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出處38頁第3行新版廣論16B - 17A

面對一切境界皆可觀功念恩的方法

 

師父開示佛法是緣起之法,好、壞結果可以自己掌握

    佛法的特徵是一定這樣的﹒因為佛法本來就是緣起之法,這個很簡單。所以緣起在我們最正確的表達緣起是因、果慢慢的這樣轉變。十二緣起說得很清楚,這個十二緣起當中怎麼樣從因到果,它有各式各樣的可能性。那一個感果,這一點上面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假定你信佛法,你以這個為主﹒自然而然這方面的果就呈現出來,所以說世間如果講了很多道理否定掉說你一定要將我說服了我才相信你,這種人不必跟他講,也可以說這種人善根不夠,假定那後面來個惡友的話,這是最可怕的惡友。的確我們現在剛開始的時候必須的條件。

     也許有人會說:「那你這個好像不講道理」。所以我前面一開頭有講,其實這個原則共同世間的,科學上面沒有一個例外的,這一點我們要慢慢慢慢的﹒這個道理講給自己聽。我們反覆的這樣去想的話這個道理就了解,自然而然會到後面對我們最有利的地方去看,那後面所以講為什麼要「觀功念恩」…等等根本的原因在這個地方。

                要「觀功念恩」,先要有信心。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講,那麼要想後面的「觀功念恩靠什麼?靠自己的信心,你有了信心,你自然而然願意從這個地方去觀﹒就算他沒有功德你也可以看出功德來,反過來,就算他的功德你也看不見,你也不願意去看。

    我們學佛的佛弟子,一個很明確的,法華經》上面世尊說他最感謝的誰呀提婆達多。請問現在世間的人,所有的人都不如提婆達多﹒有這種道理嗎拿我們世間來看,是不是再也找不到提婆達多第二了。換句話說世間最壞的大壞人,佛都覺得他是大恩人,現在我們學佛的人居然看看人家都是沒有一個恩人,那到底是我們錯還是問題出在那裡這個清楚不清楚。所以在這點上面,當年我的老師從各方面教誡過我許多道理﹒這個我在這裡不細說。

    我們現在看很多事情,哪世間科學來說,就是我們自己知見認識的投射,或者拿佛法來說,就是我們認識的事情,是不是用我們的認識去認識的,認識作用我們的認識作用是一個染污識,拿我們來說我戴了一個有色眼鏡。我已經戴了有色眼鏡怎麼能看清外面的真相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先需對三寶有信心,然後照著它的方法,過程中還須努力証明它

 

     所以佛法要了解了這點以後,我們自己就不會做這種莫名其妙的隨煩惱的挑剔。那時候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信了佛告訴我的,然後去證明這件事情。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去證明,不能不去證明。所以這「智為能度。所以前面也一定完整的理論說服我,我進來了以後還要照著他的方法,去努力來証明他。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信為極要。這個「信」字是非常重要的。

 

    其「信」總之亦有多種,謂信三寶、業果、四諦。

前面已經說過了,謂信尊重,現在這裡強調的信是什麼信「師長」,我們前面講的「信實德能」等等,那裡進去啊?師長」進去,有了這個後面全有,沒有這個後面全沒有,所以他是根本

    那麼這個道理說完呢,後面有一句話,在座每一個人都用得上,好像上這地方的提示是說,說我們要尊重。實際上呢,真正的要信心,要「信三寶J 。對我們來說除了自己的老師,一般來說自己的老師對他容易生信心,容易尊重。可是我們的同學就不太容易。這一點我們慢慢的學

 

 

必須在各種境界當中不斷練習看對方的功德

我們務必在我們的周圍不斷的練習,這樣的話,你不管觸境違緣,遇見了我們就練習,盡量的想辦法去看人家的功德。經過了你不斷這樣努力練習以後的話,漸漸的這個這個心就增盛了,這樣。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

    那為了要去看﹒所以我們自然就要用佛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其實這個時候,已漸漸開始什麼拿佛告訴我們的,佛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法拿了法來淨化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說這個「信本身,一方面你必須信了以後去接受他,還一方面你開始接受,漸次不斷的練習的話,你自己的「淨信心」也會不斷的改善,不斷的提升。修行本來就是這樣一件事情。本來就是我們拿著正確的方法,不斷的在內心當中去練習,漸次的改善。

    所以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真正可貴之處,它一方面這個內涵前面說過的二大車軌,修行次第。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有了這麼好的法,我們要隨分隨力要去學,照著去做。這是一開頭給我們最好的教誠。為了要去學,所以我們想辦法面對的這個環境,因此在這個地方講的,不但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同學,乃至於我們很廣泛的對我們所有對的境,盡量的依法。然後呢,對我們有利的那一面如法的對我們有利的那一面去增長它。

    

      眾生如悲水,澆灌我心菩提樹

不是我們要學佛嗎佛看一切眾生,要救一切眾生,或者是從這個地方去看,或者把一切眾生看成是什麼說是這個成佛像菩提樹一樣,那個菩提樹是不是要用來灌溉那個眾生就是悲水,換句話說,一切的那個流落在世間,煩惱很盛,做這種壞事的那些眾生,我們應該以大悲心去看待。由於這些煩惱很盛,拿我們現在來說,專門作壞事的,那我們能夠對他有悲心。因為我們在他身上,才談的上有悲心,有了悲心成就我們自己的菩提,就像我們自己是一棵菩提樹一樣,經過了那個悲心的灌溉呢這個菩提樹就長出成功了一個菩提樹王

      現在是十惡不赦的這些人,我們對他們尚且感覺對我們有這麼大的功德,那何況現在我們大家共同的學佛的同學呢大家可是出家僧伽,我們反而把它看成功過失的,那豈不是我們顛倒嗎?

     這樣可以我們不管順推,反推能夠從功德那方面去看﹒要策發我們的淨心,用我們的淨心,我們自己提升,用我們自己提升,然後別人也受用,結果是自他都得利益。

      所以在這裡呢,我們平常非常的強調,我們用我們的第一步觀功念恩,所以平常有人呢,把它輕鬆一點就說笑話,啊說這個觀家有弟兄三個,一個叫「觀過念怨」是老大,這樣,一個呢是「觀功念恩」是老么,中間的什麼「觀光」,什麼叫「觀光」,無所謂呀觀功,無所謂觀過,反正當作沒有什麼事情一樣。那我們要選這第一個「觀過」,對我們是絕對有害中間那個「觀光」,無所謂好壞的話,輕鬆一點可以但是這個還是浪費生命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應該是採取後面那個。

     也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都是採取那個前面這種,這個是對我們絕對有害的,就這樣那我們想辦法漸漸的轉變過來,轉變成功後者。那這樣的話,才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那麼這個就是我們這個內心這個就是意樂方面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