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 11卷 B面
【應殷重而起修習,不應無修,唯愛多積異類文辭,而為究竟。】
真正要修行,你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懂得道理,要去聽聞,結果聽聞了以後他真正要做的,是照著去修習。假定說現在聽完了,說我懂了,懂了不修行的話,這個沒有用。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變成什麼?聽得很多,覺得這就是修行,害了下面這個毛病,是「多積異類文辭」。你無非是做得可以說文字很通達,就是這樣。 這個經上怎麼講,
中觀怎麼講,唯識怎麼講,小乘怎麼講,大乘怎麼講。一大堆參考書,一大堆資料,把人家弄得越弄越頭痛,以為這個就是佛法,這個不是的,這點我們要了解。
所以近代現在這個佛法從清末開始又慚慚的恢復了,各宗各派的氣象蓬勃。其中尤其是法相一宗。譬如說當年太虛大師也是,歐陽竟無先生也是,韓清淨等,我曾聽說過,很早以前聽說過人家讚歎這個,後來我出了家以後,有機會看,人家就告訴我:
「法相這個東西真難學!這唯識,不曉得多少名詞,越學越頭痛,背得你暈頭腦脹。」
我剛開始是歡喜念佛,也覺得有這個感覺,一直等到後來過了一些年,我總算幸運,自己的障礙除掉了,發現那法相之美呀!美不可言!初機修學佛法,你只有走這條路,如果說你不走這條路,那條路我是覺得非常辛苦,當然,你宿生有大善根不在此例,因為你早就修過了。
那麼關鍵在那裡?這個就是我的經驗,假定你把它看成單單是文字,那麼麻煩就來了。有很多人,他宿生有這個習氣,他是個念書人,碰見了書,書不怕多的,然後說的頭頭是道,說完了以後,也到此為止。對修行上面,更進一步,暫時停在那裡,這種情況之下對於不歡喜念書的人,這是件苦事情。
但真正的法相是這個嘛?不是,指出來法的行相是什麼,這個叫法相。你說貪,貪是什麼樣子呢?你說瞋,瞋是什麼樣子?你要認得它!那個時候,非要靠那個經論指授給你看,這個叫法相,是指這個,那裡是講文字叫法相,這文字,只是法相百千萬分當中的一個東西。所以你如果有了這個的話,經過他一指,你認得了,你認得了你才有機會淨除它。否則你不認識,你說修行,去掉貪瞋癡,貪是什麼?不知道,瞋是什麼?不知道,你怎麼去除掉它?很明白。像拔草一樣,你說要拔草,跑到那地方去,茫茫一片,那沒有用!
所以我常常說的,我這個善知識,當年我剛依靠他之前,我旁邊有好幾個人常常說笑話,說這個法師,大家已經出坡去了,他是做什麼事情,拿起全部精神來就做,就出坡去了。跑到這個花圃裡邊、苗圃裡邊把那個草拔掉,他做的一定是最快,全部打起精神來。結果等到他拔光了,你就看,草固然沒有了,菜、花也通通拔掉了。那時常常會笑,我那時也笑,現在才慢慢的覺得問題就在這個上頭,你必定先要認得。
所以修行一定要兩樣事情,第一個正知見,然後精進行。我剛才說那個善知識,他兩樣東西都具足,正因為他具足,那個精力他不會用在這種小事情上的,你叫他管這個,很多事情,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真正的重點把得很牢,我到現在對他始終一生佩服不盡,感激不盡,受用也從這地方來的。
這個雖然是個笑話,我是說明,現在如果我們講修行,固然你這個園圃的事情你不了解,剛開始當然你可以樣樣拔掉,現在如果叫你學種菜的話,然後你這樣去做,你怎麼種菜?現在就是耕耘我們這個心田,你心裡面那一個是雜草,那一個應該保留你不知道,一股腦兒亂來的話,你能修行嗎?
要想認得這個,就是說這個才是真正的法相,以後我們真的講的重點就偏重在這地方,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要了解,否則的話是你自己對不起你自己。
我們好好的世間可以做個很好的人,放棄了不幹,跑到這地方來,那不是自己耽擱自己一生嘛?
所以這地方告訴我們說不要多積異類文辭,然後你靠著這個指導認得,認得了去做的話,那真省事、真省力!你心一動,那心相就記得了,曉得這是什麼,不對你把它改過來,對了把它增上,這個時候是你內心感到無比的歡善,這是法喜。眼前那些東西動不了你,否則你一天到晚在這裡直轉,自己還覺得意,得意了半天,將來你下去,把別人也拖下去,這東西很可怕的,而且很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