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年8月25日,二,上午7:04

憶師恩法會在即,從今天起將陸續寄發日常法師的公案給大家,請幫忙轉寄(先從文教同修,再到各自的眷屬---歡迎轉寄。)並祈求自己能知恩、念恩、報恩!

轉寄之前,請仔細閱讀,用聖者的心續比對自己的生命....

一、兩張紙板的啟示

二、從蟠桃中念師恩

三、師父的慈悲

四、心最營養

五、吹不吹冷氣的背後

六、代人著想

七、簡單的生活、豐富的生命 

八、遇過善誘 學子受益

九、回首來時路 師恩海樣深

十、《師父與侍者》

十一、鹽的故事

十二、善觀緣起利眾生

十三、相約

十四、師恩常在我心

十五、願與師長有共同所緣

十六、一條康莊大道

十七、戒香芬芳

十八、我的心靈醫師

十九、永遠的皈依

二十、從豆漿中念師恩

二十一、用餐儘量簡單

 

一、兩張紙板的啟示

某一天,我收到南部同學供養師父的兩份精美月曆,正方形,邊長 三十公分 ,呈給師父,我們共同打開瞻仰其中莊嚴的佛像。月曆中間夾有一塊硬紙板,以避免月曆折到,我看到紙板沒什麼特別反應,師父卻特別把它留下來,還說以後有用途。我起疑惑問師父:﹁兩塊紙板有什麼用途?﹂師神秘地微笑回答:﹁以後你就知道了。

﹂ 隔幾天,我送飯給師父時,發現師父飯桌上墊的防污垢之紙板已汰舊換新,師父把上次那塊正方形紙板墊在下方,以防餐盤上之污垢沾到桌子上。這種例子,在師父身上屢見不鮮,師父不會輕易丟棄任何東西,都會儘量善加利用其特長。有時候會看見師父桌上放小木盒,或小罐子,我會直覺地想把它們拿到庫房去,或趕快處理掉,但師父都會放幾天,想想如何利用它。

幾天之後,某日,我們早上要到台北學苑,師父要開示受五戒的前行,順便要帶一份文件給總幹事,我把A4大小的文件放在塑膠的資料夾中,再放到背包中,師父叫我等一下,就把另一塊未用的硬紙板抽出來說:「把這塊插在背包中,公文就不會折到了。平常我們看到不順眼的東西就丟掉,一點都不珍惜東西;對人呢?不順自己習性或沒有利用價值的就擺一邊不理。」

反之,師父不管是在處理東西,安裝電話線路,乃至擺一張桌子,或靠椅子,都會停下來細心觀察,做了之後,若在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又會再改善。師父對東西觀察力敏銳,對自他之內心亦復如是。有一次早上剛起床,我經過師父房間門口要去佛堂供香供水,師父聽到我的腳步聲就把我叫進去,說道:﹁是不是因為晚起,怕被我知道,所以像小偷一樣腳步特別小聲?﹂我點頭承認,心中對師父的智慧觀照力五體投地佩服。(福智之聲113~114期)

 

二、從蟠桃中念師恩

師父在民國九十一年和如證法師及陳學長一起來北加。我在那一次有機會準備師父的餐飲。有一次在當地有機商店看到一種形狀扁的、平平的桃子,我們就買了一些供養師父。師父看到了就很高興地說:「美國也有這樣子的桃子?我已經很久沒看到這樣的桃子了,以前在大陸時才看到過。」師父還說,這桃子叫做蟠桃,也就是傳說中天上王母娘娘過壽時吃的蟠桃。我看到師父笑得很開心,也吃得很開心。

第二天,我們還是準備這種桃子供養師父。可是我觀察到,師父只吃了一小塊,就沒有再吃了。第三天,我們想師父就快要回台灣了,可能在台灣比較沒有機會吃到這種品種的桃子。於是我們又準備了這種桃子。可是師父在第三天,一口都沒有吃,連碰都沒碰。之後師父也沒有再多說什麼。

從這個事件裡,讓我學習到,我們平常做事時,就是認為自己對的、覺得好的,就會一直做,一成不變的。而師父卻會在好的基礎上,再多去觀察,觀待緣起,靈活地運用,而不是永遠一成不變,如此,才能夠打開格局。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平常對於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或東西,就會貪著在這上面,會一直這樣去做。然而師父對於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卻能很快放得掉。(福智之聲179期)

 

三、師父的慈悲

還記得當年和師父住在山上的時候,屋裡有一隻小老鼠,經常跑出來搗蛋,師父不但沒有把小老鼠趕走,還每天餵他一顆果子。起初我覺得很奇怪,怎麼給這麼少?後來才知道是師父慈悲,不忍心看到小老鼠餓死,所以就餵他果子,但是畜牲如果吃太多出家人吃的食物,又會損福報,所以就只餵他一顆果子,這是保護他的業。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就可以看出師父是那麼的細心,那麼的用力。

又有一次,我們要把較大的餐巾紙裁成四塊,師父要我去,拿剪刀來,我心裡想︰「用刀子不是有快又好裁嗎?」所以就不聽師父的交代,自作聰明去拿刀子,交給師父,師父看一看刀子,又對我說︰「是叫你拿剪刀,不是拿刀子。」後來,我才想到,師父哪裡會不清楚剪刀和刀子的用途,他是找機會讓我練習聽聞軌理,而我卻偏偏隨自意樂,聽不進師父的話。舉凡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甚至很微細的地方,師父時時刻刻都在教導我,只是我自己太遲鈍,沒能體會師父的苦心。師父的法實在太多太多了,永遠也學不完,我要猛力祈求師父早日回來,我還要跟隨師父繼續學習,直到成就無上菩提。

 

四、心最營養

在鳳山寺有最多好的藥和健康食品,因為有很多人供養師父,可是師父用來用去還是那些東西,因為別人供養,有他的心意在,師父吃了兩口就送到大寮去了,師父說心最營養,這些東西不是根本,都是業的問題。

師父也收到很多供養,問題是一旦我們有錢,目的是為了想花錢,可是師父有錢,他吃和穿的卻都跟我們一樣,他沒有地方花錢。師父都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早期像買法人或園區,都是師父自己出錢,所以在僧團中,我們都會把錢供養給師父,就有兩倍的利益,一個是供養上師功徳很大,一個是投資在最好的地方,師父一定會把錢花在最好的地方。

 

五、吹不吹冷氣的背後

十幾年前師父前往印度,我和總幹事陪行,抵達德里時是在深夜,我訂了一部有冷氣的計程車,由於冷氣車的顏色和一般計程車有別,師父一看,皺起了眉頭,我立刻發覺我錯了。

德里的半夜,天氣還算涼爽,所以沒開冷氣,到了第二天早上十點多,溫度漸漸升高,我便要求司機開冷氣,司機說:「現在開始要爬坡,上山開冷氣的話,車子會開不動。」此時師父看了我ㄧ眼,然後說:「你看,浪費錢!」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路程,終於到了山上,此時肚子也餓了,看到一家小館子便進去,師父叫了一碗白水麵,總幹事也跟著叫了一碗,我則叫了一碗辣椒麵,才吃ㄧ口,覺得好辣,簡直不能入口;眼看師父一碗白麵條快吃完了,我只好問總幹事能不能幫忙吃ㄧ點?總幹事說他不敢吃辣,我看著一大碗麵,不知怎麼辦?師父瞄了我ㄧ眼問:「怎麼回事啊?」「太辣了!吃不下。」師父眉頭又是一皺說:「你應該清楚,到底能吃什麼麵條,那麼浪費!」師父吃完就跟總幹事走了,我也只好跟著走。

還有一次,師父也是到印度去拜訪一位仁波切,陪行的還是我和總幹事。那次辦完事,回到德里時,天氣還真是熱啊!室內38℃,室外50℃ 。我們住進YMCA時,師父聽到冷氣房一晚兩百元,沒冷氣的一百元,就決定訂兩間沒冷氣的房間。師父住一間,我和總幹事住一間,後來總幹事中暑發燒,師父趕緊要我幫總幹事安排住進冷氣房。

師父很細心,看到總幹事躺的位置剛好對準風口,立刻說:「你不能睡那張床,睡這張床吧!(房間有兩張床)」師父再看了看,又把水杯放在床頭,讓總幹事伸手就拿得到。一般人做事,通常都是先做了再說,最後發覺不對再修正;但是師父總是能夠在事情還沒發生前,事先就設想得很週延。

後來,我準備出門辦事,臨行前我先到師父的房間報備一下。師父房門虛掩著,我看到畢生難忘的一幕--師父把落地窗打開,赤著腳,沒穿上衣,坐在陽台上,一面搧風,一面熱得直喘氣。我心想:「師父,您又何苦呢?多花一百元住間冷氣房,您就不用這樣辛苦地和熱浪搏鬥;您可在裡面邊看書、寫字或者思考法人的一些方向啊!」我雖這樣想,內心卻很感動,向師父報告完後,走出門外,淚水不知不覺就流下來了。我覺得師父「儉樸」的理念,不是做給人家看的,而是做給自己看的。

我後來有機會聽到師父提及不吹冷氣的原因,一方面是想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別人,他不想因為自己吹冷氣,使得排出去的熱氣讓別人受苦。師父這種嚴以律己、重視業果的身教,應該是值得我們好好深思的。

早期在湖山精舍的時候,有一天,師父要到松山機場搭飛機,當時載師父前往機場的是一位研討班同學,時近中午,天氣相當熱,但是,他想到師父一向不開冷氣,所以就沒有打開。沒想到師父一上車,就吩咐那位同學開冷氣,這位同學心想:「師父不是一向都不開冷氣嗎?怎麼現在又要開了呢?」

快到機場時,他終於忍不住,提出他的疑問,師父說:「我剛從冷氣辦公室出來,等一下到了機場也是有冷氣,在這中間短短的半小時,烤在車裡頭不吹冷氣,一下冷、一下熱,這是會感冒的,到時不是什麼事都不能做了嗎?」

無論是開冷氣或者是吃東西,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不開,師父都是有原則的;吃東西也是一樣,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可吃,師父也會經過思惟抉擇後再下決定,所以通常都不會後悔。

 

六、代人著想

八十六年陪師父至香港,一切安頓妥當已是傍晚,師父問我此地寺院何時用早齋?詢問得知是早上七點。我知道師父向來早起,用餐也甚早,但師父聽了說:「那我們就七點吃,不要打擾人家。」

我定了五點半的鬧鐘,鬧鐘鈴鈴作響,我按了立即起床,看了隔房的師父似乎還無動靜,我又粗手粗腳地拎著臉盆去刷牙洗臉,回到房間後,師父才「卡」一聲打開電燈。我突然驚覺,師父早已起床,但為了怕吵到我,所以一直沒有作聲,等我起床後又怕我難堪,才在我漱洗完畢後打開燈。這讓我想起有個古人,他讓僕人一道參加晚宴,結果僕人醉得東倒西歪,主人把僕人送回家裡安頓好,自己才上床睡,隔天早上還特別晚起。女主人訝異的問丈夫怎麼會破了自己早起的習慣,男主人回答說,因為僕人醉了,所以一定會睡晚,他想僕人起床後看到主人一定會不好意思,所以寧可待在房內不給別人難堪。師父的行誼就如古人敦厚,恆順眾生。

第二天,我不敢再用鬧鐘,五點就醒了過來,也不敢再拿臉盆,免得如敲鑼打鼓似的驚擾師父。刷牙回來,我靜靜坐在床上緣念,五點半鬧鐘不再響,五點三十五分師父來敲我的門,我趕緊應門去,結果一開門師父和我四目相對,笑了起來。

師父的細心、恆順眾生、惜福習勞的工夫,是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第三天下午,我也忘了師父持午,竟跟師父說:「師父我來泡茶給你喝好不好?」師父愣了一下,我也沒察覺什麼不對,師父想了一下說:「好啊,我們來喝喝茶。」

喝完茶我隨手把茶包給丟了,第二天早上師父問我;「昨天的茶包呢?」我說丟啦,師父說:「隔夜的茶包最好喝。」我忙著解釋:「師父,不是的,隔夜的茶不好!」師父聽了說:「喔,這樣,丟掉就丟掉了。」我恍然察覺自己在辯解,趕緊道歉:「師父,對不起,弟子要丟之前應該先問您的。」(福智之聲160期)

 

七、簡單的生活、豐富的生命      

師父曾在一九九八年住過寒舍。那時候印象很深的是,師父抵達第一件事就是索取北加的地圖。我們都很驚訝,於是趕緊準備很多地圖給師父看。師父問得很清楚,甚麼地方在哪裡、怎麼去等等。讓我感受到師父對於他在哪裡、這是怎樣的環境、整個行程是甚麼、這裡到那裡要怎麼去、彼此的關係是什麼等等,他都非常想要觀察和了解。   

另一件令我難忘的是師父的生活方式。師父想要休息,便回房關上房門。我們幾個人在客廳、廚房打點東西。我想師父需要喝水,便端了一杯水,敲了門進去,看見師父在看書,並一邊在書上作眉批。對比外面忙得不亦樂乎的情景,讓我感覺到師父那種寧靜又好學的心。   

還有,師父希望一切事情都自己來做,不太喜歡靠別人。師父在寒舍時,便告訴我:「不要準備這些東西,你愈準備,愈把我當作是客人,我很不喜歡這個。就像吃飯啊,你最好告訴我東西放在哪裡,早上我可以自己來。」讓我感受到師父雖然用種種善巧方便,讓弟子們有承事親近師長的機會,但是師父其實希望自己做,不希望麻煩別人。   

師父也不喜歡浮華,因為那時候我們為了舉辦法會,便租了一個場地。法會前一天晚上,還有很多人在布置場地。師父一聽到這個消息,便說:「大家都很辛苦了,應該趕快收兵,只要掛兩個布幔就可以了,不需要什麼獎牌啊這些東西,應該愈簡單愈好。」法會當天,還有同修一大早就趕去會場繼續布置。師父看了以後,便說:「你們這樣做,讓我很不安心。這樣的話,我都不敢來了。真的很簡單地放一個檯子、放一個什麼,我這樣就可以了,不需要這樣。」   

從這些點點滴滴,讓我慢慢了解師父的另一個層次,給我很大的啟發。我也應該好好學習過簡樸、實實在在的生活,不要凡事都想要求別人。也希望自己能多豐富自己的生命知識,增長生命的內涵,而不是光在嘴巴上說說而已。 (福智之聲179期)

 

八、遇過善誘 學子受益   

幾年前有位同學,由於違反了常住規矩,因此師父按照寺規給予嚴厲處罰,那位同學傷心地哭泣著。話說師父雖然處罰了他,卻又同時安慰他道:   

「沒關係,犯錯的經驗人人都有,我也是一樣。   

在我讀小學時,學校有書法課程,所以我們都要帶筆墨、硯台到學校。有一天我背著裝有硯台的書包在校園裡,順手將書包在空中揮呀轉呀,忽然一位同學從旁邊經過,只見書包不偏不倚,飛快地撞上了那位同學的額頭,他的額頭就被書包裡頭的硯台給碰破了。當時的我,跟你現在一樣,我們都是無心犯錯。重要的是能改過來就好了。」   

那位同學聽了,心裡頭舒緩了許多。兩個月之後,那同學還沒完全脫離自卑的心境,慈悲的師父,卻已讓他順利地出家了,使得那位同學真實的感受到,就算犯了再大的錯,遭到了再嚴重的處罰,只要肯努力地改,努力地學習向上,絕對不必擔心有走不上去的危險。現在,那位同學已度過四年多的出家時光,一直持續不斷的成長茁壯著。   

聽到了這個故事,我想到在蘇軾所寫的「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的一句話:「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師父絕不輕視法制,因此一切必定按規矩來做;但師父的大悲心,又使得他不放棄、不厭惡任何一個人,也不會對任何人貼標籤,因此在處罰的當下,仍是全然的關愛,並在短期內給予最大的機會,希望對方能得到最大的提升。因此,人們都能因為師父而順利快速的進步,這就是大家如此感念師父的原因吧!(福智之聲156-157期)

 

九、回首來時路 師恩海樣深

民國八十三年,師父帶著我和總幹事到美國大覺蓮社,第二天,我和總幹事去超市買東西,回來時走後門,當時雙手拿著東西,就用腳推門,正好一陣風吹來,門上的玻璃竟然就破了。我當時第一個念頭是:糟了!師父您在哪裡?但願師父不要出現!我們做錯事時總希望把自己躲在沒有善知識的地方,善知識的心是不會因此而停止攝受弟子的!   

接著,師父馬上就出現了,開始教誡:「你的心這麼粗,我在這裡住了十幾年,玻璃從未破過,你才來第二天就弄破了……」接下來把我所有的習性細細數落了一番,教誡了約一個多小時,我當時的反應是:「師父,您年紀這麼大了,身體又不好,何必為一塊玻璃花這麼大的力氣?您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啊!」最後我承認錯誤:「師父,弟子錯了,下次不敢了。」師父馬上說:「你還有下次啊?」   

事後回想:師父在乎的不是一塊玻璃,他在乎的是弟子無限生命中習性的改善,他在乎的是如何讓任何一個有情,不斷地往菩提道上成長,他在無量劫中等待弟子機緣成熟,要以最快速、最適當的方法成熟弟子的身心,可是弟子卻很難體會師父的用心。(福智之聲164期)

 

十、《師父與侍者》     

師父教導弟子一向身教重於言教,經常以生命教育,感動弟子,舉一個「師父與侍者在月下念〈六字大明咒〉的公案」:     

有一個弟子發心跟師父學佛,後來當了師父的侍者,當侍者後一直生病,想回家或請假,師父不許,有一天侍者告訴師父,如果不允許他請假,他會跑掉,師父允許他請假兩天,兩天後侍者心情愉快的回來,師父問他:「你回想一下是什麼時候心情變好的?」侍者回答:「大概在七點五十分搭車時。」師父說:「對!就是這個時候,我怕你一去不回來,就跪在宗喀巴大師前,為你祈求上師加持。」侍者聽了好感動。     

還有一天晚上,侍者到師父房間收衣服,要幫師父洗衣服,師父說:「不用,我沒有換衣服。」侍者就去洗澡、洗衣服。黑暗中,隱約看到一個老人在洗衣服,走過去一看,竟是師父在洗衣服,原來是師父看他太痛苦,不忍心讓他洗衣服,讓侍者再次感動不已。

    事後,師父帶著侍者到月光下,對著月亮告訴侍者:「月亮在中國佛教代表空正見,也代表圓滿的境界。修行的過程是痛苦,痛苦是要撐過去,撐過了生命就會改變。」師父在月下教侍者唱〈六字大明咒〉。     

師父這樣關切的帶他一陣子,不久之後,有一晚,師父跟一位法師做了同樣一個夢,夢中的女鬼告訴他們:「那位侍者過去生曾經做過壞事,我本想報仇,現在我不報了,只要為我誦經即可。」師父為女鬼誦經後,侍者的病就好了。就在侍者病情好轉那一天,師父對侍者說:「以前我想辦法留你,就怕你墮入三惡趣,現在如你想走,可以離開,至少不會墮入三惡趣。」

 

十一、鹽的故事   

「菜是誰煮的?太鹹了!」師父說。   

我先是沉默了幾秒,然後壓抑著心裡的不安,勉強回答:「是弟子煮的。」   

「已經像鹹菜那樣,鹹得發苦了,你不覺得嗎?」   

「可能是到最後水煮乾了,只留下鹽分的關係。」其實是沒有事先嚐過,就送上來了。   

「還有,粥裡的作料不要放那麼多。」   

「弟子沒有多放作料,完全遵照前任法師交代的份量去做。」是師父弄錯了!理既直,所以氣就壯。   

粥變得比較濃,份量比以前多,如果作料沒有多放,那是怎麼回事?」就這樣,師父問一句,我馬上回答一句。   

突然師父說:「如果沒有把握住輕重,本來很單純的事,會變得越扯越遠。我們一來一往,談了那麼久,原本只是很單純的兩件事:菜太鹹,鹽少放一點;作料太多,下次煮粥時少放一些,如此而已。我們卻越談越僵,越偏離主題了。」   

談話嘎然而止,我默默退出門外。   

按照世間經驗,我會把早餐的對話分成兩部份:首先,菜太鹹是我的錯,因為沒嚐過就端出來,而且面對師父的指正還拼命找理由搪塞,是錯上加錯。但是,我一定要再找機會說明煮粥作料原委,以免師父繼續誤會我。   

過了半小時,有事走進師父房間,師父見我出現,就叫我好好想一想:「今天早晨的事,你認識到其中要點了嗎?」師父不憚其煩的說:「原本是極單純的主題:菜太鹹,鹽少放一點;粥太濃太多,作料少放一點。這麼簡單的事,卻因為每個人心中只緣著『我』,於是治絲益棼,始終不能解決問題。結果我固然不好受,你也苦不堪言。」   

他說完這番話,又很慈悲的教示:「還有一點你要注意,我以前遇見過的師長中,有的非常嚴苛,如果你也遇見這種師長,當他見你每一件事都一來一往,振振有辭,總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辯護,大概就把你放著不管了!」   

長久以來,我已經習慣於為自己辯解,擅長向對方表達我的立場、想法。可笑的是,如此費盡力氣表白,都是從「我」作出發點,保護「我」,不曾從對方觀點認識問題所在,嘗試跳開「我」的角度,尋找解決之道。   

到了晚上,師父見我態度軟化,所以又第三度開示:「今天發生的事,希望你好好思惟反省。仔細想想,人與人間的相處,這種情形是不是佔了絕大多數?每個人對『境』時,只想到保護自己不受損傷,結果極簡單的事擺在那裡,卻無人在意,因為雙方對『境』都在擴張『我』,所以無謂的紛擾會層出不窮,寶貴人生就平白浪費掉。而世間的紛紛擾擾,乃至殺伐爭鬥,也都是如此產生出來的!」   

接著,師父現出更溫煦慈悲的面容,謙虛地說:「早上看見你振振有辭回話,心中首先現起的是,既然我是你師父,自然要把你鎮住。繼而一想,不對!若不從自己改變起,你我都得不到增長,只會白白浪費寶貴生命,受更多不必受的苦。」最後,師父說:「把這些告訴你,我也不好意思說我在懺悔,但願你能在往後遇『境』時,用心地觀察,我們之所以看不見總別,全是因為一個『我』在作祟的緣故。」   

師父雖然在養病,但他內心真正關注的重點,不僅僅是「菜太鹹、鹽少放」這種簡單直接的結論,而是法的延續增長,在在引導我去認識法。   

「鹽的故事」雖然結束,續集卻仍不斷上演。第二天晚上,師父交代過晚一點再決定買不買的東西,我自作主張又買回來了!當看到師父面有難色時,我很快地從口中冒出不少理由。隔天早晨懷著極度懊惱的心,跑去向師父懺悔。然而師父總以慈悲的態度告訴我:「初初開始學,不是對境馬上能把習氣拿掉,畢竟無始以來的習性,並非嘴巴說了就改得動。現在對境時先學一件事:看見自己緣不到『法』,只是緣著『我』著想!」   

雖然一時做不到,但是在師父的教誨下,我願意一生一生的去做到它(福智之聲173期)

 

十二、善觀緣起利眾生   

九十年七月十二日,團體順利承租到古坑麻園段的台糖地,園區建設終於要展開,師父當天就來灑淨,往後每三、四星期就來園區工地看看,關懷這第一批志工。師父知道我們在苦熬,常給我們加油打氣。師父坐在小佛堂的課桌前對大家開示,有一次問我們:「有沒有問題?」沒人回答,師父又說:「沒有問題沒關係,講心得也可以。」還是沒有人回答,結果隔天法師就來為我們上了一堂提升課。   

園區的興建案共有五家廠商投標,經過篩選剩下兩家,第一家是廣論學員家經營的,規模比較小,造價低;第二家是大公司,信譽好,但造價也高。師父為此特地求了觀音籤,幾次結果都是若要把學校趕快蓋好,價格可以接受、工程品質也不錯,就應該選第二家;但若希望整個團體有增上學習空間,第一家是上上籤。當時我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就明白了,因為考驗不斷湧來。   

一開始工程就不順利,營造廠無法如期施工,甚至工程整個停擺、工地紛擾不安、工人與志工無法配合等等。後來,我們把整個工程承擔下來,並且成立了營造廠,師父命名為「恆誠」,師父說這個營造廠與世間的不一樣,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本著法人的精神,互助誠信。   

工地諸多不順,師父關懷的心越強,屢屢前來園區,園區的校舍和宿舍是師父看著完成的。師父關懷的對象不只是同修,有一次也不知道師父是怎麼知道的,工地主任和我們的監工師兄處不來,師父就坐在小佛堂外面關心那工地主任,師父告訴他,做一件事本來就會困難,但這是件有意義的事,請他辛苦一點好好地做。   

園區動工的隔年(九十一年)四月,我從組長的位子被換了下來,起先心裡著實不好受。我想起八十九年教師營我擔任總護持時,在一片讚嘆聲中,師父對我說:「謝居士,我很在意你的下一生會去哪裡。」我想,這必定有我要學的功課。   

師父總是觀察眾生的緣起給予提升,內心緣的都是眾生的苦樂。有幾次我個人遇到師父,他老人家都是問同一個問題:「你現在這樣做比較實際,還是以前掛著組長名義比較實際?」提醒我一些個人修行上應注意的事;若在眾人面前就會鼓勵我說:「你辛苦了」、「功德無量」、「你的功勞很大」。(福智之聲160期)

 

十三、相約   

記得八十六年剛進僧團,住在東寮房,那是個冬天早晨,師父有時都會拿著手電筒到室外看氣溫。有一次早晨起床,衣服穿的比較單薄,正要出門時,剛好遇到師父看完氣溫回來,師父看著我,摸著我手臂說:「今天早上室外溫度比較低,你要不要回去多加點衣服,否則出去著涼了。」或是每當學習情況不如人,妄自菲薄時,師父都會向身旁的法師述說我的優點,透由法師來鼓勵我,為了不抹殺自己擁有的善根,乃至出坡調皮或隨便時,都會嚴厲的教誡、處罰。   

在這段師父親自點滴教導的過程中,雖然次數並不多,但是在往後成長當中,那時師父所教的一切,尤其是出坡嚴厲的加持,反而出坡這一課,變成是我學習中,進步最突出的一門。由此體會到師父曾經做的一個譬喻:一根斷掉的鋼筋,再從斷掉的地方,用電焊將它接合起來,那接焊好的地方,反而是那一根鋼筋當中,最堅固的一段。所以一直很想得到師父親自的教導,但師父後幾年示現病相,這種機會,也只有身邊的侍者及帶頭的上座、學長們。所以很希望做師父侍者的因緣能早日成熟。   

後來在師父示寂前二個月,因祖父逝世的因緣,能晉見師父,當時跪在師父面前發願:希望以後有因緣,能作您的侍者。那時師父因身體不適,只點頭說很好,就退了出來。沒想到師父這次示現圓寂,一開始很難過,覺得已經沒有有這個機會,但後來轉個角度想,以後師父再來時,還是可以作師父的侍者,只是相約在未來。(福智之聲156-157期)

 

十四、師恩常在我心

我到師父寮房,師父問我房間哪裡不一樣?我左看右看,就是看不出來,經師父點了一下,方才知道師父把房間的阿彌陀佛像,換成了觀世音菩薩。約有一年的時間,每隔一、二天就會得到一次這樣的教授,雖然有點苦受,但卻很高興,師父就是這樣的指引我,直接去除我的習性,讓我心的敏銳度不斷的增長。我以前有口吃,只要有陌生人,我就會臉紅,也不敢講話。到南普陀時師父告訴我:「你要學習超越自己,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得到別人的掌聲及喝采,不是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而是為了要超越自己。」於是要我利用上廣論或開示的時候,面對大家提問題。所以,每次師父一講完,我就很勇敢的站起來說:「師父,我有問題!」其實當時我是害怕得紅著臉,且不停的發抖,而師父通常都是回答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等會兒回到寮房我再答覆你。」透過常師父不斷的給我機會及鼓勵,如今,我終於能夠自在的面對大眾,且講說流暢。   

在南普陀一年後,我由於年輕,漸漸無法安住,動了想要離開的念頭,常師父告訴我:「你可以選擇現在離開,去外邊上班,你也可以忍耐煩惱留下來。想一想十年後、二十年後,留下來的你,和離開的你,做一個比較,看看有什麼差別?」聽完我很震驚,這是我沒想過的問題,所以,雖然苦,我還是留下來了。如今還真的很慶幸當年聽話,留了下來。   

師恩浩瀚,點滴在心頭,憶起去南普陀那天,是個嚴寒的冬天,清晨五點多,常師父拿出了兩件棉製的短褂,要我選一件,我不好意思選,師父說:「那就這一件好了!」於是師父拿起了短褂幫我穿上,那種感覺就像父親一樣,多年來那件短褂就一直陪著我,度過不少冬日,每次穿上它,就恍如常師父就在我身旁。感覺好溫暖、好踏實。而他的言教,也將長存我心,成為我修行的指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