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第六十三卷 A面p. 145 (2) (手抄搞 第八冊(p220)

 

【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初力者,】能破壞現行

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

 

平常我們說,我懺悔、懺悔,你懺些什麼?不知道!你跑到佛前面說,我啊!唸它個四句,你真的懺了嗎?所謂懺悔,是對以前所做的覺得不對,你怎麼曉得它不對?因為有一個對的東西擺在那裡衡量,一定是對跟不對衡量出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衡量得出來對跟不對。現在你根本不曉得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不對,你說懺悔,懺些什麼?你能懺嗎?連懺些什麼都不知道,就能懺得乾淨了嗎?

 

 

就像人家說那個笑話,叫他去拔草,什麼是草?不知道,結果拔了半天,菜都拔掉了,草還在那裡,為什麼?草小小的在那裡,菜長得高,他就拚命去拔,拔了半天,他自己覺得他用功,用了半天,結果害了,糟了,菜、要種的東西通通被他弄掉了,然後呢?草沒有拔掉。這不是一個笑話哦!

 

如果我們仔細檢查一下,往往覺得,我現在好用功修行,這個也放下,那個也放下,然後呢?看這一個人不對,那一個人也不對,你做些什麼?你做這個就是把菜都拔掉了,草都留在這地方,你仔細檢查、檢查看看,這個我絕對不是說笑話。

 

 

這是為什麼我在這地方,我覺得自己一方面很不忍心,一方面看見在座的有幾位同學好了,讚歎歡喜!我都是靠了他,他做了很多善業,我沾了光隨喜功德。

但是另外一方面,有很多同修,偶然有幾位同修不理想,我心裡直痛心,我總是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唯一的辦法總希望多逼逼他,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大家條件不夠的話,你們記住!有人來逼你,你應該感謝他,否則的話趁早回家去,那還少造一點罪惡,至少將來不會墮地獄裡面受苦,這一直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 

《金光明經》一共有好幾個翻譯本,第一個是北涼曇無懺翻譯的,根據這個翻譯本,智者大師曾經著過疏。另外一個譯本,是唐朝義淨三藏譯的《金光明經》十卷。寫得非常完整,真正好極、好極了。實際上藏經裡面也有,它能夠盡除我們所有的業障。

 

關於懺罪的道理,但願你們把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種書好好看兩遍,我告訴你們的書多看,看了以後,你到那時一看,心裡面會馬上產生正確的覺受,至少會很認真的覺得,我怎麼以前這麼錯。乃至於對以前的錯誤會產生驚心動魄之感,那個時候你就對了,你就有機會把以前的罪惡通通懺乾淨。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處,你只要肯這樣去做的話,的的確確的哪怕五無間罪,都可以懺得乾乾淨淨。

 

三十五佛懺就是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當中,八十八佛中的後面三十五佛。前面的五十三佛出在《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上面,後三十五佛出在《決定毗尼母經》。宗喀巴大師的傳承當中,這兩個都有完整的方法,本來八十八佛那個儀軌,還是密教的大師做的,現在我們用的這個儀軌,它有它的一個特別的意義。宗喀巴大師當年也是,以他這樣的老人家,這麼了不起,他修行第一步就懺悔。

 

懺悔乾淨了以後呢?有淨罪相,有種種感應,他親見三十五佛。結果見了三十五佛的時候,那三十五佛沒頭,奇怪!怎麼沒頭?他就請問本尊,本尊就告訴他,你那個儀軌不完整,有一部分缺少,現在還有什麼地方不夠,補足了就對了。

 

儀軌就像汽車,如果沒有門、沒有車身、沒有輪胎,你能開得動嗎?哪一部分少了就不行。所以儀軌不完整,就像汽車一樣,引擎是有的,駕駛坐在上面,可是不能載東西,也不能載客,經過宗大師的改革就完整了,這是我採用這個法本的原因。

  

【第二力】對治現行

 

【依止甚深經者】:

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 。】

 

 

【勝解空性者:謂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極忍可本來清淨。】

 

 

【依念誦者】:

謂如儀軌念誦百字咒等,諸殊勝陀羅尼。】

 

 

【《妙臂請問經云》】:

【如春林火猛燄熾,無勵遍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

【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熾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誦光,炙照惡雪亦當盡。】

【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暗罄無餘,千生增長諸惡闇,以念誦燈能速除。】

 

【此復乃至見淨罪相,應當念誦。】

 

【相者準提陀羅尼說:】

【若於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苾芻僧苾芻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

 

 

 

 

【依形象者:謂於佛所獲得信心,造立形像。】

 

【依供養者:謂於佛所及佛塔廟,供養種種微妙供養 。】

 

【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

 

 

 

【第三力者,】遮止罪惡

 

 

【謂正靜息十種不善,《日藏經》說,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門。三門業障,諸煩惱障及正法障。】

【《毘奈耶廣釋》中說:「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於此密意問云:「後防護否。」】

【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為切要。】【能生此心,復賴初力。】

 

依止力

【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菩提心。】

 

【此中總之,勝者為初發業,雖說種種淨惡之門,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

 

【◎ 惡淨之理者。】「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合會時,果報還自受。」

 

「黑白業感苦樂果,各別應受勤止作,別於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深信業果)(共中士)

 

 

 皈依佛、正皈依法,業感緣起之理,四力對治懺悔往昔所造之罪業。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如是亦應觀善知識容顏而行。

廣論P31L4 舊版錄音帶17B 師父的開示

【如朵瓏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個朵瓏巴對他那個弟子善師,是他的弟子,他那個善師每次去見他老師朵瓏巴的時候,總歸把他罵一頓,那個時候那個弟子善師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經有成就了,帶了一大堆人來,結果這個善師倒沒什麼,那個善師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師父說,那個師公是怎麼一回事情呀?對我們好像有成見,我們每次跑得來他對我們是特別地大發脾氣。

畫師怎麼告訴他?汝尚聽為是呵責耶?

你還以為他在罵你,你真不懂,我每次到這地方聽見我的老師這麼罵我一趟,是受最好的一次教訓,最好的一次教誡,最好的一次加持。黑茹迦是什麼?黑茹迦就是本尊,那個本尊是現憤怒相的這個本尊,比如說我們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現兩種身,一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這個叫寂靜尊,另外一個大威德金剛就是他現的憤怒身,就是他現的憤怒相,所以這個現憤怒相,這個一定是報身,你把他老師說的話把它聽成罵,我聽了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

看看,這個地方有大文章。現在我們不一定懂,我們不妨引一個中國人的典型的故事來看一下。我們中國的祖師們所以棒、喝、打;隨便那一個,踫見那個老師的時候,不是罵就是喝、就是打,乃至於像一指禪,把那個指頭就劈掉了,有這一件事情,像那個陳睦洲,對他的這個弟子,法眼,去參他的時候,啪一下把他的腳弄斷了,對不起,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一罵,何止一打。這個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要容許這個煩惱生起來。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這八千頌就是般若,般若有廣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頌就是個略般若,實際上這個地方所指的八千頌是第四會,第一會第二會都是廣的。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假定說這個說法的師長對求法的人,現這個毀咨,就是瞋、恚、責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別,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華嚴上面也特別的一再地交代,華嚴一再交代,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依靠善知識要怎麼樣?要不怕疲厭,要用種種的方式,最後告訴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現那個病容,換句話說,不合理的這種狀態做的時候,你怎麼辦?你千千萬萬不要從壞的那個方面去想,告訴他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地方亦復如此。應該對於這個師長,決不退捨二點,捨是捨棄,說好了,不跟他學了;退是退心。不但不退捨,還要增上希求正法,本來這個希求法的心,還不一定那麼強,反而因為這樣的毀咨更增上,敬重不厭,恭敬尊重、絕不厭棄而跟著老師。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時候,他老師就不接受他,罵他、趕他,他有沒有一點點瞋恚心?如果有一點點瞋恚心的話,今天我們就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佛法遺留下來了,對不對?他不但是不這樣,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的懇求」他的老師,跟著他的老師,所以最後終於成就。所以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國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此,這是我們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樣。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日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五十九卷 

 

 

學佛須圓具各種德相

 

  由業果的道理,了解世間究竟是苦,知三寶是唯一的救護,所以皈依了三寶,進一步應該要知道怎麼做才能生生增上,達到圓滿佛地,就是遠離十惡業修十善業,獲得妙善的暇滿人身。同樣的人身還是有差別,腦筋不好的不談;有人腦筋好又智慧相應,有人卻世智聰辯走上錯路;有人腦筋好身體不好,也有很多人腦筋、身體都好,原因何在?想要圓成無上佛道,必須要圓具各種德相,差一點都不行,否則做起來不只非常緩慢,還可能因此產生各種障礙而走錯了,所以修學佛法應該努力具足美妙完整的修法工具。

 

  如法行持是修行關鍵

  皈依了佛,要照著佛所說的法去行持,才能離苦得樂。有個公案說,有兩個人要去見佛陀,半路上因天旱沒水,快渴死的時候,看到一處牛尾塘還有一些水可以喝,但裡面都是小蟲,其中一人堅持不喝,說皈依了佛要如法行持;另一個人說,不喝,渴死了,見不到佛有什麼用?不喝水者因此渴死了,但因為持戒馬上生天,見到了佛,得到佛的承許。喝水的人雖辛苦的走了很長一段時間,見到了佛,但佛說:「你這個癡人!你以為見到了我?」殊不知去佛千里。真正必定要如理如法行持,修行的關鍵就在此。

 

  具異熟功德 能殊勝修法

  異熟功德有八個殊勝、優越的條件。第一個要壽量圓滿。第二、形色圓滿,就是長相好,讓人看了歡喜,不管求教或助人,都容易產生正面的功效。第三、家世出生圓滿,容易受人景仰、尊重。第四、自在圓滿,就是有財位及眾多親友朋翼,如此有財有用,不論自利或利他都能成辦。第五、信言圓滿,處事公正嚴明,不欺誑,講話讓人聽了歡喜,容易信服。第六、大勢名稱,惠施財、法的時候勇猛精進,得到大家的信仰與供養。第七、丈夫性。第八、大力具足,就是有大力量,少病或無病且身體很強壯,身體強壯心裡就比較勇悍,這主要是宿業力。具足此八大條件,方能修行圓滿。

 

  但是現在有很多人未嘗不想用功,但用功時,不是腰痠就是頭痛,為病所苦,毫無辦法。我們的病有四種因緣,第一是四大不調,這醫生有辦法治療。第二是宿業所感,這醫生沒辦法。第三是鬼神觸惱,這醫生也沒辦法。第四是自己出差錯,做不該做的事情,譬如飲食不適量,寒暖不知。諸如此類的事情,要特別小心。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證和尚新春團拜,送大家七個大紅包!

 

1、堅持修信念恩

2、認真學廣論

3、重視和合

4、恭敬三寶

5、重視戒律

6、常常做總結

7、如法行持

 

2011年2月6日「朝禮法會」,

和尚給大家最好的叮嚀與祝福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業果開示

Dear 同學們 :

淨智組 近日推動誦 "佛說業報差別經" , 同時要研討 "師父開示業果" 共十二則 .

我把這十二則開示作了一個簡單頁面 , 方便大家聆聽師父開示 .

請進入"師父與廣論"網站   http://oyeh.myweb.hinet.net/gl/

點入左下角   師父業果開示  , 即能開始 .

 

祝大家    

吉祥如意   法喜充滿

萬古如長夜‧飲水當思源.感恩且惜福.

 

互相學習扶持增上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白業感苦樂果 各別應受勤止作 別於無始所集罪 四力對治求加持  (深信業果)下士道

【意樂分三:想有四種,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錯想二四錯誤。】

淺釋 :

一、   舊版 (一輪)

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

(1) 譬如說我想殺一個人,或者想殺這一條蛇,我剛才看見外面有一條毒蛇,我準備去殺它,那個時候有情有情想,然後你跑出去沒錯,真是你要殺的,這個是想對了。

(2) 還有呢?如果你雖然想殺這條蛇,結果你殺錯了,那這個想就不對,因為你本來想的當中,要想殺這個蛇,結果你殺錯了,殺了另外一樣東西,結果殺的那是個蚯蚓,那個不對了,你本來對那個蚯蚓,並沒有起殺心對不對?殺錯了。

(3) 反過來你想去殺那個蛇,結果跑得去你看見那個繩,你眼睛近視眼你以為這是蛇,這個明明非有情,你跑的去殺它,那個時候又錯了。

(4) 所以這個個裡邊它非有情是非有情想,你覺得這個不是有情,這個是條草繩,你隨便跑去,拿一個石頭丟過去,反正丟在那個草繩上沒有關係,偏偏它是一個有情的東西,你石頭丟下去把它打死了。

Ø  雖然打死了,但是你並沒有想要打死他,這個概念不一樣,對不對?所以它分成四部分:1.有情有情想、2.非有情想,還有呢3.非有情是有情想、4.非有情想,分成四部份。

 

p. 122 (1)

※﹝決擇業果分三:1 顯示黑業果,2 白業果,3 業餘差別。初中分三:1 正顯示黑業道,2 輕重差別,3 此等之果。今初﹞

上面是「分別思惟」業果當中的「顯十業道而為上首」。下面第二部分「決擇業果」,就是各別各別來說明它。這裡分成三部分:第一、顯示黑業果,第二、白業果,第三、業餘差別。業當中有黑的、有白的,還有不能單單以黑白二者含攝的,統統放在「業餘差別」中去說明它不同的特徵。現在先看顯示黑業果,當中又分三部分:第一個,先說明黑業道。然後同樣造一個業也有輕有重,所以也說明一下業的輕重,最後才講這個業感得的果。實際上這十個黑業道反過來就是十善業。

【◎ 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然將中三攝入意樂,更加加行攝為四相,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第一個殺生,《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說,任何一個業都有五個部分: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項當中的二、三、四項,也就是想、欲樂、煩惱,這些都是內心上的,所以將這三項含攝為「意樂」,所以五項就變成三項了,再加上「加行」,這樣一來,總共就變成四項。好像項目減少了,其實內容反而增廣,不但增廣而且解釋的時候更清楚、更明白,所以說「易於解釋」,而要表達的內涵也並沒有違背。下面就根據這四項來說明(實際上內容應該是六項,也就是前面的五項,再加一個加行)。

【其中殺生事者,謂具命有情。此復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瑜伽師地論》於此意趣,說他有情。】

這個「事」,就是我們造業所對的對象,譬如殺生,被殺的這個生命叫做事--造這個業的對境。殺生事者,就是具有生命的有情。具有生命的都是有情,如果我殺我自己--自殺,這個算不算殺業呢?算。但是下面說「此復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造殺罪的話,第一個要有被殺的對象,第二個是以什麼心情去殺他,然後用什麼方式去殺,把他殺死了。我想殺的對象叫事,而我有殺他的動機,因為有時候我並沒有殺的動機,但也有可能殺,比如螞蟻在地上,我不曉得,一腳把牠踩死了,雖然殺了,但是並沒有犯殺的戒,一定要具備內心當中想去殺這個條件才算犯戒。這樣雖然沒有犯殺戒,那隻螞蟻不會白死,因為業決定一切,這到後面會講。

實際上不要說螞蟻,譬如我們傷人而犯了罪,世間判罪有兩種,一種叫刑法,一種叫民法。刑法就是你有動機要去害人,被害的人就是事,你想去害人的動機就是你的意樂。單單有害人的動機而沒有害的行為沒有罪,人家也不知道。我有動機要去害人,也的確採取行為(加行)去傷害他了,但是他並沒有受傷,或者是騙錢,結果你沒有騙到,這個罪就不大。或者沒殺死只是碰傷了一點,這個有一點罪;如果殺死了,這個罪就大。世間這種情況叫做刑事,你犯罪了。還有一種,我也沒有想殺他,但是可能不小心把他弄死,現在有太多這種例子,經論上也常常有這種譬喻,譬如大家在一起玩,拿了石子隨便丟,結果打死了一個路人,雖然殺了,但不犯罪,這個叫民事,但你得賠償。

佛經裡也是這樣,從業去看是更深細,世間只是很有限的那部分,而佛法告訴我們:你所以誤殺他,是因為當年他曾經誤殺過你,別人有意害我跟無意害我,對我來說一樣是死了,一樣痛苦。所以不要認為誤殺沒有犯殺戒就沒有關係!真正學了佛的人不可以這樣想,應該知道你這樣害了他,將來這果報會一點不差地回到你身上。

這是為什麼我們佛弟子,從歸依開始就要斷除傷害別人的任何一點加行和意樂,乃至於開玩笑都不要。我們常會開別人玩笑,覺得很好玩,但是你想想看,別人開你玩笑,你痛快不痛快?假定別人開你玩笑說:「你這個傢伙像豬一樣。」你會高興嗎?事實上你並不高興。既然你自己不願意,那為什麼要開別人玩笑呢?學了佛的人這種事情就不要做。開玩笑會傷人,對別人和我們自己都不好。平常就要慢慢養成這個習慣,不要覺得很輕鬆,小的地方覺得無所謂,慢慢地對大的也會輕忽,那麻煩就來了。

前面談到自殺,這個被殺的有情是自己,為什麼這樣是有加行、無究竟呢?這個戒是在下士所談論的,特別是大師在藏地,他受持的是一切有部的戒,一切有部判罪都是從形象上面判。佛陀所傳的戒到後來分成很多不同的部派,藏地是用一切有部的標準去判的。假定以世間來說,就是我殺了人,人家要告我,結果這個狀還沒有告,我就死了,那個罪也就不成立了。同樣的道理,我拿刀自殺,加行是有的,但等到我死的時候,造罪的這個人(我)已經死了,既然死了這個罪就不能成立,所以自殺沒有究竟罪,不過這個是一切有部的判法。對於戒如何從根本上深入去學,因為現在不是講戒所以不細說,但是我們要了解這個特點,所以大師根據戒說自殺只有加行罪沒有究竟罪。另外《瑜伽師地論》則說殺生是殺別的有情,不是殺自己。以上是事的部分。

【意樂分三:想有四種,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初及第三是不錯想,二四錯誤。】

內心當中分三樣:想、欲樂、煩惱。想有四種情況,譬如我準備去殺張三,但因為晚上天黑,對方是不是張三看不大清楚,所以有兩種情況:是張三,你也覺得他是張三而把他殺了;還有一種,不是張三,但你覺得他是張三而把他殺了。另外還有兩種想法,他不是張三,你也覺得他不是;第四種是他是張三,可是你覺得他不是張三。一共有四種想,其中第一、第三是不錯想:他是張三,我也覺得他是張三;或者他不是張三,我也覺得他不是張三,這個沒錯。二、四這兩個想是錯誤的。所以殺生的時候,由於「想」的對或錯,審罪就不太一樣。

【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云:唯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故於此中須無錯想。若其等起於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如是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他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念頭--我要殺天授(印度人的習慣,生了兒子就說這是天給的,或我祈禱後得到的,所以叫天授、祠授這些名字),卻誤殺了別人,那沒有根本罪。所以剋定對象時須無錯想才可能結根本罪。另外一種情況是「於總事轉」,就是說隨便哪一個人來我都殺,因為一開頭內心當中就「於總事轉」,所以只要殺了就犯了,不需要錯想或不錯想的簡擇。這個道理,在其他九種業道當中也一樣。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殺害。】

造業的時候內心當中的煩惱有三種狀態:一種因貪而作,一種因瞋而作,另一種因癡而作,我們舉實際上的例子來說明。一般來說,世間人殺生(譬如吃肉)是為了營養,這是為貪而殺。認為害蟲對我們有害,就把它殺死,這是因瞋而殺。很多外道認為有些生物天生是讓我們人吃的,這個是錯誤的概念,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他並不瞭解事情的真相,這樣去殺就是因癡而殺。「等起者謂樂殺害」,內心當中歡喜去做殺害的事。想、煩惱、等起這三種屬於意樂。

【加行中能加行者,謂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誰作,等無差別。加行體者,謂用器杖,或用諸毒,或用明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

什麼叫加行?就是這個殺的行為。能加行者包括我們自己做或教別人做。平常我們有太多的事情都會自作或教他作,殺生也是如此,自己去做固然是有殺生罪,教別人做,當別人殺的行為完成了,自己也同樣的有殺生罪。加行體是指作這個行為所直接憑藉的工具,比如用刀等器具或木杖、或用毒,或用咒。咒也是相當厲害的,一直到現在,民間還有用咒殺人的。隨便用哪一種方式去傷害對方,這殺人的工具、方式就是加行體。

【究竟者,謂即由其加行因緣,彼爾時死,或餘時死。此復如《俱舍》云:「前等死無本,已生餘身故。」此中亦爾。】

什麼叫究竟呢?就是我要去殺的這件事情徹底完成了。由於採取了殺這個行為,使他當場死掉了,或者當時雖然沒死,後來他死掉了,只要他死了,那麼殺這個行為就達到究竟圓滿,殺生罪也產生了,所造的這個業也究竟圓滿了。戒上面有一種說法,就像《俱舍》上所說「前等死無本」,假定我去殺人,結果被殺的人還沒死,我就先死掉了,這個時候殺生的行為不究竟,所以沒有根本罪,因為我這個生命已經消失掉了,我又換一個身體了。罪是以我來講的,我還活著的時候他沒死,所以就罪相來說,這個罪不究竟。這是《俱舍論》的說法,一切有部的判法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用另一種觀點去衡準就不一定,戒律裡有不同的派別,大乘戒的判法就不太一樣,譬如宗大師所持的戒是一切有部律,但以他的見解來說是中觀應成的看法,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到後面會講。以上是說殺生,身三惡業當中第一個。

事:對象、意樂:動機、加行:行為、方式、究竟:業之形成

1.殺生:   顯示差別

事:

1.具命有情

2.是他有情

3.非錯想

 

意樂:    想:

意樂分三,想有四種

1.於有情事作有情想(無錯想)

2.於有情事作非情想(錯想)

3.於非有情作非情想(無錯想)

4.於非有情作有情想(錯想)

 

欲樂:

等起:

謂樂殺害

 

煩惱:

貪、嗔、癡

 

加行:

1.能加行者:自作,或教他作

2.加行體:隨以一種起加行等。(謂用器杖,或用諸毒,或用明咒)

 

究竟:

謂即由其加行因緣、

1.彼爾時死

2.或餘時死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日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六十二卷

 

       惡業如鐵起銹 自感惡趣果

  儘管眼前種種不如意,但它絕對不會厲害得像刀割;今天稍微不如意,飲食不配胃口,我們覺得受不了,會像刀割嗎?不會。這種小小的不如意,不能忍受,小小的努力不願意去做,結果呢?眼前造種種的惡業,他世現起的時候,又去做惡業,「各受辛異熟」,是非常痛苦,非常痛苦的,那個時候刀割還算是最好的。

  之前經過板鴨店,一看燒熟的一隻烤鴨二四○元,我一看心裡蹦蹦跳了半天;現在隨便造了一點點惡業,隨便欠人家二四○元,那個時候欠了這麼一點點,就被燒成這個樣,被人家吃,划不來,實在划不來。到你受苦的時候,那刀割還算是最好的,那是千真萬確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要好好思惟,果報不是眼前那麼明白看得見。我們眼前現行的是什麼?都是煩惱,所以一定要努力修行把煩惱盡除、懺悔。

  惡業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沒辦法害你,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業所感得的,就像鐵生銹一樣,它不是外來的,是鐵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後,自己把那個鐵爛掉了。

 

       業果極緊要 極難修持

  善知識告訴我們業果是最重要最重要的,眼前講很多道理,說很多修習,不管是參禪靜坐,或看見一個大師就要去灌頂,對不起,這個都不是貴重的,最最重要的是什麼?業果,這個道理不但最重要而且很難修持。

  阿底峽尊者全印度尊他為能仁第二,釋迦再來,藏王請他到西藏,希望他能夠把佛法的精華,修行最重要的道理向大家說。我們現在想起來最好是高高的大法,他卻告訴你什麼?業感緣起,所以人稱他為「業果喇嘛」。我們現在不妨認真想一想,當你真正對業感緣起因果報應產生決定深刻的印象,你肯不肯做一點壞事?肯不肯偷一點懶?但是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實際上業感緣起的後面,還有一個字--空,業感緣起這是世間的因果,然後呢,了解空性這是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所以要從這一個概念上面把握住。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版 60卷 B面 20分20秒 ~ 29分16秒

廣論出處 : 141頁 倒數 5 ~ 3行

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

 

 

(一)『八因』: 總共八個

(1) 壽量圓滿→壽命(2) 形色圓滿→相貌(3) 族性圓滿→出身

(4) 自在圓滿→威信(5) 信言圓滿→財富(6) 大勢名稱→名聲

(7) 夫種性→根性→丈夫身 (8) 大力具足→力量

 

八因包括了世間一切的圓滿

 

實際是修一個圓滿的福德身,作為大乘利他的所依身,在1.壽命、2.相貌、3.出身、4.威信、5.財富、6.名聲、7.根性、8.力量,各方面都應當具備上等的條件,這樣才能迅速有效地成熟眾生。

 

(二)『三緣』

能夠學習佛法的人是祖上有德、前世有修,今生又俱足,叫做三緣。

 

(三)『異熟果』

成熟諸根識之果也。往昔作善惡之因,今報得苦樂之果。

註解 : 『異熟果』 → 以此識能含藏一切諸法種子而成熟諸根識之果由過去世所作善、惡之因招感今世苦、樂之果;今世所作善、惡之因,亦招感當來世苦、樂之果,故稱異熟果。

 

師父開示內容 :

 上面是八個因,一切法的成就,一切法的生起,是因緣所生,因是這個,緣呢?下面。主因有了,·還要助緣具足才行。哪三個助緣呢?下面,如果你能夠把這三個助緣做到了,能夠感到最勝的異熟的果報。在還沒有講這個三緣之前,金剛經上面告訴我們三輪體空,它要三輪空,下面這個叫三輪不空

 

註解 : 『三輪體空』

構成布施有三個要件,即施者受者施物,此稱為「三輪」。

布施之時,能了悟此三者皆悉本空,摧破執著之相,稱為「三輪體空」。

 

一、  施空 → 布施時便無希求福報之心。

二、  受空 → 對受者不起慢心

三、  施物空 → 對所施物品不起貪想(貪惜心)。

 

註解 : 『三輪不空』

(1) 有我.(2) 有方法.(3) 有數字 (三輪)

1.如果能夠練習得好,心即能把更細微的妄想,皆排除了,而提昇至「沒有妄念」的狀態。

2. 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這個怎麼講?三輪空是什麼?是修相應的慧到了這個時候,

輪自然空,那麼你要修的話,請問道當中你要修什麼道,要修

個道,你境,前面信解的境,應該是瞭解些什麼?根據你所

的,然後如法的行持修道,才感得如此的道。對不對?一定的

所以那個時候才有這個果。請問因地當中是做些什麼?不知道

因為我們現在不知道,所以要嘛說空的話,說三輪空,說了

天,大家反正不空。空的在天上,我們說起來,我們凡夫嘛,

個聖人境界,這個話倒是沒錯,這是聖人境界,我們就是凡夫

但是你怎麼從凡夫到聖人境界,不曉得,所以永遠你想學佛

永遠只是想所以祖師會說,你這樣做法,做到驢 ( ㄌㄩˊ )年沒你的份

 

            註解 : 驢 ( ㄌㄩˊ )年

 (1)「驢 ( ㄌㄩˊ )年」→這兩個字,表示成佛根本遙遙無期

「驢年」根本是沒有這個年頭的。真正的行者,要二六時中道

不忘,這才是精進。

(2)「驢年」值得警惕! 

    詩:心中縷金翠羽  妝成才見是真佛 時時向內觀 

   時時與佛相遇  若不如此愁幾許 問老弟子剩下何人 

   舊遊的都已不在  他們都向何處去

 

 

  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就是這三個,你能夠把三個因地上面,一步一步做對了,果位上面就達到這樣的結果,所以,這樣的次第。所以,我們現在不要羨慕別人,應該羨慕自己,說現在我好高興,我居然找到了這個正確的辦法,我只要這樣下去的話到那個時候就是我的。現在佛來送給你,對不起,我不要。你佛已經告訴我,我曉得,還是你佛告訴我的,你有這樣的因,就感得到這樣果,我現在造這個因,自然有這樣的果。如果說是只有佛可以送給我們果的話,對不起,那個佛法就沒有因果了。這是佛法嗎?所以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自然而然曉得我們怎麼辦。下面就說三樣東西,哪三樣呢?第一個「心清淨」,這個地方分三樣,心、田、加行清淨,換句話這是三輪空當中心就是自己田就是對方加行就是中間作的事情,這樣。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叫什麼?要用這樣東西的是清淨,等到你這個聞思位當中清淨的話,感得修位當中的清淨的話,就是空相應法。就這樣,那麼現在看看,

 

  【於其三緣,心清淨中待自有二】

 這個心,又從自他兩方面來說。

 

  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

 

 現在我們要做各式各樣的好事,然後呢?你做了好事以後不管你要不要,一定有它的善果的。那麼,那個的時候,我做的時候,我說不是為了別的,為了什麼?為了要求無上菩提,絕對不希望異熟果。這一點我們要瞭解,那麼加深這個印象起見,我要提一件事情。我們往往做一點小小事情,做了以後,總希望別人知道,然後讓人家知道,或者,做了以後這個心裡面,你不知不覺當中,要做給別人看。人家希望異熟,還不希望現世,還希望以後:現在我們連希望後世都等不及,就眼前馬上讓人家看見,你看,我在那做那件好事情。所以你不要小看說迴向菩提,這真正內心迴向菩提,這是有它一定的量質在,這樣。所以你做任何事情,你心裡很清楚,我為什麼做,我是為了這個。將來的果報都不要眼前的果報更是虛假的,兩腳一伸有什麼?所以不管別人看見不看見,不管別人讚歎不讚歎﹒人家埋怨我,他是他的﹒我自己努力做。所以這個迴向菩提兩個字,不要把它文字看,看看自己的心裡就很清楚,很明白。不希異熟哦,那個時候才談的到,不希異熟。這是第一個,自己心裡很清楚,你做任何事情,說是。所以,關於這一點為什麼我對我的老師這麼讚歎為什麼我現在才懂得他這一句話,我做這一件事,可是做給我自己看的哦!那我現在懂了,對啊!做給我自己看,沒有錯,做的不是給別人看的。到了這個時候,我才瞭解為什麼上一次講那個故事,說在全西藏供養三寶,最好的是奔公甲這一把灰。

 

奔公甲這一把灰

師父開示:奔公甲的公案

【廣論12卷A面】西藏阿底峽尊者有一個最大的大弟子──敦巴尊者,另外有一個弟子,這個人叫奔公甲。那個奔公甲,這是個大強盜,那個東西非常厲害。那個強盜,可怕的程度在當地那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小孩子,哭了,鬧了,只要人家說「奔公甲來了!」那個小孩子馬上不哭,會有這樣的靈驗。相傳,有的時候,一個年紀老的一個老婆婆,人家跟他開個玩笑,說奔公甲來了,大家聽見了,馬上逃,那個老婆婆一嚇,就嚇死在那個地上,這個人這麼個厲害法。結果後來,他 (奔公甲) ,接受了佛法以後,他一心修學。他怎麼個修法?這個故事真動人哪!他老師告訴了他很多事情,比如說,我們現在拜佛、念佛、早晚課,他一概沒有做這些事情,他自己關在心裡面看自己說,老師告訴我這個叫煩惱,我要去掉它,怎麼轉化。所以他 (奔公甲) ,起一個念頭,自己說這個念頭對了,好高興,又說把惡念克服了,高興,他 (奔公甲) 把這個手,代表這個好的念頭,作對了,他就舉這個手來,舉起來,自然,自蹦、自跳、對了!這個時候,他 (奔公甲) ,起了個惡念頭,他就打它,「你又犯了」,一定把那個手打得又紅又腫,然後他 (奔公甲) ,在牆上面,起了一個善念,就點一個,圈一個圈圈;然後起了一個黑念,就塗一個黑點。每天只做這個事情,做得累的不得了;躺下去,一醒來,就看念頭,自己起心動念,在這裡想什麼?他老師告訴他了以後,他就關在裡面做一個這樣的事情。過了幾個月以後,他的老師是誰呀?就是敦巴尊者,就是傳阿底峽尊者全部心法的這個;那個阿底峽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他 (阿底峽尊者),經常去看他們。有一天,他 (阿底峽尊者),也跑去看那個奔公甲,奔公甲看見老師來好歡喜,恭恭敬敬的。

 

阿底峽尊者 (老師) 說:「你這些以來,做了些什麼?」「就做這些。」他老師 (阿底峽尊者) 不知道,一看那個牆上,畫得滿牆都是的;有的是黑點,有的白圈圈。阿底峽尊者 (老師) 說:「什麼!你怎麼忙了幾個月,就是忙這些?」

 

奔公甲:「對呀!就是這些!」他很起勁呢!心裡面很不高興。阿底峽尊者 (老師) 說:「你這個是什麼一回事情?」

 

他 (奔公甲),然後告訴他 (阿底峽尊者 / 老師) 如此這般:「啊!對,對。」他就對著這個牆磕頭,這個真正修行唷!

 

所以我們不要說:「我現在跑得去,一天念多少咒,盤多少腿;然後我這個唸唱是對,你那個唸唱不對!」在我的感覺當中,我們走上岔路了。

 

奔公甲後來成為一代善知識,他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到現在流傳不絕,他的故事,每個故事動人的不得了。

 

 

有一次,他在僧眾當中應供,大家很多人應供,因為他出家晚了,坐在後頭。他們那個行堂像我們現在一樣,那個行堂是好的,他們那個西藏人吃那個茶,那個茶供的時候,有個奶茶,上面那個就是奶,奶油很厚,弄得後來,那個東西沒有了,越來越少了,他坐在後頭,慢慢的,開始的時候用功,後來起了一個念頭:「肚子又餓,又冷,唉!輪到我的時候,那上面的油都沒有了。」他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心裡覺得:「啊!奔公甲,你又來了!」就這樣狠狠的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自己的那個缽,叭!蓋在那裡。蓋在那裡,那個行堂跑過頭來:「咦,輪到你了,把它拿出來」

他 (奔公甲) 說:「那個壞蛋已經吃過了,今天餓他一天。」,那個人 (行堂) 不曉得他幹什麼:「你拿出來」。

奔公甲:「不行,壞蛋已經吃過了,要好好的餓他一天!」他因為起這麼一個念頭,就把他那個缽擺在那裡.所以他終於成為一代大善知識,修行人的典型。

 

 

佛告訴我們,他不怕壞;佛世的時候,鴦 ( ㄧㄤ )堀 ( ㄎㄨ )摩 ( ㄇㄛˊ )羅 ( ㄌㄨㄛˊ )這麼壞,然後呢?種種典型,結果都成為很了不起的;怕不肯改,不肯改,那你再聰明,一點用場都沒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都誦通六萬偈,無所不通,結果下了阿鼻地獄。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該做的地方做這一個,真正要做的地方做這一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好好的隨聞的修學、聽聞,如理行持。

 

 

由於奔公甲忙著修行,房內疏於整理,供桌上也惹滿灰塵。一天聽說有位齋主要來拜會,就趕緊將供桌整理得乾乾淨淨,但是他立即檢點內心,發現自己這樣作,完全是為了齋主的情面,希望博得他人讚嘆,想到這裡,奔公甲隨手拿起一把竈 ( ㄗㄠˋ )灰,往桌上一撒 ( ㄙㄚ ),自言道:「比丘不應作假!」當時一位大善知識就嘗 ( ㄔㄤˊ )言:「全西藏最好的供養,就是奔公甲的那把灰。」

 

  你們還記得嗎?他 (奔公甲) 拿出這一把灰來,往那個供桌上面灑了一把,結果一個大成就者說,全西藏最好供養的就是奔公甲這把灰。要我們現在跑到灶 ( ㄗㄠˋ )裡面,拿了一把灰,在佛臺上面灑了,這最好的供養嗎?這不是顛倒嗎?為什麼?他 (奔公甲),就瞭解他心裡面起心動念不對,他 (奔公甲),要做給別人看,馬上不對,淨化,自淨其意!這個我們要瞭解。所以,真正對這一點瞭解了以後的話,那個攀緣心自己很容易拿掉。

 

 : 攀緣心

攀緣心就是心有所屬,講明白點,就是有我、我所心,分別心。心有所住,取著於相。

 

最主要的還是什麼呢?還是你首先現在要認得自己內心的心相,淨否?這麼簡單;淨了,進一步,然後呢?再求無上菩提。這是第一個,心清淨,因為你處處求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特質是什麼?空相應,很簡單,所以你因地上面,心心念念結這樣的因。當因集夠的時候,果出現自然就是它,對不對?現在我們瞭解了,我們平常唸金剛經,說三輪空覺得高不可攀,真是高不可攀,它就是高,你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呢?它雖然高,卻我就可以步步上升,很快就可以達到。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只要這樣去做,不久你就成佛,一點都沒有錯。為什麼?你瞭解次第步驟 ( ㄗㄡˋ ),要不然的話,高可是對不起,不可攀!沒有你的份。我們講也是空口說白話,然後還去弘法,弘了半天,始終是高不可攀,好遺憾;不要說遺憾,很可惜,應該怎麼說?這個種子種下去,將來一定還是要成熟的,所以,從種子那一方面,我們還是無比的讚歎。現在我們看第二個,好高興!現在高而且可攀。第二

 

【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念生死苦,不知上師恩!

廣論 P16 L9-10-錄音帶10B

我跟那位善知識的幾年中,他很少對你好好的笑一笑,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他總覺不對,總歸是呵斥你。結果,我現在一直感念他,就因為在他這樣調教下,所以多多少少把我這個煩惱降伏了一點。所以廣論特別說:「不應忿恚,隨順正行」,聽完了以後要照著他的話去做,並不是一口氣叫你做到,而是跟著善知識所指點給我們看的,也就是佛菩薩指點給我們看的去做。而做的時候我們還往往會說:「他教我這樣做,他自己還不是毛病一大堆!」千千萬萬不可以如此。不應尋求他的過失,而應尋求自己的過失,你求自己的過失,你就有機會改善。

我常憶念一個偈頌:「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自己的過失,像法界虛空一樣多卻看不見,老師的過失如秋毫般一點點,你就緊咬不放,我們修學了佛法不相應原因就在這裡,這句話一定要常常擺在心裡面。你能夠擺在心裡面,你就得到好處,這最重要的就只有一件事情,你有多少時候能夠反過來看自己的過失:「自己修學佛法的人,穿了這件衣服,原來自己竟是這麼差!」能這樣看,那時候你就有希望了。然後你把那個「師」字換成另一個人,那更好,注意啊!就這麼一點點,佛法就這麼一點點,所以叫內學。外學,就是看外面的,內學就是反過來,反省自己的。

 

南山道宣律祖

  我記得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很有趣的公案,很有名的公案,與其說有趣,不如說是最感人的一個公案,南山道宣律祖,真了不起,對我們中國貢獻,對佛法的整個的貢獻。他先跟他的老師學,他老師跟他講戒,聽了一遍覺得懂了。戒,這個東西,一聽,他絕頂聰明的人,覺得就是這樣了。然後呢?他也是講來講去就是這個東西,他自己就到外面去參學。那老師,好了你要去外面參學,結果他就出去。結果轉了個大圈子,看來看去外面也不過如此,沒比他師父更高明的,所以他又回來。回來他師父把他趕出去不要他,他拼命求懺悔,懺悔也不要他,跪在那裡苦苦的懺悔,怎麼說他要努力,最後又回來。回來了以後,老師沒別的,還是講那個東西,還是講以前的東西,他自己多少年已經聽了,已經都聽懂了,覺得沒有味道,所以出去的,回來老師還講這個,然後他一心一意的聽了四分律廿遍,你們看看道宣律祖那個公案去,一代大祖師不是那麼簡單!

 

我們現在這個懂了,實際上差得很遠,我這個隨便提一個公案。你如果聽懂了,回過頭來一照的話,發現我這個渾身不曉得多少的罪惡在這個裡邊,全部精神拼命晚上廿四小時不睡覺都弄不過來,你只要一照就立刻發現,我想人人都有這個本事,人人都有這個能力。可憐的就是,就在這裡,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找人家過失,固然是老師的過失不可以找,別人的過失也不可以找。 我們現在說這個不修行,不行,因為這個習性已經非常厲害非常厲害了。我們緣法跟法相應的心沒有,可是一直一天到晚在那散亂當中,隨便一點的風吹草動,你眼睛就看見,無非都是看見人家的過錯,這個毛病就在這裡。然後呢因為過錯,分別那個邪妄分別的是非,然後鬥爭,然後造業,都在這個地方來的。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回過頭來看自己。你一旦看見了,不要說老師的過失絕對不敢看,沒有一個人的過失你敢看見。你那有時間去看那個,一看見自己的過失下地獄,那個油鍋,那個刀山,等在那裡,你怎麼有時間肯去一步之錯?那個油鍋就等在這裡。所以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懺悔常憶念。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P23L2 第十三卷 A面

【◎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

【由講聞法所獲眾善,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講法也好,聽法也好,都有絕大的功德。

這個功德,我們不要白白的讓他去,你白白的也有的,但是你要曉得,善巧的利用他,這樣才能增長無盡;你不曉得善巧利用的話,三世怨。

我先說一個三世怨的故事。

這個憨山大師,他己經成了名了,非常了不起,從北方經過江南的時候,在杭州停了一下,不曉得多多少少人都到杭州那裡,我一下記不住了,不曉得多少人就來聽法。有 一個人姓劉叫劉玉壽,他那一天來問憨山大師,我今天早晨做了個夢,夢當中說有一個人長得很魁武,但是他那個嘴巴凸出來,很尖的凸出來,像個豬嘴巴一樣那種味道。他跟這個劉居士講,我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次聽一個法師講一座經,我就跑去聽了一下,因為這個功德,所以轉生到了宋朝去投為一個大將,誰啊?曹彬。

 

 曹彬是宋朝宋初的一個很有名的大將,那個時候攻江州,久攻不下,最後把江州攻下來了以後,他發了一個大瞋心,就把城裡的那些人統統殺光,屠城。因為這樣的因緣,受盡無比的痛苦,完了以後生生世世投豬;明天一大早我要被殺的那個豬,跟你有緣,祈求你救我一救。那個夢做完了就醒過來,真的醒的時候,他那個時候住在船上面,江裡面來,聽見那個豬哇啦哇啦叫,他就想起那個夢,趕快就跑到那家人家去,想去救那個豬,跑去那條豬已經宰掉了。他就問那個大師,我這個夢是怎麼一回事情?大師就告訴他,是,沒錯,那個時候聽法那個人就是被宰那個豬,就是前生那個,說法那個人就是你。

 

 就是那麼普普通通聽到,就有這樣大的功德,千真萬確的。不過在這種情況之下,不曉得怎麼回向,這個叫三世怨。

他聽了一座就得到這麼好的福報,結果得到了福報是造罪,造了罪,受盡地獄苦報,一世一世被人宰。

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應以猛利欲心回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