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道 - 金洲大師傳來七重因果教授:

(六因一果: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是六因。 大菩提心是果。)

(1)知母(思惟法界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

(2)念恩(思惟一切有情於我有恩)

(3)報恩(思惟當報一切有情 恩)

(4)慈心(悅意慈)(見一切有情猶如愛子生歡喜心)

(5)大悲(思惟一切有情於生死中受無量苦,我當如何令其得離此苦)

(6)增上意樂(恒常思惟自己 應該擔負令諸有情離苦得樂的重大責任)

(7)菩提心(須具兩種欲樂: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欲成無上菩提。若但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 心;若但求成佛,不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一定要具備“為利眾生”和“願成佛”的兩重意義)。

 

從知母、念母恩、報恩一直到增上意樂,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已發起增上意樂,知道唯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為利他而進求無上菩提,才是菩提心。

在修知母之前,還須先修「平等捨心」為基礎,才能於一切怨、親、中庸(非怨非親)的有情,都容易修起「知母、念恩」等心。

 

「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捨心求加持。」 (修平等捨)

「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知母 ) 

「今生愛我母為最,眾母愛護亦如是,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念恩)

「若知有恩猶捨棄,似我下劣更有誰,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 (報恩)

「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修慈)

「母等眾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縱有餘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修悲)

「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增上意樂)

「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菩提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戒定慧 的頭像
    戒定慧

    戒定慧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