應了,這個時候就可以繼續下去了。因為你有了這個功夫,所以然後你去學定的時候,心就散亂胡思亂想了,你了解,胡思亂想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你隨便把那個苦一提,因為前面你已經修過了,所以一提這個苦的念頭馬上起來了,那時候你還會想嗎?不會想,那就是這樣的情況。所以為什麼在這裡要一步一步順著次序來的這個道理,前面是告訴我們這個原則、這個總綱、總相,下面又告訴我們怎麼步步深入的細細的法則。所以現在這個地方把這一點忽略過去的原因,因為的的確確我們現在還沒有如理如法,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修的時候,所以沒講。同時呢關於這個苦的內容,自己看起來也容易了 (p38) 解,如果不了解的話,我還是會認真的講。那麼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 

p. 96 (5)

【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

 

這幾句話擺在心裡面,這幾句話務必擺在心裡面。說現在我們懂了、了解了,你雖然了解了,但是沒有修習有沒用啊?沒有用。不要說了解了不修習沒有用,就是你修習了,稍微修習一下,不夠量還是沒有用,「悉皆無益」,這樣。目前我們真正的難關就在這裡,我們很多人說未嘗不知道,知道了以後有沒有去做?沒有,那個沒有用,要去做;然後去做的時候,不是馬馬虎虎的做,要認真的做,認真的做裡面包含兩樣東西,這內容要正確,量要足夠,這件事情還是要把握住正確的方法;要把握住正確的方法,這善知識還是第一個。

這兩天有一位同修,他練一個法器,是,他很不錯,他就有發心肯打這個法器,然後呢肯練這個法器,可是練了以後覺得很難。在我看起來,是!他花了好大的勁,這一點我告訴你們,他問題真正重要的在什麼?有沒有得到訣竅,有沒有得到善知識的指導。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昨天晚上我還練了一下給他看看,我就告訴他,我打那個鈴鼓,我二十年,這千真萬確的事實,二十年沒碰過了,我自從離開了蘭若以後,就再也沒 (p39) 有打過,到二十年倒是不一定到啦,十七年了,已經再沒打過。但是昨天晚上我隨便一打,我自己覺得還不錯!我想大家還有人聽見了,對不對?這個比起於一般來,不會太差吧!你們不相信,我馬上到那個大殿上打一下你們看看,以前我也沒學過,我並沒有真正的人家教著我學。

所以真正重要的你們注意,只要你真正肯學,這個是第一個;還有呢?學得得法與否?是第二個。你自己在那學,照你自己辦法,你學會了,害了,為什麼?照你自己辦法學會了,你這惡習慣養成了,叫你改真難改。所以我們真正要學的這第一件事情的話,不但要學,還要得到善巧的方法,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如果說這兩個把握住了。我當年怎麼學的?我就看哪一個人打的好,大家說,我自己也聽得出來嘛,這個人打的好,然後我在旁邊細心的揣摩,他怎麼打?聽那個音怎麼樣?然後跑著去看,他樣子怎麼作,然後呢?自己平常你試幾下,你走上去就不會差得太遠,稍微試一下,要不了半天的功夫,保證你們可以學得很好,這樣。

反過來說,我為什麼要提這件事情呢?眼前看得明明白白擺在這地方的,這都弄不好,居然修學佛法的,自己就看了一點書,覺得我就能夠了,可能嗎?所以任何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修學佛法的很多重要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要把握得住,一定要修, (p40) 一定要如法、如理、如量的修;要如法如理如量,一定要找到善知識,要找到善知識,還要什麼條件?這個記住哦!善知識不是沒有,是說自己有沒有跟善知識相應的量,這個是真正重要的,你把這個做到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前面說過多少次,你隨時看那個經論上面,我們也了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修行的第一件還是淨化自己!這段話再唸一遍,「若雖知解,或未修習,或少修習,悉皆無益。」聽到這個道理已經不容易,沒有宿生的善根,沒有這樣的特別的善業,對不起!經教、佛法絕不可能聽到。今天聽到了還不好好認真去做,白白浪費好可惜!這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的。下面一個故事。

 

【如事阿笈摩說,慶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讀誦,彼讀數日,懈怠不讀,付與目犍連子,仍如前行。慶喜囑曰:「應令此二意發厭離」。目犍連子引至晝日所經處所,化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聞其斫截等聲,遂往觀視,觀見斫截所有眾苦,又見彼處有二大鑊,涌沸騰然。問云:「此中全無入者耶?」報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廢時,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設若知者,現或置入」,次返目犍連子處,詳白所見。目犍連子告云:「二求寂,若此過患,若餘 (p41) 過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當發精進」。彼二遂發精進,】

 

好,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我把它唸一遍,我想大家都已經懂了。再說一遍,原因是用一個輕鬆一點的故事來策勵我們。這個經上面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叫他好好的讀誦、學習,懈怠不讀。這個念啊、學啊真辛苦,然後呢他沒辦法就叫目犍連尊者幫忙他,結果目犍連教了他,他還是老樣子。他沒辦法了,阿難就說:怎麼樣想一個辦法,讓他兩個策發厭離心。所以目犍連尊者怎麼辦?就引他到一個地方去,那個地方化成功大地獄。他跑過去一看,一聽見那個聲音幹什麼啊?一看!說這個地獄的眾苦,不得了的害怕,旁邊有兩個大油鍋,別的油鍋裡面都哇啦哇啦煎人,那個油鍋裡面沒人,他就說這地方怎麼沒有人?那個地獄的獄卒怎麼說?說阿難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懈怠廢時,懈怠不用功,死了以後墮在這裡。

這裡停一下,我們也出了家了對不對?我們精進了沒有?這個要想一想哦!請問我們現在一天,然後呢張開了嘴巴吃信士送給你的東西,用的、吃的、住的,請問哪一樣東西你自己賺來的?哪一樣東西你辛苦換來的?有嗎?沒有。然後你吃了這個東西,你做些什麼?精進了嗎?說我在這兒,我們在這兒有早晚課;你早晚 (p42) 課做些什麼?不是妄想就是昏沈,這就算用功了嗎?看看,他在佛世哦!我想這個佛世的遠比我們好吧!他這個佛世尚且要墮落,這是千真萬確的!這個實在值得我們想一想。

現在那個故事裡邊怎麼說?說這二個獄者告訴他,說這兩個沙彌出了家以後不好好用功,沙彌哦!比丘是更利害,因為比丘要求的條件更高。所以他兩個就害怕起來了,不得了,如果現在要曉得了進去的話,不得了,趕快回去。目犍連問他,你看見什麼啊?看見這個,你要告訴他,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這個還算是小的,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為什麼會這樣?懈怠,懈怠的意思是什麼?不精進就是懈怠。不是說你努力,你忙不相干的事情,都是。世間的人一天到晚忙,這不叫精進。精進是什麼?就是跟善法相應,策勵自己努力,這個才叫精進。這我們要千真萬確的,不是我們今天做了一點事情,心裡面如果說胡思亂想都不相應,何況我們現在兩樣東西,都不相應。所以這一點說「彼二遂發精進」,他們兩個發起精進來了。下面一段話很有意思。

 

【若未食前,憶念地獄,則不飲食,若於食後而憶念者,即便嘔吐。】

 

(p43) 這是當時的情況。他假定說還沒吃飯的東西,想到他看見那個地獄的話,他就吃不進了,害怕的就不得了;同樣的他吃過了以後,一想的話,就害怕的吐出來,這是實際的狀態。這個告訴我們,我們只是沒看見,如果我們真的看見的話,不得了。所以佛經上面也告訴我們,所以假定說你們諸位也像我那樣,親眼看見造了惡業以後墮落惡道的恐怖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都像蘆葦一樣站都站不住,人都癱掉了。這看看都這麼嚴重,受是絕對受不了。所以處處地方這些事情,無非是策發我們精進!精進!千萬不要貪眼前的一點小便宜,不要說現在這個事情提不起,那個事情提不起,現在是唯一能夠努力的時候。

 

【又引至餘晝經行處,於餘一處,化為諸天,彼由聞其琵琶等聲,遂往觀視,見有天宮,天女充滿而無天子,問其無有天子因緣,答云:「阿難陀有二甥,既出家已,發勤精進,彼二死後,當生此中。」彼二歡喜,還白目犍連子。】

 

p. 97

【教曰:「二求寂,若此勝利,若餘勝利,悉從勤發精進而生,應發精進。」】

 

那麼更進一步,就把他去看天上,看了天上以後有一個地方天女充滿,那個天堂非常美麗,就是沒有天子。那就問啦,這個地方為什麼沒有天子?別的地方為什麼 (p44) 有?說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以後精進努力,他努力了以後,死了以後到這裡來。他聽了以後好歡喜,告訴目犍連。目犍連尊者就告訴他,種種的好處精進修行來的。這個故事對我們最好的一個教誡,人間短短的幾十年很容易過,你如果說努力的話,就有這麼多的好處,如果懈怠的話有這麼大的壞處,好壞之間差別太大。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

 

這個阿難他的兩個外甥,先,他雖然出了家不肯修行,然後呢看見了地獄苦,以後再看見天堂,他每經過一個地方,都有一個轉變,而不經過的時候,他不轉變。在這地方有一點事情,我們可以注意一下。他這個從他不肯學到肯學,這是一個絕大的轉變,像這種情況,在我們人人都很羡慕的,我們人人都希望要這樣去轉變,為什麼我們做不到?第一個大家可以想一想,第二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他雖然有這麼絕大的轉變,可是對根本意趣來說,他的目的就是共同的,他原來懈怠不想努力,為什麼?想快樂,就是想快樂,這麼簡單。他後來轉變了,為什麼?還是想快樂,對不對?這個概念你們要注意,你們要認識!

所以佛法雖然告訴我們,常樂我淨說四顛倒,這千真萬確的,說那個是快 (p45) 樂,那是顛倒的。可是他真正的告訴你快樂是顛倒的目的,為什麼?是告訴你這個快樂是虛假的、不究竟的、騙你的、害你的,不是真快樂,你看錯了,真正的目的還是要求真實的快樂,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所以從眼前淺的地方去看,佛法跟世間講的好像完全是二碼子的事,完全相反;如果你更深一層追根究底去看的話,那佛法告訴我們的,才是我們世間真正要追求的。世間真正要追求的是什麼?快樂嘛!但是對不起,因為你不了解快樂的真相,你也不曉得什麼是追求快樂的方法,你找了半天,不但找不到快樂,受了大痛苦。所以這樣的原因,就是眼前小小的快樂,因你迷糊了,明明是一個騙你的東西,你把它當做快樂,結果受了它大苦,這個才是顛倒。

所以顛倒本身不是快樂,顛倒本身是你的無明,因為你的無明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把苦的事情看成快樂的,這個是我們要真正重要的。所以這剛開始的時候,就世間真相指給你看,這個是顛倒,最後等到你徹底明白了以後,這涅槃上面談了什麼?常樂我淨也。妙了!這個道理這個地方隨便一談。不過我們不要以我們這種無明這種概念去找常樂我淨,你怎麼找怎麼錯。

所以眼前我們真正認識的在這個地方,我之所以點出來就是,我們眼前所以不肯學是為了什麼?貪快樂,佛法真實告訴我們的,為了你真正得到你的好處起見,要這樣的, (p46) 這個是我們應該著眼點,這樣。所以我們有的人志趣很好,那是非常好,有很多人懶懶癱癱的話,這個地方就應該好好的加深認識,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真正的好處畢竟還是你的,到那個時候你就會把我們現在的毛病,不能修行的整個的能夠改的過來,能夠提昇自己。所以第二個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說看見那個天堂上面是這麼好,這個結果是修行而來,他好高興的去修行了。那麼完了以後呢?他要我們再繼續看下去,97頁的第一行,

 

【次發精進受聖教時,見如前引,真實相應經中宣說,從諸善趣而生惡趣。】

 

於是他們兩個人就精進了,以前懈怠馬馬虎虎,總要他去做,他不肯去做;現在肯去做,又肯讀誦,又肯唸經。然後就看經典的時候,那時候看到一個經叫真實相應經,怎麼講呀?到了這個善趣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的。這一下他心裡就要發毛了,因為他親眼看見這個墮落以後的痛苦,他覺得修行了上了天,上了天倒是蠻好的,結果發現上了天以後還要墮落,你只要一旦曉得這個痛苦的話,那誰都不願意。眼前雖然上了天,究竟還要去的話,這個地方絕對不能去。所以他就問了,

 

【問云:「聖者,我等若從人天之中死後復生三惡趣耶?」】

 

(p47) 他就問了,說我們生了人天以後,是不是還要墮落到三惡道當中?那個答案是肯定的。

 

【告云:「二賢首,乃至未能斷諸煩惱,爾時於其五趣生死,如轤轆理,應須輪轉。」】

 

然後目犍連就告訴他了,說你們兩個人要了解,儘管你暫時生了善趣了,但是善趣當中還在生死輪迴。這個生死輪迴的因是什麼?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煩惱,只要你的煩惱還在,沒斷除,對不起!那時候你永遠要在裡邊輪轉。輪轉的地方是五道,有的地方說六道,那是把這修羅併入天道當中,這我們知道的,所以三個善道,天、修羅、人道,把修羅併入天道的話,變成功天人二道,下面三惡道我們知道。在這個裡邊輪轉像什麼?轤轆,轤轆就是我們看見那井上面以前那個吊的,它沒頭沒尾的永遠在那裡咕嚕咕嚕轉,像我們這個鏈條,像我們這汽車上面那個皮帶一樣,沒頭沒尾的永遠在那轉。對不起!你只要煩惱未斷,永遠在這裡轉。他一想到說天再大的快樂,完了以後還要到那油鍋裡去煎的話,就無法忍受。

 

【彼二厭離,】

 

(p48) 樣的話那個天也不要去了,那也不要去了。這短短的一段話,我們想辦法,怎麼樣把這段話能夠移到我們自己身心上,那我們修行馬上成就。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你儘管講很多引理的言詞,講完了以後如果跟你自己不相應的話,總是戲論;跟你相應了,那個就對了。現在我們自利是如此,利他亦復如此,你自己都不相應,都做不到也不會做,你告訴別人有用嗎?當然如果人家有善根,他聽見了話是派得上用場;反過來說沒有善根,種點善根是有用場的,可是對究竟真實結那個果來說,這個大成問題。

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的,我們並不忽視從文字語言的認識開始,而且我們了解這是必須要的,但是同樣的應該認識,從文字語言認識了以後,下面進一步應該是些什麼,這個裡邊卻要一番努力,這個叫做修行。所以我們聽懂是容易,把聽懂的東西擺在身心上面,如何思惟觀察,如理如量生起相應的、對治的能力,對治這個煩惱,這卻是我們聽懂了以後應該做的事情;乃至於生起這個厭離心,沒有生起厭離心之前,一直應該在這地方努力。那麼他那兩位一聽見這個道理生起厭離,所以

 

【作是白云:「今後不行諸煩惱行,惟願為說如是正法。」】

 

(p49) 他這樣一來,再快樂的事情還要墮落,那千萬不可以再行煩惱。所以就請求那個老師告訴他們兩位什麼是正法。正法者是如理的能夠針對煩惱、對治煩惱、淨化煩惱的。

 

【目犍連子為說法已,證阿羅漢。】

好!問題就解決了。下面我們看。

 

【是故能滅懈怠,能發精進,勤修正道,策發其意,令希解脫,及證解脫。其根本因者,謂讚修苦。】

 

這個記著,所以說我們修行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懈怠。能夠消除了懈怠,而且還要策發精進,策發了精進才能夠勤修正道,然後呢照著這去努力希求解脫能夠證得證果。整個的那個根本因,這個根本因,為什麼講根本因?因很多,前面譬如說暇滿人身,得到善知識,然後呢念死,這個都是策發我們的因。但是這個因當中最主要的根本的是什麼?苦!

我們在這地方也回過頭來可以看一看我們念死、念暇滿,它是對我們有策勵修行的絕大的功效。可是它所以策勵的原因,為什麼?還是苦樂兩個字,想想看,對不對?從 (p50) 暇滿開始,就體會到一個事情,說一切人大家都啊要求快樂去掉痛苦,而去掉痛苦得到快樂,也只有修行,這樣。那麼修行必定要依靠這個暇滿的人身,所以這個暇滿的人身就顯得意義很重大。從這個裡邊你可以體會到,這個暇滿人身,所以能夠策勵我們修行的話,它根本在那裡?還是苦!

然後呢,我們又講念死,這個死是生前很快,忙了一輩子,不管你有什麼好的,最後像一個夢一樣,完了以後都死,所以沒有什麼價值。問題是死了以後還繼續下去,繼續下去到哪裡去啊?是由彼業所牽,而這個業所牽我們又考慮到,要墮落惡道去,所以想到這樣來的話,不行!不行!假定說了解了這個修行了,然後你經過了修行以後,你能夠超昇,乃至於了脫生死的,那個死你也不怕。所以念死本身,它主要的根本原因還是苦,很清楚、很明白。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