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尊者多聞第一

阿難尊者是佛陀的貼身侍者,他也是佛陀出家以前的堂弟。阿難尊者優秀異常,眾人望塵莫及,他長相俊俏出眾,眾人見之莫不心生歡喜,再加上個性溫和,很好相處,善於替大家排憂解紛,也因此為他帶來一些困擾,因為阿難尊者雖然內心清淨無染,可是許多女眾卻常暗自單戀他。

 

阿難尊者有一項特殊的天賦,那就是記憶力過人,能過目不忘,尤其是他長年跟隨在佛陀身邊,聽聞過無數珍貴的佛法,佛陀曾當眾稱讚他為「多聞第一」,也因此當佛陀圓寂後他身負起傳承法脈的重責大任。

 

當然,他的這項過人的天資,也是有因有緣而生,本經即是佛陀解釋阿難尊者何以有這項過人的本領。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

當時所有的比丘對於阿難尊者能夠過目不忘,都感到很好奇,便問佛:「請問世尊,阿難尊者的過去前生,是做過何種善業善行,故今生得以記憶力過人,只要聽過佛陀說過的法,便能牢牢記住,且毫無誤差?」

佛陀對所有的比丘們解釋:「你們仔細的聽好!阿難今日能擁有如此天賦,皆是因其過去前生所修來的福德善業所致。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約有一阿僧祇劫那麼久的時間,當時有一名比丘,身邊帶著一個小沙彌,比丘對小沙彌的管教非常嚴格,常常督促他誦經,而且日日訂下嚴謹的修行課程,如果小沙彌能按表操課,比丘便獎勵他;若小沙彌做不足課表的功課,比丘便非常嚴厲的責罰他。

由於功課非常的吃重,小沙彌常懷懊惱,因為如果按時誦經,他就沒有多餘的時間去行乞,如果當日能順利乞得食物,他就可以很快的吃完,然後趕緊做功課;可是問題是並非每天都能這麼順利,如果當日太晚乞得食物,便會耽誤誦經,如此便會被責罵。

就有這麼一次,小沙彌因壓力過大,因而邊乞食邊哭泣。正巧有一位長者路過,見其啼哭,便上前關心問道:「怎麼啦?小師父,為什麼這麼傷心?」

小沙彌便將他的煩惱向這位長者傾吐。

長者一聽,便安慰道:「好啦,你不要再難過了,這樣吧,今後你就固定每天到我家化緣,我會供給你飲食。你就安心的學習,不用再擔心乞不到食物,你只要記得吃完以後要用功專心學習佛法。」

小沙彌對眼前這位貴人充滿著感激,他心想無以為報,只有今後更加用功修行,方能不負長者的恩德。

就這樣,長者成為了小沙彌的資助者,在長者的支援下,小沙彌得以按表修行,他的老師也感到很欣慰。」

佛陀說到這裡,便解釋道:「當時的那位比丘,就是過去的定光佛的前身。當時的小沙彌,則是我的前身。當時的那位大長者,則是阿難的前身。阿難由於過去前生能幫助我學習,所以因著這項善業功德,使他今生天賦異稟,記憶力過人,只要聽聞過的佛法便能一字不忘。」

這時,所有的比丘聽聞佛陀的解釋後,都心生歡喜,並決定向阿難尊者學習。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誦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之殊勝

(一)如證和尚開示大般若經殊勝(2009/03/09 )

1.詳見大般若經第二分歡喜品。

2.學廣論即可得到般若殊勝:廣論即具備般若殊勝,廣論是《現觀莊嚴論》的濃縮版,《現觀莊嚴論》就是解釋般若的,故應好好學習廣論可得到般若殊勝。

3.正法住世,般若一定會住世,好好誦大般若經,將迴向「建立教法順利」、「我們聞思修的善願能夠圓滿」、「上師攝受我們的因緣早日成辦」。每天花一點時間誦讀,對於淨除聞思修障礙幫助很大。

4.培養學法上之善妙習氣。

5.淨罪集資。

 

(二)

《大般若經》中說:「於此般若波羅密多甚深經中,廣說一切諸菩薩摩訶薩所應學法。若菩薩摩訶薩,能於此中精勤修學,必得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所求無不滿足」。意思是說,如果能如法受持《般若波羅密多經》精進不懈,一定能證得圓滿正等覺位;所有想要達到的願望,也都能成就,因為《般若經》包含了所有菩提道上應學的內涵。所以能受持此心經,是能獲得真實的利益。

 

《大般若經》中又說:「又,舍利子!我涅槃已,後時、後分、後五百歲,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相應經典,於東北方大為佛事...舍利子!彼東北方住菩薩乘善男子等,有能於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相應經典深心信樂,書寫、受持、讀頌、修習、思惟、演說、供養恭敬、尊重讚嘆。我等諸佛常以佛眼觀見護念,令無煩惱,現在、未來身心安樂」。今生,我們以種因為主,以淨信心、恭敬心、至誠懇切地受持讀頌,就種下了般若的法緣。

 

(三)如清法師─誦經,是「說法」之隨順,所以可以得到說法的20種殊勝,請參考廣論P.21。

 

(四)如俊法師─在2008佛七的開示中,曾提及誦般若經之功德包括:

 

1.若持誦般若經,發菩提心之菩薩、天人都會來聽。

2.他人施咒術於你不能害,妖魔、非人及惡神亦不能加害於你,同時反而幫助他們解脫。

3.避免刀兵劫。

4.他人藉由打官司想害你,則無法如願。

 

 

1【如證法師對師父開示的提示】

 般若是成佛的因,那我們應以什麼樣的心情去唸誦?師父說:『即使我們現在眼前一時不懂,這將來我們一定要走上去的,所以趁這個機會我們有機會把它好好的薰習,對我們是絕對有好處』。

 

2 師父建議我們誦般若經的作法-

(1)最好能夠腦筋清楚 (2)供香(3)靜下心來祈求(4)很認真的唸。

 

師父開示般若意趣:

(1)般若經是成佛的因。

(2)廣論是解釋般若經的精要。

(3)般若經是生活當中一切境界的最佳指導。

(4)懺悔最有力的方法。廣論P145四力懺悔中的對治力分六

    第一依止甚深經者 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

 (5)不斷誦讀,不斷祈求,不斷薰習,淨罪集資。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若經》

 

想變改果相,要從因地下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要知何因得何果,可以從般若經去了知,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去種成佛的因吧!

 

現在您只要點入下面《大般若經》頁面網址

 

http://oyeh.myweb.hinet.net/bz/

 

讀誦《大般若經》變得更為方便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線上聽廣論MP3

 

http://www.theqi.com/buddhism/GL1/index.html 

 

 http://www.theqi.com/buddhism/bud_top.html

 

祝福大家福慧雙修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對話】

 

講師:如證法師

 

1.佛教講因果的目的,不是讓你覺得自己很差而不想努力,正因為了解前世因、今生果,更應該積極的努力,今生乃至未來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因果代表萬事萬物是可以改變的道理,正因為因果,每個人都可以成佛,成為聖者。

 

2.在佛法講的是讓生命圓滿,「佛」不是很特別的東西,而是生命圓滿的意思,透由一生生的修持,改變你的內心過程當中,生命最後會到達圓滿。所以我們會鼓勵義工學習,透過學習過程,生命能夠改變。人的慈悲是可以學習的,人的心力、思維力、觀察力都可以學習,今生認知程度也許未達到,但下一生再來,生命會再成長,如果每生都在成長,等到有一生,生命會達到圓滿,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3.日常老和尚以前講過一個因果故事:一位風水師路過村莊口很渴,老婆婆端一碗灑了穀糠的熱水給他,他內心很不高興,故意指點一個絕地的風水給老婆婆,老婆婆信以為真,將祖墳遷到該地。三年後風水師再經該地,特意去看老婆婆家人下場,沒想到老婆婆很高興謝謝他,從遷墳後,子孫大大興旺。風水師問清楚才知道當時灑米糠是為了保護他,避免喝太快導致內傷,由此醒悟到相隨心轉、心田即福田。

 

4.今生仔細觀察周圍的人,有些人很容易相處,過去生一定有因緣。無限生命的道理不是很難了解,進到公司,會發現有些人一見如故,有些人無論你怎麼對他好,還是感覺好像有仇。我常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當你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你這一生不改善,這一生仇人已經這麼多,下一生再來,仇人會不會更多?古人言,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枉自為小人,君子他知道這個道理,不斷改善人際關係,越來越好;小人不願意改善,會發現長期處在痛苦之中。活著就要和人接觸,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內心不改變,一定會苦。事實上苦樂不是繫屬在別人身上,而是關待自己內心,對別人好,得到好處多;喜歡幫助別人,得到別人幫助也多,這是一種相對性的。

 

5.吃素並不代表不需要高科技產品,根據統計,1998年英國吃素人口四百萬人,如果沒算錯,到了2004年,五或六個人中有一位吃素,英國吃素人口增加,並不會因此經濟就蕭條。不用擔心,有可能反而因為更多人吃素而創造素食業者就業機會,這兩邊是平衡的、相對的。

 

6.知足常樂的確比較容易年輕,但如果你能夠學習,你會永遠年輕,意義又不一樣。人的心力、意志力是可以透過學習而改善的,如果不想老的那麼快,學習可能是一個好方法。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對話】

 

講師:如證法師

 

心靈與物質息息相關,希望身體好,心情要好,如是因感如是果,天天生氣,想身體好很難。

 

1.怎麼樣才能夠達到樂而忘死之將至?日常老和尚就是如此,圓寂之前身體不太好,吃不下食物,只有三十公斤,很多醫師護士看到他都說,這樣還能這麼快樂,實在很難得!他每天四、五點起來誦經,照常辦公,有任何問題請教他,都笑咪咪的,有時感覺他好像很累了,問他要不要休息,他都說不用。他常告訴我們,他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等到我當住持,帶領團體才發現,要像他這樣真的不容易,也更體會到修行、修心的重要性。

 

人真的有辦法讓心靈超越身體的束縛。樂而忘死之將至,希望你們也能做到。

 

2.可以試著想看看,你在任何時候坐下來,想想周圍無論認不認識,都沒有一個仇人,是不是一種享受?生命中如果可以把一切美好奉獻給別人,而不要求任何回報,心情會有無限寬廣的喜悅,這是一種因果道理。後世果須種今世因,如果跟周圍的人都處不好,來生再遇到過去生得罪的這些人,你怎麼辦?

 

3.我們團體將近八、九千位教師,都持續在學習,也常常鼓勵他們背書;我們在全省開了很多讀經班,有四、五千位兒童也在背書,我們發現,透過背書,小孩有幾個特色:專注力增強、對人變得有耐心、讀書的能力增加、思考力增加。我們的學生都有背儒家的經典,前一陣子舉辦背書大會考,第一名能背九萬個字,是高一學生;第二名是小學生,可以背八萬個字,背到最後,看書是一頁頁的翻,記憶力速度變得很快。

 

實際上人可以開發的潛能有很多,慈悲心的潛能可以開發,心情柔和、對人有耐心,能夠關懷別人、了解別人,這是一種潛能,也是一種功夫。智慧也是一種潛能,每個人都有圓滿的潛能可以開發,智慧的潛能包括記憶力、思考力和觀察、抉擇能力,如果這些潛能沒有開發,一個人的程度只有這樣。可是透過開發潛能,發現生命在改變,處理事情速度變快、人際關係在改善,面對事情反應能力迅速,生命也在改善。特別是在這個競爭、繁忙的時代,建議大家,心靈永續的學習很重要,不僅對今生很有大的好處,對來生也有很大利益。

 

別人對我的期待做不到,怎麼辦?自己必須要有所成長。建議找到一個團隊跟著學習、一起成長。為什麼基金會這麼多義工願意出來當義工?因為他們知道生命成長非常重要。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日常師父開示廣論錄音帶第五十卷

 

由知勝利 勤修皈依

 


 

  皈依有不可思議的殊勝利益,可獲廣大福、不墮惡趣、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隨一切想悉當成辦、速能成佛。能夠經常如理如量去憶念思惟,會發現一切的好處原來都要皈依三寶才能得到。了解了以後,自然而然會勤勤懇懇地皈依,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難捨眼前的好處,為了貪這一點點的小便宜,將大好處都損失了。真正要捨不得的是三千大千世界、是淨土、是華藏,能夠這樣捨不得,一定能得到大好處,這才是真正的皈依。

 

任遇何境 不捨三寶

 

  真正皈依了以後,哪怕開玩笑或送了命都要努力守護,絕對不棄捨三寶。

  為了保護生命及眼前的受用捨掉了皈依,最後還是死,而致一切生中輾轉受苦。當苦惱發生時能夠皈依,苦惱就會慢慢減輕,業障慢慢淨除、遠離,所以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要捨棄三寶。

 

違犯學處與捨皈依

 

  誠心皈依三寶之後,心裡面一定依止,執取佛是唯一皈依處,法是唯一所憑信的行持準則,僧是行持的助伴。

  假定遇見了困難,乃至有生命危險,怕生命受到傷害,就棄捨三寶,心裡這麼想就違背了皈依的內涵,沒有真正的皈依就是棄捨。如果心裡沒有棄捨,只是皈依以後該學的道理沒學好,稍微有一點違背,那是因地不圓滿,並沒有棄捨三寶。

 

皈依三寶得解脫

 

  了解了三界之內的真相,由於怖畏苦要解脫,而找到三寶是皈依處;三寶怎麼救拔我們呢?佛是真正的大師,告訴我們怎麼解決問題;僧是皈依後修行的同伴;正確皈依的是法寶,如果真實得到了法的內涵,一切的怖畏、痛苦都能解決。

 

  法以教證為體,「教」告訴我們法的特質是什麼?如何行?得到什麼好處?照著所學會的教去行,得到驗證,這圓滿的內涵叫做法寶;能如理聽聞理解,如法行持,就能遠過積德,離苦得樂;要想解決痛苦,根本就在「法」上面。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錄音帶第三十五、 三十六卷 

 

珍惜暇滿身 勤修菩提果

  想要得到大菩提果,根本在修行,修行的重心在菩提心,而發菩提心要靠暇滿人身,現在我們得此暇身,要趕快努力,絕不能浪費,更要策勵自己在正法上努力。反之,如果沒有這種推動的心力,再高的大法擺在那裡,就是沒辦法修。真正能利用暇滿人身如理如量的修,任何放不下的事情都可以丟得掉,我們往往因為一點點的小病就說不行,祖師們都不是這樣,生了病,反而更拼命,因為病是死因,得趁一口氣還在時拼命修,這樣才有機會跳出三界火宅,就像監牢裏的犯人,只要有機會逃脫,其他事情都不重要了。

希求一切智智

  大乘的共基建立穩固之後,如果力量夠強,就可以快速進入密教,自利而且利他。發大菩提心是為了解決一切眾生的煩惱,現在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無知無識,連自己都救不了,怎麼救別人?所以要有正確圓滿的方法,才能如實的把一切人救起來,這最正確圓滿的方法非佛不可。單單悲心不夠,還要有佛的大智,才能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來學密,才堪能接受諸佛最圓滿的教法。我們現在做一點小事就受不了,又怎能接受無上大法呢?就如同一套很美的家具,放在破草屋裡,適合嗎?所以要先自己成為法器,才能接受最好的東西。

具慧觀察 如理事師

  學無上密得靠師長無比的大恩才能得到最完整的加持,所以密教特別重視師長,侍奉師長不是嘴巴上的順應,而是內心如實相應。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不論老師怎麼折磨他,都絕對依止,反而認為是自己的業障。但是有了具量的師長,還得有具慧的弟子,因為即使是最高的上師,弟子都不一定和他相應,所以老師和弟子之間一定要互相觀察。
  得到上師的灌頂,把成佛的身、口、意種子加持到弟子的身心上,就像發電廠源源不斷供應電力。透過這樣的加持,行者的身、口、意清淨,成就圓滿成佛的種子。

圓滿次第殊勝理

  完整教授的每一個項目都有安立的理由,先讓你清清楚楚的分別勝利和過患,在修行當中遇到問題曉得如何取捨,才不會苦不堪言。所以圓滿道的次第是將每一個層次弄得清清清楚楚,走上去才會千穩百當,這個次第正是最快速,不走冤枉路的無上妙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 最精華的地方就在這裡,我們有幸學到完整的次第,就要把握全部的內涵,努力修學。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日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五十七卷 

大乘願心不可思議

 

  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都各建須彌山一樣大的佛塔,又經微塵沙數劫的供養,這樣的福報還比不上八地菩薩以不離一切智心供一朵花,或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功德。假定能發起菩提心,這心力就有不可思議的威德。

 

  有個公案:有一個小沙彌和他證得羅漢的師父一起走,他心裡想:「我要學大乘!」那證得羅漢的師父,馬上恭恭敬敬地把他包裹拿下來,說:「您請前面走。」過了一下,那小沙彌想:「證菩薩真不簡單,我還是跟師父慢慢的一步一步學。」羅漢是有神通的,馬上叫住小沙彌:「來來來,包裹你背,跟著我後頭。」因為大乘的特質首重的就是意樂,所以平時千萬不要事情還沒做先打退堂鼓,總是說自己很差。一定要想到要學佛,要發大心,時時為自己打氣─一定要做到, 這種心情很重要。

 

  清淨意樂 正行供養 由於意樂的不同,所造業的輕重有很大的差別,因此一定要認真如法檢查自己的內心。敦巴尊者的弟子奔公甲是真正修行的典型例子。奔公甲出家前是一個大強盜,出家後隨時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一天聽說有位施主要來拜會,就趕緊將供桌整理得乾乾淨淨,但他立即檢查內心,發現這樣做是為了討好施主,於是拿了一把灶灰,往供桌上一撒,自言道:「比丘不應做假!」當時一位大善知識就說:「全西藏最好的供養,就是奔公甲的那把灰!」

 

  佛在戒經上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所謂正行供養重要的就是意樂─是為了別人還是自己?假定是為了自己,遮蓋得再好、說得再漂亮都沒有用;真正為別人,就算看起來你做錯了,也沒有關係。我們凡夫剛開始做不到十全十美,但要走上去,本末必須要分得很清楚。

 

  瞋毀千劫功德林

 

  如果造作善業的意樂強盛、恆常,就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反之,造惡亦然,而三毒當中,瞋是最大的,千劫所集供佛的功德,發一次瞋心就摧毀了,瞋恚菩薩比起瞋同梵行更嚴重。我們看別人不順眼,振振有詞說對方錯了,那是對同梵行起瞋心,如果是互相瞋恚,即使是持戒、多聞、學定、學蘭若、供養佛,沒有一樣救得了你。

 

  《入行論》說:菩薩發的惡心有多少剎那,就要墮地獄多少劫數。我們不要為了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對自己造成大損害,眼前受一點點苦,很快就過去了,不要因為懶惰,白白浪費了暇滿身。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法語~正知見宗旨的建立

我們正式學佛前,要先建立一個概念:大家覺得好的事情不見得是真的好,大家覺得不好的事情也不見得是真的不好。
如此,當我們走上菩提道,遇到別人的反對、譏笑、障礙時,我們才不會動搖。 


鳳山寺的圍牆---沒有粉飾的牆

   寺院外牆,在大陸的傳統,常常塗成土黃色,顯示出修行處的莊嚴感,在台灣,常見的是做些法輪浮雕,或裝置些日本瓦,顯出寺廟寧靜氣氛。
 
   日常師父卻在鳳山寺,造了一道沒有裝飾的圍牆,很像幾十年前,軍營門口那般感覺。一九九三年,日常師父進鳳山寺駐錫。他沒有舉辦陞座大典,靜悄悄地。但當年舉辦的皈依法會,卻湧來很多人,把大殿廣場給擠爆。
 
   鳳山寺原住持,改建大殿時,規劃得很好。她把正門留得很大,入正門一塊平地,接著走十幾層階梯,才上大殿前廣場。(即將大殿設計在二樓,矮矮的一樓變成地下室。)如此規劃,讓小小一間廟,整個恢宏起來了。這是很多寺院安置的格局。
 
   問題是,當時大殿太小,現在大眾來得多,小小的大殿容不下,延伸至廣場,還是客滿。未來人更多時,該怎麼辦?學土木出生的日常師父,想出了主意,打算把通往大門的階梯拆掉,將大門位置築牆,廣場鋪水泥,往前延伸。如此,廣場可增加一倍面積。
 
   沒有了門,如何出入?左右開車道門,讓車可直抵大殿前廣場。車道門平時以鐵推門關著。
 
   那人的出入呢?在廣場前,造一個螺旋梯下去,至牆處打一個小門出入。小門就不關了,供信徒出入。「這樣子,整個寺院恢宏氣勢,都給破壞掉了!而且,一般人不知這是間住了不少僧眾的寺院,不知道這裡面還有這麼好的佛法在弘揚呢!」日常師父把他的構想,跟兩個土木設計的信徒說時,他們表達了憂慮心情。他們能夠理解,信徒增多,空間不足,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他們也認為寺院的莊嚴壯麗,將會使來的人更有信心,這點也要兼顧。
 
   日常師父告訴他們:寺院是弘法之處,莊嚴設計,固然能吸引人,但真正的吸引,是要有真材實料的內涵,徒具外在之美,是不耐久看的。但兩位學土木的佛教徒,顯然還是期望他們所參與學習的寺院,不要這樣子「寒酸」。與日常師父見面後,他們回去想了一想,決定其他部分依常師父意思做,但原來正面大門,現要砌成圍牆處,他們想將牆面美化,作成一道與上面大殿相稱的寺院牆。這部份費用,他們兩人要發心自行承攬。
 
   此議,在電話中,跟日常師父敘述。日常師父很感謝他們這份難得的用心。但是他他著眼的,不只是實用而已,更希望這個寺院,以後是實實在在修行。因為實在,所以素顏見人,不必塗抹化妝。這個時代,初機接引者,已經很多,但總缺乏向上一著處;此寺門很小,但上來廣場很大,真心希求者,走得進來時,自會看見內心之美。
 
   原來,他設計成這個樣子,是有「教育」意義的。他想提醒世人,老實修行的重要。也想提醒寺中僧眾,惜福習勞,珍惜信施。所以,兩位居士就沒再表示意見了。那道牆,素樸地倍造起來了。日常師父的想法,後來被證明是對的!當時許多居士,訪過名山大刹,最後在此歇腳。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這裡就是不一樣,外表沒什麼,卻有很多可學的內涵在。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日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四十九卷 

 

 

皈依是一切律儀依處

  皈依後要更進一步受戒,所有一切律儀戒法的好處,都依皈依而起,不管三皈依、五戒、八關齋戒,乃至沙彌、沙彌尼戒、比丘、菩薩戒等等一切戒,都是在三皈依結束時正得戒體,所以說皈依三寶是所有一切律儀的根本,由皈依才能堅固涅槃意樂,涅槃就是寂滅、究竟解脫一切問題。因為了解世間是苦,所以要皈依,內心有這樣的意樂,好樂照著去做,持守律儀,由戒得定、得慧,而解脫,所以皈依的好處的的確確無法衡量。

 

至心皈依 不墮惡趣

  皈依了以後,往昔的罪障能夠減輕,乃至於徹底消除。《集學論》上有個譬喻:從前有一個天人叫嗟摩囊瓦,臨終時五衰相出,衣服髒了、頭上的花枯萎了、身體出汗變髒臭了、身上威光失去了、坐立不安,不樂本座。天人有天眼通,他想看看死後到哪裡去,一看發現死後墮落為豬,害怕得不得了,到處去求救,可是任誰也沒辦法幫他。那時候佛正好出世,天人就去求佛,佛告訴他,只要皈依就不墮落,而且還有種種好處,天人聽了很歡喜,然後至心皈依,過幾天死了,果然沒有墮落為豬,繼續生為天人。這段公案千真萬確地告訴我們,皈依的福德有這麼大,乃至可以跳出三界輪迴,重點是我們是不是相應,這才是真正要檢查、檢點的地方。

 

如實皈依 所願必成

  很多人遇見恐怖、不如意或苦惱的事情,總會找一個依靠,山林、園囿、樹木或自己所供的神,甚至求神問卜或找算命先生,這些都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苦惱。

  佛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緣起法則,沒有人能害你,真正害你的是自己的無明,惟有皈依三寶,了解苦樂的真相,才能超越痛苦。只有以智慧觀見諸聖諦,才能夠如理如實地找到正皈依處,正皈依後有護法神護持,人與非人都不能為難。不管你想什麼,做什麼如法的事情,先皈依、供養,祈求一定容易成就。

  因皈依生起淨信心,所以能斷無暇,離無暇就能修行勝道,漸漸走上去就能成辦佛果;成佛的話,一切問題都解決,所有好處都得到,這才是最究竟的。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