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不順眼,則己心常不悅,

自大者恆孤獨。

莫計較,多善解,

避免惡緣愈結愈深。

言語動作,常懷感恩;

處事接物,善解尊重;

愛心寬一寸,待人退一步,

寬人律己,福慧增長。

靜思小語

 

1.        救病,感恩擁有健康;助貧,感恩有能力付出;慰心,警惕自我思想不偏。在付出中,創造「有用」人生。

 

2.        人人心中有愛,懂得惜福造福,善念相合、福報共聚,天下自能少災少難。

 

3.        徒具知識,只是發揮功能;有智慧,則能提起使命感,引導人看見生命的價值。

 

4.        從心的最深處所發的願,就是「甘願」;心甘願,做任何事都歡喜甘甜。

 

5.        說話者心要寬,聽話者念要純;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受傷,更不會曲解人意而自我傷害。

 

6.        不畏路迢艱險,深入苦難之境付出,在芸芸眾生中體會「無量法門,悉現在前」,與眾分享這分心靈風光,正是玄奘大師「取經」精神。

 

7.        志為菩薩,要以四大因緣,就是:「誠正信實為大地,慈悲喜捨為和風,智慧妙法為淨水,慇勤精進為陽光」,預約淨土到人間。

 

8.        人多難免踩到腳、擦到手。互磨互擦後,要趕緊自我膚慰、自我療傷、自我復原,進而產生免疫力。

 

9.        沒有「信」,無法建立「願」與「行」;有「信」有「願」,一定要力行。

 

10.   不論貧富,從心靈拔苦,開展其愛心,則人人都可以盡己所能,成為救度人間疾苦的菩薩。

 

11.   用「無明水」澆灌「愛欲土」,心田將成泥淖,覆蓋智慧之眼。在欲泥中愈陷愈深,難以自拔,他人也無法救拔。

 

12.   發心立願、心甘情願去做,即使再累,也不會感到苦,反而有一分甘美。

 

13.   心清淨,就不會對過去生雜念、對未來懷妄想;不受煩惱所擾,就不會自我障礙。

 

14.   靜思法脈存於心,慈濟宗門展於行動——心要有「靜之美」,行要有「動之美」。

 

15.   更上一層樓,少不了「忍」的功夫;能忍,則堅定不移,不被境界所轉而下墮。

 

16.   一般人的通病是「解易行難」——理解容易、力行難。行菩薩道,要致力於「知行平齊」,落實善法。

 

17.   「珍惜」兩字聽來簡單,若人人不能落實,災難就來。

 

18.   無明層層覆蓋,使人自我障礙而行不通。斷除煩惱,就能轉「命運」為「運命」。

 

19.   文化,在潮流中形成;人文,則是人品典範、文史流芳,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20.   選擇正法,建立堅定的信、願、行,並顧好本具的智慧德行,自然無所迷惑、障礙。

 

21.   心開闊,就能善解、包容;以他人立場設想,就不會生起怨、恨、嫉妒、仇視等惡念與行動。

 

22.   聞法能行,就能加強信心;持續用功,終能搬開阻塞的石頭,找到心地水脈。

 

23.   萬物生於大地,萬法生於心地;大地需要露水滋潤,心地亦復如是。

 

24.  真誠的愛是一針強心劑,遭遇困境的人只要願意打開心門,就能療傷止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