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獻佛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的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的來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們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于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惟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的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感謝說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博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說:“熱鬧場中作道場”,寧靜,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那裏不可寧靜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持,禪者重視“當下”,何必明天呢?“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即此之謂也。 

 (出處:南海海上觀音網)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智與心性

      心智不是指人的一般的聰明,是指心靈的智慧,但這個“心智”究竟是個什麽東西呢?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什麽是“心”,什麽叫“智”。不管在道家還是佛家,這個“心”呢,它是包括了人的思想意識的三個層次和人的大腦的思維能力的。低層、後天的,叫“心識”;中層、半先天的叫“心神”;先天的叫“心性”。要知道人的大腦的潛力大極了,我們一生用的大腦能量尤其是右腦,連百分之十的能量都不到,另外百分之九十也許到死也都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給浪費了。那麽人的大腦的那部分能量能開發出來的呢?是完全能開發出來,如果開發出來就能使人獲得一種“大智慧”,是一種一般聰明都無法比擬的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佛經講的“般若”,當時唐三藏怕人誤解爲一般的智慧,所以在翻譯的時候用了“梵音”,讀做“若”。但這種大智慧究竟是什麽呢?是“無知,無所不知”,是“無爲,無所不爲”。

     所以我們說的這個“智”,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次就是人的思想、意識,這叫做“心意”,也叫第六意識,也就是我們普通人說的這個人的聰明智慧;那麽第二層是指人的潛意識、靈感,這在佛家叫做“心田、心地”,道家叫“心神”、“神知”,它在內表現爲靈感,在外表現爲人的“神志”;最後一個最高層次是人的“心性”,又叫“自性”或“本性”,也叫“佛心”,也叫“本性認識”。所以我們說的心智是有層次的,是“大智慧”的“智”,是指開發我們的“心性”、“心智”的智。

     “心性”也就是人的第八識,也叫“深層潛意識”,第八識在民間也叫業庫。什麽叫業庫?就是人一生做的不會忘記的事都記憶在第八識這個類似軟件盒子裏,一般經過一段時間,如有轉世成爲一個新生的兒童後,就是這個兒童的天性、本性,歐洲人翻譯爲“倉庫意識”。傻孩子舟舟,爲什麽能指揮樂隊?殘疾人霍金,爲什麽可以研究“玄學”,這一世界上最尖端的學科呢?依*的就是第八識——“心性”。

     平時,人總愛胡思亂想,無時不在消耗我們的腦電能,消耗我們的精力,因爲它和我們的“心性”是相連的,要想返老還童,要想開發心智,獲得大智慧,就得讓我們的後天意識靠邊站。釋迦牟尼給他的弟子講了49年經,臨末了的時候,他對他的弟子說“我什麽也沒給你們講”。有的人懂了,有的人沒懂,他回來的時候阿難問他“老師,你能不能把你49講的用一句話告訴我們,你說的是什麽?”釋迦牟尼說:“你49年都不能理解,好吧!我就用一句話告訴你,我都講了什麽,我講的是:去妄念、空。什麽叫“去妄念、空”,就是要拴住“心猿意馬”,只有不胡思亂想,才能進入一個“空”的境界。

    修煉,就是一句話:萬念俱空。但怎麽去做呀?我們一天到晚得用眼,一天到晚得用耳,一天到晚得用嘴吃東西,這就是因爲不斷消耗我們的腦力、精力而漸漸使我們衰老的原因,我們究竟應該採用什麽方法去“去妄念、空”呢,舉個例子:我們的燈老是開著會浪費,可是一開一關就更費電。所以我們要採取的方法就是:把萬念先化成一念,再化成無念。觀世音是怎麽得道的?他和他的弟弟大勢至被奸臣所陷害,流放在斯里蘭卡外海的普陀洛加島,這就是我們浙江被命名爲普陀山的原因,他受盡一切苦難,最後被一個叫做法藏的一個小邦的國王,叫做阿彌陀佛的搭救,並教授他們在島上修煉,修煉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用耳聽海潮,漸漸進入到心底,然後轉入心潮澎湃,最終達到忘掉的境界,這種方法就叫做用耳根反聽,也被稱爲用一根來達到解除六根。譬如說和尚念經,一天念七萬八千遍的阿彌陀佛,他爲什麽要念經呢?其實就是用舌根的方法達到由一念爲無念,進入終極狀態,這個時候他是沒有想的,都是自然流露。馬連良有個外孫女,她拉二胡很有名,她拉起這個二胡來,這個琴和人就融爲一體了,進入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一個江蘇句容的縣長問我“什麽叫半無爲半有爲的狀態”,我問他,你最喜歡的是什麽,他說是喜歡書法,我說你什麽時候寫字感覺最好,他說往往醉酒回來鋪著紙我就這麽一畫,等天明醒來一看,往往會驚訝這是誰寫的,怎麽這樣精彩,他是在這“半無意識狀態”下發揮的。歐洲有個有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叫榮格,他說他研究“無意識心理學”十三年了,沒有敢發表,因爲沒有根據,後來他的朋友衛禮賢從北京帶給他一本呂洞賓寫的叫“太乙金華宗旨”的書,他看了這個書以後非常驚訝,他說在中國的教士們、道士們,他們幾百年前、幾千年前就已懂得了“無意識心理學”。後來,他的文章敢發表了,因爲有了堅實的基礎。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境緣之正觀

                    持教上師撰

外面的境緣常常會令我們感到不如意,也會讓我們生起煩惱心,此時一定要想開,要告訴自己這是我命中的業障,自己應當去承受,正如經上所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自己過去所作不善的因,我們應當懂得自作得自受的道理,不要怨天尤人,果能如此想並以感恩的心,以真實懺悔的心去接受這個事實,那麼你所經歷的逆境及惡緣,一定能很快的就能過去,受報果能以歡喜心去接受,那麼受報到此生為止!可是你如果對此境緣,生起了分別、執著與妄想之心,對障礙你的人產生了怨恨,對逆境產生了不滿而怨天尤人,你的苦就永遠受不完,因為你還在與人結冤仇,就是仍舊在造六道輪迴的惡業,須知冤冤相報何時了,再搞下去,就是生生世世的糾纏,想到這就令人寒毛豎立!咳~多可怕呀!如果他人以怨報德或惡意傷害、中傷毀謗我們,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教導我們要做還債想,就當作是我們上輩子欠人家的,其實事實也正是如此,今生有機會還他債要趕快還!這不但是件好事,更是件喜事,他們是在消我們的業障啊!感恩他都來不及了,那還能生怨恨心來徒增自己的煩惱呢?

 

佛在《華嚴經》裡告訴我們:凡夫只有我一人,一切眾生,善人惡人,順境逆境,皆是來成就我的佛菩薩!佛又在經上說:諸佛菩薩為度眾生,應以何身而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果真能生起一切眾生皆是諸佛菩薩的示現,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想,我們就能生起真正的平等恭敬心!

 

真正懂得斷煩惱的人,對於一切的人事物常存感恩的心,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境界現前,煩惱要如何去斷,如何斷得了,在生活中要先斷嗔恚,再斷貪愛!為什麼要先斷嗔恨心呢?佛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開!又說:一把無明火,火燒功德林!任何力量都不能毀了你的功德,功德是自己毀壞的。你的心被境界所轉,過失在於你自己,要怪誰呢?所以決不能夠怨天尤人!真修道人,不怕考驗,修行就是歷事練心,境界來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功夫到了那裡!境界來的時候也正好是作為自我功夫檢視的機會!直到你的心能不被外境所轉,還能夠在境界中做主,那麼你的忍辱波羅密就成就了!

 

所以不論修學什麼樣的法門,尤以準提行者們,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常見有些人只看到了咒的殊勝功德,想的只是希望透過持咒來達到他的所求,但是基本的知見卻都不清不楚,當逆境違緣來的時候,很快的他就被打倒了,心也很容易就生了退轉,心理自己想著:我是這麼樣的精進與發心,持咒這麼多年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咳~不修也罷!你若真是如此的想,前功盡棄矣啊!此時應當把持準提咒時的清淨心與定力提起來,泰然的面對一切,這才是真功夫!正所謂的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你持了那麼多的咒,要做什麼用呢?要把持咒所得的定心,應用在生活人事物當中。次數是其次,重點在於你懂不懂得應用!所謂的持就是依教奉行,要依準提佛母的教導,依準提佛母的清淨明覺心來應

 

對生命中的一切,面對境界時心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以覺悟者的心態去面對,遇善惡二緣時,二邊都要能捨,這個捨是從心上去捨,捨善惡的分別執著與對待,遇善惡緣時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麼此二緣都成了清淨之緣,可是若生了分別執著妄想之心,念頭上有了好惡取捨,那便成了染濁緣。而染緣的報是很苦的,所謂的樂極生悲,由愛生恨,皆是如此來的。你若能以此清淨明覺之心去面對,六根觸六塵,樣樣無處不生智慧!就像六祖慧能對五祖弘忍大師所言的:弟子之心,常生智慧!此正是清淨心流行的結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我生不起精進心?--雪歌仁波切

『雖有發心若於三種戒,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善見此理佛子諸律儀,猛烈精進修習祈加持』--功德之本頌


宗大師認爲:若對於律儀沒有串習,就不能成就菩提。明白了這個道理,則對於「佛子諸律儀」,就能夠發起「猛烈精進」的修習。在這裡宗大師要教導我們:我們沒有辦法精進修學,是被卡在哪裡呢?因為我們沒有信心。我們不會覺得,這樣的修學和成佛是有著因果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對「如果我現在不這樣修學,將來是不會成佛的。」不是那麼清楚肯定!

因明學中有「隨遍」和「遣遍」的用法,「若要成佛,必須要努力精進的修學」是隨遍;而「若是不好好努力修學的話,那成佛也是不可能的。」是遣遍,這兩層因果是必然的。若是對這兩層因果的信心不堅固,就不覺得成佛的因很珍貴。若是對這因果很有信心,那就會覺得:既然這個(成佛)果報是如此的寶貴,那麽對於這個能得的正因,也會有同樣的堅定信心,會覺得是非常珍貴。但若是對這樣的因果關係不太明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雖然說得出是「這樣的因,造成這樣的果」,但是在內心中並沒有這樣想,或是在心中只有想一點點,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如此也沒有
堅固的信心,只算是在道理方面懂得了而已。這樣只是在聽聞的階段,並沒有達到思惟的階段。所以,聞慧思慧都必須要再增長。若這聞慧的「對境」,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意義的理解,那並不能算是對因果道理的「善見」!所以,若是真正的「善見」這因果道理的話,那一定是會對這個因如同「菩提果」一般的非常非常的寶貴,因而會努力希求。

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  這裡宗大師用的是「遣遍」的表達方式。例如:「有煙,知道有火」(隨遍的表達);「沒有火,就知道沒有煙」(遣遍的表達)。這就是我們在因明學中所講的,「隨遍」和「遣遍」。又如「所作性一定是無常」,這是「隨遍」,從正面的角度直接肯定的說明。「不是無常,一定不是所作性」,這是「遣遍」,這是從負面的角度,運用否定的方式來說明。這兩種表達,有的時候「遣遍」的作用力比「隨遍」的作用還更強烈。怎麽說呢?簡單的舉例來說,我傷害他,欺負他,看不起他,當我有這樣的惡劣行為,我就永遠不會成佛。當一有這樣的惡劣行為,就會馬上連接到「永遠不會成佛」的果報,對於有這麼嚴重的惡果,我們會被嚇到,所以我們就不敢欺負他,不敢看不起他了。套用以上這樣的因果關係時,我們會被嚇到!所以,運用這樣的負面關係來說明因果道理,稱為「遣遍」。若是面對麻煩的人的時候,我沒有忍辱慈悲的修行,那就等於是我把那最珍貴的佛寶給捨棄了!這就是「遣遍」的道理--沒有這樣的因,當然就不可能會有後面那樣的果報產生。所以,『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就是用「遣遍」的表達方式:若是我沒有好好的修菩薩行,則未來不能成就菩提果位。所以,運用「遣遍」的方式,可以激勵一下,「不努力就不會有成果,那怎麼辦呢?」,這樣想一下,好像比較容易產生力量呢!所以,在這裡說『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這句話的內涵包括了所有的菩薩行,所有的修行。

『無有串習』,剛才講的,當我面對著這個麻煩人的時候,若是沒有好好的修習,那未來就不可能會成就菩提果位。因此對這遣遍的因果道理,一定要好好的「善見」。這樣思惟對我們會有什麼幫助呢?「沒有這樣的因,就沒有這樣的果報」,若是清楚認識了這樣的道理,那就會對後面那個珍貴的善果,不敢輕易的捨棄。同樣的,對於這善果的因,也是不敢捨棄不去作的。所以,當我們沒有好好修行的時候,就好像是正在對這善果的因作了捨棄。那我們應該要怎麼想呢?若是我捨棄了這個正因,那就一定是沒有了後面那珍貴的果報,這樣想的話就會不敢輕易的捨棄這個正因了!我們沒有辦法精進的修行,就是因為常常捨棄了善因啊!例如說,「現在太晚了,功課就算了,不做了」我們就是這樣子,常常的捨棄修行。我們對人也是一樣,遇到了一些麻煩的人,不會用「自他相換」或是菩提心的教授,沒有辦法好好的對待他,因而常常是捨棄他,說「算了!」。所以在這時候,一定要再想一想,「我敢不敢背負這樣做的果報呢?」只要一想到會有未來那麼嚴重的果報時,就不敢輕易的捨棄了。所以,在這裡宗大師將整體的重要關鍵抓出來提醒大家注意,『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要『善見此理』。那要「善見」的「此理」是些什麼道理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那個道理!    

問題︰仁波切您剛才講的要善用「遣遍」的這種思惟,可是我聽起來覺得,這樣不像是精進,反而像是勉強呢?因為不敢說我不要那個佛果,所以只好這樣做,不敢把那正因給放棄了。我不敢說我不要成佛,所以我不敢對這個人發脾氣。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勉強,不太像是精進啊?

回答︰這是因為我們對於這樣的因果道理,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所以在做取捨時,就變成為好像是很勉強。心裡其實還沒有完全接受這個道理,內心其實並不是那麼歡喜,所以是強迫自己這樣做。當
對這個因果道理產生了深刻的體會,才有可能完全接受它

剛開始時一定會有這種的情況,「我不敢不成佛」,「我不敢捨棄他」,有一些些勉強。後來經過了訓練,一定會慢慢的再進步。在進步一些些之後,我們一定會發覺到,這
些障礙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呢,並不是別人的錯,而我是可以自己先作改變的啊!在這樣的察覺之後,就會和以前有些不一樣了,也會在內心中,對這些道理有一點點接受了。剛開始時,是沒有那麼接受相信的,好像和「我要成佛」這個目標是互相衝突的樣子。但是不接受這個目標也不行啊,所以在開始時,是有一些強迫著自己去做的。到後來有一點點進步了,就會知道這些都是自己的問題,那時候對因果道理就能夠接受一點點了。

另外,佛法可以從無量無邊的角度來談,並不是只有這樣的一個道理而已啊。例如,從自己的業因果報也好,或是從生命無常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些(讓我們煩惱的)事真的只是小小的一件事啊!何況這些事情也是無常的。既然今生是非常短暫的,那又何必在意這一件小事呢!另外,也可以從修行忍辱的許多道理去想一想,嗔恨心的過患,將來會對我有那哪些傷害果報;若是修持忍辱,那又會有哪些幫助,有哪些好的果報。這些在《入行論》的第六品中有很多解釋,我們以為他人是在傷害我,但其實這樣的情況正好是在幫助我修行呢,給我一個修持忍辱和菩提心的機會,也是在幫助我能夠消除掉宿世業障,和幫助我認識到生命輪迴中的苦。如果在這世上沒有遇到一些壞事,我們不可能會修行,更不會有進步啊!對於這樣的道理,都是我們
平常就要多多訓練的思惟。所以,是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進行這樣的思擇修。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修行中的虛榮

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智慧;

放下誦讀得滾瓜爛熟的經文,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的修行境界;

 

放下自以爲是的修行經驗之談,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數目一樣多,誰說別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樣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不要急于去否定別人……

 

放下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的“心中妄念”,一個不能接受客觀現實的人,不能正視別人的反對見解,就是作繭自縛的人,永遠跨越不了“我”的屏障!

 

放下曾教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爲人師者,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儘量每天都懷慈悲善良心,懺悔每個今天做的錯事,錯念頭。

 

放下自己曾經拜哪位大德爲師的經歷,放下與多少位法師結了善緣的經歷,老師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覺悟啊。光環是人家的,我們借光沾了老師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認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心,心若爲外物所牽,心就有恐怖有擔憂。勸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盡心努力過,無可怨無可悔;言語真誠隨自然。

 

放下,才有廣闊的胸懷去容納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腦保持平靜的心態;放下,才沒有我慢心的生起……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逢知己宜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唐.布袋

我們做人處事,有時會遇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時也會遇到怨恨計較的冤家對頭。「若逢知己宜依分」,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個限度,如友誼的尊重、不共金錢的來往。固然朋友有通財之義,但一沾上利害得失,一有行差步錯,錢財往往成為反目成仇的導火線,多年友情毀於旦夕,只因一時逾越本分,實在可惜!
「縱遇冤家也共和」,若是遇到冤家怨恨,也不必太過於計較,不必強人同己,要有容納不同意見觀念的雅量,冤家也是我們的逆增上緣,可以激發我們精進修行。
因此,真正有為的人,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最好能有「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的修養。寒山大士曾問拾得禪師說:「如有人辱我、罵我、欺我、謗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惡我,我應如何?」
拾得禪師回答他:「你忍他、由他、耐他、讓他、不理他,且過幾年,看他又如何?」
所以我們與人相處,不必太斤斤計較,不要為了利害、得失反目成仇,甚至親人眷屬竟成陌路。如果希求人間太平無事,最好彼此有忍讓的胸襟氣度,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惡業、十善業因果

 

所謂殺生,意指殺害有情之生命。眾生均愛惜自己的生命,小至蜎飛蠕動、蟲、蟻等等……亦皆怕死。佛菩薩教導我們應以慈悲心平等視一切眾生,因此,殺生的行為是絕對被禁止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為五逆罪。無論出家戒、在家戒均包含「不殺生戒」,即使未受戒之人亦不能殺生,因為殺生屬於「性罪」,只要是殺生,都必須償報。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生於人中,則得短命、多病報。故意殺者又比不是故意殺者所獲之罪更重。

 

所謂偷盜,就是別人的東西,未經同意,就把它變成自己的。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卻竊佔為己有。

 

所謂邪淫,在非時(戒律所規定的不應行淫的日期及時間),非處(戒律所規定的不應行淫之處所,以及口交,肛交,小便道性交等穢淫。),非女(除女性以外的,與各種不同性徵的人、畜之類行淫事,例如:同性戀,人畜之間,與太監等等……),處女(未婚女),有夫之婦,等情況下行淫的,均為邪淫。對女屍,對眾多女性,對獄中的女犯,趁人之危,對逃亡的女性,對師長的妻子,對出家尼眾等等……,行淫事的,名為邪淫,手淫,名為邪淫。在道路邊,塔廟邊,祠寺邊,大眾集會之處,若手淫,若與他人在上述等地行淫事的,得邪淫罪。在聖賢像旁,行淫事,得邪淫罪。若在「手淫」時(因無實體對象)起妄心,產生了與他人作淫事想(包括把他人的配偶想像為自己的配偶),這種單方面的「意淫」,名為邪淫。以上所列舉的邪淫罪,有分輕重,從「重煩惱」(如貪、瞋、癡比較強烈)發生的,則得重罪;從「輕煩惱」發生的,則得輕罪。對在家人來說,除了夫婦的關係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均為邪淫。賣淫、嫖娼就更是邪淫了。邪淫有罪,必有惡報。一夜情、援交是邪淫;婚外戀、婚外情、包二奶、婚外通姦是邪淫;婚前性行為是邪淫(沒有登記領取結婚證書或得到法律承認保護即是未婚同居)。如果再由邪淫所引發的墮胎殺生,罪過更是無量無邊,要在地獄受巨大、長久的痛苦。

 

所謂妄語,妄語戒具五緣成不可悔。1、所向是人(對人說)。2、作人想。3、有欺騙心。4、說大妄語(說自己是聖人)。5、聽者領解。
1、所向是人:對人說妄語。如果我們和一隻狗說妄語,它聽不懂,那就不能構成犯妄語戒,所以講妄語的物件主要是人。2、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3、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4、說妄語:用口說出來,有時不必用口亦可說妄語,打一個眼色,甚至默認、暗示,點頭、手勢,或使用手寫出來也是妄語;那就是說用一種欺騙的行為來欺騙他人,都是妄語。5、聽者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大妄語:自己不是聖者,卻跟眾生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聖人;或者說自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這都是大妄語。

 

所謂綺語,是指用誇大不實的言語或令人增長淫念的言辭。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如日常生活中講黃色笑話亦屬於綺語。若是出之於文字,會迷惑人心,引誘情欲,讓人升起愛染之心,增長悲歡情緒的情愛歌曲或言情小說等等……,都是綺語。現今社會中的電影、電視、歌舞、音樂、繪畫等,其內容大多不善,教人貪、瞋、癡、慢、殺、盜、淫、妄,使人喪失正念者,都是綺語。

 

所謂惡口,說粗惡、使人難堪的語言,如髒話、亂罵、冷嘲熱諷、尖酸刻薄的批評、惡意攻訐;說毀辱他人的話,以及詛咒他人的惡毒言語。經常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

 

所謂兩舌,指言詞反覆,顛倒是非。所以帶兩舌之人,自靠有巧妙的言詞,而無道德之言語,對那個人說一套,再對其他人說另一套,使甲、乙雙方,互相爭執鬥氣,自己在中間取利益,不怕他人,傷害生死。此帶兩舌之人,不依公理而作,亦敢用強詞來奪正理,又喜愛與人相罵。

 

所謂慳貪,「慳」:吝嗇。「貪」:染著不捨、不滿足。我們生長在世間,貪求世間所享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貪著住富麗堂皇的房子,要睡材質高級的大床,要穿華麗的衣服,要坐舒適的椅子。貪心是過去的業習,它在我們過去業中形成了這種心理,就如一個人他本來沒有喝酒,今生有人請他喝,慢慢學習,對酒染著上了癮,生起貪愛的心,看到酒就想喝,以後沒看到酒也想喝,我們說他對酒有貪愛、執著。世間人對於身外之物,就像染上酒癮一樣,沒有在嘴前,內心都想要。

 

所謂瞋恚,「瞋」是馬上發脾氣,表現於外。「恚」是自己生悶氣,對人、對事不順眼、不高興,就放在心裡鑽牛角尖,以致產生心理病態。有的人容易發脾氣,但發過了就算了;而「恚」就不同了,怨恨、怒氣悶在心裡,比「瞋」還痛苦,往往事過境遷之後,卻愈想愈不甘心,內心便蘊釀了種種惡業。

 

所謂於愚癡,對於許多事理迷惑顛倒,是非不明,事理無知,對因緣果報、佛法不能信受。對一件事不知分辨對與錯,這都是愚癡。

 

區分 十惡業 正報 餘報

 

身業(三) 殺生 三惡道 短命、多病
偷盜 三惡道 貧窮、耗散
邪淫 三惡道 不得隨意眷屬,妻不貞良
口業(四) 妄語 三惡道 人不信從,為人欺誑。
綺語 三惡道 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惡口 三惡道 言多諍訟,常聞惡聲。
兩舌 三惡道 眷屬乖離,為人搬弄。
意業(三) 慳貪 三惡道 多欲貧賤,所求違願。
瞋恚 三惡道 多懷忿恨,醜陋人厭。
愚癡 三惡道 其心諂曲,生邪見家。

 

六道輪迴 三善道 三惡道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區分 十善業 正報 餘報 進而推廣 身業(三)

 

一、不殺生 三善道 長壽、少病 放生、護生、救護一切
二、不偷盜 三善道 富裕、人不侵損。 廣行布施,興辦善舉
三、不邪淫 三善道 得隨意眷屬、妻室貞良。 清心寡欲,敬節恤嫠,毀淫書淫畫,改送戒淫書。
口業(四) 四、不妄語 三善道 發言人信,不被欺誑。 出言忠信,心口如一,言必顧行。
五、不綺語 三善道 言有威信,口才優勝。 言皆有益,廣行勸化。
六、不惡口 三善道 不聞惡聲,言詞和雅。 言詞溫和,轉惡為善。
七、不兩舌 三善道 眷屬歡樂,不受挑撥。 不訐人過,背面如一,排難解紛。
意業(三) 八、不慳貪 三善道 富貴、恬淡、寡欲。 常懷惠施,恬淡廉潔。
九、不瞋恚 三善道 心常喜樂,容貌端正。 慈悲仁愛,救度一切。
十、不愚癡 三善道 聰明智慧 因果正見,般若空慧。

 

阿彌陀佛!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有慈悲氣自祥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代的中國文人接受的是傳統的中華神傳文化教育,敬神敬天,棋琴詩畫樣樣精通,而且擁有自己的信仰和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每一個真正的文人都具有十分高雅的氣質。

 

再觀察一下所謂的現代文人,由於西來幽靈摧毀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並且強制的剝奪了中國人的信仰自由,古代文人的俠士風骨已經蕩然無存,人們可以看到的只是對強權政治唯唯諾諾的奴才之相,以及鋪天蓋地的為邪黨歌功頌德的垃圾文章。

 

據史書記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典故出自於一生酷愛醫書、才華橫溢、被尊為「醫中之聖」的名醫李時珍。當時在李時珍的家鄉,有一位不學無術的庸醫,但是卻喜歡假裝斯文,購買了大量的醫書,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學問。

 

有一年,梅雨季節剛過,這個庸醫命家人將藏書搬到院子裏去曬。各種古典醫書攤開擺滿了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在院子裏踱著方步。這事恰巧被李時珍看見了,就一時興起,便解開衣襟,躺在曬書架子旁邊,袒胸露腹,也曬起「書」來。

 

庸醫一見,莫名其妙,驚問道:「您這是做什麼呀?」「我也在曬書呀。」李時珍答道。庸醫問:「先生的書在哪裏呢?」李時珍拍拍自己的肚皮,笑著說:「我的書都裝在肚子裏。」”

 

以上的典故顯然是在譏諷挖苦庸醫的不學無術、賣弄斯文。評價一個人的知識,不在於他的書架上擺有多少書,而在於心中裝有多少書。也就是說,要看這個人是不是真正喜歡讀書學習,是不是擁有真才實學。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好書和壞書都能影響一個人的心靈。

 

其實,人的心靈和人的氣質是相通的,所以,書的內容也能影響一個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氣宇軒昂、氣質高雅、風度翩翩。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所在吧。

 

對於修行的人來講,心有慈悲氣自祥。修行人心懷慈悲,走到哪裡就會把慈悲祥和的氣氛帶到哪里,所到之處一片平靜祥和。

有人曾經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德行崇高、修身養性的人總是顯得如此的平靜與洋溢著喜悅的光芒?

 

釋尊答道:他們不為過去的事悲傷,他們不渴求尚未到來的事,當下對他們而言是足夠的,因此,他們會顯得喜悅洋溢。

 

不追求未來,不為過去而黯然神傷,不像砍下來的蘆葦般逐漸乾枯。喜看當今三千年一現的優曇婆羅花遍開四方,每一個有幸得到佛法的人,自會把喜悅的光芒和慈悲祥和的氣氛傳給宇宙的每一個生命。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察自己的偏執

一個大老闆管理員工頭頭是道,可是卻怎麼也管不

住自己的兒子,直到有一天,他試著重複兒子說過

的話後,一切有了改變.... 請看以下故事 李先生,是

一個在台中經營出口加工廠的老闆,工廠加公司有

五六百名員工的規 模,由於自身積極的投入,

不管是在業務上或是在管理上,均有相當的成效,

在運 籌帷幄間,指揮若定,威風八面,宛如領軍千

萬的大將,好不神氣。

 可是,他就是對他兒子沒辦法,那種代溝,對他們

父子倆,就像是台灣海峽般,怎 麼樣也無法跨越,

每次一見面,講沒三句話,又是拍桌又是摔門,弄

得家中雞飛狗跳。

這天,又是因為兒子的晚歸而再度上演鐵公雞,就

在雙方面紅耳赤之際,兒子突然 間就住了口,然後

一字一字的說出:「爸,再這樣吵下去也不是辦

法,我能不能請 你把我剛剛說的那句話說一遍給我

聽?」 「啊?!」 李先生真的嚇了一跳,壓根兒也

沒想到有這怪招。

「你說……………你說……………作父親的太能

幹,當然看不起兒子。」

「不對!你再想想看,我是這麼說的嗎?」

 「渾小子!那你怎麼說的?你自己說過的話,你自

己為何麼不再說一次?」 兒子突然間笑出聲:「你

看!從頭到尾,我說什麼你都沒有在聽,那些話是

你自己 想的,我可沒這麼說。

我們不是要溝通嗎?那麼,我說什麼,你重複一次

給我聽, 再輪到你說,我來重複」。

「喂!哪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在那邊重複來重複

去!!你是真的想氣死我啊!」 「爸!我們就試試

看吧!否則這種爭吵會沒完沒了的,你再想一想我

到底是怎麼說 的?」 李先生想一想,終於承認,

「我真的想不起來,你再說一次好了」 「好吧!我

說,父親很能幹,兒子一方面很佩服,一方面怕自

己跟不上,心裡多少 有點壓力。」 李先生冷靜一

想,他說的合情合理,自己怎麼會那麼激動? 結

果,這天晚上,他們父子兩竟然可以談上兩個小時

而不吵架,這個效果連李先生 也意想不到。

 一覺醒來,雖然睡眠不足,但李先生可是神精氣

爽,一大早就到公司。因為早上要 開一個重要的採

購會議,討論的是未來所要採購價值一千萬的機

器,到底要用美國 貨好、還是日本貨好。

依採購部的報價,日本製的價格便宜,東西也不

差,可是工 程師卻主張買美國貨。

會議場上,李先生讓總工程師發表意見,這是一種

表面上的禮貌,總工程師也知 道,老闆作久的人,

多少喜歡獨斷獨行,什麼事情早就心有定見,經驗

告訴他,老 闆問他只是個形式,誰不想省錢?

老闆要買那一種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因此他無精打

采,說不到五分鐘就說沒意見了。

 若是往常,李老闆總是會在這個時候大唱獨腳戲,

享受那種權威感,今天竟然 是………… 「總工程

師,我來重複你的要點,你看我說的跟你的意思一

不一樣;日本製的機 器,價格雖然便宜,東西也不

錯,可是將來如果出了毛病,要他們來作售後服

務, 問題就來了,他們的人因為語言問題無法跟我

們直接溝通,找來的翻譯對精密儀器 又是外行,機

器壞在哪裡,我們無法充分瞭解,下次再發生一樣

的問題,還是要請 他們的人來,說不定還會耽誤生

產時間,如此算下來,買美國貨還比較便宜!」

隨著李老闆的重複說明,總工程師眼睛漸漸亮了起

來,他打起精神,再次補充,就 著麼你一言我一語

的,大家滔滔不絕的討論了起來………… 各位,

如果是要吵架,彼此只顧著反擊對方就好了,

如果是要解決問題,就應該誠 心去理解對方的想

法,那麼,重複對方的話,一方面可以讓對方放

心,知道你們之 間沒有誤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

你在反擊或下結論前,把對方的意思消化一下, 通

常,這時你會發覺,吵架不再是吵架,而是積極的

溝通了。 如果不先放下怎能結善緣? 每個人的成長

背景不同,所產生的性格自然不同,相對地每個人

所執著也會不同。 雖然,我們凡夫俗子都是在貪、

瞋、癡、慢、疑、五欲中遊盪。因性格差異上,產

生的執著分別深淺不同,而導致的果報也不同,本

篇文章,予我很大的警勵作用, 也讓我自省一個晚

上。服務業工作,人與人相互的溝通是很重要的課

題,面對來自 不同的族群,所生的問題在自己人生

歷練上都是成長磨練。如果,我們不能先放下 自我

的意識主觀,怎能心平氣和、充滿笑容,站在對方

的立場著想,用心為對方 做 事,結下善緣呢?

 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 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

蔽, 也就會理直氣壯的 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

準, 去衡量外在環境。 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

愛心, 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 這個分別心,

就是煩惱的根源。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唐.布袋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過去有一個人,為了一堵圍牆,和鄰居起爭執,心裡忿忿不平,就捎信給在京城做官的父親,希望父親用官府的權勢把牆爭過來,他的父親很明理,回了兒子一首詩:
「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為了一堵牆而起爭執,真是何苦?讓人家幾尺不就太平了嗎?你看看萬里長城至今還在,可是當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裡呢?你爭,跟人家鬥氣,百年過後什麼是你的?不都灰飛煙滅,枯塚一堆了嗎?從這首詩裡,我們能不能領悟四大皆空?能不能在面對社會、物質一切時,觀境自在?觀我自在?觀物自在?觀心自在?觀人自在呢?能!莽莽人間就不必再作什麼計較爭吵了!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淨,任它八方冷語與暗箭!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