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虛擬世界裡任意改變我自己的(視野)。
 
虛擬世界實際上是一個互動,使我想起,蘇軾的廬山詩: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東坡遊廬山時,在西林寺牆壁題的詩句。

它描繪了廬山的氣勢,由於遠近高低角度的不同,所看到的廬山也就有所不同。

表面上這首詩是描寫廬山,但,越過這座大山之後,許多人生的意義都展現出來了。

生命,必須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照,才能把生命的層次一一顯示出來。

如果你立定不動,你的視野也將侷促在一個角落。

看山如此,生命亦復如此。

 

寶石有多種不同的切割面,每個角度卻都能閃耀著不同的亮麗光澤。

而大千世界所有的人、事、物的層面與角度,更廣更深,需要你用眼深入觀察,用心深切體認,不被表面的光華璀璨所矇蔽,不被表面的虛情假意所誘惑,因此雖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要你肯深入去探討,用心去了解,用腦去沉思,那時也許就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你不斷的發掘,就會不斷的獲得,你的視線就不會固定在一個角度上,侷限在一個定點上。

 

 

許多人談起「王永慶」,一股不由自主的羨慕之情油然而生,不當他是一個單純的人,一個名字,而是當作崇拜的偶像,奉為經營之神。

羨慕他有那麼龐大的企業,有那麼多財富,一輩子享用不盡。

但是都往往忽略了成功富裕的背後,他是如何傷透腦筋、費盡心思的去維持企業的蓬勃發展,又是如何白手起家,經歷多少艱苦奮鬥的過程,才有今天的成就。

好比人們欣賞湖面上悠遊的天鵝,只見牠高雅悠閒的模樣,都看不到湖面下拼命划水的雙蹼,是多麼辛勤。

總以為是與生俱來就是如此,卻忘了牠那段遭人譏笑、嘲弄的「醜小鴨」時期所經歷的心酸。

人往往都是只羨慕別人的好,不見別人的勞——迷於事物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後的付出與努力。

拓展你的視野,才能了解真相,才能從「此山中」走出來。

 

在海邊長大的孩子,會認為太陽是落入海中的,而山中長大的小孩,會說太陽是躲在山的背後。

倘若有朝一日他倆碰在一塊,彼此討論日落何處,則必定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此時,如果兩人能把環境互調,不僅能消除彼此間的爭執,且能更深一層的了解問題所在。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事情,因此經常會產生瞎子摸象的主觀看法,於是偏見與爭執就在所難免了。

處理事情時,我們如果能養成先設身處地的以對方的立場考慮的習慣,將可避去許多無謂的矛盾與紛爭,那生命的層次自然提升,而不只定位在自我,也不會侷限於一己之見,更不至於陷在群山中的一個小角落,而認定廬山就是自己目光所及的這點彈丸之地了。

 

有個寓言:兩隻水桶,每天都做著從井內汲水到缸裡的工作。

有一天,乙桶抱怨道:「我們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實在乏味極了!而且,每次滿滿的一桶上去,下來時卻空了。」

甲桶卻笑著說:「我的看法跟你不同,我認為我們的工作實在很有意思。

你看!每當我們空空的下去,上來時卻裝得滿滿的一桶,使人們有水可用,不是很有意義嗎?」

就像廬山,正面看去高嶺橫空,側面瞧著卻成了峭拔奇峰。

觀點不同形成的心境自然迥異。

 

一直很喜歡這個小故事:三個水泥工在砌牆。

一個過路的人停下來,他問:「喂!朋友們,你們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頭也不抬:「你沒看見嗎?我正把一塊一塊的磚給堆上去。」

第二個工人看了他一眼說:「哦!我正在蓋一棟建築物呢!」

第三個工人站起來,一面比劃著:「你不知道嗎?將來這可是一棟宏偉壯觀的教堂呢!」

三個人做同樣的工作,對它的看法卻有如此大的差別:

第一個工人心中充滿了無奈,可能因著餬口不得不付出努力,所以把它當成一件瑣碎而無意義的事。

第二個工人比第一個好些,知道是蓋建築物呢。

而第三個工人可以預見工作背後的榮耀和盼望,因而幹勁十足——基點不同,眼光不同,所以表現的層次也就大異其趣。

一如變換著遠近高低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更是展現千姿百態的不同面貌。

 

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矛盾、不快與糾葛,全因每個人處事的角度、觀念與基點的不同而存在著看法、作法上的差異。

而大多數人最大的毛病在於自以為是,並對不熟悉、不喜歡的人,先入為主的懷有成見。

一旦事情發生,馬上妄下評斷,因此弄得局面很僵。

其實很簡單,每個人都能用善心對待,不陷在矛盾當中去爭論,而是跳出來往高處查看,一下就明白了,就能體諒、理解與包容。

千萬別認為什麼都那麼膚淺,只看表象。

要打開視野,放寬心胸,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正面思考,善意的去評估,想到他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想到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這樣一來,就能心平氣和,就走出了「崇山峻嶺」而看到事件的「真面目」了!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通達
 
做人應該要有的原則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是原則?還是自己的
 
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所堅持的,不過是個人的偏見,這就是「我執」。

堅持原則,是指自己所堅持的,也會為其他人所接受;不僅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過去也曾經被人接受過,這才叫做原則。

 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

做人的原則首先要「保護自己」,可是保護自己並不表示要傷害他人;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對他人有幫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場,這種原則才是對的。

 做事的原則,應該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考量,如果所堅持的原則,是出於自私或為了少數人,或貪圖一時的方便,這就是偏見,就是執著。

 但許多人經常分不清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把個人的偏見當成了原則?其實,只要觀察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觀感,就能判斷出究竟是偏見還是原則。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不了、很痛苦,每個人都覺得那是錯的、有問題的,只有你認為是對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見。能夠符合每一個人或是多數人共同的的想法和意願,那才是原則。

 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或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定是為眾人著想,能夠為大家所樂於接受的。

 執著偏見的人,就是我執太重。我執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自我中心太堅固,就會堅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蝟般長滿利刺,「稜角」很多,動則傷人,而無法圓融待人。

 所以有人說:「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不傷人雖然在心裡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需要變通的時候,也不要執意不變,食古不化。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觀念想法適時地轉一個彎、換個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軟語,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

 時時提醒自己「內方外圓」的原則,也是化除我執的方法之一。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