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成佛之道 (1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大寶積經》

這段經文主要啟示我們,學佛修行要福慧雙修,不能偏於一邊。

《大寶積經》裡有一則故事:

有一對師兄弟,師兄為人很熱心,不辭辛勞每天奔波,做種種苦行、種種服務;師弟則是一個講經學者,每天做許多的研究,智慧高超。師兄弟兩人,一人修福,一人修慧,各有所長。但可惜的是,師兄勤勞發心,卻不愛讀經,不求了解經義,開發智慧;師弟則只顧研究經典,不勤勞作務,不肯為人服務。一個是「修福不修慧」,一個是「修慧不修福」,兩個人的因緣果報就各有不同了。

師兄往生後,因為在生前沒有修智慧,投胎成了一隻大象。雖然是投生畜生道,卻很有福報,生活在皇宮裡,吃得是山珍海味,身上披滿了瓔珞寶石,十分威風。智慧高超的師弟,後來修行有成,證得阿羅漢,卻因為過去不曾與人結緣,到外面托都沒人肯供養。

有一天,他走著走著就走到皇宮,要向國王化緣。因為他已證得「天眼通」,看出皇宮裡的大象原來是轉世的師兄,他有感而發的說了一偈:「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意思是:你身在皇宮,儘管享受再多的富貴榮華,卻還是畜生道,不得聽聞佛法;我雖已證得阿羅漢,卻生活艱難,連衣食都不得溫飽。這時他才警覺到,原來修行是要「福慧雙修」啊!

智慧,是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之一,三學增上,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尤其有了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偽,斷除無明煩惱,進而自度度人;有了慧解,還要實踐體證,也就是「福慧雙修」,知行合一。因此經典說「行足慧目」,智慧就像眼睛,是修學佛法的動力;智慧則來自「聞思修」,沒有耳聞、目看、力行實踐,無法增長智慧;沒有智慧而盲修瞎練,對人生也毫無幫助。

所以身為佛弟子,不僅要服務大眾,也要理解佛法;學佛法也不能光是講說研究,落於口舌,研究結果也應該對社會大眾有所貢獻,才能福慧雙修,圓滿人生大道。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龍樹菩薩「偷心」的故事

偉大的佛學家龍樹,他曾全身赤裸地生活,僅有的家當就是一個缽,但他可能是世上最偉大的天才。

 

他有無以倫比的才智,地位崇高的帝王、後妃及著名的哲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有位王后非常崇敬他,當龍樹到該國時,她特地打造了一個鑲滿鑽石的金缽。

當龍樹到皇宮托缽乞食時,王后對他說:“你要先答應我一件事。”龍樹問:“我全身光溜溜,只有一個缽,你想要什麼?”

王后答:“我只要一個缽,就這樣。”

龍樹說:“可以,請拿去。”

王后說:“還沒完,我會拿東西跟你換,請接受我供養的缽。”

龍樹說:“沒問題,什麼樣的缽都行。”

龍樹接受了這個王后送的缽,一路走回自己駐足的破廟。

有個賊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見到的——一個全身赤裸又極為優美、莊嚴的人,托著一個金光閃閃的缽。

他想:“這個缽和這個裸男有何關係?他能保有金缽多久?總有人會拿走的,我又何嘗不可?”

於是他一路尾隨著龍樹。

龍樹走進破廟,那是間只剩牆壁、沒有屋頂的寮房,整間廟都傾頹了。牆邊有一扇窗,那個賊就躲在窗外。他知道佛教的僧人每天只吃一餐,於是想:

“等他吃飽後小睡時,就能下手了,這個時候最恰當,這破廟周圍也沒半個人影。”

龍樹吃飽了飯,隨手把缽扔到賊所在的窗外。那賊簡直無法相信,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怎麼有這種人?吃飽了就立刻把珍貴的缽給扔了,好像那是個毫無價值的東西,而且剛好就丟在我面前!”

於是他忍不住探頭問龍樹:“我可以進來問你嗎?”

龍樹說:“為了引你進來,我才把缽往外扔的。進來吧!那個缽是你的,別擔心,是我給你的,所以你不算小偷,那是給你的禮物。我這個窮人一無所有,只有這個缽,我也知道無法保有它太久,因為我必須睡覺,所以有人會拿走。你已經不嫌麻煩,從首都一路跟到這裏,夏天的天氣很熱,請別拒絕我的禮物,收下吧!”

賊說:“你真是怪人,你不曉得這個缽很珍貴嗎?”

龍樹說:“自從領悟了覺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了。”

賊盯著龍樹說:“那請你送我更珍貴的禮物吧,如何領悟連金缽都無法相比的覺性?”

龍樹說:“這個其實很簡單!”

賊又說:“在這之前讓我先介紹自己,我是個有名的賊。”

龍樹說:“誰不是呢?別理那些無關緊要的事。

每個人都是賊,因為人人都光溜溜地出生,然後從別人那裏偷得各種東西,每個人都是賊,因此我才全身赤裸的過活。

不管你做什麼都沒問題,只要記住:偷東西時也要保持覺知、警覺、觀照;如果喪失觀照,那就別偷。只有這一個簡單的原則。”

賊說:“這太容易了。以後還能見到你嗎?”

龍樹說:“我會待在這裏兩週,這個期間你都可以來,不過要先去嘗試我告訴你的方法。”

賊就這樣嘗試了兩週,他發現「保持覺知是世上最難的事」。無論他是在皇宮行竊,還是去別人家裏偷取金銀財寶,只要想偷東西的當下,他就會立刻失去覺知。不過他嚴格遵守對龍樹承諾,所以最後什麼也沒有偷成。

時刻保持覺知太難了,當他保持覺知時,心中偷竊的欲望就會消失。

最後,他兩手空空去找龍樹,說:“我的生活全被你攪亂了,現在我無法偷任何東西。”

龍樹說:“問題在你不在我,你若想重操舊業,那就把覺知丟了吧!”

賊連連擺手:“不,那些覺知的片刻很寶貴,我這輩子從沒這麼自在、安祥、寧靜、喜樂,整個王國的財寶也比不上。”

賊哭著說:“現在我知道你說的話了,領悟覺性之後,其餘的都一文不值。

我現在已經無法停止覺知的練習,我已經嘗到一些甘露的滋味。我想你一定無時無刻都沉浸在這喜悅自在的甘露中,你能收我為門徒,讓我追隨你學習嗎?”

龍樹說:“我確實無時無刻都處在覺知中,當初你尾隨我時,我就已收你做弟子了。那時你想偷的是那個金缽,但我想的是怎麼把你的心偷來,咱們的勾當竟然不謀而合!”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有一則童話,有一個窮苦的孩子,終日東奔西馳,向人乞討;但他卻幸運的遇到一位仙人,仙人見其幼小可憐,很是同情,便用手拿起一塊石頭,對孩子說:
  「這是一塊金子,你拿回去吧!它足夠你一生生活的用度了。」
  仙人說完,用手指點一點石塊,石塊立刻變為燦爛的黃金。但這個窮苦的孩子,卻不要這塊黃金,仙人以為這個孩子沒有貪心,甚是喜悅的問:
  「是嫌黃金少了麼?」
  「不是。」孩子看著仙人的手指出神。
  「那你為什麼不要呢?」仙人奇怪的問。
  「因為黃金有用完的時候。」窮苦的孩子說:
  「我需要你點金的手指!」
  「為什麼要我的手指呢?」仙人不勝驚異。
  「因為我如果有你那只神妙的手指,隨時可以點石成金,那我就永遠不會窮苦了。」

 

  這雖是一則童話,但卻充滿了令人深省的含義。

 

  佛陀曾經舉個譬喻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苦修學道的人,住在寂靜的山裡,整天整夜的修行,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終於成為五通仙人。五通,在佛法裡面,雖還沒有得到究竟的果位,但神通妙用,卻已超過了一般眾生,比方:普通人的聽覺,最多不過三五里,可是得到天耳通的仙人,不管多遠的聲音,不管多微細的聲音,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普通人決不能了解他人心裡動念,可是得到他心通的仙人,卻能透視妳的起心動念,能了解你想什麼。普通人出遠門,雖可坐飛機,乘汽車,但你總不能離開交通工具;可是得到神足通的仙人,則能自在飛行於太空,這那裡是一般人想像得到的境界?普通人絕對沒有辦法了解自己過去的事情(精通命相,方可推算到過去未來事;但靈驗的也不多見。)可是得到宿命通的仙人,那就不同了,別人的往事,不但能夠了解,而且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的,普通人不事修行,那有這樣超勝的能力?

 

  一般人誰也不能了解生從何來,死向何去?可是得到天眼通的仙人,卻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眾生生死的來龍去脈,世間物體,無論多遠的地方,無論多小的東西,得天眼通的仙人,均能清楚的看見,這不是比顯微鏡望遠鏡更微妙的視覺嗎?

 

  這位五通仙人,因為有天眼通,而能透視地下埋藏的珍寶的事,讓國王聽到了,心裡甚為歡喜,便問自己身邊的群臣說:
  「你們可曾聽說附近山中,有一位得道的五通仙人嗎?」
  「我們早就聽說了。」大臣們一致的同答。
  「聽說五通仙人的眼睛,能夠看到伏藏地下的珍寶,是麼?」國王問。
  「是的。」
  「那我們要怎樣使五通仙人,不到其他的國家去,而永遠住在我們的國家?」
  國王接著說:「如果五通仙人在我們的國家,我們就能得到國土裡埋藏的珍寶了。」

 

  當時國王身邊,有一位大臣說:
  「我願意到山中去,訪問五通仙人,勸他將神妙的眼睛,永遠留為我們的大王服務。」

 

  國王很歡喜,立刻對這位大臣說:
  「好吧,那就勞駕了。」

 

  這位大臣到了山中,卻將五通仙人的眼睛挖出,自以為這樣便永遠得到五通仙人的眼睛了,歸來便歡天喜地的雙手呈上國王說:
  「臣將仙人雙目取來,永遠地留在大王身邊,願大王明察。」

 

  國王看到這位大臣雙手呈奉的仙人天眼,上面還有血跡,不禁嘆息的說:
  「我之所以要留五通仙人永遠地住於我國,主要的是他有天眼,能透視地下伏藏的珍寶,如今,卿卻毀壞了仙人的眼睛,豈不是損人不利己嗎?」

 

  這位大臣固屬愚癡,而國王欲留五通仙人,永遠住在自己的國家,其用心不也像窮苦的孩子,要仙人點石成金的手指一樣嗎?

 

 

(破五通仙眼喻)

「昔有一人。入山學道得五通仙。天眼徹視能見地中一切伏藏種種珍寶。

國王聞之。心大歡喜便語臣言。

云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國不餘處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寶。

有一愚臣輒便往至。挑仙人雙眼持來白王。

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國。王語臣言。

所以貪得仙人住者。能見地中一切伏藏。

汝今毀眼何所復任。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見他頭陀苦行山林曠野塚間樹下。

修四意止及不淨觀。便強將來於其家中種種供養。

毀他善法使道果不成。喪其道眼

已失其利空無所獲。如彼愚臣唐毀他目也」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法師開示

 

我曾經遇見過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國內有一種傳統的習慣,大法師們會將一串很大的唸珠掛在脖子上面。我出家後不久,老師告訴我,其實將唸珠掛在脖子上面是有緣由的。古人覺得唸珠是非常重要的,像中國有位最了不起的大祖師清涼澄觀國師,他的念力已經很好了,為了要策勵自己,他就手不離圓明之珠,心裡面一直念。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或者持咒,心裡不斷地念。有的時候碰見重要的事情要做了,唸珠往頭上一套,那是一個方便。

 

有一次有一位居士到廟裡非常虔誠地禮佛,禮佛的時候,他的唸珠怎麼辦呢?他也把唸珠往頭上一套,因為他曾經聽見這個方便,結果那個廟裡的大居士馬上把他呵斥一頓:「你怎麼一回事情!你到底信不信佛?」他想:我這麼虔誠地來禮佛,好端端地,為什麼人家要呵斥我?那位居士告訴他:「你這樣做不對,你要做了大和尚、大法師,才可以將唸珠掛在脖子上。」他就這麼告訴他,你要這樣,要那樣。

 

那位居士本來是一番高興跑到寺院裡瞻仰三寶,卻碰到這個人跟他這麼說,他後來問我,他講的到底是怎麼回事啊?我當時聽了以後,覺得自己以前也很容易犯那個毛病。事相上的習慣是有輔助的作用,不是一定不對,我們不要否定掉。但是佛法中有主副之分,真正的中心是認識煩惱、對治煩惱,要把握住這點。至於平常寺院的儀軌、很多的規矩,乃至於各式各樣的唱唸,這些種種配合是需要的,但是弄到後來對於佛法真正的根本中心認識煩惱、對治煩惱,我們反而不知道。現在比較好一點是去打坐,一盤腿可以盤一個鐘頭、可以坐多少時候,以為這個就叫做功夫,這些現象都是不了解佛法的根本而造成的。  

 

我也曾經遇見過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有一位在家居士學佛學了幾十年,道理講得頭頭是道,讀過很多經論、看過很多大德。他告訴我:「法師!我有一次參加佛七,某一支香坐得真好。」我問他好在什麼地方,他仔細說給我聽後,我真是啼笑皆非,末法時代就有這樣奇怪的現象。本論告訴我們,你如果一開始走錯了,以後都沒有用。真的得定尚且不一定是正確的,更何況他是處在昏沈狀態當中,一小時打的是細昏沈不是粗昏沈,粗昏沈的話我們的頭會磕下去,細昏沈是糊里糊塗地。一支香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以為自己得了定了,好高興地告訴我,他學了幾十年,沒學得那麼好過。

 

其實我初學佛法時也犯這個毛病,所以今天看到在座的諸位,實在是非常歡喜、讚歎,真是宿生的大善根,但願諸位千萬不要浪費這個機會,不要以為自己有大善根而增長慢心,不好好地努力,那比起他們是好不了多少,這是我們眼前要小心的。

 

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所聽見的不是空話,如果我們不拿聽到的法來對治煩惱,而「唯樂多聞」,聽得很多然後到處去講給別人聽,儼然是大法師的樣子,那有什麼利益!就像生了病去找醫生,找到好醫生也開了藥,但只是很歡喜這個好藥,然後告訴別人我有一帖好藥,把這個藥拿在手上給別人看,自己沒吃,這樣病是治不好的。我自己深深感覺就是犯了這個大毛病,現在一直為這件事情很後悔,也很慚愧,但願在座的各位同學,將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淨除自己的毛病。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法語 三界火宅

  《法華經》上,佛舉了一個比喻,講三界火宅。有大富長者,他們家房子燒起來,小孩不懂事,叫他也叫不出來,他們喜歡玩具,有喜歡玩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就是馬車,引誘他的小孩,門口有羊車、有鹿車,去玩,出去玩,把他引出來。三界火宅是什麼?就是六道輪迴。等到出門之後,羊車也沒有,鹿車也沒有,只有大白牛車,平等的,都是賜給你最好的東西。那個羊車、鹿車比喻小乘,聲聞、緣覺。

 

  世間人確實有很多人喜歡阿羅漢的、喜歡辟支佛的,那不究竟。引導你出來的時候,統統一律平等,全是大乘。大白牛車是比喻大乘,古時候交通工具運載量最大的是大白牛車。「唯是一乘」,一乘是成佛,成佛的大道,還不是叫你去成菩薩。「何有二三」,二就是大乘、小乘,三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都是假設的,都是屬於誘導,「故云非是小乘」。

 

  佛復讚揚如是念佛之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個讚歎實在講太殊勝,你今天要是明白了,難能可貴的是直下承當。什麼人是如來第一弟子?念佛求生淨土的人,佛弟子當中他是第一弟子。你學其它的法門,都是第二、第三、第四,排下去了。這個話不是我們自己說的,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何以故」?這問為什麼?於一切法門當中,「以念佛法門最為第一故」。為什麼?這個法門能叫上中下根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平等成就,下下根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就平等了。

 

  這個平等就是此地比喻,悉賜大白牛車,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這一點我們要曉得,要肯定念佛法門最為第一,最為難信。「於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生實信」,真實信,「如教奉行,故稱第一」。如教奉行,你只記住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行了,你看就這麼簡單。上中下根全能接受,真的是第一。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觀音菩薩的對話

話說以前 , 有一個人正在屋簷下避雨,突然間看到觀世音菩薩撐傘走過來。急忙的說: 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 你能否度我回家?

菩薩回答道: 你在屋簷下,我在雨中, 簷下無雨,何需我度?這個人一聽,立即跑到雨裡說: 現在,我已經在雨中了, 這下你可以度我了吧!

菩薩又回答: 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 你被雨淋,是因為你沒有帶傘; 我沒被雨淋,是因為我有帶傘。

可見,是傘度我; 你沒有傘,應該去找傘,而不是找我。 說剛一道完, 菩薩就消失了無影無終。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人遇到了困難,便到寺院去求觀世音菩薩。此時他剛走進寺院,見到一個正在求觀世音菩薩的人,竟然跟以前所見過的觀世音菩薩,長得ㄧ模一樣,便問說:

你是觀世音菩薩嗎?菩薩回答 : 我正是觀世音

這個人更感到驚奇地問:既然你是觀世音菩薩,那為什麼還要拜自己呢?

觀世音菩薩微微一笑:我跟你一樣,我也會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所以話說:天邊海涯遊遍盡,唯有勤儉不求人。 求人似吞三寸劍,靠人如上九重天

但總還是有一些人,執著在神通妙用上,以為可以仗佛的力量消除一切或得到一切。他不知道,我們學佛不是求佛。學佛是求自己,因為佛不能代我們改變命運,佛只能告訴我們改變命運方法,並不是一切都依賴佛菩薩。

佛教有一偈說的很好:「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如經云: 「 感即眾生,應即佛也, 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 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 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眾水。」

但若自己不肯努力,只想不勞而獲,很抱歉!佛、菩薩也是無能為力,因為主導的手,永遠還是操在你自己,並非是別人。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觀照自我的起心動念 (意業)、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觀諸法空相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天早上帶著弟子進城,城內人群聚集,人來人往,遠遠就看到一位老人流著淚、提著一個籃子,以哀怨的聲音在叫賣著。他手中的籃子裡,有一條才從水中撈起來的大魚,正在做生死掙扎。老人一邊叫賣,一邊埋怨地說:「為什麼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讓我這麼老還出來賣魚?天啊!好不公平。」當佛陀走過這老人的身邊,就微微地嘆了一口氣。

再往前走,看到一隻豬,渾身都是爛瘡,沾滿了污穢,遠遠就傳來陣陣的惡臭。佛陀走過這隻豬的身邊,同樣也是輕嘆一聲。

在佛陀身邊的阿難尊者,看到佛陀嘆息,心想:這一定有因緣,但到底是什麼因緣呢?這個疑問就放在心上,直到回精舍用了午餐,佛陀安詳入座,眾人也都坐定圍繞在佛陀身邊,阿難才起身,很恭敬地來到佛陀面前頂禮。

佛陀就問:「阿難,你有什麼事嗎?」
阿難就說:「我心中有一些疑惑,想要請教佛陀。早上入城時,看到您和賣魚的老翁擦身而過時,微微地嘆了口氣,這是什麼因緣?之後,看到那隻身上長滿爛瘡,又髒又臭的豬,您又再次嘆息,這又是什麼因緣呢?」


佛陀說:「阿難,這的確是有因緣。我跟你們解釋,大家好好聽著──那位老翁,你們看他的表情多苦,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長年累月在捕魚,有多少的生命在網中掙扎,瞬息間落網了,命也斷送了。他獨生兒子夭折就那麼悲痛、怨天怨地。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平時造殺生業時,卻沒想到眾生的痛苦,所以我嘆息天下眾生的愚癡。」

「而那條掙扎的魚,牠在過去生中是一位天人,生在天堂,福盡而業報現前,所以墮入水族中。這時被老翁捕捉,生命就在旦夕之間,令人慨嘆的是──他過去生中,雖然曾造福,但福享盡了,還是墮落到魚身,魚離水命必斷,這就是欠缺持續造福的那分緣。」

「那隻豬,過去生是有權勢的人,也享盡了人間的福報,但是剛強自大,心中只有自己,不顧別人。現在捨身受報,投生為一隻滿身潰爛、又臭又髒的豬,所到之處都遭人厭惡,這一切無不是因果,所以,因緣果報都是自作自受的。」


佛陀教育弟子要以事明理,由這則故事可知──人生若只知道「我」而胡作非為,所做的一切業,最終還是要自嚐苦果。但是,有多少人能在行動前,想到後果呢?

多數人都很短視,只想到現在要享受,喜歡的事情,有什麼不可以做呢?或是有比較勞苦的工作就不願承擔,常與人計較,這都會在日常行為中,造就著將來的果報。

 

普門品云:「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

佛陀有一次在說法時,有一個女子就坐在佛陀身旁入定,文殊菩薩就問佛陀道

「佛陀﹗這個女子為什麼能在您身旁就坐,且入於三昧?而有智能第一之譽的我,為什麼卻不能呢?」

佛陀回答道︰「你把她從定中引出,自己去問她。」

於是文殊菩薩就繞此女子三匝,並鳴指一下,但此女子都無動於衷,文殊甚至把她托至梵天,盡其神力,都不能使這個女子出定。

佛陀便道︰「現下,就算有百千萬個文殊,也沒有辦法使這女子出定。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過四十二恆沙國土,有位罔明菩薩可以做得到。」

不久罔明菩薩從地涌出,向佛陀作禮候,便至此女子前,鳴指一下,此女子馬上就出定了。

罔明應該就是無明了。禪定,不為外境所動,雖文殊般若智能,亦不為所動,但無明煩惱的力量不可小看,隨便一句話,能令你歡喜,也能令你煩惱;隨便一件事,能讓你高興,也能讓你生氣。吾人生存於世,若無禪定實在可憐,每日生活,他人要我們歡喜,說幾句好話,我即歡喜;要我煩惱,說幾句壞話,我即暴怒。別人掌握了我,我不能自主,連喜樂我都無法對治,此皆禪定不夠。

雖係女子,但能入定,文殊菩薩亦不能動,但下方的無明起時,所謂「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可不慎呼!

不起瞋恚心,修習忍智慧, 精進持淨戒, 能辦一切事。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
 

佛陀剛成道證果時,獨自在優樓頻螺聚落尼連河邊的菩提樹下,靜坐沈思,心中想著:「在這世上唯有一個法門,能令眾生的心清淨,並且遠離種種痛苦煩惱;同時,能滅除眾生所有不良善的行為,獲得正法利益,這個法門就是四念處。什麼是四念處呢?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修持四念處觀,就會遠離成聖成賢的法門,與聖道漸行漸遠;如果與聖道漸行漸遠,就會與甘露法門愈行愈遠;如果與甘露法愈行愈遠,就免不了遭受生、老、病、死種種憂悲苦惱。相反地,若能修持四念處觀,就能親近成賢成聖的法門,受此甘露法門的薰陶,也就能避開生、老、病、死的種種憂悲苦惱,究竟離苦得樂。」

此時,大梵天王以天耳聽到如來的心聲,滿心歡喜地想:「我應當前往讚歎佛陀的體悟。」瞬間,他已來到佛陀面前,恭敬頂禮後說道:「世尊,誠如您所體悟,四念處觀確實能淨化眾生,遠離種種憂悲苦惱。四念處觀是行者精勤用功的下手處,好比白鶴騰空,一飛即逝,修持此法門得以速成佛道。所有人天導師應當以此覺悟之道,持續不斷地為眾生開示,使其都能聽聞知曉,悲憫濟拔一切有情。」

天王進一步表示:「過去一切諸佛,因此法門而能得度;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也將因此法門得度。度過什麼呢?度過生死煩惱瀑流,必須將煩惱妄想一一降伏、調伏,使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達到究竟的解脫、清涼、自在。世間人常在生死輪迴之中,唯有明眼人具足智慧,能洞悉十八界種種虛妄,並且宣揚這四念處觀的法門。」

天王讚歎:「譬如恆河奔流入海,四念處觀也是如此,依此聖道,歸流、趣向甘露大海。世尊出現於世,為眾生開示所證之法與調伏之事,依四念處觀,轉妙法輪,普願一切人天皆能度過老、病、死、苦之流。」大梵天王再三禮敬佛陀後,法喜充滿地離去。

典故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五》


省思

佛陀在入涅槃前,付囑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四念處觀實是修行的基石。一般人因為執著四大、五蘊為實有,因此於色身生起「淨」倒,於感受生起「樂」倒,於事物生起「我」倒,於心念生起「常」倒;由於這四種顛倒,成為攀求、追逐的僕人,作不了自己生命的主人。行者若能勤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則能破除種種妄想執著,誠如《圓覺經》所言:「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找到真正安身立命之處。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 了。」

人間空幻,彷如水中撈金

  佛陀說,人生空幻如泡影。生命無常,什麼時候會結束,誰也不知道;一生力爭得來的物質、財產,到底有多少時間能享用呢?又有那些能永遠擁有呢?

 佛經裏有一段譬喻:
 一位年輕人在岸邊看到水中有一塊閃閃發亮的金塊,他看了很高興,趕快跳進水裏撈取。但是,任憑他怎麼撈都撈不到;筋疲力竭、全身既濕又髒的他只好上岸休息,沒想到在水波平靜之後,金塊又顯現了。

 他想:「水中的金塊到底在哪裏呢?我明明看到了,為什麼撈不到呢?」於是他又跳下去撈,還是徒勞無功,他實在很不甘心!

 這時,父親出來找他,看到兒子全身濕淋淋又髒兮兮的,問道:「到底發生什麼事?」兒子回答:「我明明看到水中有金塊,但是不管怎麼撈都撈不到。」

 父親看看平靜的水面,再抬頭望著樹,說:「你看,金塊不是在水中,而是在樹上!」

 這則故事是在譬喻凡夫總是為名利、空幻的東西奔波、辛勞,而這一切都只在一念心。

 有的人是因為「人生很苦,要趕快找到解脫的方法」或「我要求神通」所以才修行,但是修行若沒有正思、正見、正念、正業,路就會走偏。所以,學佛就是要了解道理,了解人間空幻猶如水中的金塊一樣。

 我們要常保知足的心,對人事物善解、包容、感恩,如此才能圓融、圓滿,才不會一直想要爭平等。

 世間難有平等,幸福的人生一切從心起,要時時多用心啊!
 ~~  ~~  ~~  ~~  ~~  ~~  ~~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時人身在局中會陷入迷失,很難看破局中的變幻,誤將假當真,卻將真當假,以為自己所見為真,歷盡辛勞才發現自己追求的不過是一個幻影。

 水中撈月的故事也告誡我們,人生,就像在登山一般,我們追求的到底是登頂?還是欣賞登山過程中的風景?若人們只一味的追求登上頂峰,卻沒心去欣賞延途中的風景,事後回憶,雖有登頂的喜悅,卻無登山過程中的樂趣。

 若只追求登頂,那麼,用行走登頂與開車登頂又有何不同?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佛法的真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為法與無為法。



佛陀過去行菩薩道時,曾為雪山童子,他到處尋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問了很多人,都沒有人可以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

有一天,他在荒野聽到一個羅剎邊走邊唱著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雪山童子一聽,這句話太好了,不錯!

這個世間本來就是無常,這許多的無常都是生滅法。

但是它把世間的現象說得這麼清楚明白,卻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因此上前請教他:

「你的道理很好,不過好像只說了一半,應該還有另外一半,請你再把它說下去吧!」



羅剎說:「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價值很高,過去的人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來追求它,哪裡能隨便向人說呢?」他不肯說。

雪山童子說:「你如果肯告訴我,我願意用我的生命來交換後面的半偈。」

羅剎看他心意懇切,就說:「聽好了,這後面的半偈是:『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雪山童子聽後滿心歡喜,就要履行他的承諾。正當他爬上高樹,往下縱身一跳時,

羅剎馬上恢復帝釋天的形貌將他接住,並讚歎他熱忱求法的精神。



 眾生有二身,色身、法身。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世間的有為法是無常的,那還是生滅法,有緣起、緣滅,是不究竟的。什麼才是究竟的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要把這個生滅法止息了,達到不生不滅,寂滅的涅槃境界,才是最究竟、永恆的安樂之法。



 佛法講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無常,是生滅色身壞滅之時,四大分散無常,全都是苦

學佛,要體會無常的真理,滅除煩惱我執。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 ~ ~ 修福不修慧  大象披瓔珞

福慧雙修缺一不可

「福慧」如鳥之雙翼、人之雙足缺一不可,是為「福慧雙修」。所以「福德」要「智慧」來引導,「智慧」要「福德」來積成。佛教有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大象掛纓絡); 修慧不修福,慧中也糊塗(羅漢托空缽)。

能理解「福慧雙修」至臻圓滿,才能走上正等正覺之路,也才能真正達到成佛的目標。

智慧就如同我們的雙眼,能辨識前方的路況,知道所走的路是否正確;除了要有智慧認清道路,還要靠雙腳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步一腳印,最後才能達到目的。假若不懂得「福慧雙修」只是在偏頗中修,那真可說是盲修瞎練,浪費時間而已!

(故事引例): 迦葉佛時有兄弟二個沙門,哥哥持戒修定,一心求道但不布施;而弟弟就不同了,他喜愛廣結善緣。布施求福,但常常破戒。哥哥跟隨釋迦佛出家,專心修行,得羅漢果,可是常吃不飽、穿不暖;弟弟投生為象,力量很大,能打退敵人,很得國王寵愛,讓牠掛滿金銀珍寶瓔珞,又封給牠數百戶的大城巿,供給牠所需要的器具服飾。

當時正是荒年,哥哥比丘乞食七天,走遍全國,得不到食物,最後才得到一點粗劣的食物,勉強維持住命。他早就知道這隻象是前世弟弟,就去看牠,手拉著象耳低聲說道:「我們從前都有罪。」象聽了就記起前世因緣,憂愁得茶不思、飯不想,照顧象的人很害怕,趕快去報告國王,國王問他說:「有人欺侮象嗎?「沒有啊!。只有一個沙門來,但是一下子就走了。」王就派人找到沙門,問他:你跟象說了什麼呢?沙門回答說:我只對象說:『我和你都有罪罷了。』他自己立刻憶起前世因緣了。沙門就把經過情形詳細報告國王,國王立刻覺悟,放走沙門。

修福不修慧,雖得金銀珍寶但不離象身;修慧不修福,終於落為貧僧,難得溫飽。所以唯有福慧雙修,才能正助功成如鳥雙翼。而圓證菩提。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生的愚痴無明  為了口腹之慾  不惜造下重大的惡業  凡是六道有情眾生  無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請疼惜每一個有情眾生的生命  他們也是有兒有女  有珍貴的親情啊
 
穿山甲的母愛
這是生命以刻骨銘心的震撼對母愛做出的終極詮釋。
 
穿山甲被捕獲以後,出於恐懼或是自衛的本能,總是把軀體緊緊蜷縮著,捲成一圈。
一般購買程序是這樣的:
買主選定以後,賣方黑人便用力把穿山甲拉直,開膛破肚,取出內臟丟棄,
將身軀清理乾淨,再用鐵夾夾著放到火盆裡烤灼,直到其身體上的鱗甲全部脫落。
 
那天貨源頗豐,圍欄裡放滿了許多捲成圈的大小不一的穿山甲。
那些官員便揀大的挑了幾隻,並聲稱要親眼看著宰殺才放心。
 
一個黑人小伙提起最肥的一隻,動作嫻熟地準備把它拉直,
費了半天力,卻怎麼也無法把那蜷縮的軀體拉開。
這下所有人大奇,那小伙十分尷尬,便一下又一下把那穿山甲往地面上摔去,
邊摔邊解釋說,穿山甲遇痛就會將軀體伸張開。
 
不曾想連摔幾下,眼見它原本驚恐的小眼睛早已閉合,尖尖的嘴角掛出一縷鮮紅的血絲,
身體卻始終未見張開,反而越蜷越緊。
 
我們不忍卒睹,便搖手示意作罷。
那黑人小伙兀自不甘心,直接拿鐵鉗夾了放到火盆上灼燒。
待到鱗甲脫盡,焦味瀰漫,那穿山甲仍然保持原狀。
 
這下黑人黔驢技窮,對我們無奈地搖搖頭,說這只穿山甲一定有了什麼毛病,不可食用,
隨即順手將其甩落在身後的沙土地上。
接下來另選的兩隻宰殺工作都十分順利,不到五分鐘便完成了。
 
我們給黑人正在付錢,卻十分意外地發現,原先那只被丟棄在地上的穿山甲竟慢慢地伸直了軀體,
把眼睛瞇開一條線,接著一陣抽搐,僵硬挺直,徹底沒了氣息。
隨著它軀體的伸展,我們震驚地看到,在它攤平的肚皮上,竟蠕動著一隻粉嫩透明的小穿山甲,
只有老鼠大小,身上的躋帶仍與母體相連,小嘴慢慢張合,彷彿在無聲地呼喚著母親。
 
這場景驚得所有人目瞪口呆。
剎那間我只覺得熱血翻湧,鬚髮皆張,淚水翻滾在眼眶。
那隻母穿山甲自身體重不超過十斤,卻用血肉之軀歷經摔打與灼燒,至死護衛著自己的孩子,
被烤至半熟,竟還能保得孩子的周全。那份精神之力,早已超越了生命的極限。
 
尊重每一個生命!不要再吃野生動物!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波斯匿王的金剛寡女 (法句譬喻經)

波斯匿王有一女兒,名曰金剛,年紀已長但未有歸宿。父母憐憫其女兒,故給予上好的宅舍居住,並給與許多婢女服伺。

在此婢女眾中有一長老的婢女,名叫度勝。有一天,她依習慣到市集中購買脂粉和香花,當時看見無數的男女大眾,各齎持香花出城,就問路人說:「這是要去那裡?」

路人答言:「這是要去供養佛陀,佛陀現在出現於世間,是三界中最尊貴的,他可以度脫眾生令得解脫。」

此時度勝聞之,滿懷歡喜。即自想著:「年老了還能見到佛陀,這是宿世之福啊!」因此就拿了一束好花和香粉,跟隨著眾人前往。

到達佛陀住所後,禮拜佛陀並散花燒香,一心聽法。

已經燒過的香,因為聽法的功德和宿世的業力所感,香氣更持久濃郁。此時,度勝雖見佛陀,嫌其相見恨晚。

度勝回去後,就把供奉佛陀的事情報告給金剛知道:「今天世上有聖師,他是三界之尊,說無上的大法,能令大眾解脫苦厄,已經有無數的人前往聽法,現在去還不太遲!」

金剛女聽說世尊法義深妙,肅然歡喜而自歎曰:「我是何等罪過而獨自不聞。」

即告訴度勝說:「你試著為我說法!」

度勝對曰:「我身賤口穢不敢隨便宣說,我去請問佛陀後,再向你宣說。」

度勝隨即出門,請教說法事宜。

此時度勝尚未回來,金剛和侍女們在中庭等待著,就如孩子等待母親回來。

佛陀告訴度勝:「你來說法可以令大眾得度解脫,在說法之前,先鋪設一個高高的座位。」

度勝接受佛陀的教導後,心大歡喜。回到宅舍後,要大家各脫衣服一件,並堆積為高座。

度勝沐浴過後,承佛威神在高座上說法,金剛女和五百多個藝女、奴婢等人,消除心中的苦惱疑惑,皆得須陀洹道(解脫道中的初果)。

度勝說法美妙,但此時宅內竟不知不覺的失火了。

波斯匿王派遣眾人前來救火,但是為時已晚,躲避不及的金剛女已經被燒死了。

國王收拾焦屍,殮葬完畢後,經過了佛陀的住所,就轉進佛所。

禮拜佛陀後,退座一面。

佛陀問大王曰:「從那裡過來的?」

大王叉手在胸前言:「吾女金剛,不幸身亡在火災中,今才棺殮回來。不知此女過去犯下何罪,而遇此災害。唯願世尊告訴在下,我所不知道的過去事蹟。」

佛告大王:「在過去世時,有個波羅奈城,城中有個長者婦。有一天,此長者婦帶領婇女五百人,到城外一所大廟祭祀。在祭祀時其他種姓之人不論親疏,都不能靠近,若有來者就將之擲於火中。」

當時世上有一辟支佛名叫迦羅,他住在山中,經常在早晨出來城中托缽乞食,在黃昏時歸返山中。

此時的迦羅托缽乞食來到近郊的這所廟祠,長者婦看見有人靠近非常生氣,就令人把迦羅抓了起來,同時將之丟入火中。

迦羅被火燒的舉身燋爛時,突然便現神足飛昇在虛空,此時眾女看見驚怖不已。各自泣淚悔過,長跪舉頭而自陳曰:「女人實在惷愚啊!竟然不識真人!」

這群女人毀辱聖人,自覺罪惡深重如山,為了能消減這這罪過,諸女即為此辟支佛建造舍利塔供養。

佛告大王,那時的長者婦就是當今大王的金剛女,五百侍女即當今的度勝等五百藝女是也。

佛陀說完金剛女的過去世因緣,大王深感罪福追人歷久不衰,善惡果報如影隨形,對於因緣果報,心生敬畏不敢違犯。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執著 , 隨緣 , 感恩 ,每件最好的安排

 

從乞丐到富豪的啟發  

 

從前有一個叫化子每天出門乞討,他很想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他總要乞討一些糧食積攢起來。

可是他積攢了好多年,他的糧倉還是只有那麼一點米。他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他打算弄個明白。

一天夜裡,他悄悄的躲在一個角落看著他的糧食。結果,他看見一隻大老鼠來偷吃他的糧食。

於是他很氣憤,就對老鼠喊道,富人家那麼多糧食你不去吃,為什麼偏偏偷吃我辛辛苦苦攢下的糧食?

突然,老鼠說話了:你命裡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滿升。乞丐問老鼠,這是為什麼?老鼠對他說,我也不知道,你去問佛祖好了。

於是,叫化子下了決心,要去西天向佛祖問個明白,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才有此命運?

叫化子第二天就出發了。他一路乞討,走了好多路。

有一天,他好不容易趕到天黑才見到一戶人家,便上前敲門,出來一個管家問他有什麼事,他說討點飯吃。正好員外出來看見了,就問叫化子為什麼這麼晚了還在趕路?叫化子就說了他的命運,說要去問佛祖一個明白。員外聽了趕緊把他請到屋裡坐下。給他拿了好多乾糧和一些銀子。

叫化子問這是為什麼?員外說明緣由,他說他家女兒都16 歲了還不會說話。拜託他去西天幫忙問問佛祖,是什麼原因?員外曾經發過誓說誰能讓他的女兒說話,她就把他的女兒嫁給誰。叫化聽了覺得反正都是去西天,我就順便幫幫他去問一下佛祖也好,於是叫化答應了。

乞丐又走了許多山路。走到一座山上看見一個廟,就進去討水喝。看見一個老和尚拄著一根錫杖,很老的樣子,但很精神,老和尚給了他水喝並且叫他休息一會,遂問他要到哪裡去。叫化子說明去向,老和尚趕緊拉住叫化的手說,拜託你一定幫我去西天問問佛祖。我都修行了500 多年了,按說早該升天了,為什麼還飛不起來?於是叫化也就答應了這個老和尚。

再往前走,又過了許多溝溝坎坎。叫化子來到一條大江邊上,江裡沒有一條船。叫化子著急了,這可怎麼辦?怎麼過去?

叫化子哭了起來說,難道我的命就該這麼苦嗎?突然,江裡一個大老龜浮出水面。老龜說人話了,問叫化子在這裡哭什麼?

叫化子把事情經過說了一遍。老龜對他說,我都修行了1000 多年了,按說早該成龍飛走了,為什麼還是一個老龜?如果你去了西天能夠幫我問問佛祖,我就把你馱到對面。叫化子很高興的答應了。

叫化子又走了不知多少天,可是怎麼也見不到佛祖。叫化子納悶了,心裡想到,佛祖到底在哪裡?西天按說早該到了啊。

叫化子很傷心,於是迷迷糊糊的就睡著了。突然佛祖出現了,叫化子很高興,佛祖問叫化子,你這麼大老遠來這裡一定是有什麼很重要的事來問吧?叫化子說,是的,我要問幾個問題,希望佛祖能夠給我說個明白。

佛祖說好啊,不過有個條件,你最多只能問三個問題。因為一直以來都沒有人問三個以上的問題。

叫化子答應了,心裡想到,我問哪幾個問題?

叫化子覺得自己的問題太不重要了,老龜修行了一千多年了很不容易,它的問題應該問問。老和尚修行了500 多年了也很辛苦,他的問題也應該問問。員外的女兒很可憐啊,不能說話怎麼嫁的出去?他的問題也應該問問。

於是叫化子毫不猶豫的問了第一個問題。

佛祖告訴他,老龜是因為捨不得它那背上的龜殼才變不成龍的,它的龜殼裡有二十四顆夜明珠在裡面。

如果它把龜殼去了,就可以化成龍了。

第二個問題佛祖回答,老和尚整天都拿著他的寶貝錫杖,心裡整天記掛著,他的錫杖是個寶物,用它在地上一扎,地上就會有清泉出現,如果老和尚捨得扔掉那個錫杖,他就可以升天了。

叫化子很高興,又問了第三個問題。佛祖回答,如果啞巴女孩見到她的心上人來了就會說話了,突然佛祖不見了。

叫化子覺得自己的事也沒有什麼,還是乞討過日子吧,於是就趕緊往回趕路。

叫化子來到那個江邊,老龜已經算到叫化子該回來了,就急著問佛祖是怎麼說的?叫化子說,你先把我度過江去我給你說。老龜把叫化度了過去,叫化子說了緣由,老龜一聽就明白了,於是就把龜殼脫了下來送給叫化子說,這裡面有24 顆夜明珠,是無價之寶,對我已經是沒有用處了,我就把它送給你了。

於是老龜馬上就變成龍飛走了。

叫化子拿著24 顆夜明珠又往回趕路。來到山上見了老和尚,老和尚急著問佛祖怎麼回答的?

叫化子說了緣由,老和尚一聽非常高興,於是就把那個寶貝錫杖送給了叫化。老和尚馬上就騰雲飛走了。

叫化子來到員外家門口,突然從裡面跑出一個大姑娘大聲喊道:那個問佛祖話的人回來了。

員外也跑了出來,他很吃驚他的女兒怎麼突然會說話了。叫化子說了佛祖的話,員外非常高興就把女兒嫁給叫化了。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為別人著想,一定就有人想著你,這就是因果,這就是規律。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常是生命的真相

       佛陀時代,有一位婦女名叫喬達彌,她摯愛的兒子在出生幾天後就離開人世,痛失愛子的她十分悲傷,抱著兒子的屍體,到處找尋讓兒子復活的方法。其中,有人告訴喬達彌,有一位智者佛陀,或許有治療死亡的方法。於是她來到佛陀的住處,向佛陀訴說她心中的悲痛,佛陀告訴喬達彌:「只要妳能用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點燃香,帶來見我,我便能幫助妳。」喬達彌心想:只是點個香,這很容易啊!就喜出望外地趕緊拿著香到城中,挨家挨戶的去尋找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的火。然而,每一家都告訴她:「我很願意幫助妳,為妳點燃香。但很抱歉!我家有死過人。」經過了一番地找尋,喬達彌終於了解「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無常是世間的真理」,而停止悲傷,出家修行,終而契入不生不滅的涅槃。

       其實,不用等到死亡,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意外是無常、生病是無常,觀察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無非不是無常,而當我們執著一件事物時,會習慣性的誤以為這事物是常。生病時以為病不會好而意志消沉,歡樂時以為是常,而於歡樂消失時感到空虛寂寞,因為不知無常,而使生命充滿痛苦。

「善用無常 改變人生」

        世間有人聽到無常,心中常常會閃過一絲的淒涼,好像一切事物終歸變壞,一切努力都是枉然,覺得死後一切都無,生命沒有價值,於是生活沒有重心,日子一天過一天,漫無目標。還有些人,當聽到無常,心想:既然凡事無常,歡樂稍縱即逝,何不趕快及時行樂?於是天天放縱自己於財、色、名、食、睡五欲中,藉虛妄的歡樂,填補自己心中的空虛及不安,然而當歡樂過後,反帶給自己更加地空虛寂寞與不安。

       這些人,都只是知道片面的無常,或是對無常有所誤解,既然無常是生命的真相,對無常沒有正確的認識,就不會對生命有正確的了解;如此,必然存在許多現實與理想的衝突;而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就是生命苦的根源。所以正確地認識無常,是圓滿生命的開始。

  什麼是無常?常是永恆不變,無常就是凡事都會改變,眾生的心念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而心念在變,因緣在變,所以週遭事物也一直在變。在這變的當中,消極的人選擇逃避、放逸;而積極的人,卻在這無常幻化的境界中,藉著無常的道理,運用因緣法,積極地創造、建立善的緣起,改變自己的生命,並利用這短暫的生命自利利他,覺悟有情、啟發大眾的善根,使大眾遠離虛妄與痛苦,乃至契悟這念常住不滅的真心。

「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

  過去佛在世時,有一位國王名叫波斯匿,聽到佛說,人的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心中十分疑惑,所以請佛開示,佛就問:「大王,你現在多大歲數了?」波斯匿王回答:「六十二歲了。」佛再問:「大王,你從出生至今,見過幾次恆河水?」王言:「見過兩次。我三歲時,母親帶我去拜耆婆天時看過一次,最近又看了一次。」佛又問:「大王,你三歲看恆河的心,和六十二歲看恆河的心是一個?還是兩個?」波斯匿王回答道:「我這念能見的心,當然是一個,從來沒有改變過。」佛陀就告訴波斯匿王:「會變的色身,並不是真正的自己;這個不會隨年紀改變的,才是你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自己。」

  念頭會來來去去,人也會漸漸衰老,外在環境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能知的這念心,從來沒有變過,白天存在、晚上存在,生病時存在、老了還是存在,所以在這生滅身中有不生不滅性。如果我們能在生滅無常的境界中,體會到這念不隨因緣變化、不生不滅的心,就是我們的常住真心、我們的真生命,也就真正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如此生命就是無窮盡的,人生就有無盡的希望。

「於無常中見生命的希望」


  無常,是生命的真理,是一個事實,但是對無常的認知不同,人生的方向就有所不同。無常並非沒有希望,也不是結束後什麼都沒有,無常反而是我們創造圓滿、光明人生最好的方便。愚者於無常中意志消沉、懈怠放逸、放浪形骸,生活沒有目標;智者於無常中運用無常,改變目前的困境、創造更好的生命,甚至在無常的變化中,觀心返照,照見自己這念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依著此心而行,做自己真正的主人翁,創造出美好的人生、光明的未來。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閻羅王與一對學佛夫妻的對話】

有一對夫妻,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佈施,參加法會,聽聽弘法,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有大福報,可以往生淨土。這一對夫妻也認為這一生就算沒開悟,也應可以往生淨土。而且而且,他們認為絕對不會下地獄,就算要下地獄,也是那些沒學佛而造殺業的眾生先下去才對,實在輪不到他們(的確,他們很少造殺業)。

所以,在生時堅信如此,於是心想這樣就很好了,一生蠻平順,也沒什麼煩惱,也沒有不順,事事心想事成,因此心裏更放心,有這麼好的福報,學佛真的很好。
⋯⋯
萬萬沒想到先生晚年生了痛苦不堪的大病,半身不遂,一切行動都要太太幫忙,生活大小事都要太太打理,剛開始夫妻都信相偉大慈悲的佛菩薩,一定會保佑他們,病一定會好轉,先生會康復才對。但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先生的病也沒有起色,有一天太太終於心生懷疑,心想我這樣信佛,尤其自從先生生病以後,拜佛更虔誠,這一輩子也這麼相信佛菩薩,也常做佈施,難道佛菩薩不知道我的祈求嗎?怎麼沒讓我的先生好起來?

不久夫妻雙雙過世,但是並沒有如他們預期的,往生淨土,相反的,被""到戒備森嚴的閻羅殿。夫妻見到閻羅王,一時轉不過來,心中還納悶,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到這裏來了?所以見到閻羅王,也不等閻羅王開口,便說:"我們是學佛人,平時念佛,我們應該到淨土才對,怎麼會到這裏來?是不是抓錯人了?"

閻羅王也相當尊重修行人,世間修行有成的修行人,閻羅王都知道。平常帶到這裏的人,很少提自己會念佛,所以今天有人一來便開口自己念佛,為了慎重起見,再查了一次。

等查完之後,閻羅王氣定神閑的回答:"他們沒有抓錯人,你們的確要帶到這裏。

先生不解的問:"我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佈施,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難道沒有功德嗎?為什麼會被抓到這裏?"

閻羅王回說:"你雖然學佛,但是心態是求福報,所以功德很少。"

先生問:"我也常佈施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佈施,但是佈施的福報在你活的時候也用完了。"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某大師了啊!"

閻羅王:"雖然你有皈依,但是因為你不精進修行,所以因果和業障和沒皈依以前差不多,可能不知不覺中還多造了一些。"

先生再問:"我吃素不殺生!"
閻羅王:"雖然你吃素不殺生,但是因為你不明而亂批評,罵人,造了許多口業,這些口業,比一般人還多了很多。"

先生再問:"我也皈依某道場了!"
閻羅王:"雖然你常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並沒有改進多少,也不是真正在修行,那個道場其他修行者,大部分都有成就,有的開悟,有的證果,有的往生淨土,很受我們敬重,我可以告訴你們,這個道場其他修行人的成就。"

閻羅王就把這個道場的修行人的成就,一一說給他們聽。這些人他們都認識,有成就菩薩,有成就阿羅漢,有往生淨土,也有的升天為天人。念了半天,就是沒有他們的名字。倒是有幾個平常看起來修得不怎麼樣,也往生了淨土。有幾個自認為修得很好的人,卻沒聽到。

閻羅王接著說:"雖然你到這個道場,但是你的行為,已從這個道場除名。所以你並不算皈依這個道場。你們護持這個道場的福報,就是你們生前生活平順,心想事成,求子得子,求長壽得長壽,求健康得健康,不過你們在生前就用完了,所以晚年你生了大病,就是你自已該受的因果成熟所致。"

先生再問:"這個道場不是還有一些人修得很好,怎麼也沒聽到呢?"

閻羅王看了看,想了一下才說:"雖然這個道場有些人修得不錯,但是這些人開始心生驕傲,開始批評其他修行人,被魔所攝走入魔道而不自知。言行違背佛法之後,名字就被這個道場除名了。將來也是要到我這裏來報到。"

先生再問:"我太太為什麼也被除名?為什麼也被帶到這裏?"
閻羅王說:"各人因果各人了,你太太的問題,雖然生前也佈施造福,但不是真心修行。她還有個錯誤觀念,認為先生代表修行就可以了,只要先生修行有成,她也可以連帶'得道升天',所以知道修行,但未認真修行,她個人的因果還是她自己要了才行!她倒沒有被除名,但是這個錯誤觀念,讓她這一生算是白走一趟了。"

閻羅王接著說:"你太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前曾起念懷疑佛菩薩。

在你生病的時侯,因為求菩薩保佑你康復,但你生病沒有起色,她便懷疑佛菩薩不知道她的祈求,怎麼沒讓你好起來。後來便懈怠禮佛,信心不堅。你死後,她也只是偶而禮佛,大部分精神還是放在家庭。"

先生最後歎氣道:"我們會有什麼下場呢?"

閻羅王說:"你下輩子轉為一個窮人,一生皆窮困,但是也容易剌激你精進修行,不要像這輩子不精進。你太太下輩子轉為富人所養的貓,因為她的癡業使然,但是她還有一些福報可享,享完後再入輪回,但是會去那裏,還得看她的造化。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中最可貴的資產

 

從前有個國王,年紀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有點聾了,走起路來跌跌撞撞。國王想:我快要死了,我死了以後,讓誰來當國王呢?

有一天,國王告訴全國的老百姓,他要挑一個孩子將來當國王。怎麼個挑法呢?他給所有的孩子發了一粒花籽,看誰拿這粒花籽種出最美麗的花來,就讓誰將來當國王。
⋯⋯
有個孩子叫宋金,他領了一粒花籽回家去,把它種在一個花盆裡,天天澆水,他多麼希望那花籽長出芽,抽出枝,開出最美麗的花兒來啊!

可是,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花盆裡什麼也沒長出來。宋金多著急啊!他換了一個花盆,又換了一些土,把那粒花籽種上,日子一天天過去,到了比賽的日子還是什麼也沒長出來。

這一天,全國各地的孩子,一齊來到王宮裡,他們每個人都捧著一盆花,有紅的,有黃的,有白的,都很美麗,一下子真說不出誰種的花最美麗。

國王出來看花了,他在孩子們的面前走過去,他們手裡捧的花多美麗啊,國王微微笑的走著,一句話也不說。他走呀走呀,忽然看見一個孩子手裡捧著一個空花盆。瞧,那個孩子低著頭,心裡難過極了;人家都種出美麗的花兒來,可他呢,什麼也沒種出來,他就是宋金。

國王訝異的問:孩子,你的花呢?你怎麼捧著一個空花盆?

宋金哭著說:我把花籽種在花盆裡,用心澆水,可是花籽怎麼也不發芽,我,我,我只好捧著空花盆來了。

國王聽完宋金說的話,高興的笑起來了,他說:找到了,找到了,我要找一個誠實的孩子當國王。你是誠實的孩子,我讓你做將來的國王。

原來國王發給大家的花籽是在鍋子裡煮過的,怎麼會發芽、抽枝、開花呢?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靜中養成,動中磨鍊」,生活對境多觀察,歷事練心。

 

「以戒為師」;「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有一個和尚覺得自己跟隨鳥巢師父夠久了,他認為自己已經熟知佛法,於是決定向鳥巢師父告別,外出尋覓更精深的佛法。

 

「多謝師父這幾年的照顧,我要離開這裡了」「你要到哪裡去?」

 

「暫時無落腳之處,我想到處走走,學習更精深的佛法。」「說到佛法,我有一個東西要讓你瞧一瞧,也許能幫助你更了解佛法,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

 

「什麼東西?」和尚眼見老師父拿出一根羽毛。「這不過就是一根羽毛而已嘛。」

 

和尚不以為然的說:「這根羽毛何來佛法可言?」「萬物皆暗藏佛法,就看你如何去體會。真理並不在遠方,就在我們的心中。」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則佛典故事──兩百歲老人的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說法時,忽然外面傳來一陣吵雜聲,佛陀就對阿難說:「你出去看看外面的聲音是怎麼回事?」阿難走到外面時,看到一位駝背、拄著枴杖的老人,一直要求守門人讓他進去見佛陀一面。

 

    守門人告訴他:「佛陀現在正在講經,你老人家耳朵重聽,佛陀
講經你聽不懂;而且你走路又不方便,進去會引起騷動的。」老人說
:「我的年紀這麼大了,今天若見不到佛陀,以後可能就再也沒有機
會了。請你好心讓我進去見佛陀一面,好嗎?」但是,守門人仍然不
肯讓老人進去。

 

  阿難聽了,便進去告訴佛陀這件事,佛陀慈悲地說:「趕快扶那
位老人家進來。」於是,阿難很恭敬地扶老人來到佛陀的座前。老人
見到佛陀時很高興,淚流滿面地一直向佛陀叩拜。佛陀問:「老人家
,你今年幾歲了?」老人用顫抖的手比了兩指,說:「兩百歲了。」

 

  佛陀說:「你年紀這麼大了,找我有什麼事情呢?」老人說:「
佛陀,我到底造了什麼業,為什麼讓我活這麼久?從小到現在,我一
直過著貧苦且受盡折磨的生活。我真想解脫,但是生死事大,我不能
自己改變命運。為什麼我的人生會這麼貧窮、坎坷呢?」

 

    佛陀告訴他:「一切都是因緣。你過去生原本是一位富有的人,
但卻視財如命──有窮人來向你乞討時,你總是吝於布施。所以,你
這一生雖然長壽,生活卻受盡各種折磨。」

 

    老人聽了,很慚愧地說:「原來我過去生很慳貪,這一生才會如
此貧窮、坎坷!我想請求佛陀收我為弟子,讓我盡此生好好懺悔、修
行,來生能在年少時就能聽聞佛法。」佛陀說:「修行當然不分老少
,年輕人能修行,老人也能修行;從現在開始,你要發願捨去慳貪、
培養喜捨之心,盡量廣結善緣。」老人說:「佛陀,我一定依教奉行
。」於是,佛陀就讓那位兩百歲的老人出家,收他為弟子。

 

    看了這則故事,想想:一個人活得長壽,日子是不是很好過呢?
不盡然!一切煩惱,皆因貪瞋癡而起。例如社會上所發生的搶劫、綁
架等事件,歹徒為的什麼呢?大都是因為「貪」。其實,人的生活一
餐一、兩碗飯就夠了;身體只需幾尺布就能不受寒凍;三尺寬六尺長
的床就能睡得很安穩。所以,只要肯認真努力,每個人都可以生活得
很好,為什麼要去搶、去偷呢?

 

    我常說:「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如果一生從沒做過後悔的
事,就是最幸福的人;反之,如果心念沒有照顧好,貪瞋心一起而做
錯事,後悔就來不及了。

 

一自遁寒山,養命餐山果。

平生何所憂,此世隨緣過。

日月如逝川,光陰石中火。

任你天地移,我暢巖中坐。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