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學員

請研讀大家辛苦做出的佛陀的啟示

編號:TG283-07大寂法師-佛陀的啟示(7)

主題:佛說無常經(4)

     今天我們接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解釋《無常經》。接下來,我們看這一句:

 

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

    一般而言,世俗人他們每天都在追求欲望。欲望有五種,第一「色欲」,第二「聲欲」,第三「香欲」,第四「味欲」,第五「觸欲」。

    什麼是「色欲」呢?凡是你眼睛看得到的東西,都叫色,白話叫做物質現象。Concrete World,就是具體的世界,這具體世界所呈現的物質現象,能為眼睛所見,換言之,眼睛看得到的,都是物質現象,這個就是色。

物質現象不是只有女色,而是所有的東西,如果對於這些東西產生欲望,如果貪欲、貪求了,這個就是色欲。有的人喜歡吃東西,吃東西的欲望,是屬於味欲。那色欲呢?就是你眼睛看到的。有的人很喜歡欣賞風景,看風景,是屬於比較好的一種休閒,可是,修行修到後來,對於風景的這種色欲,也要斷除。總之,只要是對於眼睛看到的東西,會產生喜貪,這個就叫做色欲。

    第二種欲望叫「聲欲」,聲欲就是我們耳朵聽得到的聲音,例如音樂、交響樂、流行音樂,所有這些樂器拉出來的聲音,或者是人的聲音。有的人喜歡男子唱歌的聲音,有的則喜歡女子唱歌的聲音,對於那種歌聲的喜歡,都是聲欲。

    第三個就是「香欲」,有些人的鼻子,喜歡聞香味,比如說香水,香水的味道,有的人就很喜歡;有的人喜歡精油;有的人喜歡聞點香,喜歡聞香的欲望,就是香欲。反過來說,有的人就討厭廁所那種味道,種種對於香的喜好與臭的厭惡,都可以說是香欲。

    「味欲」就是舌頭方面,很多人對於美食是無法忘懷的,你今天賺這麼多錢要做什麼呢?就是要吃好一點。所以,一般人經常會利用假日,帶一家大小,出去吃吃喝喝,額外享受一點,這個就是味欲。

    「觸欲」是五欲裏面最強盛的,為什麼呢?你眼睛看東西的時候,那個是色欲,那個是單一的;身體對聲音的喜好,那是耳朵聽聲音,也是單一的。可是觸欲呢?你想想看!身體去接觸到,就是觸欲。全身上下都有觸覺,對不對?從頭到腳,統統有觸覺,它遍佈的面積是最廣的,而且你使用觸欲的時候,你不是單單使用觸欲,你的眼睛有在看、有在欣賞,耳朵有在聽聲音,鼻子有在聞香味,甚至動用到舌頭,整個全身上下,都動用到了,所以,觸欲是所有欲望裏頭最重、最強烈的,也是最難斷除的。

    五欲就是指上面這五個,人類就是無法離開這五欲,凡夫也經常追求這五欲而不自知。經常追求這五欲,就會為了這五欲,做出種種惡業。造了惡業,也就沒有時間去造善業,甚或沒辦法去造善業。就為了享受五欲之樂,不斷地造業,這一句話就是這樣子來理解。

 

云何保形命,不見死來侵?

    世間人追求五欲之後,往往會有一個想法出來:「我要怎麼樣才可以永遠的享受這些?」

你看,歷代君主與歷代皇帝,每一個都希望自己活久一點,很少有那種皇帝說我不想活了,早早結束算了。這種很少,非常少,大部分都希望活久一點,享受多一點,所以,才會有皇帝派人去追求長生不死之藥的故事。世間人想要追問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保住這個壽命,保住這個身體,不要讓死亡來侵害我?

 

命根氣欲盡,支節悉分離;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不要壽命終了」。這終究祇是希望,終究祇是想要而已,想要並不等於可以得到。到了後來,他會發現,時間一到,自己也是要斷氣的。你看,我們人死的時候,本來呼吸可以很大的,可是漸漸走向死亡的時候,大家都一樣,氣會漸漸虛弱,呼吸會越來越弱,因此,有的人他在瀕死的時候,會忽然間喘大氣,上氣接著下氣,不斷地喘,因為他怕吸不進來就沒命了。儘管他會喘很大力,但是,也無濟於事,最後越喘也是越小,越喘越小,最後,也就沒氣了。

氣沒了,是什麼呢?死了。死了之後幹嘛呢?古時候,好一點的,就會把他埋葬;比較貧窮的,可能就是丟在森林裏面,不理它了。以前也有流浪漢,當他們死了,誰理他,死了就死了,誰理他,祇好把它亂丟了。佛法說,人是由三百六十根骨頭組成的。當這些屍骸丟棄在森林裏面,隨著時間的經過,這些骨頭,就開始一節、一節分離。本來有關節的,對不對?關節,在死亡之後,開始腐爛,或被蟲吃掉、風化。當關節腐爛掉,骨頭與骨頭之間就分離了,屍骸就分散了。

 

眾苦與死俱,此時徒歎恨。

    人面臨死亡時,只有許多的痛苦陪伴著亡者,這個時候,亡者只能夠在那邊悲歎,歎說:「為什麼我要死了呢?為什麼我這樣子就走了呢?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我還有事情沒交待,我還要一些時間,我還需要一些時間啊!」就因為亡者想了很多,所以,開始在那邊愁歎、發愁,並且恨自己怎麼沒辦法多活一點,有的人,就會這樣子。希望大家,可以看開一點,凡事在有生之年,就培養出那種雅量,培養那一種修行的風範出來。什麼風範?看得開、放得下,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不抓取。

對於物質,有的人可以做到不抓取,可是,這種人卻往往是愛名者,喜歡榮譽,喜歡名氣,所以,物質與名氣必須兩者俱捨。然而,兩者都可以捨棄的人不多。有的人,雖不喜歡名,但是,卻喜歡權力,他喜歡掌控別人。有的人不喜歡權力,但卻喜歡金錢。你看,每個人愛的東西不盡相同,都不一樣。這些事情在佛法來看,都是抓取、攀緣。

十二因緣希望大家都背得很熟,「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中間有一個「愛、取、有」,當我們對人、事、物產生貪愛,就會有抓取。抓取要幹嘛?佔有它,擁用它。只要你有一絲一毫的貪愛未斷,佔取、擁有,是避免不掉的。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在你的意識清楚的時候,要多多用心修行,讓自己的心了無罣礙,對世間的一切不再掛念。

如果平時能培養這種氣度,並予保持,經過多年,要面臨死亡時,我們就會隨著這種氣度,隨著這種業,往生善趣,往生善道。甚至,更好的狀態是,像阿羅漢,他是完全斷除一切煩惱,永遠超出三界;當然,也可以像菩薩,不願斷盡煩惱,保留些許煩惱,祇是他的煩惱少得非常稀微,好讓他能夠藉此一點點的煩惱,加以運用。這是要幹嘛呢?回到這個世間救度有情。你可以選擇走阿羅漢道,斷除一切煩惱,永遠超出三界;也可以選擇走菩薩道,不願斷盡煩惱,保留些許煩惱。要如何選擇,這個就要看各位了。

 

兩目俱翻上,死刀隨業下;

我們死亡的時候,兩隻眼睛,有的人是往上翻的。因為兩眼往上面弔,因而眼白會露出來,有的人是這樣的。當然,有的人是閉上雙眼的,每個人都不一樣。這邊,只是要描述死亡的那種情況給大家看。

當你兩個眼睛一弔,往上弔,唉!死了,死刀已然落下來了。這是一種譬喻,譬喻說死亡之神,用祂的那一把刀,把你給砍下,斷絕了你的命根。這個就叫『死刀隨業下』。

 

意想並慞惶,無能相救濟。

當你面對死亡的時候,你的意念非常慌張。為什麼?這個時候,黑白無常會來,有的時候,是閻羅王會來。像《入菩薩行論》,是講閻羅王或獄卒會來;不過,以中國的習俗來講,是說黑白無常會來抓。不管是黑白無常還是閻羅王,當祂來抓你的時候,你會害怕得不得了。也許你是躺在病床上,因為只有你看得到祂們,旁邊的親屬,雖然坐在你旁邊,卻沒半個人看到,因此,大家不曉得你在怕什麼,也不曉得你在嚷嚷什麼。你在那邊嚷嚷,在那邊懼怕,大家卻不曉得你在幹嘛。我現在講的,是真實的情況,不是在描述虛構的故事,是真的。

我曾經看過一個得了帕金森氏症的人,你們也知道,帕金森氏症就是會這樣抖。這是一位男眾,他是一個非常壯碩的男子,但是,自從他得了帕金森氏症,初期的時候,他的身體祇是會發抖,但是,到了後來,漸趨嚴重,身體逐漸萎縮。我看過他的相片,本來是很壯的一個人,可是,當我實際上到他的病床,看到他本人的時候,他已經『瘦比巴』(台語),祇剩骨頭,而且整個人已經縮小,那已經是瀕臨死亡的現象。那個時候,他躺在床上,躺著、平躺著,手指頭一直指著牆壁,他想說話,但是,卻講不出話來,他感到很害怕,祇能用手指著牆壁,比劃著「不要過來」的手勢,就是這樣子。

我也曾經聽過,有的人,他在病床上,會看到床下的地板上,有東西在那邊跑,但是,家人沒看到,因此,他怕得要死,一直叫祂走開、走開,都有這種現象。

我發現,有看到這種現象的人,大部分都是瀕臨死亡邊緣,因為他在看到這種現象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就往生了。所以,各位!你們現在可以知道死亡的時候,是有多恐懼了吧!因為你會看到這輩子都沒看過的怪物,你會看到鬼神,但是,其他人卻看不到,所以這邊經文再度提醒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病苦,有沒有人跟你分擔?沒有。死苦呢?你看到這些鬼神可怕的樣子,以種種工具把你的魂勾走,家人有沒有辦法幫你分擔死苦?也沒辦法。病苦、死苦與各種苦,皆無法幫你分擔,祇能自己一個人默默的承受。

從這一句話,我們可以瞭解,在平常的時候,多造善業是多麼重要。因為唯有善業,是你在面臨閻羅王、黑白無常的時候,可以拿出來跟祂談判的。你今天賺了多少錢、多少財產,在死亡的那一刻,你這些錢可以拿來跟祂談判嗎?人家不要你的錢。只有善業可以拿出來談判,你可以因為這個善業,而不墮入惡趣。所以,平常要造善業,多重要!多重要啊!我再三勸告大家,平常要多造善業才是真的。

 

長喘連胸急,短氣喉中乾;

    你看面臨死亡的人,這個時候祇會喘,有時候是長喘,喘得很深,因為你很怕死掉,所以用力呼吸。然後呢,你看,連胸急,這個胸腔是很急地想要去呼吸新鮮空氣,一直在努力呼吸,努力呼吸。可是,沒辦法了,它不會照你的意思,生命終究要死的,它不會照你的意思的。

看下一句,「短氣喉中乾」。本來是長喘,到了後來,就變短氣,漸漸短氣,氣越來越短,而且喉嚨乾乾的。為什麼?大家現在口腔有唾液,因此,喉嚨裏面有水分在滋潤著,所以呼吸沒有聲音。可是,你面臨死亡的時候呢,喉嚨乾乾的,呼吸開始產生聲音。大概是這種聲音,我學給你們聽,就是類似這種聲音,乾乾的。在呼吸時,由於喉嚨裏面的肌肉都是乾乾的,所以會發出聲音。喉中乾澀,相當的苦,大家應該可以體會。

 

死王催伺命,親屬徒相守。

    死王,就是指閻羅王、獄卒這些鬼神。這些死神們,在那邊要索討你的命,一直在催著,要把你的魂魄勾走,結果呢?旁邊的親屬,只是在旁邊守護著你,因為他們看不見,所以他們根本不曉得發生什麼事情,他們不曉得死神要來勾你,因此,只有你一個人在那邊懼怕。這一點是真的。希望大家平常就要小心,要小心自己所造的業,因為惡業是很可怕的。

最近,我在監獄弘法時,有人問過我一個問題:他是個殺人犯,目前,他面臨一個很懼怕的事情。他曾殺過一個人,結果這個人的冤魂,對他一直糾纏不休,使他陷入極大的痛苦。很多人以為:「哪有因果?我殺人也沒有怎麼樣,哪有因果。」現在有一個例子了,這是真實的例子,他真的被冤魂糾纏,然後很無奈地問我說:「師父,我又沒有錢做超度,我怎麼辦?我沒有錢超度,我該怎麼做,才可以解脫這種被冤魂的糾纏?」一個殺人犯應該是有勇氣的人吧!你看,刀子都可以往人的身上捅下去了,應該是天不怕、地不怕,什麼都不會怕的那種人吧!對不對?但是,被冤魂糾纏的時候,他也無可奈何,真的是!大家要小心了。

 

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城中;

    這個時候,你的意識陷入昏沉,完全是不清不楚,也就是我們講的彌留。陷入彌留的狀態,完全是暈倒、昏倒,意識不清楚的。這個時候,你看,已經往危險的地獄城邁進了,你的意識昏迷的時候,正在走向死亡,並且走向地獄之城,這個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為亡者做七。

做佛事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要幫他助唸,幫助、引導他唸佛。因為一般人這輩子如果沒學佛,死亡的時候,大都是隨惡業往生惡道。如果不靠大家齊聚一堂,幫他唸佛,幫他提起正念,專唸阿彌陀佛,仰仗佛力,消一點點的惡業,不然,他怎麼有辦法到好一點的地方去呢?這是很難的。所以,通常我們會勸大家,要幫亡者助唸。

其實,助唸很簡單,你可以好好的唸「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不過,唸法有很多種。你也可以用唱誦的,你可以唱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祇唱四個字的「阿彌陀佛」,其中的唱腔,也有很多種。我現在只是簡略的說明,讓你們知道:怎麼樣幫助一個陷入彌留狀態的人,讓他可以獲得阿彌陀佛的幫助,往生善道。

今天的《無常經》,先為大家解釋到這邊。跟大家說一聲再會,阿彌陀佛!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學員

 

請研讀大家辛苦做出的佛陀的啟示

 

編號:TG283-06大寂法師-佛陀的啟示(6)

主題:佛說無常經(3)

    今天我們繼續為大家講解《佛說無常經》。大家不要忘記了,我們在面對亡者的時候,除了《阿彌陀經》最常用之外,其次,大家會常用的,就是《佛說無常經》了。

    現在,就繼續接著上一集,來為大家解釋。上一集提到一句話「外事莊彩咸歸壞」,就是外在這個形形色色的世界,不管裝飾得多華麗,最後,這些外在事物、外在東西,都將會壞掉。你看那個汽車,剛買來的汽車很新,可是一下土,價錢馬上跌一半,這個是最實在的,大家自己可以親眼目睹的。所有世間的外在事情,都是這樣,都是會歸向壞盡的。我們再看下一句。

 

內身衰變亦同然;

這邊講到內在了。外在事情會壞掉,那內在的這個身體,難道不會壞嗎?照樣壞。我們人老的時候,眼睛開始老花,看東西看不清楚。以前近視,要拿得這麼近,對不對?現在呢?卻要拿遠才看得到。拿遠之後如果又看不到了,要怎麼樣?要拔掉眼鏡,要貼著字看,才看得到。

這個生老病死,一直在變化中,你看,光是眼睛就一直在衰老了,至於內臟呢?那就更多了,有糖尿病、胰臟出問題的,有洗腎的、有心臟病的、有高血壓的、有膽固醇過高的,這許多種慢性病,在年輕的時候,完全不存在,對不對?大家年輕的時候,身強體壯,工作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生病,這是很多人說的一句話。哪有時間生病?沒時間。可是你看,人的年紀一老,什麼病都來了,這是非常弔詭的現象,什麼弔詭?這生命的弔詭。

我們年輕的時候,打拚賺錢,為的是什麼?為的是除了三餐溫飽之外,還希望老的時候能夠養活自己,可以安老。有的人甚至還發願,希望老的時候可以環遊世界,到處去玩,對不對?可是,哪裡知道,退休之後,很多事情接踵而來。首先,就是要先照顧父母,因為父母已邁向死亡邊緣,很多病統統出來,經常要帶他們上醫院;有的,帶他們上完醫院之後,緊接著,就要辦喪事了;喪事辦完之後,以為可以休息,可以開始環遊世界了,但是,沒辦法啊!換到自己了,自己也老了,要開始注意胰島素、糖尿病,要開始吃高血壓片了。

很多人想去西藏旅遊,又擔心高山症。自己年老了,又這麼多病,能夠去西藏嗎?西藏是一個神秘的國度,也是年輕時夢想去的一個地方,但是,到了這個時候,擔心東、擔心西,又無法去了。從這邊,就可以瞭解到,很多時候我們想做的事情,並無法如自己的意去做,經常是無法如意的,這個就是無常。

    外在的世間在壞,是無常;內在的五臟六腑也是一直在壞,也是無常。所以說「內身衰變亦同然」,就是說,內在這個身體,也同樣都在衰壞。換句話說,內、外都在壞,這件事情,是一致的。什麼一致呢?外在在壞、內在也在壞,全部都在壞,這個是一致的。

 

唯有勝法不滅亡,

    人世間的人事物,外在、內在都會死,不過,佛陀講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事情是不會衰敗的,不會死的,就是殊勝的佛法不死。講的真好,殊勝的佛法不死。所以佛陀在臨死之前,告誡他的弟子說:「我死了之後,你們要依靠誰?依法。要依靠佛法,只有佛法是不死的」。

從這邊,我們看到了,要依靠佛法,要依靠這個不死法。佛法是不死的,祇有藉由佛法,我們才可以邁向真正不死的生命。否則,如果依靠死法,你看,我們現在倚賴很多死法,例如五蘊,五蘊一直在變動,所以,五蘊是死法;我們依靠自己的眷屬、親戚、朋友、家人,這個是不是死法?當然是死法;我們依靠房子、依靠車子、依靠世間的種種事物,這個是不是死法?是。如果依靠死法,我們就會走向死法的生命。我們未來的生命,之所以一直在生死輪迴,就是因為我們依靠死法。如果我們今天不依靠死法,而是依靠不死法,那麼,我們就不會再死了,就能夠超脫三界的生死輪迴。就這麼簡單,看你依靠什麼?看你到底是依靠死法,還是不死法?依靠哪一種,就變成那一種。

這個說法,在現代的歐美國家,也有這種相關的研究。他們發現,不論我們是想什麼事情,這種思想,都會變成現實的東西。有一句話非常重要,Thought becomes things,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思想它會變成具體的事物。思想不只是思想,思想它會變成具體的事物。從這裡,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正知正見的佛法很重要,因為思想會變成具體的事物。反之,當你有錯誤的、邪見的思想,它也會變成具體的事物,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會充滿了邪氣。正知正見的人,他表現出來的思想,充滿了正氣,一幅正氣凜然,這個是假不了的,吸引出來的人事物,也都是正知正見的。這一句話,「唯有勝法不滅亡」,希望大家記住。

 

諸有智人應善察。

   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要善於觀察,原來佛法這麼好,它是引導我們邁向不死的境界。如果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要好好觀察這一點。有關這一點,在《雜阿含經》裡面,也有很好的說明。它說:「什麼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呢?」我們怎麼知道呢?

在一個大會堂裡面,充滿了許多人,在這麼多人裡頭,哪些是有智慧的,哪些是愚痴的,我們如何知道?怎麼看?佛陀說:「祇要話講出來就知道了!」什麼意思呢?如果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講出來的話,會是智慧之語;如果是一個愚痴的人,講出來的話,就是五六三十,台語叫做「講那個有的沒的」,說那些大家每天都聽得很習慣的話,說那個沒有用的話。所以佛陀說:「怎麼辨別一個智慧跟愚痴的人?就是看他講的話。」

這邊也是說,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要辨別什麼是不死法?什麼是可追求的?在天臺宗的《小止觀》裡面,有二十五方便,二十五方便的最後一個,叫做「一心分明」。什麼是一心?什麼是一心分明?又,分明什麼呢?你要能夠分明什麼是會壞的,什麼是不壞的,什麼是有智慧的,什麼是愚痴的,你要去比較一下,分明一下。分明什麼呢?原來世間事是有過患的,它是有問題的,他一定會出問題的,他無法一直保持沒問題的。至於出世間法這一邊呢?它是殊勝的法,它可以保持完美的狀態,因為它不用直接涉入世間,它可以從這個世間超離出來,也因為它超離這個世間,因此,可以保有那種完美性。

 

此老病死皆共嫌,

    這是經文所含長頌其第二首小偈的第一句話。這一句是說,所有的人都嫌棄老、病、死。有人會喜歡老嗎?你看今天有多少的產品,是要教我們抗衰老、抗自由基、抗氧化。老了,人家就嫌棄了,我們很怕老,要保護自己不要變老。病,有誰喜歡病呢?病是一種快樂嗎?沒有人想要病。死亡有人要嗎?死亡也沒人要,大家都怕死,而且怕得要命。所以,這邊說「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外在的形貌,外在的威儀,如果長得很醜陋,威儀很隨便,人家也會討厭。我們人在年輕的時候,有一顆清楚的頭腦,表現出來的動作,彬彬有禮,女的像淑女,男的像紳士,大家看了都喜愛。可是不要忘了,所有的老人,都曾經是年輕人;所有的年輕人,最後也都一定要變成老人,除非是意外,否則,就一定要變成老人的。老了會怎麼樣?頭腦開始不清楚。就算他想要有威儀,想要文質彬彬,恭謙有禮,此時,皆已由不得他。因為我們人的腦筋一直在老化,老化之後,有一些威儀就把持不住,經常會忘東忘西,然後,姿勢會走樣,醜態會開始出來,這就是老。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這個是沒有人要的。所以,佛陀把這個講出來給我們聽,這種老沒有人會要。

 

少年容貌暫時住,

    我們年輕時,自以為身強體壯,但是你不要忘記,這個現象,都是眨眼就過了。像我,今年虛歲三十四,回想當年出家的時候,也才二十歲。而今一眨眼,就已經過了十幾年。回想當初剛出家的時候,也是意氣風發,深自期許一定要好好在佛法上努力,但是,才過了十幾年,已經開始覺得不是我原來想的那個樣子。因為有很多問題要克服,要去面對。三十幾歲已經這樣了,再往下走,老態出來的時候,那又不一樣了。不要以為年輕是本錢,年輕也會不見,年輕也會過去的,它也會走掉的。

如果你現在是年輕的人,切記要把握光陰,時間是不等人的。如果你現在是大學生,應該要把握時間,好好把大學四年讀完,在這四年中,不要浪費光陰。不要聽人家說什麼「大學由你玩四年」,因此,你就真的在大學裡面混四年。如果你真的是混了四年,但是別人卻用功了四年,一旦出了校門,那個差距,是拉得天差地別的;到了社會,雙方的實力,馬上會見真章。如果你的本科沒有實力,你會變成怎樣呢?就是做其他副業。此時,也只能做其他事情,沒辦法做自己本科的事情。所以,在大學或年輕的時候,這一段期間很重要,要好好充實自己,要好好用功。如果你現在是年輕人,希望你能好好用功;如果你現在是為人父母,是年長的阿公、阿嬤,現在正在看電視,聽到我說的話,也希望你能好好告訴你的孩子、孫子,要好好用功,不要磋砣光陰。

 

不久咸悉見枯羸。

    人在年輕時,容光煥發,體態輕盈,肌膚有彈性,全身充滿水份,但是,在不久之後,我們老了,皮膚也開始乾澀,變得黯淡,而且開始出現皺紋,有的還會出現黯黑的老人斑。年輕時,看起來是白白淨淨、光鮮亮麗,對不對?但是,老了呢?一切都黯淡無光,任憑你再塗抹歐蕾,都沒有用;任憑你再用什麼名牌化妝,也都改變不了黯淡的事實。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年輕人也是在走向死亡,切莫再磋跎歲月,一定要把握光陰。

 

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

    這是經文所含長頌其第三首小偈的前兩句話。就算今天我們是活得很高壽的人瑞,已經一百歲了,但是,有辦法兩百歲、三百歲、四百歲,一直這樣下去嗎?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未曾聽過這種的。也許有,不過,祇有在一些宗教的寓言神話中有看到,說某某聖者他已活了幾百年;或者是說,某某聖者現在還沒入滅,還活著在山裡面。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找不到這樣子的人。我們知道的現實世界,是頂多一百多歲,就必須走了,都是這樣子的。所以說,「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無常鬼一定是要逼近的,黑白無常絕對會來臨的。

 

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

    今天只要你一出生,老病死苦就馬上來了。剛出生的嬰兒,你說他沒有老苦,沒有死苦,那請問:有沒有病苦呢?有。你看,要接種疫苗,或感冒打針時,都會哇哇哇地哭叫。小嬰兒生病發高燒時,父母親都會帶著他去醫院,甚至半夜要給醫生下跪,拜託他救救自己的兒子的都有。再長大一些,要面臨人世間的其他痛苦,例如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的痛苦、成長競爭的痛苦、學業競爭的痛苦、工作競爭的痛苦。在退休之後,又要面臨老苦、病苦與死苦。所以你看,嬰兒從呱呱落地那一刻開始,就面臨了一連串的痛苦,一輩子沒完沒了,這些苦接踵而來。你說怎麼辦呢?你就好好修行就是了。你今天已然感受到,人世間存在有很多競爭,對不對?但是,當你修行的時候,那是不競爭的,因為在修行的時候,我們是遠離所有競爭的心,我們是從競爭的團體中脫離出來的,我們是用自己的至誠心、誠懇心在修行。無論你念佛、持咒、誦經、禮佛、拜懺、打坐等等…,當你做這些修持活動的時候,我們可以擺脫競爭,可以從一切的痛苦中脫離出來。

但是,有一個問題,當你在做這些修行的時候,老病死苦有沒有在旁邊,有沒有隨逐著你呢?有的。就算你今天在修行,老病死苦還是隨逐著你,追著你不放。也許你會說:「如果是這樣子,那我修行幹嘛!有修跟沒修都是痛苦,幹嘛要修行?」此言差矣!為什麼呢?如果你不修行,老病死苦生生世世跟著你。反之,如果你修行了,頂多這一世受老病死苦,受完之後,離開了這人世間,就不會再來了,就像解脫的聖者阿羅漢一樣,他不會再來了。當然,如果你是一個菩薩乘者,當你回到這個世間,來的時候已經是菩薩了,因為你來的時候,已經充滿正知正念,你是帶著悲心來救度眾生的。來到這人世間的時候,你是一個解脫者;當你要離開這人世間的時候,你也一樣是個解脫者。

所以,我們要經常念著,老病死苦永遠在旁邊,不要等閒視之。如果你知道老病死苦常常在身邊,你就會知道一件事情,什麼事呢?「恒與眾生作無利」。老病死苦對你有利嗎?毫無利益可言。你說,老了有利益嗎?沒有。本來年輕氣盛的時候,可以做一千件事情,老了呢?可能連五件事情都無法做。在病榻上的時候呢?可能連一件事情都無法做。所以,老了有什麼利益呢?沒有利益。死了有什麼利益呢?如果你沒有修行,死了不僅沒有利益,而且照佛經的說法,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三惡道,因為我們造的惡業遠多於善業,只有偶爾一丁點的時間,偶爾一兩輩子出生到人間。因此,如果這輩子沒有好好珍惜修行,下輩子又要回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死苦有什麼利益?毫無利益可言,照樣是讓你痛苦得死去活來。

希望大家從這《無常經》裡面,理解到老病死苦沒有任何利益,它不僅跟在你旁邊,而且常常害你。希望大家從老病死苦裡面,能夠生起厭離心,好好走向解脫之路。

今天的《無常經》,就先為大家解釋到此。阿彌陀佛!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目中的寺廟

 

 別跟人爭 !別跟自己爭!

 

心情不佳時 看看這篇文章 或許能幫助你脫離痛苦的深淵 。

 

有一個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裡的一座寺廟,他派人去找技藝高超的設計師,希望能夠將寺廟整修成美麗而又莊嚴。後來有兩組人員被找來了,其中一組是京城裡很有名的工匠與畫師,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


由於皇帝沒有辦法決定到底哪一組人員的的手藝比較好,於是他就決定要給他們機會作一個比較。

皇帝要求這兩組人員,各自去整修一個小寺廟,而這兩個寺廟互相面對面;三天之後,皇帝要來驗收成果。

工匠們向皇要了一百多種顏色的顏料(漆),又要求了很多的工具

而讓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們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與水桶等等簡單的清潔用具。

三天之後,皇帝來驗收兩組人員裝修寺廟的結果,他首先看看工匠們所裝飾的寺廟,工匠們敲鑼打鼓地慶祝著工程的完成。

他們用了非常多的顏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藝把寺廟裝飾得五顏六色。

皇帝很滿意地點點頭,接著回過頭來看看和尚們負責整修的寺廟,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

和尚們所整修的寺廟沒有塗上任何的顏料,他們只是把所有的牆壁、桌椅、窗戶等等都擦拭的非常乾淨,寺廟中所有的物品都顯出了它們原來的顏色,而它們光澤的表面就像鏡子一般,無瑕地反射出從外面而來的色彩。

那天邊多變的雲彩、隨風搖曳的樹影,甚至是對面五顏六色的寺廟,都變成了這個寺廟美麗色彩的一部份,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這一切。

皇帝被這莊嚴的寺廟深深地感動了,當然也知道最後的勝負了。

我們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廟

我們不需要用各種精巧的裝飾來美化我們的心靈,我們需要的只是讓內在原有的美,無瑕地顯現出來。

有些事,現在的你如果想不通,就別想了吧!
有些人,現在的你如果無法面對,就別面對了吧!
有些困擾,現在的你如果不能處理,就別處理了吧!
有些情緒,現在的你如果不知如何分析,就別分析了吧!

不想不理不是逃避,而是暫時讓自己從煩惱裡抽離。
若再繼續糾纏下去,恐怕只是讓自己更深陷於一團亂局!

再說,現在的你沒有辦法處理,不代表以後的你也如此無能為力

所以,你乾脆把那些事、那些人那些困擾和情緒,暫時打包裝箱

等到你有能力去解決的時候再從容優雅地處理

相信時間的手會把你撫慰 得更柔軟、更有智慧!



莫問世事無奈何,其來有自因果導
何不開懷身心放,那怕窮途末路時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般涅槃經》:「如煙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懺悔,是我們生活裏時刻不可缺少的美德。

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

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樑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
 
《菜根譚》裏說:蓋世功德,抵不了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了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緣果報 六道輪迴經簡譯

貪瞋痴三毒心不息,六道輪迴無法停止。

1、養動物並殺來賣,當墮等活地獄,壽命百千歲,常受刀殺杖打,死而復生。不停受相同苦報。

2、妄語欺騙父母朋友,當墮黑線地獄,黑線鋸身如人間鋸木的苦報。

3、放火燒山林而燒害眾生,當墮炎熱地獄,遍地火焰,苦叫聲不絕,兩眼看不見的苦報。

4、誹謗正法令人生熱惱,墮極炎熱地獄,不停的受大火燒逼的苦報。

5、殺害無數各種動物,當墮眾合地獄,受種種嚴刑拷打,死而復生,不停受相同苦報。

6、誹謗挑撥離間,當墮號叫地獄,猛火燒不停而常痛苦大叫。

7、偷三寶和貧窮人財物,墮大號叫地獄,猛火更大,痛苦叫聲更大。

8、殺父母及有德賢人,定墮無間地獄,烈火兇猛,痛徹骨髓,長期受苦無暫停。

9、結冤互相鬥爭殘殺,死墮銅爪地獄,鋒利銅爪刀杖,不停砍刺身體。

10、強暴婦女,死後墮鐵刺地獄,鐵刺表十六指,削肉而穿骨,被焰牙大鐵女,從頭吃到腳。

11、陰謀害人,墮劍葉林地獄,被鐵狗鵝鷲,追殺搶食。

12、搶奪財物,墮地獄常吞熟鐵丸和銅針。

13、無緣無故害眾生,當墮鐵鷹地獄,長期被利爪搏擊。

14、愛殺水生動物,常墮鎔銅地獄,被火燒煮。

15、自讚毀他,掩飾排斥他人善行,墮鐵磨地獄。

16、若有人說邪法,破壞橋樑,路上放利刀而強逼人行走,或是以指甲殺蚤虱,墮二羺頭山地獄,相擊死復生,不停受苦。

17、出家而不守戒,墮煻煨地獄,肢體皆消爛。

18、假威儀以邪法謀生,墮屍糞地獄,為蛆蟲(口匝)食。

19、看見五穀有蟲不檢出而研磨殺生,墮鐵碓地獄,常被舂擣。

20、不喜布施又盜眾人飲食,墮大(嬰)鬼,吃糞為生。

21、吝嗇又阻礙別人布施,墮針口鬼,腹大常飢渴。

22、吝惜財物,捨不得用也不布施,墮匱乏鬼。

23、貪別人施惠,自己少量布施就後悔,墮下劣鬼,吃痰為生。

24、喜歡聽別人過失,並加惡語再宣傳,墮焰口鬼。

25、喜歡鬥爭,無慈悲心,墮疲極鬼,吃蠕蟲為生。

26、恐嚇取財,即使也少量布施,墮極醜鬼中,見者害怕。

27、好殺動物請客飲酒作樂,墮羅剎鬼。

28、貪取別人供養的香花,死墮尋香鬼。

29、別人有事請求幫忙,不高興又收人錢財,死作猛惡鬼。

30、作媒人後又懷惡使離婚,死作步多鬼。

31、若人好飲酒,過量又顛酗,或勸人也酗酒,死作藥叉鬼。

32、違背父母師長期望,死生藥水宮。

33、勇猛兇暴和慳貪,常生餓鬼。

人、天、三惡道,唯自能救拔,六道輪迴如夢境如演戲,受地獄苦盡,或或生於天中,福享盡可能墮入畜生,後來得生人間,貧窮困苦。

34、人多殺生則多病短命,被鬼附身和受牢獄之災。

35、若人勤求錢財而沒有布施心,死做守財鬼。

36、若人偷財物,也能布施,死後墮鬼,隨得隨散失。

37、若人能布施,當獲財富,不破人侵損。

38、若人廣布施,得上妙飲食,所欲皆如意。

39、自讚毀他,掩飾排斥他人善行,墮鐵磨地獄。

40、若人布施衣服,得長相端嚴。

41、若人造寺和布施,得住家莊嚴,五欲具足。

42、若人建橋捐車,感得最好交通工具。

43、若人在曠野,布施池井泉流,將來生處無乾渴熱惱。

44、若人布施經教和世俗善書,感博學大智。

45、若人布施醫藥和無畏,得安樂離恐怖。

46、布施燈明,得眼常清淨。

47、布施音樂,得音聲美妙。

48、布施臥具,得安穩快樂。

49、布施僮僕,得隨從服侍。

50、布施乳牛,得健康長壽。

51、布施良田,得倉庫充滿。

52、布施時,若心存想得到別人讚譽,或求現世富貴,或來世生天享樂,獲福極微少。

53、若喜歡幫助別人,不惜自己身命,常懷悲愍心,聖果不難得。

54、若能布施乞求者,今生歡喜,感得事事如意。

55、布施時不爽快,得果報也不順利。

56、若人貪淫欲,出生為人時,定受女身報。

57、若人厭女身,捨淫欲持淨戒,若信心堅固,轉身作男子。

58、若人修清淨行,則無諸損惱,具福德威神,天人常恭敬。

59、若人不飲酒,安住於正念,常說真話,現獲安穩。

60、若勸人和合,感眷屬廣多,無別離苦惱。

61、常聽受師長教誨,得善巧智。

62、若人形貌端正而傲慢,戲弄別人,得身體矮小駝背。

63、若人度量小,喜歡騙人又假裝不知道,當獲聾啞報。

64、若人曾布施,但常諮媚欺騙別人,受發脾氣和鬥爭,得作修羅王。

65、喜歡修十善,不損害別人,諸天常護持,得生四天王天。

66、恭敬供養父母三寶,忍辱柔和常布施,得生忉利天。

67、自己不和人生氣爭論,勸人和順相處,修十善,得生焰摩天。

68、喜歡聽正法,專修解脫慧,喜讚他功德,得生兜率天。

69、常喜作十善而且精進勇猛,得生變化天。

70、具沙門清淨行,增長解脫因,得生他化天。

作善生人天,

造惡招極苦,

罪福定無差,

智者善思惟。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心得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校長  張添洲

 

  一、內容摘要

本書是位年輕人向一位垂死的老人家學習生死之智慧的故事,樸實的字句裡含有無數動人的意念, 在瑣碎複雜的生命痕跡中,篩出足以令人頓悟的單純。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在以前恩師莫瑞教授最後幾個月生命中,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墨瑞教授面對死亡一步步逼近,卻仍保有熱情和幽默感;藉著每個星期二的談話,一點一點地柔軟了米奇世故冷漠的心。師生之間的聚會,成了深負哲理的生死、生命教育課程。

書中涵蓋:愛、工作、社區、家庭、年老、寬恕、文化等重要的生命,以及最後的死亡等內涵。在十四堂課程中,師生談論世界、社會、寬恕、愛、生命和死亡等話題,給作者很多生命中重要的指引。莫瑞告訴作者從這場病中學到最多的是:「學著接受愛,以及付出愛。」這是一本探索生命與死亡的書,也是永無止盡的尋寶之旅,圃上市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現在仍高居第一名。

本書從不同的角度激勵讀者思考人生在世的態度,和面對死亡的心情。可以提早在瑣碎複雜的生命中,得到生活的指標與人生的啟示,正如墨瑞教授強調的:「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p102)」、「愛讓你活在人間,就算死了也活著(p166)」。
    人生中,經常對很多事情一味地去追求,滿足自己的慾望,當逐漸老去成為老態龍鍾甚至是個垂死的病人時,卻驚覺一切沒有比怎麼生活、怎麼面對生命的態度來的重要。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維方式,書中主角墨瑞是位風趣,又能處處為別人著想,非常有愛心的社會學教授。本身就是個活教材,不管任何場合,把最真實的自己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真誠、坦白、關懷、熱情,不著痕跡地吸引接近他的人,坦然地放下身段,親近學生,與學生對話,隨時隨地激勵學生,關切學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典範

莫瑞得知得了可怕無情且無法醫治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又稱神經系統「路格瑞氏症(Lou Gehrig's disease)絕症,將不久於世。墨瑞的幽默樂觀和對生命的熱情,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化悲傷、激憤、無奈,勇敢面對死亡,並利用它和大家談論死亡,教導大家把握當下,勇於表達真情,讓有生之年活得更精采、更生動。強調「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去關懷周遭的人,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學會死亡,才能學會活著」等,使生命的本質更加圓融。

二、閱讀心得

(一)珍惜所有

不是非得傷痕纍纍才能悟得生活的道理;有些人的生命如同蚌之容沙,把折磨與痛苦培養成一顆顆珍珠。若我們懂得欣賞他的珍珠,便是上了人生的一課(編輯筆記)。

我們應該多注意擁有的東西,不要總是眼高手低,一味地羨慕別人,而忘了自己原有的優點、價值、珍貴。生活中有許多值得我們珍惜的東西,但人們往往不以為意,直到生命臨終才恍然大悟、才後悔不已。墨瑞教授在課堂上提到:「死亡,是一件很悲傷的事。但活的不快樂也是悲傷。來看我的人,有許多都不快樂。我快死了,但身邊有著愛我、關心我的人。多少人能有這個福氣?」這些快樂、關心和愛都不是金錢和權力可以代替的。

(二)認識死亡

「未知死焉得生」能充份認識死亡,才能讓我們在繁忙雜務瑣事之際,積極樂觀、熱愛生命、獻身教育、至死方休。從墨瑞身上看到的,不是對抗死亡的畏懼與驚惶,而是面對死亡的勇氣與豁達。世上沒有走不完的路,生命也一樣會有終點,或許它是一個結束,何嘗又不是另一個更美好的開始?人生重要的不在於活的多久,而是內容。
    死亡並非多麼恐怖的事,我門可以藉此讓瞭解生命的意義、可貴。人生的短暫,使我們懂得如何去珍惜生命,好好善加利用時間,把握現在,學習成長,認真的生活。很多人都害怕面對死亡。「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莫瑞以他的勇氣、幽默、耐心及開放態度,可說是從一個相當不同的角度來看待生命,一個更為健康的角,度更為合理的角度(p83)。

(三)接納死亡

人要坦然面對死亡是件很困難的事,雖然明知道生老病死是必經的過程,但真正遇上時,才發現自怕的不得了。能透坦然「接納死亡」,讓我們專注於行其所當行,愛其所應愛,盡而體悟生命的珍貴,不斷精進自己,努力活出自己獨特的光采。縱然面臨死亡,亦當無憾,也不會有太大的恐懼和遺憾。

人被判定要面對死亡時,難免悲傷、激憤、無奈、恐慌等,甚至自暴自棄。墨瑞卻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勇敢面對死亡。他爭取著時間,把自己心裡的話,講給每個聽人,每個他所愛的人聽。莫瑞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將會死亡,但沒有人把這當真。」、「當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相當不同。」

(三)把握當下

人生有很多的無常、艱難、挫折、不幸,要能把握當下,做有意義的事。「我有所投入就會有所收穫(p121)」。多關心家人、對別人多付出些,能施比受更令人感到快樂。人生的「生、死」是自然的,能夠把握當下,發揮自我是人生最美好的事。

「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p59)」。「今天若是我活著的最後一天,我會怎樣?(p84)」,我們整天忙著以自我為中心,忙著千頭萬緒的事,讓自己一天過一天。我們應該習慣停下腳步,回顧、省思自己的生活,自問:人生就是這樣嗎?今天若是我活著的最後一天,我會怎樣?

我們應該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作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從書中,我們學到了對生命更深一層的體悟,所以要活的不虛此生。能夠快樂地過完每一天,沒有負擔甜蜜入睡,人生至樂也不過如此。雖然我們仍無法釋懷於不可知的未來,但學會活著,坦然接受現況,生命會是溫馨、喜悅的。

(四)愛與關懷

死亡的未知與對人生摯愛割捨不下,導致人們不敢面對死亡的恐懼,如能心存感激,多關愛我們周遭的每個人、每件事物,那份畏懼之心將會冷卻下降。自然生命的結束,死亡教育的重生,不因恐懼而放棄希望、雖然無法自我控制,卻有感性的一面、熱情、親情、友情、愛情、包容、寬恕、尊嚴、犧牲、奉獻是生命的核心價值、有愛才能富足。「不相愛,即如死滅(P198)」。

我們要真心付出,並對社會中種種苦難感同身受,就要投入關懷去愛別人,去創造一些有目的、又意義的事,即是莫瑞所說生命的真諦。墨瑞說:「愛讓你活在人間,就算你死了也活著(P166)」,我們都該慷慨的把愛傳播出去,和這個世界一同享受愛的溫暖,人生不會感到空虛。

生命中最要緊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愛是對於別人的處境感同身受,「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學著付出愛,以及接受愛(p69)」。「學會彼此照顧扶持,只要我們學習到這一點,世界就會變得美麗許多(P198)」。

()學習寬恕

「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P200)」、「我們要寬恕的不僅是別人,也要寬恕自己(P203)」,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寬恕」,心懷仇恨活頑固執拗,心胸會越來越狹窄,只顧鑽牛角尖,事事將會不順心。要能善待自己也接納別人,寬容的心能使我們更快樂。

人生是充滿希望的,我們要長存愛心,學習寬恕,不論是傷害你或是接受你的人,他們都對你有著貢獻。我們應該相信他人、寬恕他人,與他人分享我們的成長、喜悅、幸福,與他人分享我們的快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但我們快樂,其他人也會快樂,這個社會、世界,也就因此而更美麗、祥和。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學員

請讀大家辛苦做出的佛陀的啟示(5)

主題:佛說無常經(2)

《佛說無常經》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上一集講到哪裡,大家還記得嗎?就是我跟大家講了一個謎語,希望大家猜謎,最後答案是作繭自縛,大家還記得吧!

一般人每天做那麼多事,表面上,是希望自己可以過得更好,事實上,卻不曉得自己在跳入火坑。原意是很想要快樂,事實卻剛剛好相反,一直在跳入火坑,這個就是作繭自縛。

世間有很多事情,若以佛法的角度來看,其實都是沒有智慧,都是愚癡的。希望大家從這裡面可以學習到,如何不要再作繭自縛了。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去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

    這裡講到了三種聖人,就是佛、獨覺以及聲聞。

在所有的聖者裡面,佛的果位是最高的。佛可以無師自證,證到無上圓滿通達的佛果;再將所證,教化聲聞乘,令其趣入涅槃,圓滿完成解脫道,或者化導令其趣入菩薩道。

    「獨覺」呢?是指有一些人,他出生在沒有佛的世間,也沒有聽聞到佛法,不過,他的根性非常銳利,是利根的修行者,他靠自己,也可以無師自通,祇是圓滿度不像佛那般圓滿通達。這種修行者,在深山裡,或在河流旁,當他看到花開花落,看到樹葉離枝飄落,或看到水流『逝者如斯』,看到大自然種種生生滅滅的現象,竟也能悟得緣起法,再從緣起的道理,來體悟佛法。這種人,是靠自己一個人,Only one,沒有其他人幫助他,他只有靠自己修行,這種人所證到的果位,叫做「辟支佛」。這是獨覺聖者,一樣也是聖人。如前所說,這種聖者非常獨特,他是很利根的修行者,而且根器要夠利才可以,因為在沒有聽聞佛法的情況下,他可以靠自己,就能無師自通。

    接下來,就是「聲聞乘」。所謂聲聞乘,就是說佛陀住世的時代,佛陀是他的師父,師父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弟子們就坐在下面看著佛陀,聽著佛陀說法。弟子藉由聽聞,若能心領神會,也許祇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個字,就可能證得四果之一。聲聞眾的四種果位,其最高者,稱為阿羅漢果。而今佛陀的化身不住世,我們也可以藉由出家師父所闡釋的佛理,或是藉由研讀經論,依教奉行,依法修行,這也是屬於聲聞乘。

 

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這三種聖人,是在佛教三乘中,獲得最高果位的聖人,可是呢?祇要身體的壽命一到,也就是世間人所稱的死亡或往生,一樣要捨棄這個無常的身體,就連佛陀也不例外。

你看,兩千五百年前,佛陀有因為成佛就不用死亡嗎?沒有,還是在八十歲的時候捨壽。他這一輩子中,也是經常被疾病所侵擾,有時候是背痛,有時候是頭痛。你看,佛陀也無法免除病苦與死苦。如果佛陀尚且如此,那麼,聲聞、緣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無常經》在這邊告訴我們,即使是聲聞、緣覺跟佛這三種聖人,壽命一到,還是都要捨棄無常身。

從上一集到目前為止,無常經所講的是什麼呢?「佛、獨覺、聲聞」這三種聖人,最高層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以及地上最有權力、享受世間榮華富貴的轉輪聖王,悉皆無常,無有例外。

我希望大家從《無常經》的這個偈頌,可以瞭解到,我們什麼都不是,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一個凡夫,更是不可能會永恆留在這個世間的。自古以來,求長生不老之術,都是失敗的例子,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希望大家從佛陀的開示裡面,瞭解到這個如實的知見,他就是如實的告訴我們生老病死的現象,讓我們能夠豁然開朗,不要再執著這無常的世間,好好向涅槃或無上的解脫道邁進。

 

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

    聖人跟天上的人,還有轉輪聖王,這些特殊的人,通通講解過了,接下來,就是要講我們普通老百姓了。

每個人都有父母吧?!有啊!每個人都有兄弟朋友吧?!都有眷屬吧?!有啊!這是大家沒辦法否認的。當父母、兄弟、眷屬死亡的時候,我們怎麼樣呢?且看下一句。

 

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

   當父母、朋友、眷屬死亡的時候,我們祇能眼睜睜看著一個接著一個死亡,祇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與我們生死隔離,所以說,目觀生死隔。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如何不愁歎?如何不歎氣?我們絕對會哀傷、難過、歎氣的。為什麼他們要離我們而去?為什麼不能留在這邊,繼續跟我們一起歡樂?為什麼他這麼忍心丟下我們?為什麼?好多的為什麼?

許多人在面對家屬死亡的時候,在病床前哭得死去活來,然後抓著要瀕臨死亡的親屬,緊抓著不放,一直搖,一直叫他回來、回來,你不要死,一直這樣子叫他。這是多麼悲慘的一件事情,真是令人難過,然而,一切終究無濟於事,最後祇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親愛的眷屬,雙手一攤,吐出最後一口氣,閉上那無奈的雙眼,漠然地離開人世。

我們也曾經聽過,有一些癌症患者,他在死亡的時候,死得並不寧靜。有的癌症患者,臨死之前,痛得不得了,有的是一直哀嚎、慘叫,直到斷氣;有的則是手搥牆、頭撞壁,真希望一頭撞死。這時候的痛苦,有哪一個親人能夠為他受?我們人世間,經常會遇到這些事情,不是嗎?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裡面,講得非常清楚。他說什麼呢?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瀕死之人,是處在一種極度掙扎,且與死亡之神交戰的時候,就像在拔河一般,想拔過來生存這一邊,但是,死亡之神卻想要把他拔過去,往死亡方向拔。這時,瀕死的人很痛苦,旁邊的眷屬、親屬、朋友,也是很痛苦。但是,有沒有辦法幫上忙,親友可以幫忙嗎?完全無法幫忙,一點忙都幫不上。而且那種苦,是完全自己在那邊忍受、忍受、再忍受,一直忍受到死亡。親屬們完全愛莫能助,他們頂多強忍住悲痛,陪坐在旁邊,難過地看著;他們也可能是崩潰地哭泣,吶喊著「你為什麼要離我而去?你不要離我而去!」他們頂多是這樣哭著,除此之外,他們無法分擔亡者的病苦,無法分擔神識脫離肉體時的那種死亡之苦。

《無常經》這樣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世人,要對於這種無常之苦,生起警惕之心。

 

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

    前面一直告訴大家,每一種人,不論是聖者或凡夫,無常一到,都要離開這個世間。除了人之外,這個器世間,包括大自然、山河、大地等,全部也都會無常,時間一到,全部都要說再見。接著,《無常經》開始要勸大家,勸大家要非常仔細地去聽佛陀說的教法,好好去聽佛陀講的真實法。

世間人在這一輩子中,如果交了一些酒肉朋友,這些朋友絕對會給你灌迷藥,說很好聽的話給你聽,讓你覺得很快樂,好像自己得天獨厚,凡事皆可順己心意。不過,那種填補空虛的快樂,是會障礙你看到諸法實相的。本來你可以看到諸法實相,但是你如果交錯朋友,吸收錯誤的知識,就可能沒辦法聽到真實法。

只有佛陀,他才會老太婆似的,苦口婆心,不斷地教導我們真實法;以毫無畏懼的心,不斷地告訴我們真理。想到這兒,我們真的要對佛陀生起感恩之心。佛陀這般殷勤懇切地告訴我們真理,我們一定要好好接受佛陀的勸誡,好好接受之後,還要開始修行,不要停止在原地踏步。其實,人是很難原地踏步的,你知道嗎?

有一句話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你有辦法想像一條船,當它逆著水在行舟的時候,船有可能停著一直不動嗎?很難!它不是被水沖到下游去,要不就是船上的人,要很努力的划,才能往前進。換句話說,不是前進,就是後退,船很難停著不動。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很難完全停止不動,不是墮落退步,就是往前走,往上提升。希望大家要從佛陀講的真實法裡頭,瞭解到無常的真義。

 

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陀在這邊要勸誡我們的真理是什麼呢?就是說,大家共同來捨棄這個無常處。世間都是無常的,山河、大地、眷屬都是無常,既然都是無常,請大家一同來捨棄這些無常的地方吧!我再講一次,包括人、事、物,統統會無常,請大家一同來捨棄這些無常的人、事與物。Anything、All things全部要捨棄,沒有一個不能捨棄的。

捨棄之後,要幹嘛呢?「當行不死門」。就是說當我們捨棄了無常的人、事、物之後,往哪邊走呢?往涅槃的大道上走。涅槃的大道,是怎樣的一條路?我們要通過不再生死輪迴的門,到達涅槃的「彼岸」。什麼是「此岸」?有此岸,就有彼岸。「此岸」,是生死輪迴的此岸;「彼岸」,是涅槃的對岸。此岸與彼岸,中間隔了一條河流,那一條河流是什麼?「煩惱流」。

我們目前在生死輪迴的此岸,我們打算去哪裡?對岸。想到對岸去,我們就要坐船,坐船渡過煩惱流。這一條船是什麼呢?這一條船就是修行的方法,你懂得修行的方法,就可以渡過煩惱流到達涅槃的「彼岸」,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邊佛陀勸誡大家,要好好地往涅槃的方向走,捨棄世間的所有無常物吧!不要再執著了!不要再追求它了,放下吧!

有一句話,我們不是經常掛在嘴邊嗎?即「難捨能捨,難行能行」。我們知道,口說要放下一切,是很難做到的,真的是談何容易。不過,還是要放下。我們知道,要行菩提大道,要走向涅槃這一條路,是孤獨的,很少人走,也沒什麼人可以陪著你走。雖然難行,仍是能行,因此,你還是可以走。其實,你們也知道,大部分的人都落在不知所歸的迷惘中,而今你已有一顆覺悟的心,不想跟著大眾走,不想跟著這種生死輪迴走,而是想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你們且想想一件事情,什麼事呢?成佛永遠是一個人的事情。只有聽說過,有一個人在菩提樹下成佛,但是,從來就沒有聽過,也沒有看過,有一群人同時成佛的,對不對?沒有,沒有那種一群人同時成佛的,成佛永遠是單一一個人。我希望大家可以知道,走菩提道這一條路,要很習慣不是那麼多人跟著你走。如果你覺得我們要跟著流行走,因為流行,所以有很多人在做,以為跟著大家走就沒錯,問題是,真的是這樣子嗎?萬一大家都走錯了呢?

你有沒有想過,真理永遠是少數人才能體悟到的,它必須在極為深刻的禪定中,才能夠去體悟的。所以,必須要漸漸去習慣這種單一一個人的修行。我們佛法有一個名辭,叫做「獨一靜處」,就是獨自一個人在安靜的地方修行。你一定要自我訓練,將這種能力培養出來。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

    佛法就好像甘露一樣,它滋潤了我們的身心,使我們如獲甘露一般,把全身煩惱的熱,清除得一乾二淨,使我們遍體感覺清涼。所以,經文這邊說,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

大家特別要清楚一種邏輯,就是佛家的邏輯。什麼佛家的邏輯呢?佛家的邏輯認為,所謂的清涼,並不是你去找個東西,來讓自己清涼;不是你去特別買個冰棒,吃得讓自己清涼。佛家講的快樂,也不是說你去找個欲望,一個刺激品,來讓自己快樂,不是這樣子的。佛家所說的清涼與快樂,是怎麼樣獲得的呢?它是去除負面之物,去除負面的情緒,去除負面的煩惱,而獲得那個開敞出來的、純粹的那種清涼與快樂。我再講一次,這個清涼跟快樂,它是去除負面的那些情緒煩惱之後,所呈現出來的純粹的樂、純粹的清涼。這是純粹的,Pure,是一種完全純粹的清涼與快樂,所以說,你們如果想要感受到清涼,一定要往這方面著手。沒有什麼外加之物,可以讓你清涼,而是直接從你的內心深處,去清除那些煩惱而獲得的。希望大家可以瞭解這個邏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邏輯。

 

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這邊佛陀告訴我們這些弟子們,應該要一心專注,一心地聽佛陀說的話,才可以滅除所有的煩惱。唯有滅除所有的煩惱,才可以到達涅槃的彼岸。如果我們沒有好好修行,沒有滅除煩惱,永遠就是在這個此岸。所以,這一句很重要。

 

外事莊彩咸歸壞,

    我們都很習慣把這個外在、外表,塗塗抹抹,裝飾得莊莊嚴嚴;我們也喜歡為肉體做化妝、做保養;我們所到之處,都懂得用外在物,把它塗抹得很好,把它裝飾得很好。可是,佛陀在這邊告訴我們,所有的這些外在事物,必定會壞掉,必然會歸於壞盡,一定會壞得乾乾淨淨。

    然則,佛陀教我們如何莊嚴自身呢?有一句話,你們一定聽過,「戒定真香」。請你慢慢的讀『戒定,真是香啊!』就是用這個戒定慧的修行,來莊嚴自身,尤其是戒香。因為戒香,可以順著燻,也可以逆著燻,不論怎麼燻,都很香。其實,佛陀留給我們的財產,也祇有戒而已。當我們好好持戒的時候,由這種戒律所透顯出來的氣質,那就是一種香,那就是一種莊嚴了。再講一次,光是持好戒,他本身就會開發出一種氣質,這種氣質,讓人親近你之後,還想要再接近你,他會一直想接近你,他不會排斥你,任何人看到你,都會很歡喜。

    那些外在的塗抹彩繪,那些華麗的裝飾,我們無需再去重視,而是要回歸內在,莊嚴自心。所謂心莊嚴而自莊嚴,即是此理。祇要我們持戒清淨,自心也將充滿清淨,自可漸漸地培養出完美的德行,進而開發出完美的智慧,Perfect Wisdom,梵文叫praj -p ramit ,就是所謂的「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呢?就是完美的智慧,Perfect Wisdom。如果你可以培養這種完美的智慧,這就是最大的莊嚴了,這是發自內心,從內心深層底處所開發出來的莊嚴。

     你們一定記得《心經》講的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看,觀自在菩薩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他是在很深很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中,在很深很深的完美智慧中。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完美的智慧。觀自在菩薩用一種很深、很完美的智慧要幹嘛呢?照見五蘊皆空。他看到外在的形形色色,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無非都歸於空。這一點,跟《無常經》在這裡講的完全一致。《無常經》講的,就是說所有東西都是無常、都會變異,最後都歸於壞,所以,跟《般若心經》講的是一致的。

今天我們先暫時講到這邊,下一集再繼續為大家解說《無常經》。阿彌陀佛!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學員

 

請研讀大家辛苦做出的佛陀的啟示(4)

這裡開始一個新的主題

即無常經

 

編號:TG283-04佛陀的啟示(4)  大寂法師講

主題:

《佛說無常經》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屬;目觀生死隔,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諦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應善聽,能滅諸煩惱。

 

    今天想為大家講一部經,經名叫做《佛說無常經》。在民間,如果我們家屬有人往生,最常唸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再來,就是這部《無常經》了。

這一部《無常經》,一開始跟結束,都各有兩首大偈,至於經文,則是放在前後兩首大偈之間。開始時的第二首大偈,其間含有十首小偈,這是《無常經》的精華部份。當然,諸位可以整部經全部唸,也可以祇唸這十首小偈。基於時間的考量,我們今天祇能就這十首小偈來說明。對於這十首小偈,有的人喜歡用誦唸的方式,有的,則喜歡用唱誦的方式,不管是那一種,都非常感人,因為這部經直接敘述了人世間的無常現象。

    我們人,都會有生、老、病、死,都會走這麼一遭。奇怪的是,人們到了死亡的時候,其他在世的人,似乎很難接受亡者死去的這個事實。所以,《無常經》的開頭就讓我們瞭解「生命的無常現象」。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平常,就必須要瞭解到,每一剎那都在生滅;所有的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在每一剎那,都一直在生滅中。現在,開始為大家講解《無常經》的這十首偈,希望大家可以從中瞭解到生死的意義。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

這是第一首小偈的前兩句話。意思是什麼呢?凡是一個人,一旦有出生;凡是一個生物,他一旦生出來了;甚至,大地的任何一件事、一個現象,祇要它發生了,就必然會走向死亡;祇要有出生,就必然會走向死亡,所以,『生者皆歸死』。

在走向死亡的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面貌,一直在轉變,而且是剎那、剎那的轉變,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出生的時候,那是新生命最活潑的時候,可是,一旦出生之後,就必然會走向死亡。這中間的過程中,將會歷經童年、少年、青年,但是,到了青年,我們的容顏開始不再年輕,而是慢慢趨向衰老。

衰老的現象有很多,我們的臉皮,開始皺了;身體開始塌了、跨了;健康問題,開始亮紅燈了。我們的容顏、我們的面貌,就會開始衰老,這些,都是『容顏盡變衰』所蘊涵的意義。所以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容顏會變衰老,而且,疾病還會侵害我們。有很多的疾病,不論是大或小的疾病,都會侵害到我們的身心。有時候,是癌症這種大病;有時候,是感冒這種小病。不論是大病或小病,我們都無法靠自己的意志,讓自己不生病。我們想要健康,可是病還是來了,所以,強健的身軀,都將遭受病魔的侵擾,因此,我們無法不生病。這是『強力病所侵』的意義。

『無能免斯者』呢?沒有一個人可以免除生病的,所有的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生命。當生命要走向疾病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現代,有許多人講求養生,講求生機飲食,講求健康觀念,可是,無論怎麼講究,仍舊會走向死亡。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可以免於這種災難的,當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之後,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們在世的時候,就要好好修行,不要浪費時間,否則,光陰將如流水般,不斷、不斷地在流逝。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

這是第二首小偈。甚至連非常高大的山脈,在劫盡的時候,也都無法繼續存在。佛經講的這個「劫」,是一種時間的計數單位。「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一大劫有四個中劫,就是「成、住、壞、空」;每一個中劫,則有二十個小劫;每一小劫,又可分為減劫與增劫。增劫,是從十歲到八萬四千歲;減劫,則是從八萬四千歲到十歲。不論是增劫還是減劫,每一百年會增(減)一歲。前面所稱的住劫,是指這個地球堪住的階段。我們人類,現在是活在住劫之第九小劫中的減劫,目前為人壽七十歲。你活超過七十歲的話,可以偷笑了。

可是,地球也會壞,到最後,它也會進入壞劫與空劫。當地球面臨壞劫,甚至進入空劫的時候,即使是妙高山,也都無法繼續存在,一切的一切,都將敗壞散滅。

壞劫與空劫的情況,我們可能無法想像,那麼,不妨把時間拉到現在的住劫。現在的高山,日後可能因地震,而被夷為平地,或沉入海中;現在深不可測的大海,也可能日後因地殼變動而隆起,變成高山。這些現象,都是已然經過地質學的考證。因為在許多地理環境中,曾經發現:有的山,竟然存有貝殼與海底化石。因此,可以推論:這座高山,以前是在海底下的。

 

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你看那大海,它可能是深達幾千公尺,可是,在無常的摧迫下,當壞劫跟空劫來臨的時候,這麼深的大海,它那些水,都可能會乾枯掉。

試想,一場火災,會把地面上少許的水揮發掉;出大太陽的時候,這些海水,也會因熱而蒸發掉一部份;但是,當壞劫跟空劫來臨的時候,即使是大海現在裝的水,也都會因而乾枯,何況是我們人呢?你看,高山那麼的堅固,都會被摧毀了;大海含容無量無邊的海水,都會因而枯竭,何況是我們的血肉之軀呢?當然更無法倖免!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

這是第三首小偈。句中的大地,包含所有的高山,也包含所有的大海,這就是整個大地。日月呢?就是太陽跟月亮。儘管是大地與日月,當無常來到時,也都將化為烏有。這邊再一次提醒我們:我們這個血肉做的身體,是不可能抵擋無常的。

如果有一天,遇到家屬死亡,當我們為家屬誦唸《無常經》的時候,不僅僅是提醒亡者,也是在提醒誰呢?就是提醒在場的生者!讓在場的生者知道,我們要趁著年輕,趁著還有一口氣的時候,要多培福,要多修行,儘早求解脫,這樣,才不會浪費光陰、蹉跎歲月、虛擲這一生。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這個世間,不曾有過一件人事物,是可以免於無常的,所有的事物,都會被無常所吞食。這兩句,還是繼續前面我們所講的,大海、大地、高山,所有的這些自然現象,全部都會被毀滅。

 

上至非想處,下至轉輪王;

這是第四首小偈。如果你以為,只有地球,只有人類,會面臨無常的侵害,那就錯了。因為,即使是天,即使是最高層次的天,即非想非非想處天,也都無法倖免。

這些天,要如何去呢?在我們有生之年,如果禪定功夫到家,能夠修到四種無色界定,死了之後,就可以上生於無色界天;如果能夠修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定,死後,就可以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對外道來講,已經是最高的了;這種禪定,也是最高的禪定功夫。然而,即使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也無法倖免於無常的災難。

許多無色界天的天神,在祂壽命終了的時候,還會有五衰相現,這時,祂會驚嚇、疑惑:『我不是解脫了嗎?怎麼還會往下掉呢?怎麼還會掉到人世間?怎麼會掉到三惡道呢?』

這些天神,原本以為自己已經進入涅槃,已然解脫生死輪迴,不過,當五衰相現時,都會嚇一跳。因此,很多天神都會找佛陀,問個究竟。怎麼會這樣子?因為祂們還是眾生一個,當然會這樣啊!就連非想非非想處這種高層次的天界,也是無法倖免於無常的,其實,不僅是非想非非想處天,我們人間的轉輪聖王也是一樣。

    什麼是「轉輪聖王」?就是統領四天下的國王。一個國王如果可以管轄一小塊領土,他是一個小國國王;如果他可以統管一大塊領土,他是一個大國國王;如果他能夠征服四天下,統領四大部洲,那麼,他就是一個轉輪聖王。像這樣子的大國王,他的權力無邊,隨身都有自然化現的七寶,這七寶可以讓他要什麼就有什麼,儘管如此,難道他就可以免於無常的災難嗎?有可能嗎?《無常經》告訴我們,不可能!他也是不可能倖免於無常的災難。

 

七寶鎮隨身,千子常圍遶。

前面講過,轉輪聖王他有七寶,不管他走到哪裏,這七種寶物,都會跟隨著他。這七種寶物的內容是: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這些七寶,都是自然化現,世間所無。

其中的金輪寶,是比現在最高科技還厲害的神器,它是聲控的,出聲即可,不需動手操作。由於它有四神引導,因此,所到之處,各國悉皆臣服。主兵寶,是指擅長帶兵打仗的將帥。平時,他統領四兵;戰時,他可以用兵精準,調度神速。白象寶與紺馬寶,是轉輪聖王的交通工具,此二寶皆能飛行,半天之間,可以周行四海,就像現在的噴射飛機一樣。神珠寶呢?它潔亮無瑕,即使是黑夜,所到之處,悉皆光明如晝。至於居士寶,是指可以在大海中,隔空取寶的善男子。玉女寶呢?是指言語柔軟,舉動安詳,不失所宜,千般姣好的女子,將會自動來歸,作為妻子。轉輪聖王雖然擁有百般柔順、令人稱羨的妻子,也可以藉由居士寶,擁有任何一種寶物,但是,他志在解脫,並不貪求。

轉輪聖王除了七寶隨身之外,還有上千個王子。試想,一個國王,往往是後宮三千,這些三千後宮,也都會為轉輪聖王生兒養子,因此,一個轉輪聖王,他可能有上千位的小孩。你瞧,這麼多的親屬,跟隨在他旁邊,夠穩固了吧!這樣的親屬,這樣龐大的一個家庭成員,夠穩固了吧!不過,《無常經》也是告誡我們,就算他有七寶隨身,就算他有千子圍繞,還是抵不過無常的。當生命走到盡頭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啊!這些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也帶不去的。

 

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

這是第五首小偈。轉輪聖王的壽命終了時,他也是一點點時間都不得暫停,而是馬上死亡的。當他應該死的時候,他就得死,不可能向時間假借片刻,讓他喘口氣息。不可能!『如其壽命盡,須臾不暫停』,就是這個意思。

 

還漂死海中,隨緣受眾苦。

轉輪聖王他壽命終了的時候,七寶跟上千個孩子,他一樣也都帶不走。這個時候,他帶走的是什麼?唯有業隨身!而且,日後將再度漂流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這一點,跟我們一般人是一樣的。我們每個人死亡的時候,一樣要再回去生死輪迴的大海中繼續漂流。轉輪聖王呢?他雖然貴為國王,擁有這麼多的財產與權力,但是,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一樣是在生死的業海中漂流,隨緣受種種的痛苦。

不過,有一點是一般老百姓比轉輪聖王慶幸的地方,是什麼呢?老百姓的權力小,擁有的少,所能夠造的業往往遠不及轉輪聖王。反過來,轉輪聖王集權力於一身,可以做很多善事,但是,可以做的惡事也不少。比如說,他去征服其他國家的時候,自是會發動戰爭,這時,必然要動用許多老百姓,甚至犧牲他們的性命,這都是造業。轉輪聖王在死亡的時候,要不要隨業往生呢?要!他可以造很多善業,也可以造很多惡業,很兩極化的。在此奉勸諸位,你在世的時候,要多造善業,少造惡業。祇要是善業,儘管去造。然則,到底要造什麼善業呢?十善業!佛教講的十善業,就去造,好好去造這十善業。

 

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

這是第六首小偈。生死是一件循環不已的事,一直在重複著。轉輪聖王壽命盡時,會跑去投胎。投胎的時候,他也是跟凡夫一樣,重複著這件事情。這種重複的輪迴,《無常經》用汲井輪來譬喻。

什麼是汲井輪呢?古時候,要取水的時候,都是透過水井取水。當時的人很聰明,為了省力,會在水井上安置著架子,架上有滾輪、繩子與水桶;繩子的一端綁著水桶,另一端,則繫在滾輪上。取水時,會利用滾輪,將水桶放到井裏頭去舀水;舀了之後,再透過滾輪,將水桶拉上來。

你看汲井輪,在那邊重複繞、重複旋轉,對不對?我們生死輪迴這件事情,也像那個輪子,一直在重複、重複、又重複,從來沒有暫停過。那個繞,是在哪裏繞呢?就是在三界裏面繞。所以說,『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天的天神,自是在欲界裡;我們人類,也是在欲界裡;六道輪迴的下三道,即「地獄、餓道、畜生」,也都是在欲界。如果是比較高層次的天,像色界、無色界,這些全部是天神。當我們死亡的時候,就是到三界裏面輪迴,一直待在三界裏面,上演生死輪迴的戲碼。除非你修行,透過修行,生起厭離心;除非你發出離心,透過聞思修,修行戒定慧,這樣子修行成就之後,你才可以超越三界。

 

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

大家看過蠶寶寶嗎?你看那蠶寶寶,一開始會吃很多葉子,吃到後來,時間到了,牠就要吐絲。吐到後來呢?是不是就變成一粒繭,把自己包在裏面。我給大家猜一句成語,蠶寶寶吐絲的成語,是什麼?請大家猜一下!

    我們人類,生生世世在這種輪迴裏頭,一直在忙著做很多事情,一直在造業。不論你造善業或造惡業,都一樣,做了這些事情要幹嘛?作繭自縛!是不是跟蠶寶寶差不多呢?

我們且捫心自問:我們做的事情,有沒有朝向解脫、邁向解脫?心裏的束縛、心裏的壓力,有沒有越來越少?還是越來越有壓力、越來越忙、煩惱越來越熾盛?五蘊熾盛、生老病死苦,已經夠苦了,現在你還要再加上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僧會苦。五蘊熾盛與生老病死苦,是必備的,是不可免的。可是,後面這三個,它是可以免掉的,但是,許多人剛好相反,他造了很多業之後,後面這三個苦,變成追加上來的。這些追加的東西,其實是可以不要的,根本可以不用發生在你身上的,可是它卻發生了。這個叫作什麼?叫作繭自縛!然則,怎麼樣才可以脫離這種作繭自縛的窘境呢?透過修行。

    佛法裏頭,有講一種觀念,這觀念是什麼?法次法向!什麼是「法次法向」?「厭、離欲、滅盡、向於捨」,這叫做法次法向。它是一種檢定修行次第與方向是否正確的測量儀,檢查你的修行次第與方向,是否朝向涅槃、解脫。所以,你們要不斷檢測自己,你在修行道上,有沒有保持對於五欲的厭?你在修行道上,有沒有漸漸離欲?你的煩惱,有沒有漸漸滅盡?最後,你的心有沒有放捨,有沒有捨?有的話,你是朝向涅槃;沒有的話,你是朝向生死輪迴。很簡單吧,希望大家儘量用法次法向來檢測自己的修行。

有時候,有的人會用「三法印」,即「無常、苦、無我」來檢測,可是,《大般涅槃經》講,佛性是常、樂、我、淨,如果你用無常、苦、無我來檢測常樂我淨之佛性,那麼,《大般涅槃經》就不對了,就有問題了,所以,不一定能用三法印來檢測佛法。不過,此時仍得以法次法向來檢測。為什麼?即使《大般涅槃經》講佛性是常樂我淨,它還是希望眾生對於五欲要厭、離欲、滅盡、向於捨。希望大家透過法次法向,修正自己的修行道路。

好,剛剛提過蠶寶寶吐絲,讓大家猜一句成語,叫什麼呢?聰明的人應該已經在前文中看到了,即「作繭自縛」。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學員

 

請繼續讀大家辛苦做出的佛陀的啟示(3)

 

編號:TG283-03大寂法師--佛陀的啟示(3)

 

主題:破情執

 

    今天,我為大家講一個有關禪師破生死關的故事。什麼是「破生死關」?破生死關,又叫作「破牢關」或「破情欲關」。

一個修行者,就算是修了很久的一段時間,那種內在的貪欲,還是最難斷的,尤其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這種情。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情』,根本就不會隨業入娑婆。反過來說,我們今生之所以會落入娑婆世界,就是因為有『情』。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老和尚有一次帶領了四十位禪師,在禪堂裏面禪修。經過了三個月,這四十位禪師,已經到了一個破生死關的階段。老和尚為了要幫助這四十位禪師能破生死關,想著:『怎麼樣幫助他們呢?怎麼樣讓他們更上一層樓呢?』

就在老和尚思惟之際,禪堂大門的外面,傳來一陣吵鬧聲,有人在那邊吵吵嚷嚷。會神一聽,原來是一位女子,正在跟守門的禪師,口吐劍光,互相對罵。女子直嚷著說,想要進來,但是,守門的人卻阻攔說:「不行!禪師們在裏面閉關,不可進去」。就在這言語相互激盪的過程中,這個女子她執意硬闖,忽然間,禪門被打開了,走進來的,竟是一位阿娜多姿的妙齡女子。

這時候,四十位禪師的目光,全部都投注過去,看著那位妙齡女子。只見這位女子,有著一張瓜子臉,眉目清秀,容貌莊嚴,長髮披肩,隨著步履,長髮同步飄逸。就在眾多目光投注的這一瞬間,所有的禪師們,都被吸引住了。這個時候,老和尚就用低沉的聲音詢問道:「請問這位女施主,妳來到這邊做什麼呢?我們正在禪修,妳闖進來做什麼呢?」

這位妙齡女子回說:「我來到這邊,只是一番的好意。我帶了四十雙鞋過來,要供養給這些禪師們,我只是要布施供養而已。」和尚答應了:「好!妳既然好意布施,就讓妳布施吧!」這位妙齡女子又說了:「師父!我有個條件,請老和尚務必答應。我要親自為這四十位禪師穿上僧鞋。」

此語一出,還得了!說時遲,那時快,這四十位禪師的心跳,瞬間加速到一千,衝擊力道,宛如巨浪撞擊海岸,個個心呯呯地響,久久不能停止。為什麼呢?原來,他們當下都失去了正念,增長了原已枯黃的貪婪,個自在編織著同一齣戲碼:『這位妙齡女子如此莊嚴,如果可以跟她共度一宿,此生足矣!』齷齪!出了家,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真是有失僧儀。想到這,祇好深深吸一口氣,故作鎮定,雖是人天交戰,心神恍惚,也祇能偷偷的想在心理,不敢說出口。

結果呢?老和尚居然也答應,讓這位女子為四十位禪師一一穿上僧鞋。因此,她就拿了鞋子,逐一為四十位禪師,一個一個全部都穿上了。穿完之後,這女子心願已足,正想離開之際,老和尚把她給叫住了,並且叫守門的人,把門關上,上好門栓。

這位女子見狀,心想:『不妙!莫非上了賊船?我今出不得此門,怎麼辦?』為了壯膽,因而大聲喊着:「我要回家了!你把門關上,做什麼呢?」老和尚告訴她:「這四十位禪師,今天在這裡修行,妳闖進門來,破壞了諸位禪師的寂靜。眼前祇有兩條路,供妳選擇。第一條,妳要立誓,在往後的生生世世中,每一世都必須跟一位禪師結為夫妻,以了妳今日牽動他們的情緣;第二條路,妳當場上吊自殺,以斷此情緣。」

這兩條路,都是極為不好的路。這妙齡女子,根本都不想選,可是,卻逼得她不得不選。諸位!你們且猜一猜,她最後會選擇哪一條路呢?她選的竟是第二條路,當場上吊自殺。不曉得各位猜對了嗎?因此,老和尚就叫人,拿了一條繩子進來,穿過屋樑,讓它如楊柳般垂了下來。隨後,這位女子也搬了一張椅子,墊著腳,踩了上去。就這樣,她上吊自殺,當場身亡了。

說也奇怪,她身亡之後,也沒有人來尋找,也沒有人去處理這女屍,就任憑她吊在那裏。一天過去了,兩天也過去了,第三天又來臨了,這一具女屍還是吊在那裏,不過,已經開始發臭,屋裏面已然瀰漫著屍體的臭味。這時,禪師們漸漸受不了了,心裏在想:『哎呀!怎麼不趕快把這個屍體抬出去,還讓她吊在這邊做什麼?』老和尚不理會大家心裏的想法,祇是任憑時間一天、一天的消逝。

就這樣,第四天、第五天、一個禮拜又過去了,這個屍體開始膨脹,五官逐漸模糊,如充氣漲大的氣球。接著,全身瘀青泛黑、長蟲生蛆、潰爛敗壞,其慘狀,實在是難以言喻。這些蟲呢,卻吃得津津有味,越來越肥,不僅在這個屍肉與衣服之間,竄來竄去,而且有的還肥得抓不牢,掉了滿地。由於屍肉已被吃掉一大半,祇剩骨架,因此,衣服開始逐漸往下滑落。忽然間,一陣風吹來,竟然將這個女屍的衣服給吹下了。這時,裸露出來的會是什麼呢?祇是一具不堪入目的、腐爛的、許多蟲在那邊啃著、吃著的屍體而已!

所有禪師看到這個場景,都不自覺噁心,忍不住作嘔吐狀。此時,老和尚才開口說:「你們所認為的漂亮女子,現在跑到哪裏去了?還有什麼漂亮女子嗎?虧你們還想要跟她共度一宿!」此景此刻,四十位禪師不得不頓悟了,原來所謂的漂亮,所謂的美,看來不過爾爾,都抵不過無常的摧殘。

    老和尚心裏想:『大家既然都已有所領悟,也該收手了!』因此,他下了法座,淡然地囑咐禪師們說:「把這個屍體處理好!」說完,逕自走出禪門,回他的寮房去了。

大家開始著手處理這具屍體,先把她從繩上移下來,正準備要把她抬出去埋的時候,大眾不自覺地晃晃頭、揉揉眼睛,定睛一看,這哪是什麼女屍,根本就是大殿裏的那一尊觀音菩薩像嘛!大家正納悶著:『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因而趕緊跑去老和尚的寮房,向老和尚稟報這件事情。祇是誰料想得到,老和尚端坐在寮房的法座上,早已圓寂坐化了。

    從這個故事,大家有沒有對於色法,有更深入的認識呢?前面所稱的色法,是指物質現象,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女色。現今的社會,物質相當豐沛,人們對於物質現象,不斷地產生貪欲,例如對於女色,有太多的追求;對於車子、房子、飾品、衣服、美食,有太多的貪喜;甚至,有的人,還會將它轉化為一種癖好。

不論你是追求、貪喜或癖好,大家都要從這個故事去體會,首先,不妨先去取得一個對比,也就是反面思考,那麼,你就會明白:原來再怎麼美的東西,都是敵不過時間的,因為時間會使它醜陋。接著,你要思惟:你確定你所喜歡的東西,真的是這麼真實嗎?經過一些時間之後,它不會改變嗎?對於目前你所喜歡的事物,我希望,大家先不要下定論,更不要以為非它不可,非擁有它、佔有它不可。千萬不要這麼做,何妨等它個五年、十年,再來下定論也不遲。那個時候,如果你有一個全然不同的見解,那就表示:你的智慧已經萌生了。

    此外,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從這個故事,獲得另一個啟發:在平常,要培養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進而使信心生長增廣。若能如此,肯定對大家是有幫助的。於此,且再舉佛陀時代的另一則故事,讓大家聽聽。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有一個婆羅門女,叫做婆四吒。婆四吒她是一個非常信仰佛、法、 僧三寶的一個婆羅門女,可是,她丈夫信仰的是外道,沒有信仰佛法,因此,對於自己的妻子信仰佛教,非常不滿。為什麼呢?因為丈夫本身,就是婆羅門階級,他自己是宗教師。他想:『你是我的妻子,沒有好好信仰我的宗教,竟然去信仰佛教,這像話嗎?這算什麼?妳把我當什麼了?我是妳的丈夫,妳居然這般不顧我的面子!』這個婆四吒婆羅門女,看到她的丈夫,對佛、法、僧這麼沒有淨信,心中不免難過,不過,他仍試著想去幫助他。

她的丈夫看她信仰得這麼虔誠,就跟她說:「妳是著魔,還是見鬼?妳是被鬼附身嗎?怎麼信仰佛教,信成這個樣子呢?」她祇好選擇適當的時機,對她先生開始陳述佛教的看法、理由與優勝處。婆羅門聽完,仍然很不服氣的說:「妳覺得妳的大師很好,好!我就去挑戰他,看他能不能夠辯贏我。」婆羅門女告訴她丈夫說:「不太可能!所有的梵天、魔、婆羅門,沒有一個可以與佛陀共辯論而勝過於他。」她的丈夫當然不相信,就告訴她:「好,妳告訴我,他在哪裏,我去找他辯論。」婆羅門女祇好告訴他,他也真的去找佛陀了。找到佛陀之後,他就問佛陀底下的問題。

    他說:「請問世尊,要把什麼殺掉,才可以安穩地睡覺?請問世尊,要殺掉什麼,才會讓心無憂無慮?請問世尊,要殺掉什麼,才是你所稱讚的?」這是婆羅門他問的問題。

    佛陀回答他:「我們每一個人,要把自己內心中的瞋恨殺掉,才可以安穩地睡覺。」諸位,請注意囉!你們之中,有很多人是睡不著覺的,是失眠的,要吃安眠藥的。因為每天睡不好,長期失眠,精神不是很好,因此,白天常常精神恍惚。這時候怎麼辦呢?請大家記得佛陀的教誨!你有沒有把瞋恨殺掉了呢?在過往的生活中,你是不是有一些不好的記憶?這些記憶讓你憂慮,甚至讓你瞋恨,因此,每到晚上,它會盤據你的心念,讓你睡不著。這是一個大重點!請各位反省一下:你是不是有討厭的人,或瞋恨的事情?你一定要把這些記憶給槓掉、刪除,否則,你永遠要靠安眠藥。請大家記得:一定要把過去的這些記憶,通通抹除掉。

    接下來,佛陀又說了:「能夠把瞋恚殺掉的人,他的心就無憂無慮了。瞋恨,是眾毒的根本,是毒種子,這個毒種子,會妨礙好種子。如果你可以把眾毒的根本,就是這瞋恨心給殺掉,那麼,好種子就可以繼續發芽、生長。如果你可以把這些毒種子殺掉,賢人會稱許你,聖人會讚嘆你;如果你可以把這個瞋恨心給去除,心就沒有憂慮了。」這是佛陀,當場給婆羅門的開示。

    這個時候,婆羅門心開意解,讚嘆此法從所未聞!他本來是怒火熊熊,希望藉由這場辯論,要把佛陀給降伏下來。沒有想到,反而被佛陀降伏了,而且是被降伏得心甘情願、心服口服。說來,這個婆羅門也是挺有善根的。試想,有的人辯輸了,還會不認輸,還會嘴硬,最後是心不甘、情不願,懷著瞋恨心離開。然而,這位婆羅門就不一樣了,聽了佛陀的解釋之後,他法喜充滿,滿心歡喜地接受了。他回到家,告訴自己的妻子說:「我要出家了!佛陀所說的法,真是太好了!我要出家了!請妳趕快幫我準備白布,我要穿著白色的衣服,去佛陀那邊,落髮出家,請幫我準備吧!」妻子聽到了,就幫他準備了一塊白布,讓他披著去見佛陀。

    從這個故事,我們再度看到一件事情:就是大家要懂得去除內心的貪、瞋、癡,尤其是瞋恨。

這一經主講的,是「瞋恨」。你一定要把瞋恨心去除,才能睡好覺。我們發現,有些人,活得越久,所結的恩怨越多。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場合,也結了很多恩怨,而且這些恩怨還越積越多。此時,你就要小心了。如果你此時還不懂得用修行來消化它,當它達到一個飽合狀態的時候,它可能會轉變成毒素,來侵害你的身體。在這個人世中,有些東西,如果你沒有去消化掉,而是一直忍耐、忍耐,就會形成一股壓力;這種壓力,會束縛心,進而轉化成毒素,累積在體內;當毒素一直累積,就有可能會造成病變。然後呢?有的地方,就開始長腫瘤;有的地方,就開始有癌症。

    我在此期勉大家,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心,有沒有處於一種寂靜、平靜的狀態?如果你是處於寂靜、平靜的狀態,這種身心是什麼樣子的呢?是Relax、是放鬆的狀態。放鬆的狀態,是病毒最懼怕的環境;反之,壓力呢?病毒最喜歡來。最後,我再次期勉大家:要放鬆!不要有壓力!如果有壓力,用修行來克服它。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學員

 

請繼續研讀大家辛苦做出的佛陀的啟示

 

編號:TG283-02大寂法師-佛陀的啟示(2)

 

有關「色、受、想、行、識」皆是無常的道理,且為大家再講一個例子,好讓大家能夠對於世間生起厭離心。

我們都知道,這個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親屬、有家眷的。既然有家眷、有親屬,我們就會有很多的愛在他們身上。可是,你們也都知道,親屬與親戚,不可能永遠都聚在一起。有時候,是因為小孩子長大了,去其他地方工作;或是因為結婚、生小孩,而沒有跟自己住在一起;或是老了的時候,撒手西歸,不得不離開小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聚在一起的狀態,根本沒辦法永遠保持。取而代之的是,這種聚合的狀況,一直在變,一直在變。

如果我們對於家屬,有非常多的「貪愛」;如果我們平常沒有訓練自己,去「觀察」世間「生滅無常」的現象,深刻融入那個「生滅」即是「生死」的情境,我再講一次,「生滅即是生死」,那麼,有一天,當要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這種「貪愛」,就會展現出它的威力。什麼威力呢?我們會傷心難過、肝寸斷、傷心欲絕,還會哭得死去活來。

    有一個居士,他平常就會觀察無常、觀察生滅,感覺也還好,沒什麼,覺得很稀鬆平常。有一天,他的爸爸死了。雖然他平常已經有修行,但是,在爸爸死的時候,結果照樣傷心欲絕。他在那個時候,才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生滅根本就是生死。所以,生滅不只是生滅而已,生滅其實就是生死,因為生死就是生滅的深化。

    當然,我也希望,你們平常對於家屬,要有愛心,但是,也要試著能夠漸漸開發出一種「超越的心」,能夠超越對家屬的一切眷愛,否則,生死別離的時候,是痛苦萬分的。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婆羅門女,叫做婆四吒。她有七個小孩,其中六個,竟然在一段期間內,相繼死亡,讓她傷心欲絕。想想看,一個媽媽連續死了六個小孩,這是多麼悲慘的境遇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有很多是不生的,有的祇生一個的,哪有六個小孩可以死?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時代,這個婆羅門女,她相繼死了六個小孩,讓她傷心欲絕,最後是崩潰、發瘋了。她披頭散髮,沒穿衣服,全身裸露,步履蹣跚地走在大街小巷,不知何去何從。

    她走呀走的,不知不覺來到了佛陀的地方,就這樣,她遇到了佛陀。她看到佛陀端身而坐,身色巍巍如金,身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婆羅門女因為看到佛陀的威儀,忽然間生起了恭敬心,頓時攝意,因而瘋心稍解。此時,才生起慚愧心,深覺不好意思,怎麼全身都沒穿呢?佛陀看到之後,就叫阿難,趕緊拿他自己的七衣,給這個婆羅門女穿。

諸位可能會好奇,「七衣」是什麼?出家人有三件衣服,這三件衣服,分別是五衣、七衣和九衣。這三件衣服,合稱叫做三衣。

五衣呢?就是出家人穿的這一塊袈裟,這一塊偏袒右肩的袈裟。它是由五條布縫起來的;寬度,大約是雙手展開來的長度;高度,大概是一個人的身高那麼高。平時,是裹起來穿著的。五衣就是這樣子。

    至於七衣,就是由七條布所縫起來的,總寬度與高度,和五衣是一致的。由此可知,七衣其每一塊布的間隔,較五衣為小。九衣也是和七衣相同,祇是間隔較七衣更小而已。

以上所說,是有關五衣、七衣跟九衣的縫製方式,相信你們已經知道五衣、七衣、九衣是什麼了。至於三衣的穿著時機,稍予簡述一下:九衣,是出家人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所穿的,例如大型法會;出家人在早晚課的時候,或是在普通的法會,通常會穿七衣;至於五衣,則比較少穿,因為五衣是工作衣,或者是內衣,一般祇有在自己的寮房才穿。

    再接續前面婆四吒婆羅門女的例子。佛陀請阿難拿他的七衣,去覆蓋在這個婆羅門女身上,佛陀就開始為婆羅門女說法,為她開示如何生起厭離心的法,讓她對世間的種種,能夠看破、放下。經過佛陀的示教、利喜之後,婆羅門女心開意解,非常法喜的回到家裏。

    回到家裏之後,她就如過去一樣,過著平常的日子。她也真夠厄運的,在她過了一陣平常無事的日子之後,她的第七個兒子,竟又死了。這還得了,連最後唯一的孩子都死了,這真是一件令人傷心欲絕的事。可是,這一次,她沒有哭了,沒有傷心難過,反而呈現出很鎮定的樣子。她的丈夫非常驚訝,就問她:「到底發生什麼事了,為什麼這一次妳沒有哭,沒有傷心難過?為什麼妳可以保持如如不動?」婆羅門女就告訴他:「上一次,死掉六個兒子的時候,我傷心欲絕,但是,我後來遇到了佛陀。佛陀告訴我許多的佛法,讓我能夠解開心結,所以,我現在已經可以看破、放下,不會再有這些貪念了。有,固然是很好;沒有,也不會傷心欲絕。」

    丈夫非常驚訝,就問他的老婆:「妳是在哪邊遇到這位大師的,告訴我,他在哪裏?我要去見他。」婆羅門女就告訴他佛陀在哪裏,可以在哪裏找到他。哇!丈夫很高興,就請他家裏的馬伕,駕著馬車帶他去了。去到佛陀那邊,看到了佛陀,他也是很高興,在那個時候,他問了佛陀幾個問題。

    他問佛陀:「世尊!你是怎麼樣離開這些憂愁痛苦的?請佛陀告訴我。」佛陀告訴他:「觀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你祇要觀察這三法印,即無常、苦、無我,你就可以漸漸地對一切法,產生厭離心,不會再對這中間的任何元素產生苦了。」

    「無常」、「苦」、「無我」這三個法目,它是一環扣一環的。為什麼無常是苦?因為無常是指事物一直在變,你沒辦法叫它不要變,任何人也沒辦法叫它不要變。比如說,前一陣子有新聞報導,說野柳的女王頭,因為受到風化作用,頸部快要斷掉了。請問:你可以阻止女王頭不要風化嗎?不可以,沒有人阻止得了!不管你是誰,都阻止不了女王頭的頸部漸漸被風化掉,因此,它必然要面臨斷頸的命運。世間有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道理,你阻止不了的,你沒辦法阻止它的壞滅。

    無常故苦,為什麼無常就是苦呢?也許你會說:不苦啊!我覺得人生很快樂。如果是這樣,那我想請教諸位:你如果覺得人生很快樂,那你為什麼要從坐著,改成站著?如果坐著很快樂,那就不需要站啊!就是沒辦法一直坐著,所以,才要站起來;就是因為沒辦法一直站著,所以,才需要開始跑步;就是因為沒辦法成天待在家裏,所以,才一定要出外去走一走。這種想做一些改變的事實,就是苦。

    如果你認為在一個狀態下,可以一直保持樂,那麼,就不需要改變現有狀態,祇要一直依照原來的狀態,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就好了,幹嘛要改變呢?其實,我們都是以換姿勢,以改變狀態,來解決我們的苦。這種改變,就表示說我們有苦,只是我們不自知那是苦而已,所以,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為什麼苦就是無我呢?生病是苦吧?當然是!請問:你有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不生病,讓自己永遠健健康康,不病、不老、不死?你能控制嗎?世界上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控制嗎?現在的電視頻道Discovery,很盛行報導一些新鮮事,也記錄各處奇奇怪怪的人,但是,我們還看不見一個真正不死的人。截至目前為止,我們有聽過仙人,聽過有人成仙,不過,這只是耳聞而已,實際上,凡是人,都必將會死、必將會老。所以,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身心,這就是「無我」,因為沒有一個自我在那邊控制著。

    不只是自己的身心,就連你的工作場合,你在面對人的問題,你在面對人際間的關係,在面對工作情況,你可以靠自己去掌控一切嗎?完全不行。這是一個大社會,是由很多的因素和合而成的,裏頭有很多的環節,不是我們一個人就可以主導的。

身心,不是你可以控制的,它是會生老病死的。你來出生,你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出生嗎?如果有的話,怎麼有的人會出生在貧窮的地方,有的人卻會生在富有地方?誰喜歡貧窮?沒有一個人喜歡貧窮。可是,有的人生下來,就是貧窮;有的人生下來,就耳聾、就瞎眼了;有的人生下來,就是小兒麻痺。有誰要這樣子呢?沒有人要這樣子,可是,還是發生了。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無我」。你根本沒辦法控制自己,這就是「無我」。

    無常、苦、無我的道理,就是這個樣子。佛陀跟這個婆四吒婆羅門女的丈夫講了這些道理之後,她的丈夫也聽得非常法喜,就命令馬夫說:「你回去吧!回去告訴我的妻子,我要出家了,我要跟隨佛陀出家。」馬夫就回去告訴他的妻子說:「妳先生要出家了!」婆羅門女聽了之後,非常的高興,她說:「太好了!我的丈夫要出家了,謝謝你告訴我這個訊息。來!我賞你千金,你拿去吧!」

  這一位馬夫告訴婆羅門女說:「千金我不要,我拿千金幹嘛!還給妳!因為我也要出家去了,我還拿這個人家不要的東西做什麼!人家覺得礙手礙腳的東西,我還會拿起來用?不要!我要出家去了,再見!」哇!婆羅門女聽到之後,非常的高興,連這個馬夫也想出家。她就跟馬夫說:「太好了!你去了之後,隨後,我也要去出家了。」果然,馬夫出家之後,婆羅門女帶了一個孫女,也一起去佛陀那邊出家了。

    從這一經裏面,大家可以看到一個重點:對於親人的生離死別,怎麼樣可以讓我們不產生煩惱、不產生憂悲惱苦,甚至從中解脫出來?就是要看破生死!要想看破生死,你就要從觀察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無我著手。然而,這個世間,有那麼多的欲望,這些欲望,不是靠我們自己小小的意志力可以克服的,怎麼辦呢?

    佛陀教了一個方法,就是要好好地守護我們的身、口、意。我們的身體、嘴巴跟意念,一直都在造業,因此,你平常就要守護它,不要讓它亂造業。如果你讓它亂造業,只是不斷地累積惡業而已。舊業還未消,新業又再造,那會怎麼樣呢?生死輪迴不已!祇要你一直造新業,就會一直輪迴。所以,重要的是,要怎麼樣才不會造新業?要守護身口意!這是最簡單的方法。

    有一次,波斯匿王告訴佛陀說:「我有這樣子的想法,不曉得對不對,請佛陀聽聽看!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想說,我要好好地守護自己的身體,守護自己的嘴巴,守護自己的意念。如果我好好守護,這叫做很懂得保護自己。如果我沒有好好守護自己的身口意,叫做不懂得保護自己。請問佛陀,我這樣子的說法,對還是不對?」佛陀印可他說:「對!這麼做就對了。你要好好地保護自己的身口意,這樣做就對了。」

保護自己的身口意,是從某一個面向來切入的,如果從另一個面向來切入,就是守護六根。這個在南傳的《清淨道論》裏面講得很清楚,這叫什麼呢?叫「根律儀」。

    有關「根律儀」,佛陀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說:「有一次,野狼遠遠看到有一隻烏龜在河邊的沙洲上,這一隻野狼,很想要吃掉牠,就跑來沙洲這邊,準備要把烏龜吃掉。這個時候,烏龜看到野狼逼近了,哇!烏龜趕緊把牠的頭、四隻腳、尾巴,都收進烏龜殼裏面,以避免被吃掉。野狼當然不肯放過牠,就繼續守候在旁邊,要等烏龜的頭、四肢和尾巴伸出來。這時,烏龜很小心的守護著牠的頭、四肢和尾巴,不伸出來就是不伸出來。就這樣,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野狼一直等不到牠要的,因而非常瞋恨,最後,只好懷著瞋恨心走掉了。」

佛陀用這一個譬喻,在說明什麼呢?咱們修行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懂得像烏龜一樣,時時刻刻將六根往內收攝,不要讓六根向外馳散。當你不斷地讓六根向外馳散,小心!佛陀說,魔王波旬就會把你吃掉了。其實,那隻野狼就是譬喻魔王波旬,魔王波旬最喜歡你在五欲裏面打轉,最喜歡你繼續在五種欲望裏面打滾。如果你一直在五欲裏面打滾,魔王波旬最高興,因為你就是祂的魔子、魔孫。反之,如果你懂得守護六根,魔王波旬咬不到你,任何鬼神也無從侵入。總而言之,祇要將你的六根向內收攝,將六根門收攝於內,這個時候,任何人都拿你沒辦法。這就是守護六根,就是守護身口意的方式。

    希望大家都能夠依此來守護六根,也要依剛剛講的婆四吒婆羅門女的例子,好好來觀察「無常」、「苦」、「無我」。祇要你依此好好修習,必定可以離苦得樂的。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