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緣起性空 (1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0B - p. 60

【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那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是為了幹什麼?要想得到快樂。可是這個快樂不究竟的,如果說我們想真正得到快樂的話應該什麼?得到畢竟樂。這個畢竟的樂跟普通的樂不一樣。眼前我們得到的樂的話,苦是跟著來,而且得到一點小樂,後面得到大苦。

我昨天回來的時候,這個路上看見好多大善知識。什麼東西啊?你們看的清楚看不清楚?高速公路上面一個大車,一車車載了這個東西。我看了真是不禁流淚!我以前,也只是說:這些墮落的、真可憐,」現在看見這種東西就策勵自己:「大善知識!」一看見我就策勵我自己:「日常啊!你自己覺得是個修行人,你像嗎?」我真是背上面汗直流,一路上回來的時候,再累、再累回去的時候,磕頭拜佛、理念還是要做,這些東西都要做。

 

     你曉得為什麼原因嗎?他們也要求快樂,典型的例子。如果我們只貪眼前的快樂,你不做惡事就這樣,做了點惡事那更不堪設想。這種人宿生都不是壞人,所以不會讓你討厭的,但是呢他就是那麼懶惰,挺不起來的,就是這種情況。

我是隨便提,這有很多太多地方,你到後來你每一個地方你看那個行相看的很清楚,你一看,這個法相是法爾如是,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一定要精進而這個東西實際上,無始以來的習氣是人人如此的,我也是這樣,累了休息一下,站起來了真辛苦,不知不覺著弄到後來,愈到後來愈是這個樣,都是這個樣,所以這種快樂是不究竟的,很可怕。

   那麼要想得到畢究的快樂是什麼?修習清淨正法。一定要修!假定你不修清淨正法,那麼我們忙的什麼?都是忙眼前的。這清淨正法卻不是我眼前的,為了學清淨正法眼前絕是要很勤苦的,就這樣。所以假定你說不修,只是為了眼前忙一些快樂的話,畜生也有。的的確確,而且畜生比我們強,遠比我們好,你們相信不相信?我們不妨簡單說一下,

   獅子不要說獅子蹦一跳,一隻我們都跟不上他,然後蒼蠅他會飛,你會飛嗎?我不會飛。那個跳蚤咚一跳,你就抓不到它了,如果我在這地方跑一步跨不了多少!那狗的鼻子比我們強,有很多東西蝙蝠到了晚上看得見,我們看不見。我還看見過一種小蟲,我們那時候叫他「海陸空」。這真厲害啊!他碰見誰他在那邊游,就這樣,然後在地上就爬了,一去抓他就飛了,那個人是萬萬趕不上。假定是我們周圍的話,那說一個人那真是冤枉何必做那個人,這麼大的身體,對吧?吃要吃那麼多,做個跳蚤多好吃一點點就吃飽了,什麼事情都不要做,我們人要做這麼多事情,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何必做人?所以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真正的如果你只忙這個的話,等同旁生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具力業門分四:

一、由福田門故力大者;

二、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三、由事物門故力大者:

四、由意樂門故力大者:

 

廣論 P132頁-錄音帶第56 卷 A面

 

象護公案

這個佛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公案,一個比丘叫象護,「象」就是大象,「護」是保護,他的名字叫象護。他為什麼叫象護呀?從小他家裡出生的時候,他家裡那個金銀財庫都滿,然後這個庫藏裡邊,有一個小的金象。這個金子的象啊,牠自然來的,也不曉得哪兒來的。然後呢那個小孩子長大了,那個金象也長大,欸,跟那個小孩一樣長大。等到那個小孩子長大了,可以玩的時候,那個象就老跑出來,那個小孩子跑到那裡,這個象就跟到哪裡。然後呢,他騎上去跟牠一起玩,一直等到長大了。這個在印度啊,他使用的東西象是最好的,最好的這個騎乘。平常像我們馬啊、牛啊,你最多一個人,那個象,我在印度看見,你騎在象上面,他可以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坐的東西,那個像一個轎子一樣,擺在象的身上。像那個什麼?像那個……像那個我們中國說那個轎子,有各式各樣的東西放在那裡,裝璜得非常好,那象的力量大嘛!結果呢那個小孩子就是,一生就跟著這樣了。

 

  那麼他是摩羯陀國,他父親是摩羯陀國的大長者,非常有錢的人。凡是那個有錢的人,他們印度這個種族觀念,是非常厲害的,所以有錢人都在有錢人一堆住。那個時候就說有五百長者子,那經常一起玩的。這個一起玩的當中,有一個就是國王的兒子阿闍世王。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做國王,也跟那些人一起玩。他們每個人都有他的家世,或者天生來,每個人都有他非常殊勝的這種感應。那麼這個人就有這麼一個好玩的事情,就這樣。他隨時隨地,他想到要騎那個象,那個象就來了,蹲在那裡,讓他爬上去,這樣。就告訴他:「我不要了,你回去吧!」那象就先回去了,就這樣好。

 

  那麼他小孩子生的時候,通常他們要去問那個婆羅門,就卜一個卦,說小孩子吉祥不吉祥啊?起個什麼名字啊?那這婆羅門就問他,說:「這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你家裡有沒有什麼象徵?」他說:「有!這麼一件事情。」「對,這個小孩子是一個很好的好命,他的名字叫象護。」那麼後來他就這樣長大了。長大了以後,那阿闍世王,我們曉得,就做了國王了。他真是一個非常大的大暴君,他自己父親都要殺,所以他到處想辦去收擄、搜刮。當然他這個阿闍世王之所以壞的話,還是受那個惡知識的影響,這我們這裡不去談它,受那個提婆達多的影響,不談它。結果他就想:對呀!這個象護這個象,我以前沒辦法,現在做了國王了,想辦法把牠弄得來。所以有一天,他就特別邀請那個象護父子,說這個國王邀請他。當然,平常的時候國王邀請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可是他們曉得,邀請他沒有什麼好事,然後呢邀請函當中還特別說,把那個象一起帶來,這樣。那麼這個父親跟兒子商量,說:「這次看這樣子,這很糟糕!那這麼好的象,牠一帶去的話,那就被他弄掉,被他要去了。」那個象護說:「沒關係,他要不去的,要不去的,儘管去好了!」結果父子兩人就去了。

 

  去了以後,然後大家玩得滿高興。玩完了以後,阿闍世王就說:「好了,好了!宴會結束了,你們可以回去了,那個象,就留在這裡吧!」那果然不錯,他父親心裡面嘀嘀咕咕,他兒子也很放心,好,回去就回去了。那就回去了。等到他們剛離開那王宮,沒多遠的話,欸!那個象自己啊,在那個國王的園庭裡邊,就不見掉了,又跟在後頭,又跟回家去,又把他們父子兩個人載回去了。他就高高興興∣那個父親很高興,他兒子曉得不對!不對!這個象牠決定跟著你,你沒旁的辦法好想的。但是那個阿闍世王,他身為國王,他不會放得過我們的。想了半天想不著,所以只有唯一的辦法,那只有求佛出家。

 

 大家也曉得這個佛,所以……本來啊,他那個父親有這麼好的兒子也捨不得,碰見了這事情也沒辦法了,那只好說:「那大家去求佛吧!」跑得去,佛就跟他說法,欸,說法∣法眼淨,然後呢沒多久,就證了阿羅漢。證了阿羅漢,那好了,這個事情就解決了。但是那個象還是跟在那個旁邊,大家就說:「那已經用不著,證了阿羅漢,當然用不著這些東西啊!」這個象還是不走,那沒辦法,那麼大家就去問那個佛了。「這是什麼因緣?怎麼樣才好?」這個世尊就給那象護比丘說,就說:「你現在回去,跟那個金象說:『我今生分已盡,不再用汝。』你對他說三遍,說我現在生分∣生死已經盡了,現在不要你了,不必你來伺候我了,說它三遍。」說了三遍,那個象就隱沒不見了,從此以後沒有。


 

  什麼因緣呢?哦,原來這樣:他在毘婆尸佛,毘婆尸佛就是我們說七佛之首,就是過去莊嚴劫的倒數第三尊佛。那個毘婆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像法當中,佛已經涅槃了,那麼造了很多塔廟。造了很多塔廟呢,有一個廟裡邊,就是菩薩降生的時候。那個廟當中有各式各樣的,比如說有的哪,平常的一般塑的佛說法的像,比如說我們這裡說法的像,或者是出世的像,左手托缽,右手按地;說法像有說法印,或者定印,或者什麼。那麼有的時候紀念他的,比如說出生的時候,一手指地,一手指天,七步等等,有的涅槃像。那麼這一個廟裡邊塑的那個菩薩,是從兜率天降生的時候這個菩薩像,騎著那個大白象下來的,這麼一個像。


 

  結果那個年久了以後,那個不是佛菩薩本身哦,那個象身上面那個鍍的金,有一點剝落了。有一個窮人,他跑到廟裡去拜佛,看見了那個象身上剝落了,心裡是不忍:唉呀!這個佛的地方,怎麼剝落了?他根本窮得不得了,想盡辦法是弄了一點點,不曉得什麼泥巴啊什麼東西,跑得去把那個象身上就補了一下。就那補了一下,從此以後他就生天,就這樣。那多生多劫有這個,一直到現在,那還是這個因緣。到現在呢,他這個跟法相應的善根成熟了,證了羅漢果。

 

        所以我這個地方說到「毀」的嚴重,反過來呢,你只要對他一點點,做一點好的。我這地方是反過來說,做一點的好事有這麼大的效果;然後毀壞的話,同樣地,可以想像得到,有這麼嚴重的惡果。但是這麼大的惡果,而你對於一個起了勝解大乘的菩薩,有一念瞋心,乃至於你說一點批評他的話,這個惡報這麼重。所以現在我們動不動隨便批評別人啊,菩薩戒上面告訴我們「說四眾過」。固然你受了戒,除了這個性罪,還有遮罪;你不受這個戒,一樣地,你只要一開口∣罵,你只要心裡面起一個念頭,就對我們有這麼大的損害,但是你曉得他是菩薩嗎?所以注意哦!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的確確要想積功德是千難萬難啊,但是我們要毀壞的話,好容易、好容易呀!

  真正的觀念不是它難跟容易,真正的難的地方,就是我們得不到正知見。所謂這個正知見,不是說今天文字認識哦!正知見就是說,你認識自己的心相,了解了以後,看心裡很清楚,欸!一念起來了,起來的不相應的惡念,你認得這個,這個叫正知見。然後呢,一念起來了讚歎,這個就對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要學的地方。

 

大乘皈依發心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為利有情願成佛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為利有情願成佛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為利有情願成佛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年第102任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 《入行論》講經法會

網路視訊播放時間

一、開示者: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

二、講經主題:《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

三、講經日期及時間:4/6~5/14間(每週僅周三、周六、周日整天及周四上午講經,其餘時間休息,若有變動另行通知。)

  • 上午場:09:00至11:00 (上午場視訊連線於8:50開始)

  • 下午場:14:15至16:15 (下午場視訊連線於14:00開始)

四、講經日程一覽表:
五、地點:福智園區大悲精舍。

視訊網址http://gtrpc.kindn.es/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p. 142 (6) 第六十一卷 B面(手抄搞 第八冊 p166)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

佛陀教誡:依止正法,如法行持,分分斷證,圓滿一切功德,成就無上菩提。「於如來語,恆常修習,起心動念,應深忍信」。

緣起性空、互為助伴

空性就是緣起,因為空,所以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一切都是因緣條件而存在,所以是空。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世俗幻有,勝義真空」

一切諸法就像水裡邊的月,你說它沒有吧,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吧,絕對找不到。

就像什麼呢?「幻泡」,虛幻的那個泡,那泡本身那就是這樣,你看看,一碰,沒有囉!

「陽燄」,那就是太陽很強烈的時候,夏天因為那個水蒸氣的關係,你老遠看得像水一樣,真像水,實際上跑過去看看,沒有。

我們這裡不一定看得見,你要在什麼地方看得見呢?那個高速公路,遠遠地,現在我們這裡的確看它不見,一定要那很長的那個路,很長的路。

以前我陽燄一直沒看見,後來到了美國,他那個高速公路又寬又大,車子又少。然後你開的時候,喔唷,老遠望過去,夏天的時候就是看見那個水,就像那個水一樣;那時候,哦,原來陽燄,不過等到你開過去一點都沒有。然後就「電」,就這樣,就這樣!

 

然後呢這個一切諸法,包括了情與無情,然後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死了以後到他世,「意生」是繼續地流轉,我們總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像一個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裡搬到那邊去。我們通常稱,世間上稱它靈魂,現在這地方是「意生」。他那個意生「不可得」,並沒有真實的這樣東西。

 

但是「然作諸業終不失」,這個業會繼續下去那麼「如其黑白成熟果」,就像這個業你造的黑,那麼感得的惡果;造的白,就是善的,就感得的福、善果,這一個道理啊,是「理趣門賢妙」,這是微妙,深妙極了,但是這個正確的,這個才是正確的。

所以我們說空,正因為空所以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這個業因感如此的果,只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流轉,而沒有真實的內容,就像水中月、陽燄、電 等等。而這個業果道理非常微細唯有諸佛能了解凡夫是看不見的因為空性跟業果互為助伴,相輔相成。 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我們要了解。

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業感緣起的道理,你造了黑感惡,造了善,然後呢感得福樂可愛的這個兩種業的道理。應該從它的業因感到它的業果的這個道理,要能夠修習、啟發,而得到決的勝,那個時候,行了!然後你得到了這個勝解以後,也不是馬馬虎虎喔!那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標準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拿這個標準去行持。所以晝夜用這個標準去觀察身口意起心動念之間,你起的什麼因,如果是不對的,馬上防止,好的努力去做如此在因地中把惡業切斷自然而然來感得惡趣的門關閉。既然這樣的話,當然將來你就不會去啊!所以這個道理是我們眼前第一個重要。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如對業果道理不能善巧了解,或者稍有認識而不能產生決定的勝解,身口意仍舊放逸,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之門,將來祇有墮落的份。我們往往感覺提起來很難,主要是因為怕苦,無非是貪一點快樂,要知道,貪一點小小的快樂,將會受到大苦,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善知識。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士道 自他換, 寂天菩薩所傳的修菩提心法)

靜天菩薩《入行論》中所說的「自他相換法」,就是把貪著自利、不顧利他的心,對換過來,自他易地而居,愛他如自,能犧牲自利,成就利他。此法:

(1)先思惟修自他換的功德,和不修的過失(如由利他故成佛,由唯自利故只是凡夫等)。

(2)思惟自他相換的心,定能修起(譬如 父母精血,本非自身,由往昔習氣,也能起我執)。

(3)應對治二種障:

 

1、覺自他二身各不相關,應思惟自他是相對安立的,如在此山時覺彼山是彼山,到彼山時也覺彼山是此山,不比青就是青,黃就是黃,絕對不同。

 

2、覺他人痛苦,無損於我,不須顧慮,當觀自他相依而存,猶如手足,足痛雖無損於手,但並不因此手就不治足的病。

 

(4)正修:1、思惟凡夫無始以來由愛執我所生過患,令我愛執未生不生,已生者斷,制不再起。2、再進思惟諸佛菩薩由愛他所生一切功德利益,令愛他心未生者生,生已增長,安住不退。

(5)最後乃至出息入息,都修與有情樂,拔有情苦。這是利根眾生修菩提 心的簡捷方法(修自他相換之前,也須先修平等捨心)。

像這樣完備具體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是以前諸西藏語錄的教授所沒有的。

「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自他換教授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自他換教授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自他換教授

 

 

「為令發心長不退,念其勝利日六修,斷四黑法依白法,如理勤行求加持。」發 增上菩提 願心學處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中士道 - 思惟集諦 p. 170
又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無間新集,取後有故。】

就算是你沒有宿業,但是你有煩惱,因為你有煩惱,這個煩惱他會煩惱為緣,會使你生長這個業,因為有煩惱在,這個業就跟著來造了,業跟著造,惑業具足,他馬上又生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又從這個惑業生死的因當中,找到最主要的主腦,是惑、是煩惱。

 當然,如果沒有業,只有煩惱,它不會感果;可是只要有煩惱,一定會造業,造了業以後煩惱又滋潤它,就會相續後有,這個果就出現了 

這兩種情況比較,我們就了解:成辦生死的因之中,最重要的是煩惱。如果不修學佛法則已,若要修學佛法,這一點對於我們絕端重要

我們常常怕周圍的人說自己的壞話,怕人家的眼光,我們很注意這個果,實際上這是自己的業

 

真正重要的是認識這個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煩惱。這裡大家特別注意,平常人家說你什麼等等,並沒有什麼關係,這是已經感果的,或者說只要有這個業,遲早會感果的

我們現在真正要重視的是自己的煩惱!世間人總是在意別人對我如何如何,為什麼我們在表面上這麼執著呢?

 

 我曾經聽見一個小孩子說:「他們給我貼了個標籤!」好像很討厭別人這樣看待自己。

 世間的人在無明之中就會在意這些,我們修學了佛法,如果還忙這個,那是很顛倒的事情

貼不貼標籤是他的事情,我是來修學佛法的,必須認識自己的煩惱;而且現在一時對一個人印象的好、壞,到後來可能就改變了,改變的原因就看他接下來的行為,好簡單的一件事情。

與其管他貼你標籤,兩個人吵架,倒不如好好提昇自己,這才是對我們真正重要的

但願各位真正討論的時候,理論認識了,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

如果你不斷地改善的話,人家來罵你,沒有什麼關係,你成了佛再來救他呀!這才是佛弟子真正重要的東西

所以,關於業和煩惱,特別是講煩惱那一部分,但願各位同學好好認真地努力去思惟、決擇。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士道 - 金洲大師傳來七重因果教授:

(六因一果: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是六因。 大菩提心是果。)

(1)知母(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

(2)念恩(思惟一切有情於我有恩)

(3)報恩(思惟當報一切有情 恩)

(4)慈心(悅意慈)(見一切有情猶如愛子生歡喜心)

(5)大悲(思惟一切有情於生死中受無量苦,我當如何令其得離此苦)

(6)增上意樂(恒常思惟自己 應該擔負令諸有情離苦得樂的重大責任)

(7)菩提心(須具兩種欲樂: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欲成無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 心;若但求成佛,不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具備“為利眾生”和“願成佛”的兩重意義)。

 

從知母、念母恩、報恩一直到增上意樂,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已發起增上意樂,知道唯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為利他而進求無上菩提,才是菩提心。

在修知母之前,還須先修「平等捨心」為基礎,才能於一切怨、親、中庸(非怨非親)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母、念恩」等心。

 

「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捨心求加持。」 (修平等捨)

「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知母 ) 

「今生愛我母為最,眾母愛護亦如是,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念恩)

「若知有恩猶捨棄,似我下劣更有誰,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 (報恩)

「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修慈)

「母等眾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縱有餘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修悲)

「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增上意樂)

「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菩提心)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論212頁第2行錄音檔93A

【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捨,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那個大悲心是什麼呢?它是要成熟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而任何苦沒有一點點苦是例外的,它絕對不推辭任何一點苦,

◎所以我們現在稍為受了一點苦了,哎喲!覺得委委屈屈!自己覺得怎麼樣。這個苦包括兩方面,身心兩方面。這樣,總之我們身心兩樣東西沒有別的,都是在煩惱當中, 我們要了解,我們只求自利都要淨化它。不過自利淨化它,你淨化了以後,停在那裡不能動了,被別人一碰,他那個毛病又起來了。

所以實際上沒有弄乾淨,實際上別人碰了,你發現你心裡不對勁,那正是你的毛病,所以你真正要想圓滿解決自己。在任何人來碰你的時候,如果你那個「我」徹底淨除乾淨的話,什麼樣的碰,沒有我了,還有什麼問題。

◎ 所以當人家說了一個話,昨天我們曾討論,人家說了你一個話,或者你就慢心,或者瞋心,或者懊惱正是說明了,哪哪哪,你這個無始的冤家都在那裡呀!要靠人家碰了,你認得了淨化它,所以你真正要自利,還得非靠這種暴惡有情呀!這個地方,我們清楚了。

◎所以他說,現在是要為了成熟一切有情,結果呢? 你努力幫別人,結果第一個得到好處的是你。還妙了!

世間上面的事情,你幫了別人,就害了自己。這個地方,你幫了別人家利了自己。反過來,你真的為了利了自己,你卻又幫著別人。這佛法之美,天下無出其右,也無上無比啊! 一切的苦都受,一切的樂都捨給別人,如果能夠趣向這樣的難行,這個最難的難行。那麼,你不久就可以得到圓滿資糧。因為這個必須要的,你要成佛,必需要的滿足這個條件。你越畏縮越怕,怕的結果,你不做,不做天上不會掉下來的。所以你唯一的辦法─要做。要做的話,一定要有後面推動你的心。

所以現在注意,這地方,第一點重要的─正知見。心理建設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一點自己最清楚不過。所以說一定要回過頭來,觀察自己的內心。

◎而從前面這個地方觀察起,從細微的地方觀察。不要一開頭的時候要大悲。哎喲,這內容太複雜,太大了。你呀!不要說觀起來做不到。就是觀啊!也是那麼多東西,無法觀啊!這是必然的次第。

 

那麼這裡已經到了上士,所以我們也同樣要了解這個。你能夠這樣,很快?圓滿資糧,圓滿資糧就能成就佛果。所以決定得到這個一切智位。所以說哦!原來推動我們的力量,中間保持繼續深進根本原因─這是大悲。所以說中重要。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種聞法勝利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

 

「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

 

「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痴,用自肉買亦應理。」

 

「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

 

「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

 

「雖貧不變是愛親。」

 

「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

 

【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皈依發心」偈頌

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聞法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道前基礎:歸敬頌

科判分二:初歸敬頌及略述本論之重要;次開為四門。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1頁 --- 論前歸敬求加持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

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頂禮上師: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敬禮上師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敬禮,頂禮之意。姑如:尊重(上師)。

曼殊廓喀:文殊菩薩之意。曼殊:妙(美妙)。

廓喀:音(聲音)。耶:向、對於、給等。

 

漢譯:敬禮尊重妙音:敬禮上師文殊師利菩薩。

尊重:上師之意。

妙音:文殊菩薩。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 /日常師父釋義  道前基礎 - 道次引導

廣論P70-6 錄音帶 第三十四卷 B面  及 第三十五卷 A面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了解了這個道理,知道要發菩提心必須先修前面中、下士的共道,照著次第修了以後,「隨力」是隨自己的力量盡心去做,讓內心發起真實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發了就算了,還要使它產生強有力的力量,使這個心非常堅固。因為菩提心是整個大乘的根本,也可以說是整個佛道的根本,像種子一樣,別的可以馬虎,這個必定要非常堅固。發了菩提心以後,要受發菩提心的願心儀軌。比如歸依、受戒都有儀軌,現在這裡是指發願菩提心的儀軌。所有這些都是以歸依為基礎,不過此處這個歸依叫做不共歸依。歸依有下、中、上三種,下士歸依是了解世間一切的事物,皆有其因果關係的必然性,而真正對這個內涵徹底圓滿究竟知道、做到的只有佛陀,所以歸依佛、佛指出來的法以及依法修行的僧,照著法去做,就能夠真正造善業得善果,這樣才可以改善我們生活在世間的品質,這樣的歸依是下士的歸依。進一步要跳出生死輪迴,這是中士的歸依。不僅僅為自己出離,還要幫忙一切眾生解決這個問題,這一種歸依的內涵跟下士、中士不一樣,所以叫不共歸依。以這樣的不共歸依,發願為利一切眾生求無上菩提,這個叫願菩提心。 

 

受了願心儀軌,發了願以後,應該隨分隨力照著願心學處去學。就像歸依學處是歸依以後應該照著去做的,否則的話這歸依是沒有內涵的。歸依之中正歸依的是法,也就是說以前不知道佛法,所做的都是隨順著世間,正式歸依三寶了以後,一定要改變我們原來的方法,照佛告訴我們該走的方向去做,這叫做學處。學處又分成幾個等級,現在這地方的學處是指大乘願菩提心的學處而言。

 

努力學願心學處以後,雖然已經發了菩提心,還要行菩薩道,這樣才能成佛,單單發心是不夠的。所以要不斷地策勵自己,至心願意去學菩薩學處。菩薩學的學處就是六度四攝,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主要是為了調伏自己,真正利他是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由六度而完全把自己調好,調好了進一步去利益別人是四攝,這才是菩薩應該行的。當心裡生起了這種要學的決心,這個時候才進一步受菩薩戒。之前受的叫願菩提心,就是發願一定要學菩薩,但行為不一定馬上能相應,所以不能一開頭就受菩薩戒,應該先受願菩提心,在內心當中種下菩薩的種子。那時候因為你沒受戒,所以萬一做不到,不會犯戒。我們受了願菩提心以後,經過前面這樣的次第去努力,當內心當中有更強盛的認識跟力量之時,再去受菩薩戒。願只是內心這樣去想;行是要站起來去做,這兩個不一樣,必須要照著次第修的。

 

對我們漢地來說,大家很輕易就去受菩薩戒,實際上菩薩戒的內涵很多都不清楚。我當初也是一樣,覺得菩薩好了不起,所以我要受戒;到底菩薩學習什麼、什麼叫菩薩,我一竅不通,現在太多的人都是犯這個錯誤。不過儘管如此,我們對別人還是讚歎、隨喜,因為還是有些人可能是了解的,就算不了解,在末法的時候種一個善根種子也好啊!所以對別人要用這種心情去想。而我們有機會了解了以後,要努力想辦法把這個誤解改正過來,這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任意批評別人,這不是別人的過失,是我們自己惡業所感的,批評別人,於己、於人都沒有好處。自己改善了以後,把經驗告訴別人,那自己、別人都真實得到利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受戒有絕大的功德,可是犯戒也是有很大的過患的。所以受了戒以後決定要持守,乃至於把命捨掉,也一定要把戒保護好,特別是根本罪絕對不可以犯,一犯就完了。在菩薩戒當中分成幾種,有一種叫根本墮,就像一棵樹,傷害了樹根,那棵樹就死掉了,這種罪是絕對不可以犯的;還有一種叫「餘中下纏及諸惡作」,就是比較小的損害。現在這裡告訴我們,根本罪絕對不可以犯,因為我們的生命本來是無始無終的,如果我今天為了守好戒,即便是損失了生命,因為把戒持好了,下生來一定會更好。本來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身體是一無是處,終將棄捨,我現在守了戒步步增上,那不正是我們要的嗎!如果貪著眼前的身體而犯戒,將來一定墮落。假定犯了戒以後,這個身體永遠不壞,這也不錯呀!但實際上這個身體一定會壞,而你破了戒,死後一定墮落。如果墮落的話,不要說救不了別人,佛菩薩要救我們還救不起來!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絕對不要犯。這不是空話喔!理論上面了解了以後,會覺得一心要去做,決不願意犯,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很強盛的習氣,因此要能做到,一定要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走,淺的有把握做到了,再做深的。總是在每一個層次當中有了一點基礎以後,又有一個強大的力量推動自己一步一步深入,這個是很重要的原則。

 

根本罪固然不可以犯,其他次要的也要努力,千萬不要沾上。一方面沾上了總歸不好,還有另外一點,我們總以為好像小罪無關緊要,可是如果說小罪不防範的話,大的就容易出毛病。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不必講菩薩戒,就以普通在家居士的五戒來說,那是下士最起碼的根本,其中有不殺這一條,殺人也是殺,殺一隻小蟲也是殺;發了很大的瞋心,專門去謀殺也是殺,無心而把人家弄死了也是殺,這些罪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內心當中有意要殺這個人,然後真的把他殺死了,這個是犯了根本罪。若是無心地走過去,一腳就把螞蟻踩死了,這個原則上不算犯戒。可是如果你事先看見了,覺得這個螞蟻很討厭,把它捏死了,這個也是犯殺,但是比較輕,並不是犯根本罪。我們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了解了受戒的殊勝利益,以及犯戒真正的嚴重性的話,當然對於根本罪固然不可以犯,其他的小罪也要努力地防。以我們這麼重的習氣,拚命努力地防還勉強可以持守,假使不去管它的話,那一定犯,犯了以後,就要墮落了,與其這樣不如不受。所以戒經以及論上面都告訴我們,學戒要從小地方去謹慎防範,慢慢地就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這一點,我但願在座的諸位好好去思惟一下,對自己平常很容易輕忽的,覺得無關緊要的地方,應該有所警覺。所以真正持戒持得好的人,一定是輕重等持;我們現在即使做不到,至少內心當中應該有慚愧心,不要原諒自己。現在雖然條件不夠,要策勵自己不斷地努力,這樣漸漸地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前面是告訴我們根本罪不可以犯,乃至於其他次要的也不要犯。萬一犯了怎麼辦?實際上對初修行的人來說,很難不犯,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太強盛了,所以萬一犯了,千萬不要說犯了就犯了,要馬上去懺悔。懺悔有它一定的方法,要照著正確的方法不斷地去對治,使自己所犯的錯誤徹底淨化,這樣才能夠漸次提昇。其實我們學任何一件事都是這樣,自己能夠勤勤懇懇好好去做的話,效果自然會產生;剛開始你做不到,繼續不斷努力的話,以前的毛病慢慢就改掉了;該學的漸漸地也學會了。

 

整個道次最後的目標就是要學大乘,前面說由願心而行心,受了行心以後主要的要學六度,六度裡邊特別有一樣非常重要的,就是學定,「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這個就是定。平常我們的心是心猿意馬,像猴子一樣到處亂動。我們也未嘗不希望去做好事,可是內心一天到晚變來變去,固然有境界現起的時候跟著境界轉,就是沒有境界現起,閉上眼睛坐在那裡,因為無始來的習慣,它還是動個不停。不要說學無上菩提,就是眼前做一件小事情,如果心不能貫注的話也不行。學定能使我們的心聽話,要它安住在善的所緣境上,它就能做到。所以說「應善學習止體靜慮」,就是六度當中的第五度。本論是根據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道炬論》上面說學了定可以發神通,實際上發神通只是功效之一,真正重要的是,有了定才能夠生慧。這個慧不是世間上說的腦筋聰明,學佛法雖然也需要伶俐的腦筋,但真正的智慧是對整個一切事實的真相徹底地看清楚,也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這不是那麼容易懂的。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三法印的中心是諸法無我。一切法(就是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沒有一個真實自性的「我」。並不是說沒有這個五蘊和合緣起的我,這個緣起的行相是有的,但是就它真實的自性來說是沒有的,對於這一點徹底了解才叫智慧。這個智慧又分聞、思、修:第一個是透過善知識的說明,聽懂了;接著自己如理思惟,確定了解這個道理;再透過前面所說的戒定去修學,乃至親自證得。的確在現證真實的智慧的時候,我們這個五蘊身心都不見了,那個時候才曉得原來我們眼前所感受到的這個東西是假的。這樣的智慧,了知所有的萬法沒有真實自性(這個叫做性空),一切的事相都是透由緣起而呈現,這個智慧的特點就是這樣。六度的前四度主要是積集福德資糧,有了福德資糧再去學定,才能夠產生真實的智慧,有了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真正解決生死輪迴。這必須從前面的下士一步一步深入。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菩薩行論》

(教應止惡修善 廣論P.98-8)

「猶如長夜黑暗陰雲覆,剎那電閃萬象暫顯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世人福慧萬一須臾生。」

 

我等於此善弱惡強之時,應勤修對治,此復云何?

譬如暗夜陰雲之中,藉閃電緣,於剎那頃,眾象明顯,如是以佛神力加持,諸世間人欲作福德,修善之慧心,萬一偶能須臾生起亦爾。非恒時生也,是故善力恒弱。

如陰雲黑暗,生惡趣之罪,勢力強大,難可勝伏,生大怖畏,極難安忍,知此是時,於止惡修善,當勤勵力也。

 

(摧滅大罪 廣論P.98-5,P208-2)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極難對抗罪障大勢力,

是時若無圓滿菩提心,餘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言常以微弱之善根者,言是分之義,亦言當知是時善力微惡勢強之義也。

二菩提心應當勤修,地獄因等罪極難抗禦,若無圓滿菩提心,以何餘善,能映奪彼悉不能遮伏彼故。

發勝義菩提心,能斷障種,非此正所說。此中所明,是發世俗菩提心,能淨先積惡趣因斷後等流之功德。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第102任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入行論》講經法會

網路視訊播放時間

 

 

一、開示者: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

二、講經主題:《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

三、講經日期及時間:3/10~4/25間(每週僅周三、周六、周日整天及周四上午講經,其餘時間休息,若有變動另行通知。)

  • 上午場:09:00至11:00

  • 下午場:14:15至16:15

四、聽法能得傳承有二:

  1. 現場聽法。
  2. 透過網路同步連線聽(事後聽不算)。

五、講經日程一覽表:

 


3

3/10 (六)

3/11 (日)

3/14 (三)

3/15 (四)

3/17 (六)

3/18 (日)

3/21 (三)

3/22 (四)

3/24 (六)

3/25 (日)

3/28 (三)

3/29 (四)

3/31 (六)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下午

下午

下午

X

下午

下午

下午

X

下午

下午

下午

釋疑法會

下午


4

4/1 (日)

4/4 (三)

4/5 (四)

4/7 (六)

4/8 (日)

4/11 (三)

4/12 (四)

4/14 (六)

4/15 (日)

4/18 (三)

4/19 (四)

4/21 (六)

4/22 (日)

4/25 (三)


上午

取消

取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上午

取消

下午

取消

X

下午

下午

下午

X

下午

下午

下午

釋疑法會

取消

下午

取消

 

 
六、聽經系統需求:
 
子網頁 (2): 現場轉播 線上重播

 


 


大悲精舍仁波切講經法會網址

                    http://gtrpc.ods.org/

 
※點選進入網址首頁有日程表,
    現場連線聽法可點選~左上方有~
 
 大悲精舍仁波切講經法會網址
 
                    http://gtrpc.ods.org/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 有生老病死無常苦」

下士道:脫離三惡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門。

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無常,二、思惟三惡趣苦,三、皈依三寶,四、深信業果。

死仇決定終須到 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捨 速修妙法求加持(念死無常 )

廣論下士道:念死無常

第七十七頁第八行根本因相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決斷門中修習。此中有三:① 思決定死,② 思惟死無定期,③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第七十七頁第十行

初中分三:①-1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

 

 

「思決定死」分三個因相,這裡注意「思惟」兩個字,平常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先會去聽聞,聽聞以後再去討論一下,大概也能夠把握得住聽聞的道理,但是我們非常欠缺思惟,這就是我們的致命傷。當然,目前的重點是在把學的道理弄清楚,所以重點在「聞」,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記這只是第一步,聞了以後還要去認真思惟,透過思惟就不會停在聞的階段,否則聽懂之後,覺得自己了解了就不向上跨了,實際上聽懂以後不向上跨,等於沒懂。

我常常舉這個比喻:我們要從這裡到高雄去,地圖拿到了,你也看清楚了,然後說:「我知道了,我到高雄了。」如果這樣,這張地圖給我們的價值就只是戲論。所以我把「思惟」這兩個字在這裡特別提一下,我們繼續學下去會更清楚為什麼思惟對我們這麼重要。但是如果我們聽聞後,理路還不清楚就去思惟的話,同樣會出毛病。中國古代有一句話,「思而不學則殆」,要學會以後再去思惟,如果還沒有學會就死死地去思惟的話,一定會出毛病的。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無常集》說:即使是佛、獨覺(緣覺)、聲聞等聖者,尚且得把這個身體捨掉,何況是我們凡夫!關於這點我順便講一下,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依小乘來說,佛就是降生在娑婆世界的這個色身,實際上這是佛的化身,就是跟我們有緣,應化攝受我們而來的。佛真正的身不是這個化身而是法身,所感得的則是報身。以大乘來說,報身是在摩醯首羅天(有頂天),是三界之內最高的地方。佛的化身跟我們一樣一定要死,佛都要死,何況其他呢?不管你在任何境界,死一定會來,所以說「住於何處死不入」,哪裡不會有死呢?不管是空中、海中、或者山上,要找沒有死的地方一定找不到的。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只要是有情,只要還有煩惱,只要是有漏業所感得的色身,最後一定都會死,沒有什麼差別,不管你是畜生、是人、是天,乃至聖者,只要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最後一定都要死。已生的固然要死,還沒出生將來要生的也是一樣,沒有一個例外,都要捨掉這個身體而死亡。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這個身體一定會滅壞,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在正法上努力修行。一般世間人都是忙不如法的、不應該忙的事情,我們現在真正了解了,看清世間真相而安住於正法,如實修行的人才叫智者。這裡所說的智慧不是指腦筋聰明,世間很多腦筋聰明的人,但是卻不知道佛法,這是腦筋機靈,不是真正的智慧,這個我們要辨別得清楚。要學佛法,腦筋機靈是需要的,但是腦筋機靈、靈活並不一定表示他有智慧,現在很多人好腦筋卻做壞事,我們看見報紙上有很多詐騙事件,這種人的腦筋多好啊!所以腦筋聰明並不是智慧,這一點我們要分別得清楚。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

 

這段文是說「死」這件事情,我們是做不了主的,一切有情都沒辦法逃得了,不管用財物、咒、藥等種種的方便,都不能令死主退卻。「咒」的確有很神奇、不可思議的能力,世間也有很多東西很靈驗,但這些都沒辦法讓人不死,所以《教授勝光大王經》說:就如「四大山王」(山王就是山當中最大的),這四個大山王非常堅固,一點也不會被破壞,「觸天磨地」就是上面碰到天,下面觸及地,從四面八方過來,所過之處,小草、大樹,有情、無情,所有一切全部逃不掉。不管你有名、有財,或者懂得藥、咒,這四大山王來的時候都擋不住,那是非常恐怖的。

這四大山王比喻的就是前面說的老病死衰。「老壞強壯」這一點,你們還體會不到,我已經深深感覺到了,但願你們感受到的時候,已經有了修行,那就不怕了,否則到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我常常跟諸位講,我當年也跟你們一樣靈活,即使是在很多同學覺得師父的腦筋這麼好,實際上我已經衰退很多了,很多事情剛剛講過就忘得乾乾淨淨,太多東西都記不住了。經上有提到老苦,我現在對裡面所講的內涵感受很深。它說老的時候有各種現象,譬如站起來像拔樹,坐下去像斷索的袋子。你們有時候到後山去出坡,要拔一棵小樹是不是感覺到很困難?如果拔大一點的樹就更困難了。老的時候,你坐著要站起來,就會有這種感覺,我想你們絕對想像不到,你們要站起來輕而易舉,從來不會感覺到有困難。我當年也無法了解,站起來如拔樹是什麼情況,而現在真的感覺到了,而且常常有這種感覺,實在是非常辛苦,老了就會這樣。

坐下來像斷索的袋子是什麼情況呢?現在你們不大容易看得見那種袋子了,老一輩的人會用一種袋子裝穀子、米、麥等等,然後把袋口用繩子綁住,揹在背上,如果繩子一斷,袋子就掉下去,整個就塌下去。如果勉強講的話,就像牛拉屎,會一下子整個塌在地上一般,老的時候,坐下來就會一下癱在那裡。我第一次看見這些關於老苦的描述,是在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候的年紀已經比你們現在大很多了,我還是無法想像年老時這樣的情況,所以後面共中士道中說,幸好老是慢慢地、不知不覺中來的,如果是一口氣來的話,我們在座沒有一個人受得了。

病,我想你們都感受得到,原本生龍活虎,但病的時候躺著呻吟,動也動不了,吃也吃不下,平常高興的事,到那時候一點興趣都沒有了。衰也是這樣,本來是很強壯的身體,會變得虛弱、不聽使喚,最後就是死。世間就是這樣,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擋得住這四大山王。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這個才是如法地怕,怕死就應該好好修行,如果好好修行,臨終的時候就會很歡喜:「我因為修行了正法,現在要到好的地方去了。」就像我們本來在此地就只是臨時的,要準備到更好的地方去,所以對死就不怕;世間人就不是這樣。看看我們屬於那一種,如果不能如法修行的話,現在不怕死,一天到晚去忙和修行不相應的事情,到死的時候後悔了,抓胸、跳腳都是沒有用的!平常我們往往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真正要抱怨的是自己為什麼不好好去如法修行,這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知道的。這個就是思決定死這個根本當中的第一個因相--死一定會來,沒有任何因緣能讓死主退卻。

-2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

謂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短少。

「天增歲月人增壽」,這個真是顛倒啊!天是增了歲月,人是減壽了。活一天我們的壽命就少一天,結果我們說人增壽,何其顛倒!

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我們的壽命,一旦受生以後就決定了,這是業所感得的,不可能增加,而且反過來,剎那剎那一直在減少,從來沒停止過,就算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上課,也是一直在減少,沒有任何一剎那停得住的,這是實際上的狀態,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如同《入胎經》說的:就算現在你很認真好好地保護自己,最多也只能暫時存活一百年。就算我們能夠活到一百歲,這中間的歲月也很快地在消失當中。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很快一年就結束了;一天一天過去,很快一個月就到了;白天、晚上過去,一天就過去了;上午下午過去,白天又過去了。所以真正算起來壽量是非常有限的,連一剎那都不可能增添,而它的損減,卻是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入行論》說: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不管我覺醒、不覺醒,注意、不注意,壽命永遠在減少,卻沒辦法增加,我如何能夠不死!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除了前面這個道理以外,要用我們看得見的實際例子去思惟它。我們的壽命已經這麼可悲地在減短,可是我們往往把極大部分的時間,用在思惟對我們有傷害而毫無益處的事情上,被煩惱所轉,這才是真正應該注意的。下面舉了很多比喻策勵我們:就像織布,每次只用加上一根細細的線,但是很快地就把整塊布織完了。又像羊、牛被送去宰殺,牠自己並不知道,可是每一步都不斷地在靠近死亡。又像江河水的奔流,或瀑布飛快地宣洩而下,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正快速地走向盡頭。又像牧童拿著棍子去趕畜生,那些畜生完全沒有自在;現在我們也是被老病等,送到死亡面前,沒辦法自在。這些道理,我們應該努力從各種角度思惟觀察。

《集法句》裡面所講的,就是前面解釋的內涵。前面是喻,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也被這些各式各樣的痛苦逼迫著。「以杖畫水」是什麼意思呢?如果用粉筆在黑板上畫線,那個痕跡可以留在黑板上,久久不去;可是如果你用杖畫水,才畫過,水痕馬上消失不見了,我們的生命就像這樣,一過去就消失了,而且消失的速度是不停的,老病催我們到死主前就是這樣。

 

 

 

如傳說大覺(口窩)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

 

舉一個實際上修行的榜樣,大覺窩就是阿底峽尊者。對尊者我們是絕對地崇敬,他的理論、修行都足以做為後學的典範,看看他為什麼能夠成就的。他遇到任何一個境界,都會善巧地利用來策勵自己。走到水邊看見流水,他就說:「水不斷地流,這對修無常極為便利。」講完以後就在那裡修行。我們看見流水或風花雪月,說不定只是覺得很美好、很高興而已,這就是世間人顛倒的地方。不但是大修行人,就是世間的聖人--孔老夫子看見流水也說:「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生命的逝去就是這樣,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也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我們常常覺得不知者無罪,可是無常不會因為你不知道就不來呀!反過來,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害就害在這裡,現在我們要想辦法知道,而且要去思惟策勵,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廣論p. 79 淺釋 第三冊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

 

 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生死輪迴中的我們,不管在哪一界都在無常當中,就像秋天的雲。為什麼以秋雲為喻呢?因為秋天的雲變化得特別迅速,容易引發我們的無常感,

「眾生生死等觀戲」,我們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員,

而壽命就在扮演的過程當中,像閃電一樣,一下就過去了;

也像瀑布一樣非常快速地消失,總之這些比喻都是形容無常的迅速。

如果我們稍微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沒有一樣例外,

所有的東西都在向我們顯示無常相,

我們應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們和世間都是無常的,應當策勵自己努力修行。

 

 

故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

 

 所以對任何事情我們要照這個方法去思惟,不要都想些無關緊要的事,或者忙現世的安樂,這是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目前我們雖然有聽聞和研討,可是欠缺思惟,所以應該努力不斷地去思惟,才能引發定解。如果馬馬虎虎地約略思惟一下,就說生不起定解,這是沒什麼好處的。這裡引一位祖師的話,有很多人會說:「思惟不容易啊,我思惟了半天,就是生不起來呀!」祖師就說:「你說思惟了而生不起來,你什麼時候思惟啊?白天放逸,晚上睡覺,你什麼時候真正認真思惟?不要說妄語!」換句話說,如果真的努力去思惟,一定可生起定解。這是祖師以他的經驗策勵我們,只要我們能夠鍥而不捨去做,一定會產生應有的效果。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

 

 

我們的壽命不僅最後會被死主所壞而趣他世,即使活著的時候,行住坐臥,不管做什麼事情,壽量都一直在減少。(我們的生命,從入胎那一剎那開始),就一直被老病所牽,最後走向死亡,從來沒有停止過。這裡所說的老、病是指身體,假定把心理也加進去的話,我們剎那、剎那都在改變,這就是老化的狀態,所以無論是身體或心理都是無常的,我們應該對這一件事情深深地認識,並產生定解,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絕對不要執著眼前世間的東西,安住於眼前而覺得很歡喜,就像從高山掉下來是非死不可的,絕對不能因為還沒有掉到地上,還沒死就很高興。在座預科班的沙彌是最幸運的,不過因為年紀小思惟的能力還沒有成長,所以往往對這種道理不清楚,不過至少不像世俗的人,完全在錯誤的概念當中,那種錯誤是荒唐到絕頂。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四百頌釋》引經典上的一段文說:「人中勇識如初夜」,就是指剛剛入胎的那個時候,從此以後,就沒有暫時能夠停止地一直走向死亡。《破四倒論》也說:就像從非常驚險的高峰掉下來一定會跌死,在掉的過程當中尚未落地之前,你怎麼可能還覺得安樂呢?我們在生死當中也是一樣,正在非常迅速地趨向死亡,在這個當中我們怎麼可能把它看成是安樂的呢?以上這些道理都告訴我們不但一定會死,而且是非常快速地死。

前面是說人一定要死,而且死得這麼快,只是暫時還沒死;以下是第三個因相,告訴我們就算在活著的時候,也很少有時間去修行。

 

①-3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

就算能活到一百歲,也不應該說有空修行,因為在我們的一生當中,被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消耗掉了許多壽量,剩下來的,又被睡覺佔掉幾乎一半的時間,平常內心大部分都處在散亂當中,年輕的時候過去了,老了身心也沒有力量,雖然想要修行,但也沒有精進的條件了。所以活著的時候,能夠修法的時間是很少的。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入胎經》說,一生中一半的時間睡覺睡掉了,十歲以前年紀輕不懂事,後面的二十年衰老了,照理說年紀輕的時候最好,中間又遇見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在煩惱當中,除了心裡的煩惱之外,還有身體的各種疾病,把我們能夠修行的時間都耗掉了,這是實際上的狀態。宗大師看見這個的重要,不但引經、論,而且還引祖師的話來證明,換句話說,不論是經、論或是祖師都這樣說,沒有一個例外的。《破四倒論》所破的四倒,就是我們真正最嚴重的根本顛倒。這段文字的意義很清楚,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多思惟,就像各位現在正是盛壯之年,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時候,不幸的是我們卻拿它來造惡,不但身體要去忙,心裡更忙,這是何等地可憐!伽喀巴說:把頭尾的歲月除去,再扣掉睡覺、吃飯、生病等等的時間,一生當中能修行的時間算一算不到五年,想想看,我們現在還不努力嗎?這是我們要好好策勵的。以上是第一個根本--決定會死的三個因相,諸位了解之後,還願意為這種世間欺誑的事情忙嗎?一定不願意,所以我們要發誓願,下決心努力修行。

 

決戰生死

 

花在烈風中起舞 鮮紅像雲霞飄上了天

楊柳君子舞綠劍 美妙戰鼓傳進春天 傳進春天

雲燕在高空吶喊 蝶兒翩翩揮鐵扇

走來走來走來 今日意蹁躚

鎧甲在月亮下發光 微笑飄上勇士的臉

嘹亮號角劃破黑暗 雄渾戰鼓擂進心田 擂進心田

勝利在高空呼喚 鐵騎滔滔戰旗伴

前進 前進 前進

今日山河還 今日山河還 (從頭反覆一次)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士道 p242 L10-13

 

《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若具四法不捨大願,謂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見他富樂心生歡喜。」

 

《寶雲經》說:「若於一切威儀路中修菩提心,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於餘生中亦不捨離如此心寶,如如若人多觀察。」等明顯宣說。】

 

 

《師子請問經》中,有一位菩薩問佛:「如何才能在未來的一切生當中,乃至於作夢的時候,都不再失去這個菩提心大寶?」佛回答說:「不管熱鬧的地方或清淨冷僻之處,只要有有情住的地方,你都令這些有情趣向菩提。能夠這樣,此生能令菩提心繼續不斷地增長,來生也就不會捨棄菩提心。」

《曼殊室利莊嚴國土經》說如果能夠具足摧伏我慢等四法,就不會棄捨菩提願心。前面在自他換當中,特別說明生死第一大冤家就是我愛執。一有我愛執,慢相就生起來了,自然而然「我」總歸是最重要,「我」總歸是最高,不必刻意去想,它任運地在一切時處現起。能夠把它降伏,處處尊重別人、放掉「我」,這就是不捨願心的因。我們之所以動不動見人家的過失,主要還是我慢心使然。

隨便說一件小事情吧,譬如我們總是覺得眼前的一切,這個也不理想、那個也不理想,我們不妨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現在不論國內外,不論落伍的國家或先進的國家,很多政治上的官吏都是尋求私利,好像只是抱穩那個職位卻不敢做事情。他為什麼不做呢?因為他努力去做,結果辛苦了半天,大家對於他這樣做了以後呈現出來的好處,都覺得理所當然,既不讚歎也不感激。而且在做事的過程中,總會有令人不方便的地方,結果各人有各人的意見,大家都只看見過失的一面而加以批評。大的包括國家,小的眼前很多地方都如此。這個人辛辛苦苦在廚房裡忙了半天,你看不見這一點,只看見他老是不配你味口,今天太鹹了、明天太淡了。就是這樣,我想我們人人都有這個感覺。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必定要從這個地方開始注意自己,任何情況之下看見人家的不是,就要反省、改善自己,去看他的功德,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的。

為什麼一再地要大家多提醒自己「我到這裡來是幹什麼的?」不要說你是來修學佛法,至少你感受到自己很苦,要改善它。我們已經了解這痛苦是自己的業所感得的,而導致你造業的主要原因是惑(無明),這種情況就是無明相。如果把握住這一點的話,你一定了解得很清楚,不是忙著看別人的過失,而是忙著改善自己。任何時候,你發現自己的起心動念又不對了,就去改善它。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不懂得多少經論,也做對了!反之,儘管你三藏十二部樣樣都通,寫多少文章、講多少大法,卻還在佛法大門之外,根本完全不相應!再聰明,那也只是世智聰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而之所以這樣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慢。之前已經說過了,將來還會特別再提這件事情。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生死的第一大冤家就是我執,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就隨時會感覺這個「我」在作祟。有的時候這個「我」很明顯地顯現,有時則是隱藏在背後,你只看見這個人不對、那個人不對。是誰在看見這個人不對啊?那個時候回過頭來一照,原來背後有個東西--就是這個「我」。人家對不對並不重要,你起了觀過心,就已經又種下把自己困在生死當中的因了。

至於嫉、慳,這個容易了解,人家好你就嫉妒他、自己有的東西就捨不得。若能摧伏我慢、斷嫉、除慳,而且「見他富樂心生歡喜」,看見別人好時,真心為他歡喜,具此四法,就能不捨菩提大願。

   

《寶雲經》說:「如果能在行住坐臥任何情況之下都修菩提心,心裡提持它,而且做任何事情都以菩提心為前導,若能這樣努力的話,此生自然而然一直增長菩提心,來生也不會離開此心,我們應該這樣從一切境中多多觀察。」

「隨作何善以菩提心而為前導」的意思就是說,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提醒、反問自己要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不是為了菩提心。

《華嚴經》上有一句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發起了菩提心以後,一旦忘失菩提心,所做的善法都是魔業;因為如果你的行為跟菩提心(或者覺心)不相應的話,不管做什麼都是集諦所攝。所謂集諦所攝就是雖然你做了善法,升了天,福享完了以後還是三世怨,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廣論」p16~L1 錄音帶 9B

修學佛法要正確的聽聞,聽聞很重要,你能夠跟從善知識如理聽聞,第一件事,聽到了正確的方法以後,接著要「隨轉」,要跟著它轉。

平常我們這個心如生牛皮,剛強的不得了,人家告訴你時,心裡總是想:「告訴我這樣,你自己呢??」這樣一點用都沒有。那麼怎樣才能夠轉呢?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我們聽了這個,覺得很有道理、非常歡喜,書本一合又還到書本上去了,聽完了以後還在那裡頭,沒轉過來。到底怎麼轉呢?非常重要的,這個轉就叫「思惟」。

除此之外,我們的整個生活還必須要配合,那時你才能夠轉,才可以照著去修,否則我們談不到修!實際上這三個次第就是聞、思、修,而隨轉真正的關鍵就在思惟,等到你思惟觀察了,你就轉過來了,平常我們所以轉不過來的原因就在這裡。

關於這一點,講到後面業那一部份會特別說明,業從那裡造起?業的行相是什麼?我們講了半天都不知道,實際上主要的關鍵就在我們思惟心所上頭,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少力—不要花多少氣力,即脫生死城。

 

師父開示:老比丘的公案

 

在佛世,在雜寶藏經上面有一個老比丘,他是老年以後出家,修學佛法,年紀大了比較困難,年輕的時候就容易,為什麼?真正修行要拿出全部精神,不是說老了什麼都沒有了。平常我們世間都說等退休了,那時候修學佛法來不及,年輕的時候全部精神放下去都不一定,等到你年老了還有希望嗎?但是這個老比丘真是,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好好的有機會,有善根,到了晚年才進入佛門當中。但是他雖然晚進去,這個意志倒是好樂之心非常強。跑到佛門當中,佛世的時候那個僧團也是各式各樣的人都有,有很多人固然看見老年出家,很憐憫他同情他,但是就有年輕人,常常看見這個傢伙老朽了,怎麼樣都不行,總歡喜開他玩笑。

 

可是這老比丘本身卻是非常認真非常恭敬,非常虔誠,他一點不會說像我們普通世間往往倚老賣老,這是非常壞的大毛病,他沒有。他也沒有普通人年紀大了以後,有很多老的習慣,他總覺得修學佛法了,世間的用不上,全部精神像年輕人一樣,跟著他去學。但是儘管你心理有這樣的準備,體力不行,他處處地方總不如人家。年輕人常常開他玩笑,他總歸逆來順受,人家雖然故意開他玩笑,他還誠誠心心的聽人家去做。有一次年輕的比丘在一起,年輕人看見這個老傢伙來,給他開開玩笑,經常歡喜這樣。本來幾個年輕人在開玩笑,看見這個老比丘來了以後,大家故意裝的很莊嚴的在那裡講法,這個老比丘過去了,看見他們聽法好歡喜的過去。過去了以後,他很恭敬仔細,很羨慕這些年輕人講法。這些年輕人都是調皮搗蛋的,看見來了說你那個老上座來!來!這個上座有幾種,僧年也是個上座,換句話說年紀大或者戒臘上座,或者智慧上座,就是說他年紀雖然輕,出家雖然晚,但是他智慧很高,或者開悟了,這叫智慧上座。

 

因為人家開他玩笑,所以他出家雖然晚,年紀大了,說你這個老上座來!來!歡迎!然後坐在這裡,就給他講法,他聽得歡喜、高興!那些年輕人肚子裡都在笑,這個老傢伙老上當。然後有一位年輕人就說來!告訴你!讓你証得四果,佛告訴我們法要證果的!他好高興,好歡喜。你坐在那個角落裡邊,然後這個老比丘就非常恭敬的坐在這個角落裡邊,有一個年輕人拿了一個鞭子,就是我們現在禪堂裡面,用的那個香板給他頭上面叭一下,好,這個加持你,使你得須陀洹果─初果。

 

這完全是開玩笑,但是這老年人卻是至誠恭敬的、一心一意的聽他們,結果一棒下去,他真的開悟了,證了個初果。他歡喜,年輕人覺得開他玩笑而高興,這個老比丘因為開悟了,非常恭敬,非常歡喜的,高興的下座感謝他們,結果大家一般的歡喜,但是內心完全不一樣。你不要急,這只是初果還有二果,好!好!跑到這個角落裡面,然後那個年輕人是後面笑得笑壞了,覺得這個老傢伙就這麼糊塗會上那個當,這麼高興。這老比丘心裡面真歡喜,證了果怎麼不歡喜?把生死了脫了,見到這個道相,一心恭敬從這個角落跑到那裡去。然後另外換了一個人,拿著香板頭上又吭一下說加持你,給你二果。

 

就這樣,如此這般四個角上面敲了四下,證了四果羅漢,你們去看看,真實故事。這個說明什麼?很重要,很重要!他心裡上面已經自己成熟了。佛法這裡處處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學了法,自己內淨心意。我們現在真正最大的毛病,學了法是專門當照妖鏡看別人,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除了這個以外,自己我慢心是越學越大,那個大得不得了,跑到任何地方,看看他不對,只有一個地方沒看見,應該看的地方就是沒看見,大家就是這個,就是錯的準備,真正的問題在這上面。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自日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三十二卷

省自我受用法

  得人身很不容易,特別是暇滿人身,更是難得。我們對淨戒、無垢淨願等行相,並不了解,只是在文字上轉,所以學不上去。我們凡夫渾身都是錯誤,自己還覺得很自在,經常似是而非,沒有把握正知見,真是愚中之愚。了解佛法之後,才曉得自己一無所知,平常起心動念都在「我相」當中轉,我相是無明的根本,「我」是什麼,完全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自覺都不行,更不要說覺他,所以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但是現在要建立正知見,又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應該從反省做起,假定聽到道理能反省,用在自己身上,所修的不再是書本文字,而是慢慢地修正自己,這才是佛法的內涵。

暇滿人身寶 得已應善修

  能從惡趣到善趣的,是少之又少,再說同樣得到人身又具足暇滿的,比例更少。在幾十億人口中,有幾個信佛的?信了佛以後,真正了解佛法的又有幾個?了解佛法且能如理修行的,更是絕端稀少。所以於有暇身勸取心要就更重要,因為一切法由此引生,因此要殷重修行,殷重不是單單念一下就算了,而是要真正如法修持,不可放逸。想到自己這麼差,無常又迅速到來,就要珍惜暇身,勵力修,所謂「暇滿人身寶,難得而易失,得已應善修,莫令空無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法師的願力

「只要你們自己不放棄,我很樂意陪你們走完最後一程,直到坐上金剛寶座。」

 

廣論 P225 L9 舊版錄音帶97B

 

「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這四句話,常常記在心裡,不要遇見因難就退心,要曉得一切的事情,都是由於修行才成功的。所以記住,你一定要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要努力。遇到困難的時候,正是我們真正得到功德的時候,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

 

我們今天為了脫苦而皈依,因為在這種原因之下,找到了皈依必然的對象是佛陀,為要皈依佛陀而皈依三寶,為了皈依三寶而發心,而真正皈依的是法寶,這是唯一幫忙我們脫苦一條路,因此要分分斷證,過失斷除,功德做到,你能夠做到多少就能得到多少好處。

 

 

所以當因難現起時,不但不應該退,反而要咬緊牙關去做,不但要咬緊牙關而且還要感到高興。心想,對呀!我現在正在進步。那時候忙了半天,結果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因此這心裡是最重要的,你能夠從這上面認得了,然後努力下去的話,沒有不成功的。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法師的願力

 

「只要你們自己不放棄,我很樂意陪你們走完最後一程,直到坐上金剛寶座。」

 

廣論p225  L4 舊版錄音帶97B

「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此何須繁說,凡愚作自利,能仁行利他,觀此二差別。若不能真換,自樂及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

 

所有世間的一切快樂!你不是要求快樂嗎?這個快樂都是從利他生起來的,反過來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利生起來的,這個不必多講啊!

下面馬上舉一個例子,凡夫一天到晚只忙自己只管自己、只管自己,結果呢?你怎麼管是愈管愈苦,是愈管愈糟,佛之所以能成佛,像這樣的恭敬呀!

沒有一個地方不恭敬他,他為什麼能夠成佛?沒有別的,利他呀!你只要仔細的看看這兩個差別就瞭解了,就這樣。所以他真正殊勝的利益啊!

你看看平常我們為什麼要看念佛的功德,唉呀!他這個好處說不可盡,讓你羨慕,然後你看佛為什麼成佛的,他只有一個理由─利他。而且懂得怎麼利他,就這樣。

說來說去只有一樣事情。而我們呢?就是這樣,而且不妨你隨時處處體會,你愈是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越是不行;我們自己容或看不見,但是在我們周圍的人當中,如果這個人自私心非常強,一天到晚只管自己的話,我們任何人一看他就討厭,這個傢伙。唉!是不是?對不對?

我想我們人人有這個感覺,結果呀!你儘管想自利,周圍的人每一個人看的你,就是把你看成你這個傢伙,你說你快樂嗎?唉呀,你一點快樂都沒有;

你能夠幫助別人,因為你能夠幫助別人呀!別人,自然而然,唉呀,處處地方呀!就是以你為中心。世間尚且如此,這不是很明白嗎?就這樣。所以他有殊勝的利益呀!

假定你不能真的換,那麼不但不成佛呀!生死當中說實在也沒有快樂呀!你一天到晚忙著自己,忙著自己半天,結果下地獄,是愈忙愈苦啊!這樣的呀!這個是我們眼前的事實擺在這裡,就下士的人那像袁先生那樣!他自己只是稍微幫一點人家別人的忙,

但是像俞淨意公這樣的做事情幫一點忙,他馬上感得這麼好的果報,沒有別的,就是他肯幫別人的忙呀!反過來你周圍的自利,利自己的話,你跑到那一個不要說成佛,以小團體當中,人家一看見,這傢伙自私自利只管自己的,就是這樣,哦!就是這樣呀!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嗎?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1/09 (三) 晚上聽如證和尚皈依開示:為了現世的安樂,要像佛陀一樣的圓滿,希望能夠得到究竟的快樂,就要勤修歸依 。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我弟子 緣有情 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弟子緣有情,至心歸依佛竟,至心歸依法竟,至心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夷」。

「我弟子 「緣有情」,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願回向:

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p. 114 (7)

【◎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

說皈依了以後正式的進入佛門,這個叫內道了,這個時候算是佛弟子。它下面說,進入佛道內弟子,

【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與寂靜論師,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真正的分別有很多種差別,有的人這樣說,有的人那樣說,可是根據現在這地方的傳承的這個師承,說的兩位,不管是阿底峽尊者,以及寂靜論師,他們兩位判別這個內外道的差別,判別佛弟子的差別,都以皈依作為根據,說你有了皈依就算佛弟子,就說進入內道。它說所以說,以有歸依而為判別,

【謂得歸依,乃至未捨,】

你得到了皈依以後在你沒有捨棄之前,那是佛弟子。不過這個地方注意啊!得皈依,皈依的時候你有一個得到的,得到了這個皈依,什麼東西?就是這個得皈依體,到現在為止,你們只記得皈依還有一個體,這個體的真正內涵,慢慢的以後再來詳細告訴你們,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好好的去學,一旦你得到了這個東西,那麼大家注意,你至少生天,如果是你想學淨土往生的話,一定往生,這個它的真正的內涵,所以下面很多地方講的、學的就是學這個東西,到現在開始學的也是學這個東西,前面學的還是學這個東西。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

所以這一個就是最開始修學佛法的第一個條件--皈依,那麼皈依了算是佛弟子,那麼在目前我們能夠做到,能夠了解的這個皈依的體是什麼?就是你至心於三寶,接受它,這個才是大師,等字,那個才是正確的方法,這個才是共同修學的助伴。這一個狀態,不是說聽聽講講,而是從你內心深處一心一意皈投依靠,就這一點。那麼在這地方呢,我們可以自己來反省一下。今天遭到一點委屈了,被人家埋怨了幾聲,或者今天少獲得一點利養了,或者今天有一點點小小的病痛了,這個是什麼?苦,對不對?是呀!痛苦。現在碰見了這個痛苦以後,你怎麼辦呢?就是我們平常的一般的反應,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受了委屈,然後呢或者跟他辯,乃至於跟他吵,或者你雖然沒辦法吵辯的話,背後跑得去嘀咕,這是我們一般狀態,世間的常態都是如此。然後呢你稍微少了或者什麼生了病,趕快求神拜佛找醫生買藥吃,這是一般世間常態,也是正常的。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了以後不要這些,這個時候注意的,為什麼要皈依?以前容或不知道,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原來了解這個三界之內無非是苦,而真正能夠幫忙我們解決苦,從根拔起,圓滿解決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在這裡皈依它,這個才是皈依的根本原因。然後呢因為你要脫苦,所以在這個理由之下找,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誰才是你皈依的對象呢?你要脫苦,他一定要什麼條件呢?根據這樣一路一路的上來,假定你說這個次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然後呢你能夠如理作意經常這樣去想的話,那時必然有個什麼現象?你有苦你覺得這個苦,現在要找它問題才解決,對不對?是不是?必然的產生的結果,所以說這個皈依,如理的皈依跟平常的皈依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平常的皈依完了以後,皈依了你還是浮浮泛泛的,那個時候你們懂得了吧?儘管形相上面是學佛,實際上學的什麼呀?跟佛是了不相干。現在你照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話,的確步步踏實,是嗎?就因為你有苦,所以要皈依,因為要皈依,所以找到了皈依的對象是三寶。現在這個苦現起來了,那個時候你心目當中什麼?這個苦呀!然後一心皈投於它。是的,被人家埋怨了幾句,你覺得很苦,那個時候你還是要去訴冤,跟誰去訴冤,跟佛去訴冤嘛,簡單呀!跟誰去訴冤?跟法去訴冤,跟僧去訴冤。這個就怕你不訴,你去訴就對了,跟佛怎麼訴冤?南無阿彌陀佛,對了!所以不管你遭到什麼事情,你自然而然只有一心念佛。你怎麼皈依法?皈依法是什麼呢?為什麼你現在會煩惱的?就是錯誤不認識,現在我們不必說深談,最簡單的法告訴我們法是什麼?空,緣起,所以一切法的現起,都有它的前因後果,他假定說今天埋怨你,有理由,有理由當然總歸有原因,我錯了,埋怨我,我改呀!沒有理由,沒有理由他為什麼無緣無故?那以前一定種下來什麼惡因,今天還了他,好高興,還了是無債一身輕,對呀!所以這個,這個時候就惟恐你不跟法訴冤。如果跟這些行持相應的叫什麼?叫僧呀!然後你去訴冤,那個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懂得了,真感謝。是不是要這樣?必然的結果。然後呢,如果你生了病了,說世間本來一無可取,然後呢最後結果是必定是老病死,病是死因,現在要死了,趕快多念幾聲皈依,然後到極樂世界可以品位高升。醫生要來找你,說不定還不願意,醫好了以後讓我多在這個娑婆世界多留幾天,這苦不堪言,不要、不要。除非說你有大利益,為了一些利益,現在我一忍,一時不能放掉那些,假定說你這個皈依是至心的話,是不是會必然產生這個結果?對呀!所以這個地方就說「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當然現在這個是理解了道理必然結果。   

現在的的確確的普通一般人是有兩種狀態,有一種是以理智為強盛的人,有一種是情緒感情為強盛的人。那麼理智強盛的人,是,剛才這個道理容易了解,他進來通常也會從這個地方進來的,所以進來了以後,他又善於利用他的理智很容易得到這個。感情來的,他就不一定這樣的,他覺得皈依好,他也跟著去皈依,這假定你的的確確能夠做到至心皈依,到那個時候也是一樣,碰到什麼事情,反正就像人受了委屈了,沒有辦法去訴,跑到媽媽身邊哭哭啼啼的訴,這樣。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如果有受了這個,你還是跑到大殿上面,哪怕你流著眼淚說,阿彌陀佛,我受了委屈了,阿彌陀佛,你還是會多念幾聲佛。所以這個時候注意,至心兩個字,於三寶所受為大師,你真正的從內心深處接受它了。這個靠什麼力量?靠思惟,所以我現在常常提醒大家,這個人生的最佳的寶貝什麼?思惟,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痴痴獃獃站在那裡,腦筋也不要動,聽說念佛好,最好希望趕快念一個佛,關在個山裡面,念他個三聲,然後就往生了。實際上我這是過分強調一點,當然不至於如此了,我這是特別說明,現在有太多人就是這個情況。是的,他是感受到世間的痛苦,本來這是很好的現象,他也了解了佛法,是件很好的事情,那個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善巧的找到善知識,或者了解這個怎麼樣行持,然後努力運用他現在暇滿人身難得的這個寶貝,這麼如理如法的思惟,他結果心心念念自然而然一直在這個上頭;正行也是,助行也是,這一點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所以我剛才這個話,你們千萬要了解,念佛的確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但是不得善巧的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流弊叢生,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好事,做壞事更不談,做好事都不能算佛弟子。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做一個佛弟子什麼?「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那個時候你皈依的,得皈依體。然後你起心動念有一個特別的一個狀態,依體起用。我們現在不必在這個文字上面轉,實際上的狀態呢,等到你真正至心皈依了,你動一件事情,你想到這個佛菩薩要我這樣做的,我該怎麼做。隨便動一個念頭,我覺得已經這個樣的,我要這樣做,你自然而然會這樣的,自然而然你就會這樣的。譬如說我們現在今天剃了頭,穿了這件衣服了,你忘記掉的話,一看不行我現在是穿了這件衣服了。尤其剛剛開始換這一件衣服的人,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有的時候你歡喜跑出去,一想,你看看這件衣服,不不不,以前可以做的現在不會做了,對不對?為什麼?那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說你現在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自然而然很多事情隨時起心動念,就覺得不對、不對,現在要這樣了,內心上面自然有這種力量。所以用這個東西用在戒上面,叫防非止惡,用在皈依上面的話,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一心就皈投依靠,以三寶告訴我們的方式為你行事的準則。假定這個沒有的話,不算,不管你做什麼善事,不是佛弟子,因為不是佛弟子,它的好處就得不到,差別這麼個大法。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

第一個得到,得到這個皈依然後更進一步受戒,律儀就是戒,這個一切的律儀,一切的戒,這個律儀有一點--戒善,換句話說,得到了這個東西一定可以感得善果的。所有一切的律儀戒法的這個好處,都依皈依而起,所以平常我們不管受什麼三皈依固然是,五戒,乃至八關齋戒,沙彌沙彌尼戒,然後比丘菩薩一切戒,都是正得體的時候在三皈依的時候,都在三皈依的時候,就是這個。

【俱舍釋云:「受歸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歸依七十論亦云:「近事歸三寶,此是八律本。」】

俱舍論、皈依七十論都這麼說,一切律儀的根本,那麼近事就是平常我們說優婆塞、優婆夷,親近三寶,承事如來的。那個剛開始的時候,皈依三寶,這個就是所有一切律儀的根本,這個八律儀就是五戒,然後呢八關齋戒,然後呢上面一樣一樣東西,這個根本都在這裡。

【此中意趣,謂由歸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這個歸依,所以這個堅固涅槃意樂,涅槃是什麼?就是寂滅,究竟解脫一切問題。這個究竟解脫一切問題的最開始,從那裡開始?皈依開始,現在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因為隨時我們體驗到為什麼要皈依?因為了解世間是苦。所以涅槃是什麼?苦的究竟寂滅位嘛,就這麼清楚,如此因就感得如此果。由於你這樣的內心這樣的一個意樂,內心認識這個好樂,然後呢你一步一步努力要去獲得,獲得嘛當然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就是守這個律儀,這個一切律儀,由於受了這個律儀,律儀的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就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所以五分法身戒為基礎,戒而得定、而得慧、而解脫,解脫自己,這樣來的,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麼個好呀!所以想想看這個皈依了佛,的的確確無法衡量的大。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

前面以前積的業障,由於皈依了以後減輕乃至於徹底的消除。

【集學論中,顯示歸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

那麼這個集學論上面來說明這個皈依的好處能淨罪障的時候,它說應該把這個譬喻來說明,什麼?生豬因緣為譬喻,下面這個公案,我來說一下,也唸一遍。

【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歸依故,即未生彼,是由歸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徹底淨除。這個皈依生天因緣是這樣。有一個天人,有一本經叫嗟囊法天子這個因緣經還不曉得是什麼經,他是一個天子,那麼天子臨終的時候五衰相現,什麼是五衰相呢?就是天人平常的時候衣服向來不髒的,到快死的時候,他衣服髒了;然後呢他身上的這個花,尤其是頭上面這個花,平常的花一直都是鮮花,從來不會枯萎的,到那個時候頭上的花會枯萎了;還有呢身上面它不會髒不會有味道的,到那個時候他身上面又髒有味道,有的地方說,身上有慧光或者是慧光失去了,總之身上面的特質,由善而變惡了;還有呢他平常不出汗,他那個腋下會出汗;還有最後第五個,就不樂本座,他本來坐在那天子座上很歡喜,到那個時候,他坐立不安了,當這個五衰相現的時候,那快要死了。就相當於人那個必死之症,患了這個癌症了,那快死了,所以天子一犯了那個五衰相,他就曉得要死了。那個天上的人,他是有天眼通的,他要死了,憂愁大苦,但是只曉得這個死是無法避免的,他要看看死了以後到那裡去,萬一死了之後,還再生天,那還勉強可以。結果一看,墮落豬當中,你不要說天上墮在豬當中,我們人間墮豬當中你受得了嗎?絕對受不了,不要說變成個豬,現在叫我們跑到那個豬住地方去在那裡住一天,我們實在是受不了,我想沒有一個人受得了,對不對?何況是天上面?大苦惱,然後到處去求,求那些大力諸天,誰也沒有辦法,怎麼求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最後那時候正好佛出世,有一個天人,對了對了,現在佛出世,他是三界一切智人,人天導師,唯有他曉得,你只有去問他,他能幫忙你,那麼後來就請求那個佛,佛就告訴他皈依,你只要皈依就不墮落,然後呢跟他說種種的皈依的好處。所以它下面這個偈,「若有歸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就是這個嗟囊法天子經當中的一個偈子。所以他聽見到了很歡喜,然後至心皈依,過了幾天果然死了。然後呢死了以後,完了以後,他有沒有墮落?沒有墮落,又繼續生天。這段因緣,這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這是千真萬確,所以皈依這個福不得了,他本來要墮落畜生了,那何等嚴重,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解決的,你只要皈依。不過要注意呀!前面一再說的,皈依是什麼?得皈依體,不要說我也皈依了,這個皈依是相應不相應這是大成問題,這個是才是我們真正要檢查、檢點的地方,那麼現在休息一下。所以說有這個因緣你看這麼個好。第三能夠皈依,得到這麼好處,可以得到好處。實際上他那個升天,還是算起來很小的,升天算什麼?我們要跳出三界輪迴了,也都從皈依上面得到的。

p 115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前面說得很清楚。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

不管人非人都不能為難。

【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歸依山林及歸諸園囿,歸所供樹木。其歸非尊勝,其歸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

很多人遇見了不如意的恐怖的事情,於是總歸找一個依靠,他依靠什麼?山林、園囿,歸依所供的樹木等等,各式各樣的。這個的確,任何人碰到了苦惱不如意總歸去找,就是不一定找到皈依這些事情嘛,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了,有的人跑到求神賣卜,算命先生,或者我們找這個找那個,這個都是,所有的這些東西,其歸非尊勝,並不是殊勝、並不正確、也並不尊貴;其歸非第一,這個真正要皈依的只有這一個,這是唯一獨一的,所以除了這個以外都不對。因為他所皈依的,「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因為他所依的地方,不是第一,是錯誤的他自己本身,所以雖然去皈依了,他的苦惱解決不了。反過來

【若時有歸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

那麼你能夠皈依三寶,由於這個曉得真正的苦樂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何在,然後你了解了這個才能夠超越這個痛苦,超越這個痛苦所行的就是道,八支聖道,道諦,然後呢得到涅槃滅諦的快樂,這個是真正皈依之處,能解決一切眾苦的。

【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歸為尊勝。此歸是第一,由歸此歸處,能解脫眾苦。】

這個要曉得,這個是什麼?以智慧,只有智慧才能夠真正如理如實的找到正皈依處,而得到好處,皈依這個四聖諦理,這個既尊又勝,這個尊是尊貴,這是三界之內唯一真正尊貴的,因為這是實在的、不虛假的,這是殊勝的,平常的時候都庸俗的;那麼這個才是真正第一的,是唯一的也是。由於你皈依了這個,一切痛苦解決了。前面說人與非人不能為難,關於這個我們說,你皈依了三寶以後,它馬上有護法神來護持你,說我們說那麼非人不能為難,人怎麼皈依了以後不能為難?我們就看見很多事實,皈依了以後,人還來為難我,這一點要解釋一下。這個誤會,我們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果緣起的法則,你真實的了解,人沒有一個人能害你,只有你自己。真正能害你的是什麼?就是你的無明,你不了解這個無明的形相,跟著境界轉了,害了。所以假定你了解了一切因果法則,人家來害你,那個時候你就想想看,他為什麼害你?如果說你有了傷害他的原因,他害你,當然嘛,應該的,還啦!就是剛才說這個道理。所以你正確的了解的話,的的確確,而這個唯一的方法,靠什麼?靠皈依三寶,如理如量的了解這個道理,問題就解決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當然啦,人都不能為難你,何況是非人?三界之內的的確確人是最強。

【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這裡有一個譬喻,這個譬喻我也不知道。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歸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不管你想什麼,由於皈依都能夠成就,不管你做什麼如法的事情,你先供養皈依了三寶,然後祈求的話,很容易成就。當然你皈依了三寶以後,你所想的事情一定如法。其實你就是不如法,它一樣的也成就。就有這麼一個公案,我這個地方說一下。說有一個沙彌到龍宮裡面去應供。有一個羅漢,那麼這個羅漢去的時候,他有一個弟子,那個向來就是他自己去,不帶這個沙彌去。後來有一次,那個沙彌附在那個他師父的上面,得到了一點龍宮的餘食,龍宮這麼好,他就想要奪這個龍宮的一切。所以他認真的持戒,認真的供養,然後發願,最後這個沙彌果然如他所願,變成功了一個強力的龍王,跑到那個龍宮裡面把原來這個龍王都殺掉了,就是這樣。這個惡願尚且成功,何況善願?你只要如法的去做,一定可以得到。那麼這個

【(八)速能成佛者,】

這個最究竟的。

【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歸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

像經上面說,因為你有淨信心,所以能夠斷無暇,斷了無暇,就能修行,能夠修行得遇殊勝皈依的地方,學了殊勝的道,當然這樣上去的成佛,成佛的話,一切問題都解決,什麼好處都得到,這上面根本也就是都是次要的了。

【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歸依。】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