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圓融妙觀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Mar 22 Tue 2016 20:10
  • 禪觀

華嚴禪觀

 
華嚴五教止觀
一 法有我無門 (小乘教 )
二 生即無生門 (大乘始教)
三 事理圓融門 (大乘終教)
四 語觀雙絕門 (大乘頓教)
五 華嚴三昧門 (一乘圓教)
 
一 真空觀
二 理事無礙觀
三 周遍含容觀
 
真空觀
一 會色歸空觀
二 明空即色觀
三 空色無礙觀
四 泯絕無寄觀
 
圓人受法,無法不圓
 
深明法界觀 何必趙州茶
深明法界觀 參禪了一半
深明法界觀 好喫趙州茶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巡行數墨」  不浹於骨髓」

有情說法: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無情說法:

法界緣起,事事無礙境界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一花一葉無非是中道。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境界)不同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若人活一百, 而不識因緣法, 不如活一日而能知因緣法。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故彼視三有,涅槃無差別。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

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以智知蘊空,不隨煩惱轉,名言中觀察,此世住涅槃。

 

具有十自在,彼等已了知,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差別。

(一) 【命自在】。得上甘露名為命自在,以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死怖畏,遠離殺生之罪,與一切眾生無瞋害心,是命自在因。

 

(二) 【心自在】。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為心自在,以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煩惱怖畏,於受樂眾生無障礙大慈,於受苦眾生無障礙大悲,是心自在因。

 

(三) 【物自在】。於其掌中出諸珍寶,亦以虛空而為庫藏名為物自在,以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貧窮怖畏,平等心捨一切事,及迴向大菩提,是物自在因。

 

(四) 【業自在】。遠離一切煩惱煩惱習氣,及無明使名為業自在,以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惡行怖畏,入一切所作業,所謂清淨身口意業,是業自在因。

 

(五) 【生自在】。於禪定解脫三昧,三摩跋提隨意迴轉名為生自在,以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惡道怖畏,以菩提心為本,攝取一切善根十善業道,是生自在因。

 

(六) 【如意自在】。於一切行自然而行名為如意自在,以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追求怖畏,以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歎,象馬車乘捨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

 

(七) 【信自在】。於一切入中得自在觀名為信自在,以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謗法罪怖畏,於三寶中教化一切眾生,是信自在因。

 

(八) 【願自在】。即生心時,現前成就一切諸事,名為願自在,以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心念縛怖畏,與一切眾生清淨身口意業,是願自在因。

 

(九) 【智自在】。一切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為智自在,以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云何疑刺怖畏,遠離供養恭敬飲食貪心,能施一切眾生法食,是智自在因。

 

(十) 【法自在】。現得平等真如法界,實際無垢智慧名為法自在,以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世間大眾怖畏,平等教化一切眾生,說一切眾生平等法界,說一切眾生諸佛如來,以為法身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若誰一切時,從心自在生,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間主。

十種自在1.壽命自在2,心自在3.財自在4.業自在5.生自在6.願自在7.解自在8.如意自在9.智自在10.法自在

何人心清淨,具有福德力,此人以何因,隨意不利眾?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觀經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修十善業依教奉行,真正落實,成就《十善業道》。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二、六和敬:

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三、三無漏學:

起心動念遠離三毒惡惱,必與清淨()、平等()、正覺()相應。

四、菩薩六度:

恆以

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

六度之行,教化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五、普賢十願: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一禮敬諸佛、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

十普皆回向。

學習菩薩,修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步入正道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位百法】- - 宇宙萬有

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一)八種(是識的自性

、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八識。

 

(二)五十一種心所有法(是識的所屬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

心所十一信、勤(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根本煩惱貪、瞋、癡(無明)、慢、疑、惡見(不正見)

隨煩惱二十:

小隨煩惱(10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

中隨煩惱(2無慚、無愧、

大隨煩惱(8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

不定四:悔、眠、尋、伺

 

(三)十一種色法(是心法心所法之所變

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


(四)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
(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與心色皆不相應的法

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無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五)六種無為法(即前四法的實性,合之為一百法
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滅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等法。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如真學道人,

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

迴無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

十方諸佛現前,無一念心喜;三塗地獄頓現,無一念心怖。

緣何如此?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唯有道流目前現今聽法底人,入火不燒,入水不溺;

入三塗地獄,如遊園觀;入餓鬼、畜生而不受報。

緣何如此?無嫌衣法,爾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沉浮,

煩惱由心故有,無心煩惱何拘?

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凡夫被轉物,菩薩能轉物,如是轉者,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識成智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

四正勤

「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

「前念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 空、假、中,有俗諦、真諦、中道第一義諦。破迷顯正。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修「止」(奢摩他)。修觀(毗缽舍那)。「觀」開啓智慧。慈悲觀調柔心。

 

禪定除煩惱障礙,停止心散亂的觀法「五停心觀」來攝心: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界分別觀(念佛觀)。

 

 

一、「不淨觀」,是觀察一切身器境界皆屬不淨之相,以停止貪欲之法。貪染心重時,觀身種種不淨以除欲。

 

二、「慈悲觀」,是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瞋恚之法。瞋恚心起時,學習觀音的慈悲。

 

三、「因緣觀」,是觀察一切法皆因緣生(觀十二因緣),前因後果,三世相續之理,以停止愚痴之法。生起愚痴無明時,深思三世因緣的輪迴。

 

四、(第一種)界分別觀,向諸法而分別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見之法。有執著時,觀無常、無我以去除執著。

      (第二種)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有障礙時,以念佛來安心。

 

五、「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計呼吸數以停止散亂之法。 心念散亂時,用數息來調心。

 

 

觀像念佛(觀想佛的清淨妙色身),從有相念佛進入無相念佛,從有障礙而至觀相滅罪,進入智慧解脫門。

數息可安心,不淨觀可淨心,慈悲觀發平等心,因緣觀、念佛觀與界分別觀,可開發智慧心。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教:

一、小乘教,是教鈍根小機之法,但說生空,而未說法空,故又稱為愚法聲聞教。

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雖說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與空始教之分。

三、大乘終教,是對大乘純熟的根機,所說盡理之教。

四、大乘頓教,是說大乘頓悟的教門者。

五、一乘圓教,是圓滿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圓融,緣起無盡,極諸法的體性者。

 

十宗:

一、如小乘犢子、法上、腎胃、正量、密林山等,說我法俱實有者,名我法俱有宗

二、如小乘雪山、多聞、化地等部,說一切無我,而法體恆有者,名法有我無宗

三、如小乘雞胤、法藏、飲光、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說現在法有,過未法無者,名法無去來宗

四、如小乘說假部,說現在法為假有,亦為實有者,名現通假實宗

五、如小乘說出世部,說世間虛妄,出世真實者,名俗妄真實宗

六、如小乘一說部,說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實體者,名諸法但名宗

七、如大乘始教的般若經中觀論等,說示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

八、如大乘終教的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示真如體性的教義者,名真實不空宗

九、如大乘頓教的禪宗,絕諸言慮,直證真理者,名相想俱絕宗

十、一乘圓教,說示圓滿具足萬德法界的教義,名圓明具德宗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常法師法語

△我們正式學佛前,要先建立一個概念,大家覺得好的事情不  見得是真的   好,大家覺得不好的事情不見得是真的不好。如此,當我們走上菩提道,遇到別人的反對、譏笑、障礙時,我們才不會動搖。

△得到正確認識後,秉持正念去做,千真萬確有效;有效之後,其他相應情況都來了,真正達到不被煩惱所困的狀態,那 就是「法」了。故修行難是難在得不到正確認識,以及得到 了又不肯做,心裡先打退堂鼓。

△學了以後要立志,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發菩提心,發了心以後 要認真行持,在行持的過程中「過則勿憚改」。

△通常弟子對老師要謙虛,就算弟子知道,也要恭敬想學,那 就學得好。學佛法也是如此,自己覺得腦筋很好,一自滿、驕傲,那就完了,即佛法上面說的「慢如高山,法水不入。」

△要修行,唯一的機會就是人道,得到這個人身之後,且好好 的保有健康的身體,加上好的腦筋,並有正確的知識,才能去修行。

△學佛過程當中,第一個要重視的是這個暇滿人身,這是無價之寶!孝經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要珍惜人身----「不敢毀傷」,即不敢輕易的弄損它。

△儒家基本思想----仁,主要的就是推己及人,我不要的「壞 」事情不可以推給別人;我希求的「好」事情形,希望能澤 及別人。

△不管學佛法,或者學儒家聖人的心法,都是這樣----我現在做這件事情,不是做給人家看,是做給我自己看。所以四書上說「戒慎恐懼」,人家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慎恐懼」,也     就是你的起心動念。

△凡夫,開口通常沒好話;品德越好,好話越多。而佛,不言則已,一開口沒有一句是戲論。

△在做的過程中,眼前有時會出現一些相對的好效果,但這個好效果對我們而言應該是一種鼓勵,不要被它迷失。然而世間就看不清這一點,所以我們稱這個世間叫「顛倒」。

△我們說要「護持佛法」,其實在整個過程當中就是「受用佛法」,看成護持,是護持你自己,佛法最珍貴、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寓自利於利他」。

△雖然我們會遇見一些困難,但是如果能把它看成是成功的因素,是成就的最重要關鍵,那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以我個人為例我並不是有無比的勇氣,也不比楚霸王強多少倍,而是    真實看清了這一點。

△學佛除了要自己受用外,還要回饋社會。我們是凡夫,自然有煩惱,但學佛後,不要像世間人只想壓倒別人,而要學習容忍、淨化身心,這正是一種精神提升。

△最好的無言之教----是身教。

△成功要靠環境,環境要靠一群同心同願的人一起來推動。

△當我們有了理念並去實踐時,雖非立即就能產生很好的效果,但是我們已經慢慢轉變了!

△佛法的中心是智慧,但必須透過實踐去認識。   

△學了佛法以後,不要在理論上說空話,而要在實踐上努力。

△目前我們迷信科學,堅持眼見為真,卻無能力發現自己的偏 執。這就好比一喻;有人在大海中捕魚,因下網處無魚,結果下結論說大海中無魚。

△我們在生活中實踐所學時,必須把握住一個原則,即所謂的     成就是在自己內心的感受上面,不在外界看得見的成果上面。當我們真的能夠把內心當中的認知,從跟隨無明系統的習性,漸漸以佛法的正知見取代,讓它不斷地增長,才是我們真正的成就。增上生的特點也就在此。

△在家人應該藉著現有的機會,去改善自己的因緣。我們為什麼不要關心小孩?為什麼不要孝順父母?當然要!但是用什 麼方式去關心、去孝順?才是重要的問題。假定世界上每一 個媽媽,不但關心、而且正確的關心孩子,每一個子女,都用正確的方向回饋父母,那麼,天下沒過幾年就太平了。佛法真正的中心也就是這個。

△真正要解決自己的問題,必須幫助大家解決問題,佛就是到    處幫人家的忙,結果妙的是,人家的問題不一定解決,但自己的問題一定解決,佛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佛陀要度一切人成佛,度了半天,大多數人還在世間,但要     度人的這個人----佛,自己卻先成了佛。佛的例子,不是給我們一個最大的鼓勵嗎?

△以佛法看,世間的成敗是顛倒的,但是我並不忽視、也不否認這個成敗。而是我們應該先把成功的本質弄清楚,並將目標放對以後走上去。假定選擇正確後走上去,所得到的結果是「快樂」,這也是我們應該得到的。
△世間任何事只看結果,成敗完全以大家公認的成果來談,佛法之所以可貴,是從成功真實的「因」上來談的,但它並非不講求「果」,正因為講果,所以為了正確的果,必須先找    到正確的因,然後在正確的「因」上面下工夫,如果這個步驟做對了,好的結果一定出現。

△看別人的功德,別人不一定有好處,但自己一定有好處;看別人的過失,別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各位要從 實踐中體會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是「觀功念恩」。

△修行最重要的是從自己了解的基礎上面去增上,千萬不要在 意別人,但不在意別人是很難的,因為世間人都是追求名利的。事實上,名聞利養是自他比較出來的,我們盡心盡力從自己內心怎樣去觀察,才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不管任何一件事情,正確的動機就是淨戒的根本。

△修行是長期的事情,絕不是 一兩 天、一個七天或一年可以急得來的,乃至於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也不是一生的事情     。但反過來說,自己的成功也是由一生、一年、一天、一分    一分、一念一念的積累而來的。

△找不到善知識最大的主因,是自己未具足弟子相,如果我們能夠事事反觀自己,進而淨化自己,自然能夠找到善知識,因為佛菩薩一直在我們面前,只是自己障礙未除,看不見罷了。

△所謂「加持」是佛法的專有名詞,就是你去求佛菩薩,求了以後他會幫助我們。如同去求一個有錢有力的人士,然後很     誠心地依靠他,請他幫助。一個普通的凡夫都能做到這樣,難道聖者不能幫助我們嗎?

△我們學習廣論以後,它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你要嘛不做,要做就不能斷」。現在我們應該慢慢去嘗試,在起步時最好要有比較好的規劃。學佛固然如此,凡事皆然,必須採取謹慎的態度。

△「困難不應退,皆因修力成」,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假定我們侷限在這一生去看,不管有多大力量,終究會淹沒在這整個社會的大洪流當中,一點跡象都沒留下來。但若以無限的生命去看,如果方向把握得住,的確會感覺到生生增上,如同小小的火種會不斷地擴大,乃至於造天造地。

△世間人所謂的成功,實際上是「魚餌」。魚餌讓你覺得很好吃,最後卻是要你的命。


△一群理念相同的人結合起來會形成一股不可思議的新力量,那時要把握住一個原則,不是與別人作對,而是要進一步提昇自己,幫助別人。

△佛看每一個人都是他過去的父母,未來的佛子。   

△佛成佛以後,最感謝的就是眾生,因為沒有眾生,沒有機會讓他成佛。

△初進入佛門是需要信心,但如果只停在這個階段,弄得不好會變成迷信。因為解決問題需要真正的智慧。

△接觸佛法後,宿生善根得到薰發,而能與佛法相應的是第一 等人。

△能夠懂得感念他人之恩,結果受用的是自己。

△世出世間一切的好東西,都是從佛法而來。

△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

△儒家的仁是推己及人,佛法的的悲是捨己為人。

△對法要具有大希求心,如果沒有的話就會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

△好的不容易學;壞的倒很容易學。

△那怕用一個不好的字也會在心中留下一個惡劣的種子。

△真正的目標不在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做事的過程中提升自己。

△不是在業已感果的果上去改,而是感果的境上去改。

△正因為困難才更要去做。

△所謂「隱惡揚善」,以佛法來說,自己的惡要發露,別人的惡要遮蓋。

△境無好壞,一樣是業感。

△末法的時候,苾芻大多沒有戒只求多聞。戒和多聞,不瞭解的話是兩件事情,瞭解的話是一件事情。要想真正把戒學好,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而正確的認識要透過多聞,反過來,多聞以後不去持戒也沒有用。
△如果說:「現在是末法了,算了、算了....」這種話完全說錯了。正因為末法,所以我們更要努力,只要努力就向上了   。如果不依法行持,正法的時候也有末法,反過來,末法的 時候,如果行持認真的話,正法就住世了。

△初學時就想要把正見立刻把握住是很困難的,但如果覺得把 握不住正見就不去學、不去做,那就永遠沒有機會了。例如,小時候絕對不可能先弄清楚奶、飯是什麼再去吃,如果這樣是沒辦法長大的。

△初學最重要的是先要認識自己有病,然後就肯信賴、依靠善知識,這是學進去必然的條件。這個法則,不僅是佛法,世 間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樣,如果樣樣事情都要等到弄清楚再去做的話,沒有一樣事情做得通。

△大乘佛法的師長講說的時候,能夠使聽聞的人產生無量知解,因為他對各方面的問題都認識得質正量圓。有了這麼圓滿的認識,照著去修行的時候,一定次第不誤,眼前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將來得到什麼樣的果位,其間因果絲毫不差、次第一點不亂,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佛法告訴我們要這樣做,可是無始以來的習慣覺得不一定要    這樣做,理論上說要照著佛法,實際上卻隨著習氣轉,而且習氣會找出好多種理由來教我們應該這樣去做,這是我們的致命傷。

△佛告訴我們,這件事可以做,那件事不可以做,我們也照著佛所說的去講給別人聽,甚至倒背如流,理論講一堆,實際去做時,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家捫心自問,我們是照著佛所說去做?還是照著自己的習慣去做?我們是持戒還是破戒?

△業的真正樞要在那裡?就在我們的心念。如果心情輕輕鬆鬆 、浮浮泛泛的話,不會有太大的力量;如果心力強盛的話力量就大,而且越強盛力量越大。造任何善果,如果能以強大的心力去做的話,功德就很大、很不可思議。

△學好一件事之前,必須先做好一件事----丟棄惡習慣,如果 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想法,不能拋棄的話,永遠學不會。

△真正要想學最好的東西,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必須經過自己的努力。不但要有好的老師,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而且還要自己有強盛的意志力,跟隨好老師逐一去克服難關。
   

△要怎麼才曉得老師是好是不好呢?要怎樣才可以遇到好老師 呢?這牽涉到兩方面,以世間來說,運氣;以佛法來說,業 。造了什麼業,就感得什麼果;造了和好老師相應的業,就感得好老師攝受的果。因為業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歸根究  柢還是在我們自己。
△我們無始以來只知道有我、有自己的習氣。要學怫,最重要的是把它徹底破壞,如果不能破壞,佛法根本無法學習;自己真正的能力根本無法發揮。

△學習一樣東西,下腳的第一步是怎樣放棄自己的見解,聽從善知識的指導,然後一步步上去。在走的路程中,因為腦海中已經有了每一步該遵循的理念,所以在實踐過程當中所獲     得的經驗,得以不斷的成長,同時,先前所學習的理念,也     隨著越來越清楚和堅固。

△法是佛母,諸佛沒有一個例外,都是從佛法,聽聞佛法,照 著佛法行持,從法出生的,所以我們對於法,要無比的恭敬 。講法的人或有高下,法卻是諸佛的教誡,要辨別清楚。法有大小、顯密、性相的差別,應機的不同,圓滿一樣,每一     個各有它特別的適應性,千萬不要妄加是非。

△我們學佛,目前這一段,為什麼要集資淨罪,就是要在學習 的過程中,鍛鍊我們的意志、鍛鍊我們的認識、使得我們的淨信心不斷的增強,一直到堅固不移。

△真正修行的時候,一定要實際的行持,如果自己不努力去行 持,所學理論就不能兌現;不能兌現,我們的信心就不會增     強;信心不會增強,成佛這條路就走不上去。

△修學佛法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個正知見,第二個精進行。以 為聽懂了,覺得一點都沒錯,可是得到正知見了嗎?遇沒有!那是人家告訴你的。當思相應慧生起的時候,就有了正知     見。有了正知見,如果不精進,仍在原地踏步,還是沒有用。所以真正要求無上菩提的人,一定要勇悍。

△聽聞以後,真正要做的是照著去修習,如果聽完了而不修行 ,或者覺得聽了很多就是修行的話,這就犯了個大毛病----多積異類文辭。

△現在我們最難克服的是摧我慢。「我慢」倒不一定是說處處地方,覺得我對、你不對,而是以「我」為主的這種心理。 這個「我慢」相障礙著我們,我慢、我見、我愛、我痴處處     保護著「我」,這些無非都在痴相當中,所以真正修學佛法     ,一定要徹底掃除我慢。

△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除了要有完整的理論、具足條件的善知識,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對善知識有絕對的信心,也就是「 淨信心」,如果這個條件不具足,學佛不可能學得好,菩提     道不可能走得上去。
  

△平常我們的心如生牛皮,剛強得不得了,真正善知識如理跟你說得話,你起一念忿恨心,就要多世墮落在地獄中或者生到畜生當中,所以佛菩薩不在世間,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不     肯來,因為他一來的話,非把你送下地獄不可。

△任何事非得實際去做才能產生問題,才會看見問題,而惟有    在那個時候,才可以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症下藥並解決 問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所以「失敗」是絕對需要!   

△失敗是成功的原因,這句話絕不是一個口號,因為從失敗中 可以增強自己的能力,能力增強以後,信心也增長了,這個 不斷增長的信心就是淨信心。如此繼續往前走,困難依然存在,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困難,但因為能力和信心的增長,卻走得一步比一步堅穩踏實,能夠恰如其份的跨上去。

△法財是你內心相應的,強盜拿不走,小偷偷不走。

△看到大家空下來沒什麼事情說閒話,我心裡面真是代大家覺 得可惜,我年輕的時候不曉得用功,現在年紀大了,實在來 不及了,恨不得現在一天有九十六小時整天的看書我還嫌少,大家居然把這麼寶貴的時間,拿來聊天,無價的暇滿人生就這麼浪費掉了,說閒話還造罪,好可惜呀!

△要對治無始的習氣,其整個內容可以含攝為「戒」,拿佛陀制定的戒律,不時反觀自己,在師友的互動中發現自己的癥結所在,並在師友的規勸勉勵中改正自己的習氣。

△師友在修行路上是不可或缺的助伴,如孔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諍友能夠幫助我們認清自己,克服業習氣的束縛。如果不揚棄業習氣而談修行,那真是傷害自己、欺     騙別人。

△當我們覺得自己在做不可能的事的時候,要堅信只要如理如法地做,一切都將成為可能。若能這樣想,我們就充滿了希望。

△諸位要記得,任遇何境總歸反省自己、淨化自己,且要不停地保持這種祈求和希望,這就是最實在的淨罪集資。屆時,善知識一定會現起。

△研讀一本書,要先了解此書的時代背景、作者的特點。之所以不厭其詳地向各位解說,是因為擔心諸位讀了本書後(射 藝中之禪),將佛教最圓滿的傳統教證二量,建立的次第予以忽視。

△假設有這種錯誤的觀念,那我們種下去的是末法的因,值此正法寢滅時,怎可再造末法之因?佛法衰頹時,空談理論而 未付實踐,理論是戲論;昧於理論而盲目實踐,實踐也是戲     論!因為兩者都得不到結果!


△我們想要達成理想,除了自己要確立目標、願意實踐以外,還得同願善友的切磋琢磨、良好環境的薰習保護,三者缺一 不可。
   

△眼前的快樂是虛幻的,內心深處的茫然會感得以後更多更深的痛苦!實際上,所有的苦樂都源自內心,而我們所有身口意的造作都是為了找尋苦樂問題,解決苦樂問題,如何透過 心靈的鍛鍊去感受苦樂?去解決苦樂?就是整個佛法的內涵 而最究竟圓滿解決苦樂問題的是佛。

△如果一個人修學佛法學得非常好,或依靠自己的善知識,或 依靠本尊,這樣魔就沒辦法來傷害他。就好像諸位今天學皈依,這裡面包括依靠善知識、依靠本尊。如果自己真正有了很堅強的信心,有一點力量,能夠一心一意專注,魔是沒辦法傷害你,當我們在學皈依的時候,遇見任何困難,如果能夠至心皈依、供養、祈求,那非人就不會來干擾你,所祈求的願望都能夠獲得。

△無始以來習氣的力量非常強大,就像我們坐在火車上,根本不覺得火車在動,住在地球上,絕對看不見地球在轉,雖然看不見事情的真相,但我們坐在火車上卻跟著火車動,住在地球上,卻跟著地球轉,我們隨著業流走而無可奈何,這就     是當你想去努力皈依的時候,卻提不起來的原因,所以不以強大力量去思惟的話,不可能策動我們去受皈依戒。

△現在世間很多地方,很流行學「定」,原因是:學定對身體有絕大的好處、對事業有很大的幫忙,所以他們就努力的去學,相似的定就會出現。

△同樣的,學「皈依」也是一樣,數數思惟它的殊勝,然後就會生起皈依的心,反過來「皈依」生不起,「戒」做不好。

《日常師父的晨起緣念》記得早晨起床後就是「皈依」,至懇切地念三遍,假如家裡 有佛堂,跪在佛前,否則,坐著連念三聲,而後,心中思惟發願:暇滿人身難得,我得到了,難道就這樣為世間的虛名假利而空忙而沈淪痛苦嗎?今天有幸遇見佛法,認識世間的安樂都是無常,都是虛幻,我千萬別再為他欺誑,我要一心效學佛法。學習廣論的同學還要加上一個願:努力學習殊勝圓滿的宗大師教法,並且隨分隨力弘揚,祈求佛菩薩加持我 們!早晨如此皈依,那麼一整天都有一個行事的準則,不再     茫茫然無所適從,甚至於造了惡業都不知道!

△佛沒有不救我們的,但我們伸出去的手,不是向佛求救,而是隨順自己的業習氣在伸。心眼兒看出去的東西,都是忙這習性,這是我們的致命傷。

△我在理論上,也想淨罪集資,可是習性當中,都是世間的名利去衡準的。稍微遇見一點兒事,不知不覺,世間的名利都 出來了,只想貪圖勝利,而不是用無比的忍耐去做。

△佛法是根本解決痛苦問題,人的根本深層內在重心在哪裡?如果這個找不到的話,痛苦無法避免。所有的快樂,永遠都是騙我們,這快樂是魚餌啊!我們以為是快樂,吞下去。吞 一條....綁一條....最可惜的是世間人,根本不懂,也不知道。

△現代人以「文」作什麼?「爭名利!」我這文章寫得好,地位爬得高,與孔夫子所教我們的根本意趣,完全相反。

△我們既然學習圓滿教證二量,曉得「教」是絕對重要。學得 成?學不成?就看我們學了以後,是不是拿了「教」去反省 自己?還是學了「教」以後去看別人「你不對」。

△《佛說浴像功德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供養佛的色身舍利 及供養佛的法身舍利,這兩樣都是無邊的功德。不管佛在世或佛沒後,特別是佛涅槃以後,尤其是有無限的意義,對我們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法身舍利」就是佛的教法,我們從理論的認識,實際的行持,自己修持到推廣,這是最好的供養。另外遇有「色身舍利」,譬如說我們供養的佛像、七支供養,以及浴佛,屬於色身供養。「法身供養」將來得到的是智慧資糧,「色身供養」得到的是福德資糧,這二 樣互相交叉增上的。如鋼筋與混凝土,分開來二者都不圓滿     ,合起來才產生意義。浴佛從事相上是供養福報的色身供養,但是實際我們意樂瞭解以後,為了自己能夠修學佛法,幫 助一切眾生解決痛苦,這樣一來的話,則是法身供養,二者互相交叉產生,因此我們的意樂是非常重要的。心要清淨,以最誠敬的心情修學佛法,幫助一切人;以最好的東西來供 養世尊。用這樣的心情去浴佛。

△一般的香料做成香湯以後,把聖像請在中央,每個人去舀一 勺水,以很至誠恭敬的心去供養佛;一方面供養佛,一方面藉著這個水清洗我們煩惱塵垢,這才是最重要的。浴佛完了以後,最後舀一點,滴在手掌上面,通常稱為吉祥水,我們觀想這是佛的加持,這吉祥水是甘露。形式上是淨化身上的塵垢,實際上更重要的是,依靠佛法來淨除心上的塵垢。

△學世間的東西,都要找最好的老師、好學校、好環境。現在走這麼高深、難走的佛法,就不要好老師?好環境?當然要。所以必須要放掉眼前,我認為的概念、方式,這才能真正走得上去。

△透過佛法,心靈的能力是無限的,但世人發揮利用它,是非常有限!佛法的心靈無限是什麼?要充分發揮心靈的能力,德行是絕對重要的,能力來輔助德行。

△造業是一生一生積累的,積了無始到了今天,我們怎麼可能 一口氣把它拿乾淨。同樣的,做功德也是一分一分做。假定     拿世間的法來說,經無始時間積累的惡業,要淨化它,還是無始時間。那實在是天文數字,很可怕。佛法的真正珍貴在此,前面積的無始罪業,如果努力的話,短短的幾生當中,就可以解決。所以短短的幾生,比之於無始的話,比出來的數字....不能比的,我們要了解這一點。
△作觀功念恩的時候,不一定要整天地看。只要想著主要的一 件事。如對我的家人,我能不能去觀功念恩。我對社會上的人,能不能觀功念恩。對其他的朋友,我能不能觀功念恩。透過此,我能不能察覺到,我現在造的是什麼業。就是我眼前一時還沒有辦法改過來,至少有一點,當我去觀察它時,這心情和以前不太一樣。以前做完了事情,覺得理所當然。現在做完了,自己心裡覺得我有點不對。這不對的心,就是好現象。造的惡業,從現在開始,就漸漸地減輕了。假定我 能追悔,能皈依的話,很快地慢慢地就能消失了。

△我們念皈依,學皈依,依照廣論所謂的次第,需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後,要思惟暇滿,思惟暇滿後,要思惟暇滿 的體性如何,暇滿義大及暇滿難得,暇滿義大難得很容易消 失,便念死無常,無常的三種因相,九個細則,三個決定等     ,死後怕墮入三惡道苦,所以需要皈依,不但怕三惡道苦,還要曉得三寶有救護我們的力量,這樣的思惟,就產皈依 二因,由於二因的推動,就會生起皈依。廣論這樣說,略論 釋的馬車教授也是這樣說,我們的腦筋也是這樣想。

△皈依的心,我拿一個譬喻來說明,就像是人被毒蛇咬到,必 須趕快找專門治蛇毒的藥來急救一樣,你們就用這種心去揣摩,好像自己得了必死之症,曉得有這麼一個人可以救護,你就會很急切的求肋。

△我們學習佛法,第一個要學的是皈依,就是說,信得過理論後要真正的實踐,那時候誇進的第一步是皈依,跨進去以後 ,為什麼要學?因為要解決痛苦,而解決痛苦的真正方法是皈依!全心全意的皈投依靠。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法語(晨起皈依發願)

 

記得早晨起床,就是皈依,至誠懇切地念三遍。

假如家裡有佛堂,跪在佛前,否則坐著連念三聲,

而後心中思惟、發願,暇滿人身難得,我得到了,

難道就這樣為世間虛名假利而容忙,而沉淪痛苦嗎?

 

今天有幸遇見佛法,認識世間的安樂都是無常,都是虛幻,我千萬別再為他欺誑,我要ㄧ心效學佛法,學習廣論。

 

同學還要加上一個願:

努力學習殊勝圓滿的宗大師教法,並且隨分隨力弘揚,祈求佛菩薩加持我們 。早晨如此皈依,那麼一整天有一個行事的準則,不再茫茫然,無所適從,甚至於造了惡業,都不知道。

 

每天早上起來,腦中浮現想做的第一件事是(皈依 發願):

弟子 緣有情  「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