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3cd8f9fde1  

廣論(第118頁)、下士道《深信業果》

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谷豐熟。”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①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②五百水鵝、五百魚龜,③ 五百餓鬼, ④ 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所出公案分四

 

① 牧人歡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緣

 

往昔,有一位名叫歡喜的牧人,在離佛不遠處,聽見佛陀在說法,他就倚杖站立,聽佛說法。這時,有一隻青蛙也在河邊,牧人的手杖正好拄在青蛙背上,皮肉穿洞。雖然遭受此痛,但青蛙很有善心,它想:我如果出聲,必定會使牧人的心散亂,障礙他聽法。所以,它就一直忍受著疼痛,而且對世尊發起了清淨的信心,死後生在四天王天的天宮之中。

 

牧人聽法之後,將手杖拋於一邊,來到世尊面前,頂禮佛後祈求世尊開許他出家,受近圓戒成為比丘,修習清淨梵行,奉事世尊。世尊讓他將牛群交付主人,處理好之後再來。

 

牧人禮佛後便離開了。他一路大聲說:“我有大怖畏。”就這樣走得很快。和歡喜一起牧牛一百位同伴,見他心懷畏懼,便關切地問:“仁者,你有何怖畏?”他回答:“生怖、老怖、病怖、死怖。”牧牛人聽後,也隨他一起走。其他牧牛人、牧羊人以及路上遇到的割草人、砍柴人,都一起隨著他走。凡是對面來人問他:“你究竟有何怖畏?”他就一直回答:“我怖畏生老病死。”這些人聽了,都追隨他到所住的聚落中去。聚落中的人們,遠遠看見一大群人,不知是何來頭,於是心生恐怖,有些逃走,有些把財物藏匿起來,有些穿上鎧甲準備應戰。其中有些性情兇猛的人,直接衝出聚落,質問他們有何企圖。牧人歡喜說:“我有大怖畏。”再問有什麼怖畏,他又回答:“我現在擔心畏懼生老病死。”這時全聚落的人心才平靜下來。

 

牧人歡喜把牛群交給主人之後,和五百人同來佛前,再次祈請世尊,開許他們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奉事世尊。佛陀說:“歡喜,你和五百同伴,我開許你們在佛的善說法律之中出家,並受持近圓戒成為比丘,修持梵行。”他們出家之後勤修善法,最後都獲得解脫。

 

再說,一般轉生天界時,天人會生起三個念頭:我是在何處死去?現在轉生何處?這是以何種業緣所致?此時青蛙生天之後,見到自己是因為對佛發了清淨心,才得以解脫蛙身而生到四天王天,於是心想:“如果我只顧享受天人安樂而不去見佛,那就太沒有報恩孝敬之心了,我應當先去拜見世尊。”

 

青蛙天人以天人的裝飾莊嚴身體和頭部之後,就在當天的中夜來到佛前。一時弶伽河的岸邊,光明照耀,天人以天花散於如來身上,頂禮佛後,坐在對面聽佛說法。當時世尊觀知天子的根性、隨眠、意樂差別,就為他說法,使他開悟四聖諦,當即證得預流果。天子從心底生起大歡喜,禮佛後返回天上。

 

當晚,比丘們見到一片光亮,心懷疑惑,便在早晨稟白世尊說:“昨天夜晚,是梵天、帝釋諸天、四大天王來見世尊嗎?”佛說:“他們沒有來,只是青蛙天人來了。那是牧人歡喜聽我說法時,有隻青蛙被他的手杖穿破皮肉,它因為害怕出聲驚擾牧人聽法,並且對我發了清淨心,所以就一直忍住疼痛,命終後生到四天王宮。昨晚是他來了,我對他說法,他聽完後便返回天宮。”

 

當時,比丘們心存疑惑,便請問世尊:“牧人歡喜和五百人,前世是造了何種業,以致今生成為牧人,而且在佛教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青蛙天子又是前世造了何種業而轉為蛙身,後來又證得四諦。請世尊為我們解說。”

 

佛說:“他們都是自己造業,自己受報。那是過去賢劫人壽二萬歲時,有迦攝波如來出世,住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牧人歡喜當時在古佛的教法中出家,通達三藏,成為一名大法師。他善知軌範,又能持念諷誦,座下常有五百弟子隨他學習、聽取他的教誡。而且大眾之中有諍論時,這位比丘能夠善巧地使人和解,平息諍論。當時,有兩位比丘心懷我慢,不肯去他那裡起居問訊。有一次,這兩位比丘和大眾鬥諍,因此才前來拜見大法師,頂禮之後陳白說:‘尊者,有一樁諍論,請您平息。’大法師心想:‘我若平息諍論,他們便不會再來。不如暫且退給僧伽,也不違法。’考慮之後,他說:‘我現在不知長者們諍論的事,你們去僧伽那裡,事情可以獲得解決。’

 

大法師因為僧眾之事,出門到聚落去。這兩位比丘到了僧伽那裡,僧眾便把這件諍論平息下來。三藏比丘處理完僧事,回來後問弟子:‘那兩位比丘有沒有再來求我?’弟子們說:‘僧伽已經平息了諍論。’並將事情的經過具體敘述了一遍。三藏比丘聽後生起瞋心,發粗惡語說:‘僧伽(這些比丘曾是牧牛人,才出家不久)這樣處理事情,簡直就像牧牛人的方法!’五百弟子聽了之後,也隨聲附和說:‘確實如您所說,僧伽斷事和放牛人的方法一樣。’

 

當時的三藏比丘不是別人,正是今天的牧人歡喜,當時他的五百個弟子,就是今天五百牧人。因為過去對迦攝波如來的聲聞弟子眾口出粗語,使得他們在五百世中常作牧牛人。又因為他們曾在佛教中熏修蘊界處、緣起、處非處的善根,所以牧人歡喜和五百牧人如今才能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

 

當時,青蛙天子也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出家,他平時常修習禪定。有一次,他遊行人間,來到一個聚落,住在寺院中。初夜時,他照常端坐攝心,準備入定,這時持誦比丘們都在念誦,聽到念誦的聲音,他的心不能安定(因為聲音能障禪定),就想:‘今天改在中夜再入定吧!’到了中夜要入定時,持經比丘又在念誦,他又想:‘後夜再入定吧!’後夜他正端坐欲入禪定時,比丘們卻變成高聲諷誦。由於他沒有離欲,心有瞋毒,這一次就心生瞋恚,口裡說:‘這些迦攝波教法中的比丘,從早到晚發出蛙叫聲。’

 

當時習定的比丘,不是別人,正是現在的青蛙天子。他對迦攝波如來的聲聞弟子口出惡語,以此惡業所感,五百世中墮為蛙身。後來,又因為對我發了清淨心,所以才解脫蛙身而轉生在四天王天。由於他曾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修諸梵行,所以今天得以現見真理。我常常說,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因此你們應當捨棄黑業、雜業,修習白業。”

 

學習這則公案,主要是觀察因與果的關係。三藏比丘的業,是以惡口譏諷僧伽處理事情笨如牧牛之法,果報是五百世中作牧牛人。青蛙天子的業,是惡罵比丘發出青蛙的叫聲,果報是五百世中墮為蛙身。二者都是以輕微黑業感得廣大苦果。所以,一句惡語須以五百世受苦來償還,可見業是極為增長廣大的。

 

 

 

二、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之因緣

 

往昔,世尊將渡弶伽河時,河裡有五百隻鵝、五百條魚和五百烏龜,恭敬右繞世尊。當時世尊為它們宣說了三句妙法,世尊說:“賢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你們應當發清淨心,厭離傍生之身。”鵝、龜、魚聽後都想:“我們希求聽聞如來的三句微妙法味,不應再作其他食物想。”於是斷食不吃。傍生不進食,饑火很快便竄上來,它們因此命終,生在四天王天。一般剛轉生天界時,天人會生起三種念頭:我在何處死亡?現在生於何處?是由何業而轉生?這些傍生生天之後,見到自己是因為在世尊處聽聞了三句法要,才得以脫離傍生道而生在四天王宮,於是便來到佛前,以天花散於佛身。世尊觀察他們的根性、隨眠、意樂之後,為說四諦妙法。他們聞法之後,都證得了預流果,禮佛後便返回天宮。

 

當時,比丘們都心懷疑惑,便請問世尊:“這些鵝、魚、烏龜,以前因為造了何業而墮為傍生?又因何業而轉生天上、現見真諦?”世尊告訴他們:“它們是過去自己造業,現在自己受報。你們諦聽,往昔賢劫人壽兩萬歲的時代,有佛出世,佛號迦攝波如來,住在波羅痆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當時這些鵝、魚、烏龜在佛的教法中出家,由於毀犯了一些雜小學處而墮在傍生道中。後來,又因為對我生起了清淨心而轉生天上。他們原先曾在古佛的教法中修習梵行,因此今日得以聽我說法,見真諦理。”

 

 

 

三、五百餓鬼之因緣

 

世尊渡過弶伽河之後,來了五百個餓鬼,全身饑瘦黝黑,如同燒焦的柱子,頭髮蓬亂,腹部大如太山,咽喉細似針尖,全身沒有一處不在燃燒。他們合掌恭敬地對世尊說:“大德,我們前世因為造了何種惡業,以致今生淪落到這種地步,連漿水之名都不曾聽聞,更不必說獲得飲食了!”

 

世尊遙望大河,告訴大目犍連:“你去讓餓鬼們飽飲一頓。”目犍連按佛吩咐,準備讓餓鬼們飽飲一頓,但是餓鬼的咽喉細如針尖,漿水無法進入餓鬼的咽喉。佛陀便以神力打開餓鬼的咽喉,大目犍連再為他們施水。由於餓鬼們一直被饑渴所逼惱,欲望極大,結果腹部都脹裂了。他們對佛發了清淨心,所以命終之後生於天上,乃至證得果位。

 

比丘們又有疑惑,便請問世尊:“這些餓鬼往昔因為造了何種業而轉生此處?又因何業而得以轉生天界、現見真諦?”佛說:“他們都是過去自己造業,今天自己受報。你們諦聽,那是往昔迦攝波如來的時代,佛和聲聞眾四處乞告。後來,迦攝波如來的教化事業日益廣大,乞告的人也就越來越多。某時,有五百位居士因為有事而在一戶人家裡集會。當時,許多乞告比丘來到這戶人家乞討,這五百人就心懷瞋恚,發粗惡語說:“這些迦攝波的沙門弟子,常常乞求,行如餓鬼。”

 

佛對比丘們說:“你們認為如何?往昔五百居士,就是現在的五百餓鬼。他們過去譏說迦攝波如來的聲聞眾像餓鬼,以此業力,五百世中都是感受餓鬼的果報,直到現在仍受餓鬼身。但由於他們命終之前對我發起了清淨心,所以轉生天上。又因為他們曾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修習梵行,所以今生得見真諦而證果。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常說黑白雜業及其果報。”

 

這則公案中的業因果,從因上來看,只是惡罵如來的聲聞眾為“餓鬼”,果報卻是五百世中感受餓鬼之苦。如果以五千年計算餓鬼壽命,五百世是二百五十萬年,短暫一分鐘的惡口,竟導致二百五十萬年飽受饑餓的漫長劇苦。這種內在因果的增長程度,的確以無憂樹枝的增長也無法描述。

 

 

 

四、五百農夫與五百牛之因緣

 

有一次,佛陀在路上遇見五百農夫耕種。由於長年在泥水當中勞作,農夫們穿的是粗麻衣,一個個皮膚粗糙、手腳破裂。耕地的牛犢脖子上的皮膚被磨破,膿血直往下滴墜,累得氣喘吁吁。

 

農夫們遠遠看見世尊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光明赫奕,勝過千日。世尊行走時的威儀極為特殊,猶如妙寶山一般,佛身為眾多的妙相所嚴飾。這些農夫見到佛,心中都生起清淨的信心,勝過十二年的禪悅。由於他們過去生中曾經種過善根,如今才能見到佛陀。

 

佛走到他們近前,為了調伏這些農夫,便走到比丘眾中就座。農夫們見佛已坐下,便都來到佛前頂禮佛足,然後退坐一面。佛陀觀察他們的根性、隨眠、意樂,為說四聖諦法。他們聽法之後都證得預流果,而且從座中起身,合掌祈求世尊開許他們出家受近圓戒、淨修梵行、奉事世尊。世尊對他們作了開許。後來,他們都斷惑證得阿羅漢果。

 

再說那些耕牛被剪斷挽繩之後,也都來到佛前,繞佛之後站立一邊。佛為它們說了三句妙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耕牛聞法之後,命終生天,又下來見佛。佛開示四諦之後,他們都現見真諦而返回天宮。

 

當時,比丘們請問世尊:“五百農夫過去造了何業,導致今生成為農夫,又在世尊的教法之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耕牛過去造何行業而轉生為牛,後來又以何業而遇佛、生天、現見真諦?”

 

佛說:“他們都是自己造業,自己受果。你們諦聽,那是往昔賢劫人壽兩萬歲時,有迦攝波如來出世,住在波羅痆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這些農夫當時在佛的教法中出家,但是他們整日聊天戲論,身心懈怠懶惰而不精勤策勵,既不讀誦也不作意,空受信施。比丘們,五百比丘不是別人,正是今天你們所見的五百農夫。因為他們過去出家而不讀誦作意、懈怠懶惰,空受信施,以此惡業,在五百世中成為農夫,勤苦勞作以加倍償還施主。又因為他們曾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出家,覺悟梵行,所以現在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耕牛當時也在彼佛的教法中出家,由於毀壞一些雜小學處而墮入牛中。因為它們對我發起了清淨心,故能轉生天上。又因往昔修習梵行,今天得見真諦。所以我常說,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你們應當捨棄黑業、雜業,修習白業。”

 

這段公案之中,五百農夫所造的業,是出家而不讀誦作意,整日閒聊、懈怠懶惰,虛受信施。如果日食一斤,三十年所食就是一萬斤,但這不是白白享受的,須五百世中日夜耕種來償還。假設一年收兩千斤稻子,一世耕種三十年,五百世所收稻子是三千萬斤,業債翻了三千倍。再看耕牛的前世,雖然只是毀壞微小學處,後來卻墮為牛身,受盡辛苦。所以,不要認為隨便造一點惡業無關緊要,這是一種愚癡的想法。違背因果而行,最終只會一敗塗地。

 

 

 

《賢愚經》所出公案分三:① 寶天因緣 ② 象護因緣 ③ 金天因緣

 

一、寶天因緣

 

一時,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位長者生了一個男孩。孩子出生之時,天降七寶雨,七寶堆滿了院屋。長者請來相士為孩子看相,相士看後對長者說:“這孩子的相很奇特。”長者聽後心生歡喜,對相士說:“請為我兒取個名字。”

 

相士問:“孩子誕生時有什麼瑞相?”

 

長者說:“孩子出生時,天降七寶雨,所下的都是寶貝。”

 

相士說:“孩子既有此福,那就取名為寶天吧。”

 

寶天漸漸長大,而且精通各種世間技藝。他聽說佛的聖德世上無雙,所以心中渴望見佛,隨佛出家。於是,他辭別父母來到佛前,禮佛後對佛說:“唯願世尊開許我出家。”

 

佛便開許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再為說法後,他便證得阿羅漢果。

 

 

 

阿難問佛:“世尊,不知寶天比丘過去修了何種福德,感召出生之時天降七寶之雨,而且衣食自然,不缺吃穿。”

 

佛告阿難:“過去有位毗婆尸佛出現在世間,度化了不可計數的眾生。某時僧眾到村落去遊行,當地的居士們共同迎請僧眾,廣作供養。有一窮人,雖然心裡歡喜供僧,但是家中沒有財寶等供物,於是他就取來一把形狀很像珍珠的白色石頭,拋散在空中供養僧眾,並發了大誓願。

 

當時供養白石的窮人,就是今天的寶天比丘。由於過去他以信心和恭敬心,供養僧眾形如珍珠的白石,所以九十一劫以來感受無量福報,財寶很多,衣食也是自然而來,從未缺乏。而且,因為他當時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今天值遇我出世而證得阿羅漢果。”

 

窮人在幾分鐘當中以白石供養僧眾,雖然是很微小的善業,但以這把分文不值的石頭,竟換來九十一劫之中的無量福報,長時受用不缺,衣食自在,而且最後出家證得聖果。依靠佛語,我們了知微少的善業也具有極為廣大的果報,為什麼不努力行善呢?

 

 

 

二、象護因緣

 

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摩伽陀國中有一位長者,生了一個男孩,相貌具足,非常討人喜愛。當他出生之日,庫倉中自然出生了一頭金象,父母很歡喜,請來相師為孩子取名。相師們見到孩子的福德,就問他的父母:“孩子出生時有何瑞相?”父母說:“有一頭金象伴隨孩子出生。”因為這個瑞相,便為孩子取名為象護。

 

象護漸漸長大,稀奇的是,象也漸漸長大。象護能走路時,象也會走路,而且出入都是形影不離。如果象護不想使用大象,大象就安靜地住在家中,而且大象的大小便全是金子。

 

象護常常與五百長者子一起遊戲,孩子們相互談論家裡稀奇的事。有的說:“我家的房屋、床榻、桌椅全是七寶做成的。”有的說:“我家的房屋、園林也是眾寶合成的。”有些說:“我家的庫倉充滿了妙寶。”有許多諸如此類的說法。

 

這時象護就說:“我誕生之時,家中自然出生了一頭金象,等我長大能走路時,象也如此,它和我從無違逆。我常常騎著它四處遊觀,快慢很隨我意,而且它的大小便都是金子。”

 

當時的王子阿闍世也在這群小孩當中,聽到象護所說,他心生邪念:假如我作國王,這頭金象一定要屬於我。他當上國王時,果然叫象護帶著金象一起入宮。

 

當時,象護的父親對他說:“阿闍世王是個兇暴無道的暴君,他貪心很大而且慳吝,你想想,對父親他都那樣地虐待,何況對其他人呢?他今天叫你,恐怕是要奪走你的金象。”

 

象護說:“不必擔心,我的金象無人能奪走。”

 

父子倆騎著金象,一起去見阿闍世王。到了王宮門口,門人進去通報,阿闍世王命令他們乘象進宮。象護父子乘著金象進入宮內,下象跪拜之後,又向國王問訊請安。國王很高興,叫他們就座之後,命人端上飲食,就這樣粗略地說了幾句。不久,象護父子即將告辭離去時,阿闍世王說:“象護,你走吧,象就留在這裡。”象護也沒有傷心,他很高興地留下金象,徒步走出王宮。

 

沒過多久,金象忽然隱身地中,又從地下踴出門外,象護仍然騎著金象回家去了。但是沒過多久,他又想:阿闍世王是個無道暴君,他的刑罰根本不講道理,我可能會因為這頭象而被他殘害。現在佛在世間饒益眾生,我不如出家去修梵行。於是,他向父母請求出家,父母同意之後,他就騎象來到祇洹精舍,頂禮世尊之後,表白心願。佛開許他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成為沙門。”佛為他開示四諦法,他當即證得阿羅漢果。

 

每次,他和比丘們在林間樹下思惟修道時,金象也是與他形影不離,於是成為一大新聞。舍衛國人聽說象護有一頭金象,都好奇地前來觀看,結果弄得吵鬧不堪,妨礙比丘們行道。比丘們便將此事反映給佛陀。佛告訴象護:“這頭金象使得人心憒鬧,你趕緊將它驅走吧。”

 

象護說:“我早就想讓它走,但它始終不肯走。”

 

佛告訴他:“你可以說:‘我生死已盡,不需要你了’,這樣連說三次,它就會自然消失。”

 

象護如是而說,金象便隱入地中。

 

當時,比丘們覺得此事稀奇,就請問世尊:“象護比丘過去修過何種福德,在何種福田中種植善根,所以獲得這樣巨大的果報?”

 

佛說:“眾生在三寶福田中種植微少善根,就能獲得無量無邊的果報。那是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代,當時人壽兩萬歲,佛教化完畢後趣入涅槃。佛的靈骨分佈各地,人們建造了許多塔廟供奉這些靈骨。當時有一座塔,塔中供奉著菩薩從兜率天乘象入母胎的塑像,象身已有些剝落、破損。有一人右繞佛塔時,看見象身破損,他心想:菩薩所乘之象現在損壞了,這不好,我應當把它修補好。於是取泥修補象身,又用雌黃塗上色彩。修復之後,他心中發願:以此功德願我將來常常尊貴,財富受用不缺。因此,他命終之後,轉生天上,天壽窮盡,又下生人間,常常都是受生在尊貴富樂的家庭,相貌也很端正,超出常人,更稀奇的是,恒時都有金象隨時侍衛著他。

 

當時修補象身的人,就是今天的象護。因為他修補象身,從此天上人間受用自然,而且他以恭敬心供奉三寶,所以今天能值遇我而受我教化,心垢消盡,很快即證得阿羅漢果。”

 

象護前世只是在幾小時中,對泥塑的菩薩坐騎象身做了一些修補與發願,以此換來的果報卻極為廣大——多生多世出身尊貴,生活富裕安樂,相貌莊嚴,並有金象恒時侍衛。由此可見,內業的增長遠遠超過外種的增長。了知此理之後,誰不願在心田之中播下善業種子呢?

 

 

 

三、金天因緣

 

金天夫婦前世因為特別貧困,只能供養僧眾一瓶淨水、一枚金錢和一面明鏡,合計不到十元錢,果報卻是九十一劫以來生生世世相貌端正,身體金色,妙好無比,而且因為當時具有信心和恭敬的緣故,最後獲得聖者果位,了脫生死。

 

通過以上公案,如果能對“業增長廣大之理”眾生定解,誰不樂意行善呢?發現有這樣一條規律後,最愚笨的人也會發願:盡未來際行持善法!因為善的回報太大了。這些思想和行動上的轉變,都源自對業果的勝解。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供養三寶大福田 集資淨罪福智行

 

九十年五月二十二日

如證法師開示

編輯室整理

 

為什麼我們要供養?

應該用什麼心態來供養?

 

  我們生長的環境是一個污染很嚴重的環境,包括外在的污染以及內心的污染,由於在這種污染的環境裡面,造成了我們身心種種的痛苦,以至於想要從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得到一點點的自由跟喜悅,都不太容易。從整個世間來看,現今種種的污染:環境的污染、身體的污染、心靈的污染……等,比之於五十年前的社會,沒有像現在的社會這麼嚴重,我們現在是走到哪裡都遇得到。在鄉下住習慣了的人,一到台北市就會發現空氣的品質很差,而我們現今暴露在這種污染下也是無可奈何的事,除了空氣的污染、水源的污染以外,還有食物的污染、農藥的污染,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這些是外在的污染;內在的污染,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對立跟競爭,像以前古代那種淳樸風氣,能夠代別人著想,人跟人之間能夠互助合作的環境已經越來越少了,這是心靈的一種污染。另外一種心靈的污染是被物質誘惑的污染,像現在整個社會過度物質化,造成人心的貪婪與怠惰。

 

環境惡化 共業所感嘗苦果

 

  但是透過學佛以後,佛法告訴我們:真正的快樂並不是來自於外在的滿足,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提升,是由於內心不被這些外在物質的誘惑,能夠產生自主的快樂,例如:對別人的關懷、包容等,所有真實的快樂都是來自於心靈。可是生長在這個時代裡,我們心靈的快樂一直在減低,人類越來越忙碌,忙於很多外在的事物上,變成不得不忙碌,儘管你想不忙碌,旁邊的人也會督促你去忙碌,演變成內外交攻的痛苦,造成我們沒辦法得到自主。所以佛法最究竟的意趣是希望我們能夠解脫,從生死輪迴煩惱裡面解脫出來。

  為什麼會感得這種環境?是我們的業感!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我們不只要脫離外在的這種污染,而且要脫離內心的束縛—內心因為無明跟錯誤的認知所產生的束縛。當從無明的束縛裡面脫離出來以後,你會得到一種真實的快樂,而這種真實的快樂特質不只是不假外在的環境而已,而且還能主動的創造外在環境。這種快樂如果不斷提高,我們心靈自主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這種心靈自主的能力不只是在這一生,在很多生甚至無限生命裡,都能夠有所自主。而怎樣才能從不自主的痛苦裡面慢慢解脫出來,然後慢慢走到不只是能夠自主我們的心靈,而且也能夠自主外在環境,這需要依靠著什麼?這也是我們今天必須要廣大供養的原因。

 

供出所愛 換取福智二資糧

 

  無始以來我們被外在的事物所束縛,我們誤以為外在所執取的這些東西是最好的、最完美的,而因為這種種束縛跟執取,造就了我們外在環境跟內心的痛苦。佛法告訴我們,要離開這個束縛,是從眼前擁有的這些束縛去轉變你的心靈,讓你的心靈能夠得到一種真實的喜悅。而這種轉變的方法基本的下手點就是從對佛菩薩的信心開始。而「供品」就是代表我們最喜歡的東西,無始劫以來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可是造成我們現在的種種污染,也是因為得到這些東西所付出的代價。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從這個束縛解脫出來,便要從我們眼前生活開始作轉變。我們以前執著這些最好的東西,給予這個「我」充分享受,造成心靈更多的束縛,我們的心力於是越來越弱,我們對外在的事物於是越來越迷糊,越來越被蒙蔽。現在轉變為另外一種心態:我們把認為最好的、最讓我們執著、貪染的這些東西,供養給佛菩薩,供養給一切外在的眾生,供養我們所擁有的,藉以換來我們的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

  以前我們所造的惡業讓我們外在有種種的束縛,使我們內心不得自在。透過供養佛菩薩,祂是最清淨的田,可以讓我們有機會轉變我們的心。雖然一點點的東西,但是透過我們的觀想跟思惟以後,這些東西可以變成最殊勝的供養品,這些供養所得到的利益,可以讓我們的心靈、身體,以及我們的生活環境從這些污染裡面脫離,這是一個福德資糧。第二個增長智慧資糧,透過我們福德資糧的增長,我們很多的煩惱跟無知可以慢慢在這過程當中轉換,轉換成我們對於外在事物正確的認識,這是透過供養福田轉換我們的內心。所以廣論裡面講到就是「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依福田力是要教授」,這個福田力如果能善巧的迴向到福智兩資糧的增長,我們很多的煩惱都會轉換。

 

資糧不足 理論很難入心田

 

  有時候你會覺得學佛學很久了,道理上也知道有佛的存在,也知道自己要成佛,可是想了老半天就是沒有感覺。沒有感覺並不是說你完全沒有善根,而是因為資糧不夠。因為我們以前所造的業在這個時代感果了,造成即使你以前有很多的善根,也啟發不出來,哪怕你在這一刻看這些道理,真有可能產生一些體會跟認識,可是就是現不出來,你看它仍就是一篇文字。可是如果資糧夠的話,所看的一句話就會有一些感覺,真的是這樣。例如我們也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遍滿在法界裡面,可是我們就是無法感覺到底法界是什麼,這就是資糧不夠。這是一句話,可是你就是沒感覺,資糧不夠真的是資糧不夠。有時候我們對境也知道不能對別人起瞋心,然後透過佛法法理思惟也知道,起瞋心的是這個「我」,不要被這個「我」傷害,可是你明明就有另外一個理由:「可是對方明明還是有錯呀!」道理都懂,心就是轉不過來,原因是在哪裡?因為資糧不夠!如果能夠透過眼前的這種供養承事佛菩薩,或是如理的懺悔,當資糧夠的時候,同樣面對一個境界,透過這樣的思惟,想:「這是我的錯呀!」你這一念現起來以後,你發現腦袋還能再想下去,內心就會有一種感覺:「這真的是我的錯,傷害的就是這個『我』!」這雖然只是一種感覺的轉換而已,但是就是資糧夠不夠的差別。

 

明燈慧炬 眾生斷除無明行 

 

  這種感覺我們現不出來,就是被以前所造的惡業感果起現行,造成很多的非理作意,還會不斷的延續,使你要擋也擋不住。甚至我們也曾經幫助別人產生這種非理作意,就像在別人情緒最不好的時候,我們就跟別人咬耳朵,說:「對呀!這個人不對呀!你為什麼要服他?你為什麼要聽他的話呢?你可以跟他吵一架呀!」我們曾幫助別人在耳朵裡裝一些不對的東西進去,所以這一生感得的果報,就沒有好的外在環境,然後內在心裡的起心動念、錯誤的思緒也不斷的延續。而也只有透過佛菩薩最清淨的田,佛菩薩的智慧光芒,可以照到我們的心田裡。哪怕我們只是一個動作,我們觀想的時候,把一盞小小的燈〈有可能是我供的,有可能是別人提供但是我來代表供養〉供養無量無邊的眾生,供養給佛菩薩。這一盞燈就變成在宇宙裡最清淨光明的一盞明燈,這盞明燈可以照亮整個宇宙大地,供養所有的佛菩薩。透過佛菩薩的光明跟智慧照到我們的心裡,我們煩惱就可以消除。

 

如理供養 放下執著變捨心

 

  所以我們應如理去作這樣的供養,並且祈求跟發願:希望我所供養的這些東西都能夠變成最清淨、最微妙、最廣大、最殊勝的資糧,以前我所擁有的這些最好的東西,我願意供養給佛菩薩,換來的是佛陀最清淨、最圓滿的智慧,能夠在我的心靈裡面成熟,願佛菩薩智慧跟福德在我心田裡面成熟。並且我用這個功德祈求生生不離善知識,祈求宗大師父子三尊能夠再來。這對我們來講是有無量無邊的好處。所以供養的功德非常非常殊勝,非常非常大,你認為好的東西,你就拿出來供養,以前因為一種執著,你認為最好的,就不斷的去造作、非理作意,造成別人才動一下你的東西,心裏便起瞋心,因為強烈的執著,你造的業便是地獄之業、三惡道之業。可是現在我們轉這種心,將你最好的東西供養給佛菩薩,強烈的執著便轉成強烈的捨心,使本來很大的惡業轉變成很大的善業,也因你供養的不是給宗大師就是供養給佛菩薩,使本來是負面、負無限,轉變成正無限,這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因為供養是以自己要的東西捨給佛菩薩,所以在做廣大供養的時候,例如有一些食物你覺得很好吃的,或者有一些珠寶你覺得很好,你真的會生起貪心,你生起貪心時就很認真的去觀想:以前就是為了這些東西,而在生死輪迴裡面轉,然後造成這種身體的雜染跟污垢,還造成外在的這麼多雜染,現在我願意把最好的東西捨給佛菩薩。這時候你就觀想佛菩薩遍滿在這個十方虛空當中,一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中有難思議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有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充滿在我們所看得到的、看不到的空間裡面。然後我們觀想:透過供養以後,佛菩薩都很歡喜領受,祂很高興的告訴你:「你真是一個很好的弟子,我很願意帶著你走過未來長遠的生命,協助你轉變這顆雜染的心直到圓滿。」你這樣的觀想,內心真的會很快樂,而且也觀想透過這樣的供養,淨除無量無邊的惡業,然後把這個功德回向:「希望我能夠生生世世跟在宗喀巴大師的足下,長久的學習圓滿教法,一層一層地把我的惡業污垢淨除。」這個供養方法很簡單,可是利益無限,無量無邊。乃至於每一個人,都可以觀想得越豐富、越寬廣、越美妙、越好。

 

至誠觀想 滿賢典型在夙昔

 

  透過這樣的觀想供養,還可以淨除無量無邊的業障。如果你要淨除業障,也可以回想自己哪一種業障是最深的,譬如對別人觀過、嫉妒或者現世很多放不掉等等。你就這樣觀想:透過我這樣的供養佛菩薩,他的光芒照耀我內心,那種最強烈的業障,本來就像一顆很硬的石頭在我心裡,現在軟化甚至變成水,從我的身上流掉,在內心不留下任何的痕跡。從此你的身心會變得很舒暢、愉快。如果你每一次供養都能夠以這種殷切的心來作,真的可以得到最大利益。

  我講一個故事:佛世的時候,南印度有一位長者叫滿賢。他在南印度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帶了五百個弟子在南印度修學。有一次他的一個朋友到北印度去,回來以後就告訴滿賢長者:「你知道嗎?現在北印度有一位很有修行的人,叫做釋迦牟尼佛,功德巍巍,聲名遠播,他帶的徒眾有無量無邊。如果你有機會,可以到北印度去參訪他。」滿賢長者非常崇拜聖人,他一聽到就很高興,便找了好多最好的香花來供養。供養的時候他很認真的觀想,遙遙的望著北印度,跟北印度的佛陀祈白:「佛陀,如果說你修行很高的話,你一定知道我現在在供養你,希望我所供養的香,能遍於整個王舍城,所散的花,能於佛頂上虛空中變成花籃。希望你能夠到我這個地方來接受我的供養。」就在滿賢長者供養的那一刻,整個王舍城裡充滿了香雲,佛陀的弟子都感到很奇怪香雲是從哪裡來的?佛陀便說:「南印度有一位滿賢長者正在用香供養,這個香就是他虔誠的心所化現的。」佛陀又說:「滿賢長者同時會供養我們,如果你們有神通的,可以用你們的神足飛到南印度去接受他的供養。」佛陀使用神力帶著一千個弟子,從北印度到南印度去。到南印度以後,滿賢長者準備很多最微妙的供品來供養佛陀,佛陀先用神通把他的弟子隱藏起來,只有佛陀一個人出現。結果滿賢長者與弟子們看到佛陀來就很歡喜,全部的人就像大樹倒下一樣,對佛陀禮拜,禮拜完了以後就作供養,供品都供養在佛陀的缽裡,每一個人供養著,可是佛陀的缽都不會滿,結果全部的人都很歡喜,覺得佛陀神力不可思議,因此對佛陀都生起了無比信心。等到全部的人都供養完以後,佛陀就用神力讓全部的弟子又出現,每一個人缽裡都有滿滿的最上妙的供品。之後滿賢長者就發一個願:「希望從現在開始,在這個世間所有眾生,沒有皈依的,我都能夠帶他們皈依,沒有救護的,我都能夠救護他們,一直到最究竟的解脫果位。」佛陀聽了滿賢長者發了這個願以後就很歡喜,從他頂門放了五色光芒遍照世界,在身上繞了三匝。後來佛陀的弟子就問佛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緣起,佛陀就跟弟子說,滿賢長者因為這次供養的因緣,經過了三大阿僧衹劫他會成佛,成就無上菩提號曰滿賢。佛陀為他如此授記。

  所以我們供養了很多東西,好像沒什麼感覺,供了香好像沒什麼感覺,其實只要你一動念,法界的佛菩薩都受用到了。以前我做供養也沒感覺,供養時就拼命想、想、想,想了老半天,也沒什麼感覺。可是供養的時候,一尊佛、一尊佛,我很認真的念,觀想阿彌陀佛的世界,已經看到這香在祂的世界裡圍繞著,祂已經看到了。我每次都這樣想,很多次以後,有一次真的突然就有了感覺,感覺到佛菩薩真的感受到了!所以不是一開始觀想就能夠現起感覺,但是你願意這樣去認真觀想,資糧夠了,那個感覺就會現起。所以,佛講思跟思已業,並不是你一開始想就有這個東西呈現,你必須很認真去造作,剛開始也許不會有,但是每一次都很虔誠,等到你業障突破了,自然感受就會不一樣,而且即使你想的時候沒有這些感覺,佛菩薩同樣是感受得到的。

 

懇切緣念 佛光普放照大千  

 

  所以做上供的儀軌時,你們可以好好的至誠懇切地緣念。你觀想的時候,如果覺得閉著眼睛比較容易,可以暫時先閉著眼睛,睜開眼睛也可以,看著佛像觀想也可以。你先觀想:自己在虛空當中,右邊是父親,左邊是母親,前後是冤親債主,下方三惡道有情,三惡道有情他們正在受著種種的痛苦,雖然是受種種的痛苦,可是他們也可以跟我們一起來做這樣的供養,我們等於是代這些眾生來做供養。對你最討厭的人,也可以觀想在裡面。上面對方虛空之中是我們本師釋迦世尊,世尊右方以彌勒菩薩為首,及廣行派歷代傳承袓師,左方以文殊師利菩薩為首,及深見派歷代傳承袓師,前方是我們學佛以來所有師長以根本上師為首,後方是以金剛持佛為首及加持派歷代傳承袓師,以外周圍有無量無邊諸佛菩薩,如此廣博的天際當中充滿了諸佛菩薩,以及龍天護法。護法我們平常不太容易體會到,實際上在虛空當中有無量無邊的龍天護法,也在護持著這個教法,他們也很歡喜的在看我們供養,我們願意回向給這些龍天護法,希望他們的勢力能夠增長。這樣在虛空當中,佛菩薩放著無量的甘露、光明,遍照著三千大千世界,光明也照亮這些供品,這些供品變成最清淨、最廣博、甘美的甘露。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四十一卷


由思地獄苦 諸惡勿染著

眼前的一點小苦我們還受得了,但將來的無邊大苦,尤其是惡趣苦,是我們絕對要避免的。但是人就是這麼愚癡,眼前貪一口之食,將來要到地獄洋銅熱鐵灌口,受長劫惡報,直到業盡為止。《涅槃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可是有人卻說:「經上這麼說是方便,策勵我們的!」這話是毒藥,最可怕!這絕不是方便,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像遺囑一樣,是佛臨走時特別叮嚀的教誡,是真正修行開始的基本下手處,思惟地獄苦,從身心上產生絕大的苦逼感,推動你去修行。

  沒有一個人想要到地獄去,但都因為被無明蒙蔽而造地獄業,就以等活地獄而言,一旦進去了,要受無窮無盡的苦,本來要找快樂,結果得到的是痛苦,了解這個道理,策勵自己,依善知識教誡而行,再小的罪都不要染著。

謗法無間罪 眾惡中為最


  一切安樂中,「永盡諸愛」是最安樂的,藉著修行去除世間、三界的貪愛染著,才能得到這種真正的快樂,眼前雖然苦一點,將來得到的利益是無量無邊的。相對的,一切眾苦中,「無間地獄苦」最粗猛,就算每天用三百矛不斷的在身上猛刺,也不及地獄苦的百千萬分之一。

  我們每天身口意造的種種惡業,都是地獄因,其中最嚴重的是謗法。不論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都是佛陀所遺留的教法,千萬不要輕易、隨便比較,造了不得了的謗法罪還不自知,在開口之前檢查自己存的是什麼心,這個概念很重要。

猛業成熟時 餓鬼所見皆顛倒

  猛業成熟時,什麼東西都顛倒,餓鬼的渴是長劫不聞江水之名,遠看一條河,近看卻變成又臭又髒的水溝,看見樹蔭風浪,卻是遍地燃燒枯木,熱逼時雪紛也炎熱,寒迫時火烤也冰冷,一切都是業力所感,一點辦法都沒有。不要以為這都是空話,經上所講的都是實語,千萬要認真看待。

  平常要你把手放在熱開水中,或寒冬中洗冷水澡,或數日不飲食,或蚊蟲不斷叮咬,這些小苦都難以忍受,更不要說寒熱地獄、餓鬼、旁生互相吞噉的三惡趣苦,好好的去思惟觀察惡趣苦的內涵,產生強而有力的恐怖,策勵自己把心轉變過來,猛利修行。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功念恩 () 學會「觀團體、善友」功德

 

師父開示 : 觀團體功德淨信求增上

師父開示 :

    之前已為各位介紹過死亡 - 奇蹟﹒預言 .如果以此書的作者自克雷跟我們對比,哪一個更能改變所處的環境?以個別論,我們好像不如白克雷,可是以團體論,每個人都肯定,我們的團體是絕對超過他,這說明一個非常強有力的事實,就是團隊的重要。所以平常我們講皈依三寶、三寶的助伴,只是理論而已,如果你親自去感受這件事情,就會產生不同的認識。我們所以要回向,是因為要生生增上,要生生增上,團隊是絕端重要的。

 

一、成辦「成佛目標一定要一幫人

 

    現在我們的目標是要救一切眾生,救一切眾生必須要成佛。或者你是為了先要救自己,但我們了解了佛法以後,曉得如果不能把所有的人救起來,自己也是不圓滿的。進一步,若想要去救,必須要具備什麼 ? 師、法、友,缺一不可,所以從每個角度去看,都會感受法人事業的殊勝。其中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 - - 我們對三寶的信心,遠程看是因為我們宿生的善根,近程是這一世學的廣論,實際上現在法人事業,整個團隊也有這樣的內涵一只靠這一世不可能產生。平常我們說「共業」,既然是共業,它是這一生的還是前一生的?很明白既然宿生已經花了這麼大的努力,才有現在這個機會得到,以個人來說是暇滿,以團體來說是法人事業,我們能不好好珍惜嗎?這是很明白的一個事實。

 

    所以前面承繼著宿生的善根,我們現在再努力,後面一直不斷繼續下去,要到什麼時候結束呢?實際上分兩個 : 第一個﹒到成佛的時候結束;另外一個,永遠沒有結束的時候 - - 因為成佛的目的是要度眾生,成了佛,度眾生還是需要一個團隊。世尊講法的時候﹒天龍八部、護法等等,不曉得多少人來,而且佛座下很多大菩薩、大弟子,都是成了佛以後再來輔助佛的,也就是有一群人共同努力,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應。成了佛尚且如此,何況在因地上!而這個因從哪來的?就是我們現在努力的結果!了解了這一點,你願意脫隊嗎?願意自己一個人去做嗎?不管從理論方面或實際上的經驗來說,都是如此。

 

二、剛開始走一定有困難。困難的原因:因為你用的是世間的見解

 

    不過我們回頭想,會覺得這個理論是不錯,可是做起來很辛苦。對!所以我們永遠要記得,修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假定修行很容易的話,佛法在世間就沒人要學了。而且經典上也一再告訴我們,修行是苦事情,它本來就是以小苦換大苦﹒你信得過才來學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信」要不斷地提升的關鍵。漸漸能夠了解、克服這一點,你才有像愛迪生一樣不怕失敗的本事,這是我們成功必不可少的!而且一定要對境的時候,才會發現問題在哪裡;也要在對境的時候才能夠解決。

 

    每一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大體都會發現以下有趣的事情:我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當然克服了一些難闕,然後聽聞了一些道理,因為宿生的善根,所以好樂心會非常強,覺得希望無窮,信心大增,就想辦法要跨進去,可是通常情況是 - - 當一腳跨進去,麻煩就來了一個筋斗跌得半死,痛苦無比。我常常講一個故事:「有人到僧團來,先是抱以無限希望,因為很難進來; 終於進來以後,高興得不得了沒想到前一天是希望無窮,進來以後發現不是那麼好;過了一些時候,才體會並不是跨進來了就馬上能夠一帆風順、飛黃騰達。」實際上很多人都經驗過,不只是跑到狹義的僧圈,在廣義的團隊當中,人人都會遇見到這種情形。我也聽說,很多同學本來在世間做事情做得得心應手,也為上司所賞識、提拔,可是一下子跨進法人來,簡直是整個被綁住了·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心裡想我還是回去好!

 

三、除了修行是沒有後路的,這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你怎麼去面對這個困境

 

    這就是我講的跌筋斗,為什麼這樣?因為世間的價值概念和判斷,跟佛法告訴我們的是截然兩回事,不但所信的對象不一樣﹒所信的方法不一樣,判斷、知見的邪正也不一樣。現在,雖然還是用我們的信心,可是所信的剛好與世間是反過來的;然後﹒我們同樣地用自己的見解,可是一個是正見,一個是邪見,兩者完全相反。所以我們無始以來的信心與見解所形成的習性或感得的團隊,要一百八十度扭過來,那是多麼宰苦的事情!所以,修改是必須要的,這正是我們所學的理論可以證明、兌現的時候,如果遇見困難,應該恩惟:我學的理論沒有錯,至少當我心平氣和去想時﹒更能夠證明所學的佛法沒錯。

 

    如果真正要修行,在家人的確相當困難. 《優婆塞戒經》或者是《善生經》都說出家菩薩容易﹒在家菩薩難,我想各位都深深體會得到。但是我們了解,除了修行是沒有後路的,這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怎麼去面對這個困境,好好地恩惟﹒找一條我們真正相應的路來走。本來你心想:修多行這麼難,而現在不但找到了真正的路,而且有共同努力的人,我們應該何等地珍惜!而那群人就是我們說的「助伴」。

 

 

四、從總體看功德易,從個人角度看難

 

    在實踐佛法的時候,剛開始覺得很好,等到一旦踏進去,往往會發現廣論裡面說「不要分黨派」、「不要黨執J 實際上,進去後一定會有黨執,你會覺得這個人跟我相應,那個人跟我不相應。理論上面講得這麼好,一進來看見那些人面目可憎,怎麼辦?這個問題跟「淨信」有關,所以要看對方的功德,如果個別觀功德,通常是觀不起來-但是以團隊呈現功德的面貌去觀﹒處處地方都顯得出來,眼前不管慈心事業或文教事業,都是如此。比如慈心有機農業,有人種、有人煮、有人吃,少掉某些人行嗎?如果感覺那些人在我們共同努力的過程當中,一個一個都是面目可憎的話,再以團隊呈現功德的角度去觀,那些人到底可憎?還是可愛?這是很明顯的事實,也讓我們了解﹒原來我們在無明當中。這個時候我們比較容易對境以後,回過頭來心平氣和地想一想,就會看見功德;文教事業也是如此。

 

    剛開始要個別觀同行的功德比較難,但是以團隊力量的角度去看,會看不出功德來嗎?如果真的看不出,你會願意來嗎?既然你願意來,功德怎麼會看不見呢?你覺得這裡有各種有機無農藥的蔬果,這麼安全這不是功德嗎?慈心的食品沒有化學添加物,是安全的,不是功德嗎?這些功德的背後是什麼原因呢?不就是那些面目可憎的人共同成就的嗎?我自己的感覺也是這樣,我曉得我的個性並不好,可是這幾年來,當真正這樣去看,發現原來道理在此!這也是推動我真正努力的原因,我想我是如此,大家也都是如此。大家說常師父目光深遠,實際上我跟大家一樣目光如豆,可是我學了廣論沒忘記,我看到了這個事實,所以你們任何一個人這樣去看,一定跟我看見的一樣﹒乃至於可以比我看得更遠!

 

五、看見團體功德,慚愧心生起,自我放低

 

    當你看見了團體的功德,靜下心來以後,再去看廣論所講的法,你會發現問題不在外頭,而在自己。你會發現:「以前的業導致我在世間流轉,而且流轉到現在的邪見增上環境中。」明明是張開眼睛把自己推下地獄,還覺得自己很努力地去做,做得很得心應手。今天我們有機會能夠回過頭來,朝反方向去做,為什麼反而覺得綁手綁腳不肯做呢?所以先是從大的、團隊的功德去看,看見以後,慚愧心生起來時﹒再把「法相」好好地放在心裡緣念,不是馬馬虎虎地慚愧,一定要很認真很實在地思惟。所以法相的內涵立得這麼嚴密,是有它絕對的價值.我們不是含含糊糊依稀彷彿的知道就可以,必須嚴密地抉擇以後,才能夠分辨得出來如法還是非法。

 

六、同行幫助我把佛法理念深植內心,使我對境產生最好功效

 

    這些理論我們都學過了可是通常學過以後,書本一閣,理論不見了放在書櫃裡,用的還是自己習慣的方法。現在,對境的時候,才真正把我們學的、書本上的、和同學研討的東西,一一移到我們腦筋中,而真正幫助我們把理論移進腦筋來的,是不是就是這些面目可憎的同行助伴?他們既然能幫助你把書本上的東西移到腦筋裡﹒使你對境產生最好的功效,他們到底是面目可憎的人?還是你的助伴?少了這些人成嗎?少了這些人是愈來愈膨脹,愈來愈擴大,少了這些人,『死亡-奇蹟﹒預言上白克雷先生講的,一百一十七件預言,百分之一百會兌現。所以當我們真正如法一一去檢查,很多東西都現起來了·慚愧心也一定生起。不過這個不是空話,我本身總是想種種方法,靠著大眾的力量來提升自己,因為對著各位講說,大話已經說出去了·所以我不得不做。但願我也靠這個力量策勵自己。你們可以把所學的內涵從頭到尾去檢查自己,缺少什麼,就在那個地方認真地努力。

 

心得受用 :

既然學了法,師父教我們要用「觀功念恩」的心去看人(不管是佛,是一般人,還是如提婆達多的怨敵),不要觀過念怨,一起努力學發心吧!

願日日精進~月月勇猛~年年增上智慧~共成無上菩提 ~ !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支已成
內支不具

  能得佛救護有兩個因,內是我們求歸依的心,外因就是佛。佛是圓滿無缺的,除了解決自己一切問題外,更曉得怎樣幫助別人,還有想幫助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且從不懈怠,拼命的拉著、推著我們,為什麼我們走不上去呢?問題就在我們沒有真實認識歸依的內涵,一直都苦苦惱惱,跟著煩惱轉;嘴巴說要修行,卻把最好的修行方法放著不學。這全在一個「愚」字,不知道自己的愚癡,還自以為對,真是愚中之愚!了解這一點,應該悲欣交集,悲以往之不知,欣現在之了解、歡喜,並好好努力。

佛身莊嚴恆憶念

  我們一天到晚就想世間的東西,跟著煩惱轉,所以流轉生死;如果能夠變轉心念,時時憶念佛身莊嚴,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量的圓滿功德,這個淨念保持多久,就增長多少淨業,煩惱沒有了,眼前心安理得,又因為淨念累積的善業,將來必定超脫。


皈依生淨信

  世尊所說的一切教法,無非都是在摧毀煩惱,煩惱是世間一切衰損的根本因:三有輪迴當中的一切無非是苦,要對此生起正確的認識,心生厭離,然後如法行持。佛不但指出世間的缺陷,也告訴我們怎麼跳出這個缺陷,到達無所怖畏的地方。世尊由於大悲心的策勵,要利益我們一切有情,不同根性的眾生,由於世尊開示,內心產生相應的量,去行持的結果,產生了種種上中下不同程度的好事,所以要時時憶念佛的功德。平常我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隨順著染污的心識在轉,不知不覺中,增長生死染污之結,如果能憶念三寶功德,當下染污的心識,就能轉化為善淨之業。

  了解皈依的因,皈依的對象,所皈依對象的功德,自然而然會與我們的理智、情緒產生相應,這時皈依的心越增長、清淨、圓滿;加上多方面的觀察思惟,淨信心也就越啟發、越增長了。 p100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敬佛像福無窮

  現在佛已涅槃,唯一留在世間的就是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繪畫,工匠技巧容或有好壞,佛像本身絕對是好的。我們不要隨便的譏毀,乃至於把佛像隨便放置,或者押當等等。舉凡所有不恭敬的情形,就連不看重的心理,都該斷除,因為這是敬田,就像佛一樣。

 

  「於佛像當恭敬如大師」這句話,大家都會說,但是不一定做得到,如果連這個概念都不認識,還能把佛像看成佛嗎?假定我們有了這個認識,到了佛跟前,為什麼見不到無所不在的佛?這是惑業所集的果,由我們的業力所感,怎樣才能淨除它?要至誠懺悔,內心生起無比的慚愧,恭敬心就生起來了。

 

  能如理思惟、認識自己的心相,改善向上,好處是無窮無盡的-當這個心情生起,禮敬三寶的心就生起來,也就不隨煩惱;然後常隨佛學,廣修供養,心裡與法相應,十大願望中至少就有五、六樣具足。

 

  阿底峽尊者的侍者大瑜伽師拿來文殊菩薩聖像請尊者看好不好,尊者說:「至尊妙音之身,無所不善」,即使工匠的技術中等,都要一樣恭敬,說完將佛像擺在頭上頂禮,這是祖師行持的典型榜樣。

 

輕毀三寶罪無邊

  《賢愚因緣經》上有兩個故事,第一個是九十一劫以前,迦葉佛涅槃了,國王為迦葉世尊造塔,有位大臣監工馬馬虎虎,被國王喝斥,他心裡不高興就埋怨:「造這麼大的塔,不知何日可以完成!」後來塔造好了,這位監工心生憂悔,將所得工錢造一個金鈴,掛在塔上發出美妙音聲,從此以後感得九十一劫容顏醜陋、身形矮小,但聲音和美。第二個故事也是迦葉世尊時,有一迦毗黎婆羅門受到母親逼迫,咒罵出家人十八種異類惡語,感得十八種異類頭形的大魚,直到釋迦世尊時仍住旁生中,教他罵人的母親則一直在阿鼻地獄,賢劫千佛一一出世,仍無法跳脫出來。

 

  這兩個公案說明,對於佛像、僧伽一點點輕微惡言,就產生如此嚴重的異熟果報。迦毗黎婆羅門外道造一點點損益的業,尚且如此,何況歸依以後,在三寶的大福田、大功德田中,造一點點損益的業,就會感得無量無邊的異熟果報。 p107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第118頁)、下士道《深信業果》

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谷豐熟。”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①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②五百水鵝、五百魚龜,③ 五百餓鬼, ④ 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所出公案分四

 

① 牧人歡喜及其手杖所穿田蛙之因緣

 

往昔,有一位名叫歡喜的牧人,在離佛不遠處,聽見佛陀在說法,他就倚杖站立,聽佛說法。這時,有一隻青蛙也在河邊,牧人的手杖正好拄在青蛙背上,皮肉穿洞。雖然遭受此痛,但青蛙很有善心,它想:我如果出聲,必定會使牧人的心散亂,障礙他聽法。所以,它就一直忍受著疼痛,而且對世尊發起了清淨的信心,死後生在四天王天的天宮之中。

 

牧人聽法之後,將手杖拋於一邊,來到世尊面前,頂禮佛後祈求世尊開許他出家,受近圓戒成為比丘,修習清淨梵行,奉事世尊。世尊讓他將牛群交付主人,處理好之後再來。

 

牧人禮佛後便離開了。他一路大聲說:“我有大怖畏。”就這樣走得很快。和歡喜一起牧牛一百位同伴,見他心懷畏懼,便關切地問:“仁者,你有何怖畏?”他回答:“生怖、老怖、病怖、死怖。”牧牛人聽後,也隨他一起走。其他牧牛人、牧羊人以及路上遇到的割草人、砍柴人,都一起隨著他走。凡是對面來人問他:“你究竟有何怖畏?”他就一直回答:“我怖畏生老病死。”這些人聽了,都追隨他到所住的聚落中去。聚落中的人們,遠遠看見一大群人,不知是何來頭,於是心生恐怖,有些逃走,有些把財物藏匿起來,有些穿上鎧甲準備應戰。其中有些性情兇猛的人,直接衝出聚落,質問他們有何企圖。牧人歡喜說:“我有大怖畏。”再問有什麼怖畏,他又回答:“我現在擔心畏懼生老病死。”這時全聚落的人心才平靜下來。

 

牧人歡喜把牛群交給主人之後,和五百人同來佛前,再次祈請世尊,開許他們出家受戒,淨修梵行,奉事世尊。佛陀說:“歡喜,你和五百同伴,我開許你們在佛的善說法律之中出家,並受持近圓戒成為比丘,修持梵行。”他們出家之後勤修善法,最後都獲得解脫。

 

再說,一般轉生天界時,天人會生起三個念頭:我是在何處死去?現在轉生何處?這是以何種業緣所致?此時青蛙生天之後,見到自己是因為對佛發了清淨心,才得以解脫蛙身而生到四天王天,於是心想:“如果我只顧享受天人安樂而不去見佛,那就太沒有報恩孝敬之心了,我應當先去拜見世尊。”

 

青蛙天人以天人的裝飾莊嚴身體和頭部之後,就在當天的中夜來到佛前。一時弶伽河的岸邊,光明照耀,天人以天花散於如來身上,頂禮佛後,坐在對面聽佛說法。當時世尊觀知天子的根性、隨眠、意樂差別,就為他說法,使他開悟四聖諦,當即證得預流果。天子從心底生起大歡喜,禮佛後返回天上。

 

當晚,比丘們見到一片光亮,心懷疑惑,便在早晨稟白世尊說:“昨天夜晚,是梵天、帝釋諸天、四大天王來見世尊嗎?”佛說:“他們沒有來,只是青蛙天人來了。那是牧人歡喜聽我說法時,有隻青蛙被他的手杖穿破皮肉,它因為害怕出聲驚擾牧人聽法,並且對我發了清淨心,所以就一直忍住疼痛,命終後生到四天王宮。昨晚是他來了,我對他說法,他聽完後便返回天宮。”

 

當時,比丘們心存疑惑,便請問世尊:“牧人歡喜和五百人,前世是造了何種業,以致今生成為牧人,而且在佛教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青蛙天子又是前世造了何種業而轉為蛙身,後來又證得四諦。請世尊為我們解說。”

 

佛說:“他們都是自己造業,自己受報。那是過去賢劫人壽二萬歲時,有迦攝波如來出世,住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牧人歡喜當時在古佛的教法中出家,通達三藏,成為一名大法師。他善知軌範,又能持念諷誦,座下常有五百弟子隨他學習、聽取他的教誡。而且大眾之中有諍論時,這位比丘能夠善巧地使人和解,平息諍論。當時,有兩位比丘心懷我慢,不肯去他那裡起居問訊。有一次,這兩位比丘和大眾鬥諍,因此才前來拜見大法師,頂禮之後陳白說:‘尊者,有一樁諍論,請您平息。’大法師心想:‘我若平息諍論,他們便不會再來。不如暫且退給僧伽,也不違法。’考慮之後,他說:‘我現在不知長者們諍論的事,你們去僧伽那裡,事情可以獲得解決。’

 

大法師因為僧眾之事,出門到聚落去。這兩位比丘到了僧伽那裡,僧眾便把這件諍論平息下來。三藏比丘處理完僧事,回來後問弟子:‘那兩位比丘有沒有再來求我?’弟子們說:‘僧伽已經平息了諍論。’並將事情的經過具體敘述了一遍。三藏比丘聽後生起瞋心,發粗惡語說:‘僧伽(這些比丘曾是牧牛人,才出家不久)這樣處理事情,簡直就像牧牛人的方法!’五百弟子聽了之後,也隨聲附和說:‘確實如您所說,僧伽斷事和放牛人的方法一樣。’

 

當時的三藏比丘不是別人,正是今天的牧人歡喜,當時他的五百個弟子,就是今天五百牧人。因為過去對迦攝波如來的聲聞弟子眾口出粗語,使得他們在五百世中常作牧牛人。又因為他們曾在佛教中熏修蘊界處、緣起、處非處的善根,所以牧人歡喜和五百牧人如今才能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

 

當時,青蛙天子也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出家,他平時常修習禪定。有一次,他遊行人間,來到一個聚落,住在寺院中。初夜時,他照常端坐攝心,準備入定,這時持誦比丘們都在念誦,聽到念誦的聲音,他的心不能安定(因為聲音能障禪定),就想:‘今天改在中夜再入定吧!’到了中夜要入定時,持經比丘又在念誦,他又想:‘後夜再入定吧!’後夜他正端坐欲入禪定時,比丘們卻變成高聲諷誦。由於他沒有離欲,心有瞋毒,這一次就心生瞋恚,口裡說:‘這些迦攝波教法中的比丘,從早到晚發出蛙叫聲。’

 

當時習定的比丘,不是別人,正是現在的青蛙天子。他對迦攝波如來的聲聞弟子口出惡語,以此惡業所感,五百世中墮為蛙身。後來,又因為對我發了清淨心,所以才解脫蛙身而轉生在四天王天。由於他曾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修諸梵行,所以今天得以現見真理。我常常說,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因此你們應當捨棄黑業、雜業,修習白業。”

 

學習這則公案,主要是觀察因與果的關係。三藏比丘的業,是以惡口譏諷僧伽處理事情笨如牧牛之法,果報是五百世中作牧牛人。青蛙天子的業,是惡罵比丘發出青蛙的叫聲,果報是五百世中墮為蛙身。二者都是以輕微黑業感得廣大苦果。所以,一句惡語須以五百世受苦來償還,可見業是極為增長廣大的。

 

 

 

二、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之因緣

 

往昔,世尊將渡弶伽河時,河裡有五百隻鵝、五百條魚和五百烏龜,恭敬右繞世尊。當時世尊為它們宣說了三句妙法,世尊說:“賢首,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你們應當發清淨心,厭離傍生之身。”鵝、龜、魚聽後都想:“我們希求聽聞如來的三句微妙法味,不應再作其他食物想。”於是斷食不吃。傍生不進食,饑火很快便竄上來,它們因此命終,生在四天王天。一般剛轉生天界時,天人會生起三種念頭:我在何處死亡?現在生於何處?是由何業而轉生?這些傍生生天之後,見到自己是因為在世尊處聽聞了三句法要,才得以脫離傍生道而生在四天王宮,於是便來到佛前,以天花散於佛身。世尊觀察他們的根性、隨眠、意樂之後,為說四諦妙法。他們聞法之後,都證得了預流果,禮佛後便返回天宮。

 

當時,比丘們都心懷疑惑,便請問世尊:“這些鵝、魚、烏龜,以前因為造了何業而墮為傍生?又因何業而轉生天上、現見真諦?”世尊告訴他們:“它們是過去自己造業,現在自己受報。你們諦聽,往昔賢劫人壽兩萬歲的時代,有佛出世,佛號迦攝波如來,住在波羅痆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當時這些鵝、魚、烏龜在佛的教法中出家,由於毀犯了一些雜小學處而墮在傍生道中。後來,又因為對我生起了清淨心而轉生天上。他們原先曾在古佛的教法中修習梵行,因此今日得以聽我說法,見真諦理。”

 

 

 

三、五百餓鬼之因緣

 

世尊渡過弶伽河之後,來了五百個餓鬼,全身饑瘦黝黑,如同燒焦的柱子,頭髮蓬亂,腹部大如太山,咽喉細似針尖,全身沒有一處不在燃燒。他們合掌恭敬地對世尊說:“大德,我們前世因為造了何種惡業,以致今生淪落到這種地步,連漿水之名都不曾聽聞,更不必說獲得飲食了!”

 

世尊遙望大河,告訴大目犍連:“你去讓餓鬼們飽飲一頓。”目犍連按佛吩咐,準備讓餓鬼們飽飲一頓,但是餓鬼的咽喉細如針尖,漿水無法進入餓鬼的咽喉。佛陀便以神力打開餓鬼的咽喉,大目犍連再為他們施水。由於餓鬼們一直被饑渴所逼惱,欲望極大,結果腹部都脹裂了。他們對佛發了清淨心,所以命終之後生於天上,乃至證得果位。

 

比丘們又有疑惑,便請問世尊:“這些餓鬼往昔因為造了何種業而轉生此處?又因何業而得以轉生天界、現見真諦?”佛說:“他們都是過去自己造業,今天自己受報。你們諦聽,那是往昔迦攝波如來的時代,佛和聲聞眾四處乞告。後來,迦攝波如來的教化事業日益廣大,乞告的人也就越來越多。某時,有五百位居士因為有事而在一戶人家裡集會。當時,許多乞告比丘來到這戶人家乞討,這五百人就心懷瞋恚,發粗惡語說:“這些迦攝波的沙門弟子,常常乞求,行如餓鬼。”

 

佛對比丘們說:“你們認為如何?往昔五百居士,就是現在的五百餓鬼。他們過去譏說迦攝波如來的聲聞眾像餓鬼,以此業力,五百世中都是感受餓鬼的果報,直到現在仍受餓鬼身。但由於他們命終之前對我發起了清淨心,所以轉生天上。又因為他們曾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修習梵行,所以今生得見真諦而證果。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常說黑白雜業及其果報。”

 

這則公案中的業因果,從因上來看,只是惡罵如來的聲聞眾為“餓鬼”,果報卻是五百世中感受餓鬼之苦。如果以五千年計算餓鬼壽命,五百世是二百五十萬年,短暫一分鐘的惡口,竟導致二百五十萬年飽受饑餓的漫長劇苦。這種內在因果的增長程度,的確以無憂樹枝的增長也無法描述。

 

 

 

四、五百農夫與五百牛之因緣

 

有一次,佛陀在路上遇見五百農夫耕種。由於長年在泥水當中勞作,農夫們穿的是粗麻衣,一個個皮膚粗糙、手腳破裂。耕地的牛犢脖子上的皮膚被磨破,膿血直往下滴墜,累得氣喘吁吁。

 

農夫們遠遠看見世尊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光明赫奕,勝過千日。世尊行走時的威儀極為特殊,猶如妙寶山一般,佛身為眾多的妙相所嚴飾。這些農夫見到佛,心中都生起清淨的信心,勝過十二年的禪悅。由於他們過去生中曾經種過善根,如今才能見到佛陀。

 

佛走到他們近前,為了調伏這些農夫,便走到比丘眾中就座。農夫們見佛已坐下,便都來到佛前頂禮佛足,然後退坐一面。佛陀觀察他們的根性、隨眠、意樂,為說四聖諦法。他們聽法之後都證得預流果,而且從座中起身,合掌祈求世尊開許他們出家受近圓戒、淨修梵行、奉事世尊。世尊對他們作了開許。後來,他們都斷惑證得阿羅漢果。

 

再說那些耕牛被剪斷挽繩之後,也都來到佛前,繞佛之後站立一邊。佛為它們說了三句妙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滅。耕牛聞法之後,命終生天,又下來見佛。佛開示四諦之後,他們都現見真諦而返回天宮。

 

當時,比丘們請問世尊:“五百農夫過去造了何業,導致今生成為農夫,又在世尊的教法之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耕牛過去造何行業而轉生為牛,後來又以何業而遇佛、生天、現見真諦?”

 

佛說:“他們都是自己造業,自己受果。你們諦聽,那是往昔賢劫人壽兩萬歲時,有迦攝波如來出世,住在波羅痆斯施鹿林中仙人墮處。這些農夫當時在佛的教法中出家,但是他們整日聊天戲論,身心懈怠懶惰而不精勤策勵,既不讀誦也不作意,空受信施。比丘們,五百比丘不是別人,正是今天你們所見的五百農夫。因為他們過去出家而不讀誦作意、懈怠懶惰,空受信施,以此惡業,在五百世中成為農夫,勤苦勞作以加倍償還施主。又因為他們曾在迦攝波如來的教法中出家,覺悟梵行,所以現在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斷惑,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耕牛當時也在彼佛的教法中出家,由於毀壞一些雜小學處而墮入牛中。因為它們對我發起了清淨心,故能轉生天上。又因往昔修習梵行,今天得見真諦。所以我常說,黑業黑報,白業白報,雜業雜報,你們應當捨棄黑業、雜業,修習白業。”

 

這段公案之中,五百農夫所造的業,是出家而不讀誦作意,整日閒聊、懈怠懶惰,虛受信施。如果日食一斤,三十年所食就是一萬斤,但這不是白白享受的,須五百世中日夜耕種來償還。假設一年收兩千斤稻子,一世耕種三十年,五百世所收稻子是三千萬斤,業債翻了三千倍。再看耕牛的前世,雖然只是毀壞微小學處,後來卻墮為牛身,受盡辛苦。所以,不要認為隨便造一點惡業無關緊要,這是一種愚癡的想法。違背因果而行,最終只會一敗塗地。

 

 

 

《賢愚經》所出公案分三:① 寶天因緣 ② 象護因緣 ③ 金天因緣

 

一、寶天因緣

 

一時,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有位長者生了一個男孩。孩子出生之時,天降七寶雨,七寶堆滿了院屋。長者請來相士為孩子看相,相士看後對長者說:“這孩子的相很奇特。”長者聽後心生歡喜,對相士說:“請為我兒取個名字。”

 

相士問:“孩子誕生時有什麼瑞相?”

 

長者說:“孩子出生時,天降七寶雨,所下的都是寶貝。”

 

相士說:“孩子既有此福,那就取名為寶天吧。”

 

寶天漸漸長大,而且精通各種世間技藝。他聽說佛的聖德世上無雙,所以心中渴望見佛,隨佛出家。於是,他辭別父母來到佛前,禮佛後對佛說:“唯願世尊開許我出家。”

 

佛便開許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再為說法後,他便證得阿羅漢果。

 

 

 

阿難問佛:“世尊,不知寶天比丘過去修了何種福德,感召出生之時天降七寶之雨,而且衣食自然,不缺吃穿。”

 

佛告阿難:“過去有位毗婆尸佛出現在世間,度化了不可計數的眾生。某時僧眾到村落去遊行,當地的居士們共同迎請僧眾,廣作供養。有一窮人,雖然心裡歡喜供僧,但是家中沒有財寶等供物,於是他就取來一把形狀很像珍珠的白色石頭,拋散在空中供養僧眾,並發了大誓願。

 

當時供養白石的窮人,就是今天的寶天比丘。由於過去他以信心和恭敬心,供養僧眾形如珍珠的白石,所以九十一劫以來感受無量福報,財寶很多,衣食也是自然而來,從未缺乏。而且,因為他當時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所以今天值遇我出世而證得阿羅漢果。”

 

窮人在幾分鐘當中以白石供養僧眾,雖然是很微小的善業,但以這把分文不值的石頭,竟換來九十一劫之中的無量福報,長時受用不缺,衣食自在,而且最後出家證得聖果。依靠佛語,我們了知微少的善業也具有極為廣大的果報,為什麼不努力行善呢?

 

 

 

二、象護因緣

 

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摩伽陀國中有一位長者,生了一個男孩,相貌具足,非常討人喜愛。當他出生之日,庫倉中自然出生了一頭金象,父母很歡喜,請來相師為孩子取名。相師們見到孩子的福德,就問他的父母:“孩子出生時有何瑞相?”父母說:“有一頭金象伴隨孩子出生。”因為這個瑞相,便為孩子取名為象護。

 

象護漸漸長大,稀奇的是,象也漸漸長大。象護能走路時,象也會走路,而且出入都是形影不離。如果象護不想使用大象,大象就安靜地住在家中,而且大象的大小便全是金子。

 

象護常常與五百長者子一起遊戲,孩子們相互談論家裡稀奇的事。有的說:“我家的房屋、床榻、桌椅全是七寶做成的。”有的說:“我家的房屋、園林也是眾寶合成的。”有些說:“我家的庫倉充滿了妙寶。”有許多諸如此類的說法。

 

這時象護就說:“我誕生之時,家中自然出生了一頭金象,等我長大能走路時,象也如此,它和我從無違逆。我常常騎著它四處遊觀,快慢很隨我意,而且它的大小便都是金子。”

 

當時的王子阿闍世也在這群小孩當中,聽到象護所說,他心生邪念:假如我作國王,這頭金象一定要屬於我。他當上國王時,果然叫象護帶著金象一起入宮。

 

當時,象護的父親對他說:“阿闍世王是個兇暴無道的暴君,他貪心很大而且慳吝,你想想,對父親他都那樣地虐待,何況對其他人呢?他今天叫你,恐怕是要奪走你的金象。”

 

象護說:“不必擔心,我的金象無人能奪走。”

 

父子倆騎著金象,一起去見阿闍世王。到了王宮門口,門人進去通報,阿闍世王命令他們乘象進宮。象護父子乘著金象進入宮內,下象跪拜之後,又向國王問訊請安。國王很高興,叫他們就座之後,命人端上飲食,就這樣粗略地說了幾句。不久,象護父子即將告辭離去時,阿闍世王說:“象護,你走吧,象就留在這裡。”象護也沒有傷心,他很高興地留下金象,徒步走出王宮。

 

沒過多久,金象忽然隱身地中,又從地下踴出門外,象護仍然騎著金象回家去了。但是沒過多久,他又想:阿闍世王是個無道暴君,他的刑罰根本不講道理,我可能會因為這頭象而被他殘害。現在佛在世間饒益眾生,我不如出家去修梵行。於是,他向父母請求出家,父母同意之後,他就騎象來到祇洹精舍,頂禮世尊之後,表白心願。佛開許他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成為沙門。”佛為他開示四諦法,他當即證得阿羅漢果。

 

每次,他和比丘們在林間樹下思惟修道時,金象也是與他形影不離,於是成為一大新聞。舍衛國人聽說象護有一頭金象,都好奇地前來觀看,結果弄得吵鬧不堪,妨礙比丘們行道。比丘們便將此事反映給佛陀。佛告訴象護:“這頭金象使得人心憒鬧,你趕緊將它驅走吧。”

 

象護說:“我早就想讓它走,但它始終不肯走。”

 

佛告訴他:“你可以說:‘我生死已盡,不需要你了’,這樣連說三次,它就會自然消失。”

 

象護如是而說,金象便隱入地中。

 

當時,比丘們覺得此事稀奇,就請問世尊:“象護比丘過去修過何種福德,在何種福田中種植善根,所以獲得這樣巨大的果報?”

 

佛說:“眾生在三寶福田中種植微少善根,就能獲得無量無邊的果報。那是在過去迦葉佛的時代,當時人壽兩萬歲,佛教化完畢後趣入涅槃。佛的靈骨分佈各地,人們建造了許多塔廟供奉這些靈骨。當時有一座塔,塔中供奉著菩薩從兜率天乘象入母胎的塑像,象身已有些剝落、破損。有一人右繞佛塔時,看見象身破損,他心想:菩薩所乘之象現在損壞了,這不好,我應當把它修補好。於是取泥修補象身,又用雌黃塗上色彩。修復之後,他心中發願:以此功德願我將來常常尊貴,財富受用不缺。因此,他命終之後,轉生天上,天壽窮盡,又下生人間,常常都是受生在尊貴富樂的家庭,相貌也很端正,超出常人,更稀奇的是,恒時都有金象隨時侍衛著他。

 

當時修補象身的人,就是今天的象護。因為他修補象身,從此天上人間受用自然,而且他以恭敬心供奉三寶,所以今天能值遇我而受我教化,心垢消盡,很快即證得阿羅漢果。”

 

象護前世只是在幾小時中,對泥塑的菩薩坐騎象身做了一些修補與發願,以此換來的果報卻極為廣大——多生多世出身尊貴,生活富裕安樂,相貌莊嚴,並有金象恒時侍衛。由此可見,內業的增長遠遠超過外種的增長。了知此理之後,誰不願在心田之中播下善業種子呢?

 

 

三、金天因緣

 

金天夫婦前世因為特別貧困,只能供養僧眾一瓶淨水、一枚金錢和一面明鏡,合計不到十元錢,果報卻是九十一劫以來生生世世相貌端正,身體金色,妙好無比,而且因為當時具有信心和恭敬的緣故,最後獲得聖者果位,了脫生死。

 

通過以上公案,如果能對“業增長廣大之理”眾生定解,誰不樂意行善呢?發現有這樣一條規律後,最愚笨的人也會發願:盡未來際行持善法!因為善的回報太大了。這些思想和行動上的轉變,都源自對業果的勝解。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出處38頁第3行新版廣論16B - 17A

面對一切境界皆可觀功念恩的方法

 

師父開示佛法是緣起之法,好、壞結果可以自己掌握

    佛法的特徵是一定這樣的﹒因為佛法本來就是緣起之法,這個很簡單。所以緣起在我們最正確的表達緣起是因、果慢慢的這樣轉變。十二緣起說得很清楚,這個十二緣起當中怎麼樣從因到果,它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那一個感果,這一點上面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假定你信佛法,你以這個為主﹒自然而然這方面的果就呈現出來,所以說世間如果講了很多道理否定掉說你一定要將我說服了我才相信你,這種人不必跟他講,也可以說這種人善根不夠,假定那後面來個惡友的話,這是最可怕的惡友。的確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必須的條件。

     也許有人會說:「那你這個好像不講道理」。所以我前面一開頭有講,其實這個原則共同世間的,科學上面沒有一個例外的,這一點我們要慢慢慢慢的﹒這個道理講給自己聽。我們反覆的這樣去想的話這個道理就了解,自然而然會到後面對我們最有利的地方去看,那後面所以講為什麼要「觀功念恩」…等等根本的原因在這個地方。

                要「觀功念恩」,先要有信心。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講,那麼要想後面的「觀功念恩靠什麼?靠自己的信心,你有了信心,你自然而然願意從這個地方去觀﹒就算他沒有功德你也可以看出功德來,反過來,就算他的功德你也看不見,你也不願意去看。

    我們學佛的佛弟子,一個很明確的,法華經》上面世尊說他最感謝的誰呀提婆達多。請問現在世間的人,所有的人都不如提婆達多﹒有這種道理嗎拿我們世間來看,是不是再也找不到提婆達多第二了。換句話說世間最壞的大壞人,佛都覺得他是大恩人,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居然看看人家都是沒有一個恩人,那到底是我們錯還是問題出在那裡這個清楚不清楚。所以在這點上面,當年我的老師從各方面教誡過我許多道理﹒這個我在這裡不細說。

    我們現在看很多事情,哪世間科學來說,就是我們自己知見認識的投射,或者拿佛法來說,就是我們認識的事情,是不是用我們的認識去認識的,認識作用我們的認識作用是一個染污識,拿我們來說我戴了一個有色眼鏡。我已經戴了有色眼鏡怎麼能看清外面的真相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先需對三寶有信心,然後照著它的方法,過程中還須努力証明它

 

     所以佛法要了解了這點以後,我們自己就不會做這種莫名其妙的隨煩惱的挑剔。那時候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信了佛告訴我的,然後去證明這件事情。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去證明,不能不去證明。所以這「智為能度。所以前面也一定完整的理論說服我,我進來了以後還要照著他的方法,去努力來証明他。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信為極要。這個「信」字是非常重要的。

 

    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

前面已經說過了,謂信尊重,現在這裡強調的信是什麼信「師長」,我們前面講的「信實德能」等等,那裡進去啊?師長」進去,有了這個後面全有,沒有這個後面全沒有,所以他是根本

    那麼這個道理說完呢,後面有一句話,在座每一個人都用得上,好像上這地方的提示是說,說我們要尊重。實際上呢,真正的要信心,要「信三寶J 。對我們來說除了自己的老師,一般來說自己的老師對他容易生信心,容易尊重。可是我們的同學就不太容易。這一點我們慢慢的學

 

 

必須在各種境界當中不斷練習看對方的功德

我們務必在我們的周圍不斷的練習,這樣的話,你不管觸境違緣,遇見了我們就練習,盡量的想辦法去看人家的功德。經過了你不斷這樣努力練習以後的話,漸漸的這個這個心就增盛了,這樣。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

    那為了要去看﹒所以我們自然就要用佛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其實這個時候,已漸漸開始什麼拿佛告訴我們的,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法拿了法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說這個「信本身,一方面你必須信了以後去接受他,還一方面你開始接受,漸次不斷的練習的話,你自己的「淨信心」也會不斷的改善,不斷的提升。修行本來就是這樣一件事情。本來就是我們拿著正確的方法,不斷的在內心當中去練習,漸次的改善。

    所以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真正可貴之處,它一方面這個內涵前面說過的二大車軌,修行次第。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有了這麼好的法,我們要隨分隨力要去學,照著去做。這是一開頭給我們最好的教誠。為了要去學,所以我們想辦法面對的這個環境,因此在這個地方講的,不但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同學,乃至於我們很廣泛的對我們所有對的境,盡量的依法。然後呢,對我們有利的那一面如法的對我們有利的那一面去增長它。

    

      眾生如悲水,澆灌我心菩提樹

不是我們要學佛嗎佛看一切眾生,要救一切眾生,或者是從這個地方去看,或者把一切眾生看成是什麼說是這個成佛像菩提樹一樣,那個菩提樹是不是要用來灌溉那個眾生就是悲水,換句話說,一切的那個流落在世間,煩惱很盛,做這種壞事的那些眾生,我們應該以大悲心去看待。由於這些煩惱很盛,拿我們現在來說,專門作壞事的,那我們能夠對他有悲心。因為我們在他身上,才談的上有悲心,有了悲心成就我們自己的菩提,就像我們自己是一棵菩提樹一樣,經過了那個悲心的灌溉呢這個菩提樹就長出成功了一個菩提樹王

      現在是十惡不赦的這些人,我們對他們尚且感覺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功德,那何況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的學佛的同學呢大家可是出家僧伽,我們反而把它看成功過失的,那豈不是我們顛倒嗎?

     這樣可以我們不管順推,反推能夠從功德那方面去看﹒要策發我們的淨心,用我們的淨心,我們自己提升,用我們自己提升,然後別人也受用,結果是自他都得利益。

      所以在這裡呢,我們平常非常的強調,我們用我們的第一步觀功念恩,所以平常有人呢,把它輕鬆一點就說笑話,啊說這個觀家有弟兄三個,一個叫「觀過念怨」是老大,這樣,一個呢是「觀功念恩」是老么,中間的什麼「觀光」,什麼叫「觀光」,無所謂呀觀功,無所謂觀過,反正當作沒有什麼事情一樣。那我們要選這第一個「觀過」,對我們是絕對有害中間那個「觀光」,無所謂好壞的話,輕鬆一點可以但是這個還是浪費生命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應該是採取後面那個。

     也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都是採取那個前面這種,這個是對我們絕對有害的,就這樣那我們想辦法漸漸的轉變過來,轉變成功後者。那這樣的話,才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那麼這個就是我們這個內心這個就是意樂方面的。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功念恩

一、「觀」家三兄弟,不同人生觀:

(一)觀過念怨:處處不滿,責怪他人。

(二)觀光念閒:冷眼旁觀,漠不關心。

(三)觀功念恩:代人著想,心常隨喜。

 

二、何謂「觀功」?何謂「念恩」?

(一)觀功:看到別人的功德、優點。

(二)念恩:看到別人對我的付出、幫助。

 

三、觀功念恩的好處

用心去感知生命中本來存在的美好,以正面的心態去觀察世間一切,去和別人互動。如此能令自己的心性更穩定,生命更快樂,待人也就能愈趨寬厚、正向,自有和諧的人際關係。

 

四、如何觀功?

努力去發現別人的功德、優點,並生起隨喜、效學的心。

 

五、如何念恩?

(一) 容易體會的重大恩德:

從對方的出發點來看,如:父母恩、師長恩

(二) 透由觀察才能見到的恩:

從互助的角度來看,如:團體恩、朋友恩

(三) 在逆境中見到對我有幫助的恩:

從生命成長的層面來看,如:面對生活或生命的困境及不喜歡、討厭的人

 

六、如何轉過為功,化怨成恩?

★轉化的公式:

雖然……(不好之處),但是……(好處)。

 

七、釋疑

(一) 自己觀功念恩,是否會被人欺負?

觀功念恩是幫助自己有正面的心情去面對、處理事情,較能理性且客觀地去應對,並非是非不分或一味地忍氣吞聲。

(二) 若自己觀功念恩,對方仍無改變,怎麼辦?

 重在自己改變,自己當下散發出正面的力量,必對周遭環境有一分正面的影響,別人的改變或許不明顯,但長期堅持,終能以德化人。

 

八、實踐

(一)身(做好事)

(二)口(說好話)

(三)意(存好心)

 

1.找到對方的優點

2.看到別人背後的用心

3.感念他人對我付出的辛勞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皈依佛,不皈依外道天神;

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

自皈依僧,不結交惡友。

 

 

第一條,「自皈依佛,不皈依外道天神」:那可不可以拜拜祭祀呢?很多人會有這種疑問,法王說,根據佛陀所制的律典,只要不忘失根本皈依處,是可以的。不過,關於這一點,即使在佛陀住世時代,都曾引起紛亂。法王說,有特別頑皮的六群比丘,他們就故意去供養外道天神,而且做得很誇張,僧團因此引起批評,佛陀就制止說:「可以祭祀供養外道天神,是針對在家眾說的,出家眾不可如此做。」接著,六群比丘就去破壞梵天等印度教神像,引起抗議,佛陀再出面制止說:「你們不可供養,但也不可加以破壞。」接著,六群比丘又有新招,遇到外道神廟,就故意繞很遠的路走,佛陀知道了,又制止說:「叫你們不可破壞,但沒叫你們不恭敬、要迴避呀。」

所以在家眾想祭祀、供養天神,如華人的「太上老君、二郎神、媽祖、關公」都是可以的;遇到外道神廟,進去禮敬、做供養、做祈願,只要不忘失根本皈依處三寶,也是可以的。這是佛陀律典上有記載的。

法王提醒,其實這一條,是要提醒我們,「我們是自己真正的救護者,唯有我們自己實修,才能真正出離輪迴」,「我們都具足成為自己救護的因,只要開發這種能力,實際去修持就可以了」。修持什麼?就是法,「佛法不只在經典上,生活裡的死亡、無常,都是活生生的佛法。」

第二條「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皈依之後,要勤修一切善法,不輕蔑一切眾生,即使是一條小蟲也不惡心傷害。法王提醒,我們常有是不是佛教徒的分別心,以為不是佛教徒就沒有真正的慈悲心、就不是聖者,連佛陀也針對一些印度教創教的大師說,不管是不是佛弟子:「只要具足八正道,就是聖者;沒有八正道,就不是聖者。」佛菩薩也會化現外道相,所以不可輕蔑外道。

在「不傷害眾生」部分,法王說,「其實只要具有苦蘊的人身,就難免有傷害產生。」法王舉例,在地球暖化時代,我們連呼出的二氧化碳都會傷害地球,但我們能不呼吸嗎?「只要還有貪嗔癡三毒在,就會傷害眾生」重點是不故意惡心傷害。這是消極的不傷害,積極的不傷害,是要修持正法,止息三毒,這才是積極的不傷害眾生。

第三條,「自皈依僧,不結交惡友」,法王說這個時代,實修的聖賢僧很難遇到,所以法友、善知識很重要,「譬如我的時間很少,連弟子的信都常常沒時間回,也很難有長時間的教導,所以我的弟子們應該常常聚會、連絡、互相支持。」

法王說,「你們老是說我是『行諸佛事業者』,其實你們也應該有勇氣發願,學習做個『行諸佛事業者』!」

 

廣論107頁如何分辨內道與外道的修持呢?差別在於菩提心與空正見。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