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日常師父釋義  道前基礎 - 道次引導

廣論P70-6 錄音帶 第三十四卷 B面  及 第三十五卷 A面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了解了這個道理,知道要發菩提心必須先修前面中、下士的共道,照著次第修了以後,「隨力」是隨自己的力量盡心去做,讓內心發起真實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發了就算了,還要使它產生強有力的力量,使這個心非常堅固。因為菩提心是整個大乘的根本,也可以說是整個佛道的根本,像種子一樣,別的可以馬虎,這個必定要非常堅固。發了菩提心以後,要受發菩提心的願心儀軌。比如歸依、受戒都有儀軌,現在這裡是指發願菩提心的儀軌。所有這些都是以歸依為基礎,不過此處這個歸依叫做不共歸依。歸依有下、中、上三種,下士歸依是了解世間一切的事物,皆有其因果關係的必然性,而真正對這個內涵徹底圓滿究竟知道、做到的只有佛陀,所以歸依佛、佛指出來的法以及依法修行的僧,照著法去做,就能夠真正造善業得善果,這樣才可以改善我們生活在世間的品質,這樣的歸依是下士的歸依。進一步要跳出生死輪迴,這是中士的歸依。不僅僅為自己出離,還要幫忙一切眾生解決這個問題,這一種歸依的內涵跟下士、中士不一樣,所以叫不共歸依。以這樣的不共歸依,發願為利一切眾生求無上菩提,這個叫願菩提心。 

 

受了願心儀軌,發了願以後,應該隨分隨力照著願心學處去學。就像歸依學處是歸依以後應該照著去做的,否則的話這歸依是沒有內涵的。歸依之中正歸依的是法,也就是說以前不知道佛法,所做的都是隨順著世間,正式歸依三寶了以後,一定要改變我們原來的方法,照佛告訴我們該走的方向去做,這叫做學處。學處又分成幾個等級,現在這地方的學處是指大乘願菩提心的學處而言。

 

努力學願心學處以後,雖然已經發了菩提心,還要行菩薩道,這樣才能成佛,單單發心是不夠的。所以要不斷地策勵自己,至心願意去學菩薩學處。菩薩學的學處就是六度四攝,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主要是為了調伏自己,真正利他是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由六度而完全把自己調好,調好了進一步去利益別人是四攝,這才是菩薩應該行的。當心裡生起了這種要學的決心,這個時候才進一步受菩薩戒。之前受的叫願菩提心,就是發願一定要學菩薩,但行為不一定馬上能相應,所以不能一開頭就受菩薩戒,應該先受願菩提心,在內心當中種下菩薩的種子。那時候因為你沒受戒,所以萬一做不到,不會犯戒。我們受了願菩提心以後,經過前面這樣的次第去努力,當內心當中有更強盛的認識跟力量之時,再去受菩薩戒。願只是內心這樣去想;行是要站起來去做,這兩個不一樣,必須要照著次第修的。

 

對我們漢地來說,大家很輕易就去受菩薩戒,實際上菩薩戒的內涵很多都不清楚。我當初也是一樣,覺得菩薩好了不起,所以我要受戒;到底菩薩學習什麼、什麼叫菩薩,我一竅不通,現在太多的人都是犯這個錯誤。不過儘管如此,我們對別人還是讚歎、隨喜,因為還是有些人可能是了解的,就算不了解,在末法的時候種一個善根種子也好啊!所以對別人要用這種心情去想。而我們有機會了解了以後,要努力想辦法把這個誤解改正過來,這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任意批評別人,這不是別人的過失,是我們自己惡業所感的,批評別人,於己、於人都沒有好處。自己改善了以後,把經驗告訴別人,那自己、別人都真實得到利益,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受戒有絕大的功德,可是犯戒也是有很大的過患的。所以受了戒以後決定要持守,乃至於把命捨掉,也一定要把戒保護好,特別是根本罪絕對不可以犯,一犯就完了。在菩薩戒當中分成幾種,有一種叫根本墮,就像一棵樹,傷害了樹根,那棵樹就死掉了,這種罪是絕對不可以犯的;還有一種叫「餘中下纏及諸惡作」,就是比較小的損害。現在這裡告訴我們,根本罪絕對不可以犯,因為我們的生命本來是無始無終的,如果我今天為了守好戒,即便是損失了生命,因為把戒持好了,下生來一定會更好。本來在生死輪迴當中,這個身體是一無是處,終將棄捨,我現在守了戒步步增上,那不正是我們要的嗎!如果貪著眼前的身體而犯戒,將來一定墮落。假定犯了戒以後,這個身體永遠不壞,這也不錯呀!但實際上這個身體一定會壞,而你破了戒,死後一定墮落。如果墮落的話,不要說救不了別人,佛菩薩要救我們還救不起來!所以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絕對不要犯。這不是空話喔!理論上面了解了以後,會覺得一心要去做,決不願意犯,可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很強盛的習氣,因此要能做到,一定要照著次第一步一步地走,淺的有把握做到了,再做深的。總是在每一個層次當中有了一點基礎以後,又有一個強大的力量推動自己一步一步深入,這個是很重要的原則。

 

根本罪固然不可以犯,其他次要的也要努力,千萬不要沾上。一方面沾上了總歸不好,還有另外一點,我們總以為好像小罪無關緊要,可是如果說小罪不防範的話,大的就容易出毛病。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不必講菩薩戒,就以普通在家居士的五戒來說,那是下士最起碼的根本,其中有不殺這一條,殺人也是殺,殺一隻小蟲也是殺;發了很大的瞋心,專門去謀殺也是殺,無心而把人家弄死了也是殺,這些罪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內心當中有意要殺這個人,然後真的把他殺死了,這個是犯了根本罪。若是無心地走過去,一腳就把螞蟻踩死了,這個原則上不算犯戒。可是如果你事先看見了,覺得這個螞蟻很討厭,把它捏死了,這個也是犯殺,但是比較輕,並不是犯根本罪。我們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了解了受戒的殊勝利益,以及犯戒真正的嚴重性的話,當然對於根本罪固然不可以犯,其他的小罪也要努力地防。以我們這麼重的習氣,拚命努力地防還勉強可以持守,假使不去管它的話,那一定犯,犯了以後,就要墮落了,與其這樣不如不受。所以戒經以及論上面都告訴我們,學戒要從小地方去謹慎防範,慢慢地就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這一點,我但願在座的諸位好好去思惟一下,對自己平常很容易輕忽的,覺得無關緊要的地方,應該有所警覺。所以真正持戒持得好的人,一定是輕重等持;我們現在即使做不到,至少內心當中應該有慚愧心,不要原諒自己。現在雖然條件不夠,要策勵自己不斷地努力,這樣漸漸地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前面是告訴我們根本罪不可以犯,乃至於其他次要的也不要犯。萬一犯了怎麼辦?實際上對初修行的人來說,很難不犯,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太強盛了,所以萬一犯了,千萬不要說犯了就犯了,要馬上去懺悔。懺悔有它一定的方法,要照著正確的方法不斷地去對治,使自己所犯的錯誤徹底淨化,這樣才能夠漸次提昇。其實我們學任何一件事都是這樣,自己能夠勤勤懇懇好好去做的話,效果自然會產生;剛開始你做不到,繼續不斷努力的話,以前的毛病慢慢就改掉了;該學的漸漸地也學會了。

 

整個道次最後的目標就是要學大乘,前面說由願心而行心,受了行心以後主要的要學六度,六度裡邊特別有一樣非常重要的,就是學定,「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這個就是定。平常我們的心是心猿意馬,像猴子一樣到處亂動。我們也未嘗不希望去做好事,可是內心一天到晚變來變去,固然有境界現起的時候跟著境界轉,就是沒有境界現起,閉上眼睛坐在那裡,因為無始來的習慣,它還是動個不停。不要說學無上菩提,就是眼前做一件小事情,如果心不能貫注的話也不行。學定能使我們的心聽話,要它安住在善的所緣境上,它就能做到。所以說「應善學習止體靜慮」,就是六度當中的第五度。本論是根據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道炬論》上面說學了定可以發神通,實際上發神通只是功效之一,真正重要的是,有了定才能夠生慧。這個慧不是世間上說的腦筋聰明,學佛法雖然也需要伶俐的腦筋,但真正的智慧是對整個一切事實的真相徹底地看清楚,也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這不是那麼容易懂的。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次應總學六到彼岸,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三法印的中心是諸法無我。一切法(就是所有的一切現象)都沒有一個真實自性的「我」。並不是說沒有這個五蘊和合緣起的我,這個緣起的行相是有的,但是就它真實的自性來說是沒有的,對於這一點徹底了解才叫智慧。這個智慧又分聞、思、修:第一個是透過善知識的說明,聽懂了;接著自己如理思惟,確定了解這個道理;再透過前面所說的戒定去修學,乃至親自證得。的確在現證真實的智慧的時候,我們這個五蘊身心都不見了,那個時候才曉得原來我們眼前所感受到的這個東西是假的。這樣的智慧,了知所有的萬法沒有真實自性(這個叫做性空),一切的事相都是透由緣起而呈現,這個智慧的特點就是這樣。六度的前四度主要是積集福德資糧,有了福德資糧再去學定,才能夠產生真實的智慧,有了真實的智慧,才能夠真正解決生死輪迴。這必須從前面的下士一步一步深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