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與心性
心智不是指人的一般的聰明,是指心靈的智慧,但這個“心智”究竟是個什麽東西呢?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什麽是“心”,什麽叫“智”。不管在道家還是佛家,這個“心”呢,它是包括了人的思想意識的三個層次和人的大腦的思維能力的。低層、後天的,叫“心識”;中層、半先天的叫“心神”;先天的叫“心性”。要知道人的大腦的潛力大極了,我們一生用的大腦能量尤其是右腦,連百分之十的能量都不到,另外百分之九十也許到死也都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給浪費了。那麽人的大腦的那部分能量能開發出來的呢?是完全能開發出來,如果開發出來就能使人獲得一種“大智慧”,是一種一般聰明都無法比擬的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佛經講的“般若”,當時唐三藏怕人誤解爲一般的智慧,所以在翻譯的時候用了“梵音”,讀做“鉢若”。但這種大智慧究竟是什麽呢?是“無知,無所不知”,是“無爲,無所不爲”。
所以我們說的這個“智”,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次就是人的思想、意識,這叫做“心意”,也叫第六意識,也就是我們普通人說的這個人的聰明智慧;那麽第二層是指人的潛意識、靈感,這在佛家叫做“心田、心地”,道家叫“心神”、“神知”,它在內表現爲靈感,在外表現爲人的“神志”;最後一個最高層次是人的“心性”,又叫“自性”或“本性”,也叫“佛心”,也叫“本性認識”。所以我們說的心智是有層次的,是“大智慧”的“智”,是指開發我們的“心性”、“心智”的智。
“心性”也就是人的第八識,也叫“深層潛意識”,第八識在民間也叫業庫。什麽叫業庫?就是人一生做的不會忘記的事都記憶在第八識這個類似軟件盒子裏,一般經過一段時間,如有轉世成爲一個新生的兒童後,就是這個兒童的天性、本性,歐洲人翻譯爲“倉庫意識”。傻孩子舟舟,爲什麽能指揮樂隊?殘疾人霍金,爲什麽可以研究“玄學”,這一世界上最尖端的學科呢?依*的就是第八識——“心性”。
平時,人總愛胡思亂想,無時不在消耗我們的腦電能,消耗我們的精力,因爲它和我們的“心性”是相連的,要想返老還童,要想開發心智,獲得大智慧,就得讓我們的後天意識靠邊站。釋迦牟尼給他的弟子講了49年經,臨末了的時候,他對他的弟子說“我什麽也沒給你們講”。有的人懂了,有的人沒懂,他回來的時候阿難問他“老師,你能不能把你49講的用一句話告訴我們,你說的是什麽?”釋迦牟尼說:“你49年都不能理解,好吧!我就用一句話告訴你,我都講了什麽,我講的是:去妄念、空。什麽叫“去妄念、空”,就是要拴住“心猿意馬”,只有不胡思亂想,才能進入一個“空”的境界。
修煉,就是一句話:萬念俱空。但怎麽去做呀?我們一天到晚得用眼,一天到晚得用耳,一天到晚得用嘴吃東西,這就是因爲不斷消耗我們的腦力、精力而漸漸使我們衰老的原因,我們究竟應該採用什麽方法去“去妄念、空”呢,舉個例子:我們的燈老是開著會浪費,可是一開一關就更費電。所以我們要採取的方法就是:把萬念先化成一念,再化成無念。觀世音是怎麽得道的?他和他的弟弟大勢至被奸臣所陷害,流放在斯里蘭卡外海的普陀洛加島,這就是我們浙江被命名爲普陀山的原因,他受盡一切苦難,最後被一個叫做法藏的一個小邦的國王,叫做阿彌陀佛的搭救,並教授他們在島上修煉,修煉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用耳聽海潮,漸漸進入到心底,然後轉入心潮澎湃,最終達到忘掉的境界,這種方法就叫做用耳根反聽,也被稱爲用一根來達到解除六根。譬如說和尚念經,一天念七萬八千遍的阿彌陀佛,他爲什麽要念經呢?其實就是用舌根的方法達到由一念爲無念,進入終極狀態,這個時候他是沒有想的,都是自然流露。馬連良有個外孫女,她拉二胡很有名,她拉起這個二胡來,這個琴和人就融爲一體了,進入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一個江蘇句容的縣長問我“什麽叫半無爲半有爲的狀態”,我問他,你最喜歡的是什麽,他說是喜歡書法,我說你什麽時候寫字感覺最好,他說往往醉酒回來鋪著紙我就這麽一畫,等天明醒來一看,往往會驚訝這是誰寫的,怎麽這樣精彩,他是在這“半無意識狀態”下發揮的。歐洲有個有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叫榮格,他說他研究“無意識心理學”十三年了,沒有敢發表,因爲沒有根據,後來他的朋友衛禮賢從北京帶給他一本呂洞賓寫的叫“太乙金華宗旨”的書,他看了這個書以後非常驚訝,他說在中國的教士們、道士們,他們幾百年前、幾千年前就已懂得了“無意識心理學”。後來,他的文章敢發表了,因爲有了堅實的基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