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助念難生淨土的實例

 

臨終前念念相續的心念,是由生時善善惡的知見、行為與修持習而來。故知死後投生何處,實由生所造善惡因果為依據,絕非「臨終最後念」決定投生何處!

 

 

 

釋大寂

 

 

法師(大寂比丘尼)

 

 

1.死後的度亡不是度亡者單方面的問題就能引渡

 

2.度亡實例

 

3.陰身的心識與「生平的業障及習氣」是不可分割的

 

4.引渡「初機者」很容易將信心建立在師父「個人崇拜」及對「師父感情」的執著上

 

5.在「中陰身間」越早投生對「亡者」未來「生緣」越有利

 

6.在中陰身間往生淨土的修行條件

 

7.如何勸導亡者離「留戀佛殿」、捨不得離去的「情執心」?

 

8.亡者「心結」若是打不開甚難引渡

 

1.死後的度亡不是度亡者單方面的問題就能引渡

現在的蓮友去為「有緣人」助念,往往不是在「臨命終時」去助念,而是在斷氣後,才去助念,實在是誤解淨土經典所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乃至十念」,才能往生淨土的原意。而且在「斷氣後」的助念,只注重八小時念佛,以為只要引導亡者念佛,或者念佛迴向亡者,就能超生淨土,而忽略大部分的亡者皆在生前沒有正信「念佛經驗」,而且亡者的根器,有千萬種差別,尤其一般亡者「情執深重」,不一定信仰佛教,如此「懵懂的念佛」,或者「根本聽不進去」,能夠真的令亡者超生淨生」嗎?

     

  斷氣後的助念,除了生前「精進念佛」者外,對於其他「泛泛信仰者」,不是在八小時內「趕時間念佛」的問題,而是如何開導亡者,才能令其「心開意解」、「一心皈依三寶」,令其深信淨土法門,方能談到「念佛入心」的問題,這是筆者助念的經驗!事實上,對於一個生前沒有宗教信仰或者有雜教信仰又「情執深重」的亡者,若欲令其「放下情執」、就此「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真的很難?況且又在身旁有「冤親債主干擾」的情況下………。縱然如此,在不能開導亡者又不知亡者就此接不接受、聽得不得進去「善友」及「助念團」的引導、「助念」下,當然還是要在「有因緣」助念時,為亡者引導念佛,為其未來學佛做善因緣

        尤其「死亡後」已經涉及中陰身的「超渡問題」,非助念者單方面迴向亡者,就能使其「超生淨土」,或投生善道!這還要看「亡者」的現世所造業障問題與亡者今世業緣果報盡時在中陰身間即將承受未來何類「業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亡者接不接受引渡者勸化與對佛號聽不聽得進去的問題以及亡者跟著念佛時心念是否「散亂」而影響「接收力」的問題。雖然死亡後八小時至二十四小時內,大體上來說,神識尚未離體但是一般情執深重或者「重病死去」的亡者的「心識」在未經「有力的開導」與未經「具有正見正行的功德力用向前」,是與生前的習性相吸相應的,並不是任何一個眾生的神識脫離肉體,就會立刻變得「十分靈敏」、易於超度的現象。現在舉一渡亡實例,以茲証明:

2.度亡實例

  這個實例,是發生在七、八年前台中縣某蓮社的出家師父父親死亡後的引渡因緣。現在以甲師父來代稱。甲師父的父親患有老人痴呆症多年,死前三年已經終日臥於病床上,不能言語,最後深度昏迷而死。臨終前甲師父的母親打電話至蓮社告知父親已經不行了,吩咐他儘快趕回高雄家中協助料理後事。甲師父便邀蓮社的乙師父及一位女居士一同前往高雄幫忙引渡。當兩師父及女居士趕到高雄,甲師父的父親呼吸已經進入肺部大喘吹氣中,估計四至十二小時就會斷氣也有因為藥物作用,如打強心針,或者吃滋補中藥而從肺部吹氣開始,一直托到二十四小時後才斷氣的情形,亦曾見老比丘死前一星期斷食念佛,從肺部吹氣開始,五小時就斷氣。)事實上,拖到死前肺部大喘才前來助念,並且在生前沒有宗教信仰,又是重病患者,已經太遲了!

   因為長途搭車,已經很累,乙師父便請隨行的女居士個人在「臨終人」面前引導他念佛(已有邀約「助念團」,但是尚未到),按「臨終人此時已經陷入昏迷」,不能言語,不知他的心識有沒有跟著念?結果其父剛斷氣時,助念的女居士倏然感覺到「亡者神識」忽醒忽迷(此女居士天生就有點「陰通」)。斷氣後的數小時,亡者神識才在念佛聲中,慢慢甦醒,斷氣後的八小時,亡者神識已經完全清醒,陰氣很重。

   在助念數小時(四、五小時間)後,先前邀請的「某助念團」才趕到。二十餘位「助念團居士」一直為亡者「助念」至八小時後才離去。者神識清醒後,由於在生深度昏迷太久了,突然看到親人,十分難過,留戀家裡,不願離去。移靈某佛寺後,甲師父回到家裡,感覺父親神識在家中徘徊,沒有走。這位甲師父從小就有超於常人的第六感的直覺力,非陰陽眼,於是引魂至台中縣蓮社度亡

   度亡第一天,兩位師父依「臨終、中陰身、作七、度亡開示一書所述「度亡儀軌」,在大殿引導亡者看破人生假相,略說「懺悔法門」,再引導其「三皈依」、求受「五戒」,再開示「淨土法門」,導引其念佛。在念佛時,乙師父感覺在亡者拜墊站立之處有骨灰的氣味,並且有「振波放射過來」,令乙師父直覺亡者聽到念佛聲,亦跟著念佛,很感動也很激動,而且是初學佛者對宗教情操的激動。

   第二天早上在大殿,先為他灑大悲水,再引導其「三皈依」、「受五戒」、略說「懺悔」的意思,甲師父突然心靈感受到他父親對他說:「他覺得在念佛時有佛菩薩的力量在加被他,因此對佛教產生信心。」於是問:「法師雖然為我解釋『懺悔法門』,但是『懺悔』的內容,他聽不懂」。又問:「為什麼要懺悔業障?」

   於是乙師父非常發心的向亡者解釋「懺悔」的意義。而且當乙師父為其作「三皈依」時,亡者又令甲師父知道,他不懂佛、法、僧的意義,希望法師解釋,於是乙師父又特別為亡者解釋佛、法、僧三寶的意義及為什麼要發心受持「五戒」的意義,再重覆開示淨土法門,引導其念佛。到了下午,再指導他發成佛心,如「四弘誓願」及「七種懺悔心」。兩位師父皆交待亡者要「萬緣放下」,不要再掛心家裡,不准回家,一直念佛念到你投生到清淨世界去為止。

      第一天亡者因為生前沒有信仰,所以令兩位師父感到在為其開示、引渡時,比較費心。但是經過亡者一日一夜依「懺悔」懺悔業障及用功念佛後,又加上第二天晚上亡者參加念佛會共同念佛及全體蓮友將「當晚誦經、念佛」功德迴向亡者後,到了第三天早上再引導他「看破人生假相」、求授「三皈五戒」時,乙師父感受到亡者已經不再「執著人生的親情假相」(按第一天及第二天引導他「看破人生假相時」,亡者尚對「親情」留戀不),並且亡者令甲師父明白他對佛、法、僧三寶的意義已經完全聽懂了,不像第一天時,對乙師父說:他聽不懂佛、法、僧三寶的意思,要求再講解清楚一點。並且無論在甲師父引導他稱念「懺悔」及稱念三皈五戒的「經意、戒文」時,都令甲師父感受到「非常敏捷」,已經沒有像第一天那麼遲鈍,學習能力很慢,念誦很慢。者心識突然變得「十分靈敏」,經乙師父開示,就能明白其中義理,此時才印中陰經」中所述,亡者的心識比生前還要「靈敏數倍」。但是卻是經過亡者本身恭敬聞法、學法、懺悔業障、努力念佛與「大眾念佛、功德向」而形成其「敏銳神識」。

3.陰身的心識與「生平的業障及習氣」是不可分割的

  由此可知,中陰身的心識,如果生前沒有具備「善法福德因緣」,不是每一個臨終人在死後進入中陰身間均具備「敏捷的心識」的。依普遍沒有宗教信仰,或者雜教信仰的現代人而言,大部分人的中陰身心識「所思所現」,皆與其「生平的業障與習氣不可分割的」。至少筆者所認識的法師在處理多起「度亡實例」就是如此。雖然「中陰經」中有說明「中陰身心識靈敏、易度的情形」,但是大多限於「正道修行人」,不是一概而論。

4.引渡「初機者」很容易將信心建立在師父「個人崇拜」及對「師父感情」的執著上

  自從亡心識變得靈敏後」自動發願日日在大殿懺悔、拜佛、念佛不懈,並且說一日拜三千拜,兩位師父勸他要虔誠懺悔業障,慢慢拜,他才改口說二千拜。並且在每次乙師父開示完,便會自己說:「禮謝法師。」由甲師父代傳。

  兩位師父在大殿「度亡」數日後,有一天乙師父身體不適,沒有到大殿為亡者開示,只有甲師父(他兒子到大殿引導)。當天度亡結束後,甲師父在一樓走廊碰到乙師父,對他說:「我父親問:為什麼你沒有到大殿帶導他皈依、念佛?」

  乙師父聽後覺得不妙,因為亡者初學佛法,雖然對家屬不再留戀(沒有回高雄家中,但是只是表面上的,因為他有忍不住到房探視甲師父與乙師父的舉動,被甲師父勸導回大殿念佛)。又因為感恩師父度他學佛,於是將全部心力轉向對出家師父的依賴與執著,這樣對師父及對他「未來的投生」均有障礙所以翌晨乙師父在引導亡者皈依時開導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的慈悲與智慧皆是平等的,所以皈依本師釋迦牟尼佛就等於皈依十方世界中一切諸佛,相對的,你每天在佛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就是皈依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就是等同皈依釋迦牟尼佛,等同皈依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諸佛。所以雖然師父沒有每日在佛前帶導你皈依三寶,你每日在佛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禮拜阿彌陀佛,就等於日日皈依三寶,日日皈依釋迦牟尼佛,日日皈依、禮拜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諸佛。師父知道你很感謝我們指引你皈依、念佛,但是不要因為感恩而將你皈依的信心,建立在『師父個人』的崇拜與信仰上,這樣對你念佛沒有一點好處,必須將你皈依的信心,建立在『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慈悲、智慧的信仰上與學習上。如果你希望早日投生到清淨的世界去,就不可以將你學佛的信心,建立在對師父個人的感情執著上,這樣你不可能超脫現在『中陰身』的處境…,如果你要報答師父對你提攜念佛的恩德,唯有你從現在開始努力用功念佛、拜佛、禮,不管『念佛』的時間有多久,一直「用功念佛到你投生到清淨的世界去為止………

5.在「中陰身間」越早投生對「亡者」未來「生緣」越有利

  自從乙師父對亡者開導一番後,縱然沒有到大殿度亡,亡者也不再透過甲師父催乙師父日日去引導他皈依、念佛了。這樣度亡的日子,經過了十天,亡者仍然在大殿念佛、禮沒有走。乙師父雖然沒有看到有亡魂存在,但是隱約中感受到自從甲師父引魂至大殿後,在大殿內就一直有一種「骨灰」的氣味瀰漫在大殿中(蓮社從來不做超渡法事,也沒有擺設任何牌位)。而且起初是「骨灰」的氣味,在亡者皈依、念佛後,轉變為「骨灰的香味」。

   甲師父因為身體本來就不好,有一次在大殿引導亡者皈依時,趁著儀軌尚未開始時,坐在圃團上,稍事休息,結果突然心靈接到一股訊息,叫他起身站好,在大殿要恭敬三寶,不可不莊重。因為亡者尚將甲師父當作他的孩子看待,才敢如此作為。乙師父心理有數,畢竟是「初學佛」,有很多習性未斷,許多佛教規矩也不懂,親情尚未完全割捨。若是亡者誤認為在大殿念佛、修行也很好,已經有了歸宿,又可以每天和兒子相見,又有念佛會可以參加念佛,無形中加深了對大殿的留戀與執著,很有可能度亡不成,而延誤他投生於善道的好因緣。因為亡者仍然在「中陰身」間尚未投生,如果「中陰身」的這段期間,不能把握努力念佛、禮的善因緣,不能早一點令「投生善緣出現」,七七四十九日一過投生之處,便會較差。越早投生對亡者越好,越晚投生對亡者越不利,因為越晚投生(超過頭七),亡者的未來「生緣」越成熟,當其「業感」越轉向未來投生之緣,接收人間「功德迴向力的頻率接收力」就愈弱,因為將要形成未來「生緣」的「定業」。若是未來投生的「定業已經成熟」,再做的「向功德力用」,只能成為亡者在「來世生處」的福德增上緣。

6.在中陰身間往生淨土的修行條件

  若是在中陰身內往生淨土,絕對不會超過三日(嚴格來說,不會超過一日一夜,所以注重二十四小時的「助念」),因為往生淨土是「定業純熟」。尤其自在往生者,於臨命終前,就是因為「定業成熟」,所以能「預知時至」,事先於「定中親見」或「夢見彌陀及淨土景象」,即是未來生緣先「成熟」,令其「預見」的徵兆,這才是「預知時至」的本意。對於生平斷斷續續念佛,卻在晚年用功念佛或者重病後才知用功念佛的蓮友,「臨終助念」至死後二十四小時的持續「助念」,是求生淨土最重要的「黃金時間」。但是也有在中陰身間經過多日才超生淨土的特例(後續自明)。亡者的「中陰身」若是想要「超生淨土」,也要如「淨土經典」所說:「以至心信樂之誠,求生淨土」,念佛至「一心不亂」,才能突破中陰身間散亂、陰暗的心識,突破善惡業緣浮沈不定的過渡「業識」時期,在佛力攝持下,轉變為「清淨、光明的心識」,才能因為在「中陰身間」「信、願、行」具足而往生淨土。然而現在所說的亡者已經經過十日,尚停留在大殿不走,對「中陰身的拔薦,不是好事。

7.如何勸導亡者離「留戀佛殿」、捨不得離去的「情執心」?

  於是乙師父又到大殿開導亡者說:「………你如果想要早日投生到清淨世界去,必要全心全意觀想阿彌陀經所說淨土景像,最好把「阿彌陀經」背起來,極樂世界的景像,就如阿彌陀經所說,都是用七寶裝飾成的,樹木、鮮花都會閃閃發光,又有用七寶綴飾成的蓮花池,充滿在淨土的各角落,淨土世界自然環境的景緻,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自然環境能夠相比的,蓮社的自然環境,雖然四處皆有香花、扁柏及蒼翠的樹木,景觀幽雅,但是究竟是生滅無常的,你如果想要早日在淨土看到、享受莊嚴、快樂的淨土美景,就不可以再留戀這個無常、生滅的『蓮社』,更不可留戀『大殿』,一定要捨一取一,才能往生淨土。我們不是趕你走,而是你已經在佛前發下『一定要超生淨土、乘願度眾生的成佛大願』(兩位師父經常用『七種懺悔心』引導他發『成佛大願』)。若是不能超生淨土,就不能實現你的『成佛大願』。所以你從現在開始,要更加緊用功念佛、禮,一心依阿彌陀佛經所說觀想極樂世界清淨,光明的景象,而且唯有你捨棄留戀大殿的心,捨棄留戀婆世界的心,才能全心全意投入極樂世界的光明景象中,才能全心全意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接引誓願中………

  當乙師父對亡者開導後,再過數日,甲師父便夢到亡者已經投生到一處,變成一張嬰兒的臉,應該是尚未出生,只是預示罷了。按甲師父持念觀音聖號為常課,祈求觀音夢示所致。乙師父再去大殿時,已經感受不到「骨灰」的氣味。自從「夢示後」,甲師父感覺亡父已經走了,不在蓮社。

8.亡者「心結」若是打不開甚難引渡

  由此度亡實例,說明了一個事實,亡者在生如果沒有學佛,單憑「臨終助念」與「死後的助念」,是甚難引渡亡者超生淨土的,因為亡者「心結」沒有打開。縱然亡者生前患有重病,或者臨終呈現昏迷現象,但是斷氣後,「神識會立刻甦醒」,當然聽得到旁人「念佛聲音」,問題是他聽不聽得進去?縱然亡者聽不進去,將此「念佛、誦經」功德迴向亡者,也可以承受此功德,消除業障,增添他投生「善緣」之處的資糧,善根者,更能依此「助念、誦經」向功德,令亡者神識靈敏起來,更容易接受「佛法」教化,往生善道,甚至超生淨土。但是「亡魂習性」千差萬別,尤其生在「五濁惡」,「習氣深重」、「情執深重」,甚難引渡,若是七七四十九日內,沒有「人道生緣出現」,就會墮入「鬼道之中」,甚至「畜生道中」;當「鬼道定業已成」,更是難度。故若欲真正利益「親屬」,生前之時就要製造其「親近善知識」、聽聞「講經」、「念佛」的善因緣,否則到了「臨終」或是「死後」才度,大多太慢了!尤其「意外死亡」更是難度,原因是一般亡者不願意接受突然死亡的事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