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就好像吸口氣,再度甦醒了起來;
死,又或如吐口氣,暫擁片刻的沈寂。
在吸吐間的寧靜空檔,您瞥見了什麼?
分享
生死呼吸間
鄭振煌
生和死之間有多久?有人說幾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有人說一頓飯的工夫,佛說一呼一吸之間的短暫。
一口氣呼出去,吸不進來,人就死了;吸得進來,人就繼續活了。
生的意思是由無而有,死的意思是由有而無。萬事萬物都是由眾因緣和合而成的,所以生和死都是由眾因緣和合而成的。
人的生死,只是就身的有無而言。心是永遠存在的,雖然它無形無狀,看不到,摸不著,卻不斷在改變中。因此,人的生是心和父親、母親、時節、食素等眾縁和合之後,由無身而變成有身(心進入受精卵);人的死是心和疾病、器官退化、殺戮、心跳停止、窒息等眾縁和合之後,由有身而變成無身(心離開了身)。
心是主體,好像旅人;身是客體,好像旅店。生就像旅人住進旅店,死就像旅人搬出旅店,走向下一站。爲什麼要生?因為要完成某種任務,好像旅人出差辦事,必須住進旅店,佛教名詞是酬業。為什麼會死?因為已經完成某種任務,好像旅人辦完事,不須繼續住旅店就搬出了。
大多數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糊裡糊塗出生,迷迷糊糊死亡。佛教稱這種現象為循業故流轉。業有身口意三業,只要心中有分別、顛倒、妄想,就算造了意業,有了意業就會產生身業和口業,即使沒有表現於身口二業,也會在內心深處留下業的影子,稱為業力,或稱為習氣、種子。將來只要有助緣和合,業力就會產生結果,好像種子有了水、日光、土壤、肥料、時節等助緣就會發芽成長,等到開花結果,就會有新的種子。新種子來自舊種子和種種助緣,新種子和舊種子、芽、花、果等既不是沒有絲毫關係,也不是完全相同,好像這一世和過去世既不是沒有絲毫關係,也不是完全相同。佛教稱為不一不異,或業感緣起、輪迴、空性等。
有什麼樣的業力,只要有助緣和合,就會產生性質相同的果報,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未到,不是不報」、「縱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的道理。
所以,某個人為什麼會出生在某個國家、地區、家庭?為什麼會有不同於他人(即使是同父母或攣生兄弟姐妹)的壽命、福報、聰明才智等現象?主要與過去世的業力有關,當然也與現在世的業和其他助緣有關。沒有學佛修行或自省能力的人,只能隨著業力轉動,被業力牽著鼻子轉得渾渾噩噩。反之,學了佛,明白業力因果的道理,肯依著佛法修行,知道亡者已矣,唯有把握現在,才能改變未來的命運。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修行的原因,學了佛修了行就知道改變現在的身口意業,未來就可以變得更好。
無始以來我們就有了生命,也造了無量無邊的業,有善有惡,而轉世投胎只能有一個去處,換言之,決定如何轉世投胎的業力只有一個。是哪一個呢?為什麼不是極善的業來做決定呢?以影響力的大小而言,依次為前一世的臨終一念、重業、多業、近業。佛教講求臨終關懷、臨終助念、中陰超度的道理就在這裡。然而最好的辦法是靠自己,透過戒定慧的修行力,隨時保持正念,對自己和環境清楚明白,在每一個當下都能做出最善良、最明智、最清淨的選擇,這就是解脫自在的境界。自己解脫自在,再以方便善巧教化眾生解脫自在,任運無礙,佛教稱這種境界為大涅槃、大菩提、大慈悲。
業力決定了一個人如何出生,如何過一輩子,如何死亡,如何經過死後的中陰,如何轉世投胎。業力是自己造作的,不是鬼神或任何其他外力所造作的。明白這個道理的菩薩,就會在造業時特別小心,起心動念都是善的、清淨的;不明白這個道理的凡夫,就只會在受苦時怨天尤人,求神拜佛,追尋外力,非因計因,非果計果,惑業苦輪轉不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生動描述,提醒我們要深信因果,精進修行,不要等到痛苦臨頭才呼天搶地,後悔莫及。
明白了自己的生死過程都是決定於自己的業力,要如何生,如何活,如何死,如何走過中陰險境,就完全看自己的業力而決定了。死亡和出生都是構成生命的一部份,生來自於死又邁向死,死來自於生又邁向生,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現象雖有生死,實際上是不生不死,生不足喜,死不足悲,解脫生死輪迴才是我們出生為人的最大功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