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見聞覺知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看淡是般若 ~ ~ 一念之間 ~~

分享擁有 擁有分享 ~~ 捨得難得 難得捨得

 

智慧的人是學會「放下」, 而非擁有!

當你想要擁 有一切,即是失措的開始!

你會說就是因為一無所有,才要努力去追求夢想 讓自己美夢成真;

人要奮鬥,才不會讓別人看不起;
人要發揮其潛能,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為何要放下呢?
 
人因為「想求」而苦,若無求--苦從何來

人因為「想要」而苦,若無要--苦從何來

人因為「享有」而苦,若無有--苦從何來 

有智慧的人一聽,便知那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不瞭解之人一聞,以為這是消極的觀念。

所謂,無為,無所不為;有為,無所能!
為請不要誤解其中之意。

譬如:

學會放下心中『罣礙』,就能事事無礙

學會放下心中『執著』,就能通權達變

學會放下心中『貪念』,就能知足常樂

學會放下心中『傲慢』,就能虛心求教

學會放下心中『恐懼』,就能心安理得

學會放下心中『忌妒』,就能欣賞別人

學會放下心中『憎恨』,就能寬恕別人

學會放下心中『煩惱』,就能一切自在

能學會放下而得到更多智慧,這才是不簡單的。一念之間。
 
 
 

~~ 生活禪 ~~

情過心靈傷喲,風過落葉黃

 

芸芸眾生過去,漫天塵土揚  

 

看 淡是般若喲,看重煩惱多  

 

佛光普照天地新,無門關內心燈亮

 

啦~~啦~~啦~~啦~~啦~~啦~~啦~~名利丟兩旁

 

 

朝迎旭日昇喲,夜晚看月亮

 

柴米油鹽布衣裳,平常心為窗

 

人生天地間喲,本來夢一場

 

法雨甘露遍灑處,清涼世界心中藏

 

啦~~啦~~啦~~啦~~啦~~啦~~啦~~善字擺中央

啦~~啦~~啦~~啦~~啦~~啦~~啦~~善字擺中央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個真心笑容 ~ 請問,你富有嗎?
 
有一個家財萬貫的富翁快死了,死神來接他走,他問死神:"我死後會上天堂還是地獄?"
死神跟他說:"地獄。"
    富翁很不服氣,他說:"怎麼會是地獄呢?我捐錢蓋了好幾座教堂,還捐很多錢給教會,怎麼會是下地獄,我不服氣!"
    "你不服氣嗎?那好,我給你一周的時間,如果你可以收集到三個真心笑容,我就讓你上天堂。"
    富翁很得意,他心想,要三個真心笑容還不簡單?
    死神走後,富翁想了一下,要得到真心笑容,就從自己結髮四十年的老婆開始,會比較容易一點。
    於是富翁就花了很多錢買了一條鑽石項鏈,這是他老婆以前就很想要的,然後送給他老婆。
    老婆見到鑽石項鏈很驚喜,也笑的很開心,但是死神卻告訴富翁,這根本就不是真心笑容!
    富翁感到很奇怪,於是他又加把勁,送了老婆房子,車子,鑽戒,所有女人想要的東西他都買了,奇怪的是,老婆雖然高興,卻都不符合真心笑容的條件。
    就這樣過了三天,富翁越來越慌張,因為時間只有七天,他卻連一個老婆真心笑容都得不到。
    直到第四天早上,富翁起的很早,他想到自己快要死了,也沒什麼東西給老婆,煩惱中他不自覺的走到廚房,拿起平底鍋,打了兩個蛋,烤了土司,開始作早餐。
    他老婆起床,看到富翁在做早餐,大吃一驚,因為他們明明有很多傭人,富翁根本不用自己作早餐啊。
    富翁把早餐端上桌,老婆吃了一口,突然眼眶泛紅,然後笑了起來,「親愛的,你還記得我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沒有錢,你都會作早餐,我們就是吃這樣的簡單早餐喔。」
    ★這時候,富翁突然發現,老婆的笑容好美,一早起來的她雖然沒有化妝,笑容卻美的讓人心動。
 
 --------------------------------------
 
富翁突然明白,這幾年來他從來沒有好好陪過他的妻子,都忘記她真正開心的模樣了。
    於是,富翁得到了第一個真心笑容。接著富翁回到公司,他決定要把第二個真心笑容,交付給跟他一個非常信任的部屬,於是富翁把部屬叫了過來,對他說:"我決定要升你的官,讓你當副總裁,然後給你股票和獎金!"
    部屬非常驚喜,臉上堆欣,對富翁連連感謝,可是,富翁卻發現那部屬的笑容還不是真心的笑容。
    富翁後來又開了很多優渥的條件,給了更多的獎金和股票,可是部屬雖然高興,富翁還是沒看到他的真心笑容。
    時間又過了三天,直到第七天的早上,富翁把部屬叫了過來,遞給部屬一張假單還有五張機票。
    "你為我賣命這麼久,我才發現沒有讓你好好的放假陪家人,我給你一個月的長假,這是五張到夏威夷機票,帶你的老婆和孩子一起去玩吧!"
    部屬先是吃驚,然後臉上嚴肅的表情慢慢變了,變得柔和而溫暖,一個笑容在他了臉上綻放開,那是很輕鬆很輕鬆的笑,淺淺的微笑,但是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舒服。
    "是啊,我真的好久好久沒有跟孩子去玩了,他們都快認不得這個老爸了!"
    ★富翁鬆了一口氣,原來這才是部屬真心想要的,這是第二個真心笑容。
 
    -----------------------------------
 
可是好不容易得到第二個真心笑容,時間卻已經剩下不到一天了。
富翁想了想,覺得時間已經來不及了,無論是老婆或是部屬,都花去他太多時間了,看樣子,他注定要下地獄了。
    想到要下地獄,富翁有點難過,他決定脫下西裝到外頭走走,對日理萬機的富翁來說,這樣一個人四處閒晃的經驗,幾乎是不可能的!
    平常他出門一定是坐高級的賓士車,身邊一堆保鏢,手邊總是有著處理不完的公文,真的沒什麼機會一個人在台北街頭慢慢走。
    富翁想說,反正再過幾個小時,他就要被死神抓去地獄了,所以他也不想掙扎了,只是在路上悠閒的走著。
    走著走著,富翁突然看到了一個小女孩蹲在路邊哭,而周圍的路人卻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幫助她。
    富翁想說,反正我也沒多少時間好活了,就幫幫小女孩好了。
    於是,富翁把小女孩帶去警局,做了記錄,等小女孩的父母親來接她,在等待的這段時間,
    富翁一直看著時間,他心裡是有點焦急的,因為離死神來接他的時間越來越近了,而他卻只能枯坐在警局中。
    後來富翁就一直陪著小女孩,直到小女孩的父母終於趕來,三個人哭了起來,抱成一團,
    富翁看著這一幕,突然感到一陣打從心裡升起的溫暖,啊!原來單純的幫助別人,是這麼美好的一件事啊!
    然後,他看到了死神出現在警察局。
    富翁歎了一口氣,知道自己要被抓去地獄了。
    他伸出雙手,準備讓死神銬上手銬。
    可是,死神卻意外的搖了搖頭,"你不是要跟我去地獄,你可以上天堂了。"
    富翁睜大眼睛,他不懂。
    "第三個真心笑容。"死神拿出了一面鏡子,放在富翁的面前"其實老早就出現了。"
    富翁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原本嚴肅繃緊的表情,竟然整個鬆開了,一雙殘酷的眼睛變得像小孩般清澈,最重要的是,他的嘴角竟然不知不覺微微上揚著,彷彿不是一個掌握大權的總裁,而是一個親切慈祥的老人。
   ★"原來,第三個真心笑容是我自己...."說著說著,富翁露出了笑容,這次,是一個真心的笑容。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淋雨的老和尚(改造惡緣)

時近傍晚,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突然雷聲隆隆,天下起了大雨。

 雨勢滂沱,看樣子短時間內不會停止,「怎麼辦呢?」和尚著急四望,所幸不遠處有一座庄園,只好拔起腳步去求宿一宵,避避風雨。

庄園很大,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冷冷地說:「我家老爺向來和僧道無緣,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雨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其他的小店人家,還是請您給個方便。」和尚懇求著。
「我不能擅自作主,等我進去問問老爺的意思。」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出來,仍然不肯答應,和尚只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結果,僕人依舊搖頭拒絕。

 和尚無奈,便向僕人問明了庄園主人名號,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回了寺廟。

 三年後,庄園老爺納了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想到廟裡燒香祈福,老爺便陪著一起出門。

 到了廟裡瞥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找到一個正在打掃的小和尚,向他打聽這是怎麼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淋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了一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向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至於詳情,我們也都不是很清楚……」

庄園老爺聽了這番話,當下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成了這座寺廟虔誠供養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是一位老和尚最喜歡講的,一個改造「惡緣」的故事。

世界說小不小,說大不大,人生何處不相逢。胸襟寬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與大怨,人我原無兩」的道理,環境與他人施與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勵啟發自己,恩與怨都是成就道業的助緣。

 相反的,心胸褊狹的人,除了求一時之快以外,積累惡緣阻絕善緣,結果只有逐漸封閉自己未來更多可能的路向。

 
或許,要如故事中那位住持般的胸懷修為,可能不易,然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以此為人生成長的標竿之一。
 

所以,善念善行是真的可以改變惡緣的!

布施是富貴的因,貪吝是貧窮的因。

要留德給子孫,不要只留財給子孫,財為爭端,多少有錢人,兄弟、父子、母子為爭財反目成仇。

子女若有才,留財作什麼?給予子女最大財富是祝福與信任。 

遺忘讓你不快樂的事

原諒讓你不愉快的人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五隨(禪)  隨時 ~ 隨性 ~ 隨遇 ~ 隨緣 ~ 隨喜 ~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

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

「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沖走了!」

「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

 

原本光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

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

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

 

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

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五隨總括就是珍惜一切,輕鬆隨性過生活吧!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鮮花獻佛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的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的來以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們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于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惟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的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感謝說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博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說:“熱鬧場中作道場”,寧靜,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那裏不可寧靜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持,禪者重視“當下”,何必明天呢?“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即此之謂也。 

 (出處:南海海上觀音網)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智與心性

      心智不是指人的一般的聰明,是指心靈的智慧,但這個“心智”究竟是個什麽東西呢?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什麽是“心”,什麽叫“智”。不管在道家還是佛家,這個“心”呢,它是包括了人的思想意識的三個層次和人的大腦的思維能力的。低層、後天的,叫“心識”;中層、半先天的叫“心神”;先天的叫“心性”。要知道人的大腦的潛力大極了,我們一生用的大腦能量尤其是右腦,連百分之十的能量都不到,另外百分之九十也許到死也都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給浪費了。那麽人的大腦的那部分能量能開發出來的呢?是完全能開發出來,如果開發出來就能使人獲得一種“大智慧”,是一種一般聰明都無法比擬的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佛經講的“般若”,當時唐三藏怕人誤解爲一般的智慧,所以在翻譯的時候用了“梵音”,讀做“若”。但這種大智慧究竟是什麽呢?是“無知,無所不知”,是“無爲,無所不爲”。

     所以我們說的這個“智”,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次就是人的思想、意識,這叫做“心意”,也叫第六意識,也就是我們普通人說的這個人的聰明智慧;那麽第二層是指人的潛意識、靈感,這在佛家叫做“心田、心地”,道家叫“心神”、“神知”,它在內表現爲靈感,在外表現爲人的“神志”;最後一個最高層次是人的“心性”,又叫“自性”或“本性”,也叫“佛心”,也叫“本性認識”。所以我們說的心智是有層次的,是“大智慧”的“智”,是指開發我們的“心性”、“心智”的智。

     “心性”也就是人的第八識,也叫“深層潛意識”,第八識在民間也叫業庫。什麽叫業庫?就是人一生做的不會忘記的事都記憶在第八識這個類似軟件盒子裏,一般經過一段時間,如有轉世成爲一個新生的兒童後,就是這個兒童的天性、本性,歐洲人翻譯爲“倉庫意識”。傻孩子舟舟,爲什麽能指揮樂隊?殘疾人霍金,爲什麽可以研究“玄學”,這一世界上最尖端的學科呢?依*的就是第八識——“心性”。

     平時,人總愛胡思亂想,無時不在消耗我們的腦電能,消耗我們的精力,因爲它和我們的“心性”是相連的,要想返老還童,要想開發心智,獲得大智慧,就得讓我們的後天意識靠邊站。釋迦牟尼給他的弟子講了49年經,臨末了的時候,他對他的弟子說“我什麽也沒給你們講”。有的人懂了,有的人沒懂,他回來的時候阿難問他“老師,你能不能把你49講的用一句話告訴我們,你說的是什麽?”釋迦牟尼說:“你49年都不能理解,好吧!我就用一句話告訴你,我都講了什麽,我講的是:去妄念、空。什麽叫“去妄念、空”,就是要拴住“心猿意馬”,只有不胡思亂想,才能進入一個“空”的境界。

    修煉,就是一句話:萬念俱空。但怎麽去做呀?我們一天到晚得用眼,一天到晚得用耳,一天到晚得用嘴吃東西,這就是因爲不斷消耗我們的腦力、精力而漸漸使我們衰老的原因,我們究竟應該採用什麽方法去“去妄念、空”呢,舉個例子:我們的燈老是開著會浪費,可是一開一關就更費電。所以我們要採取的方法就是:把萬念先化成一念,再化成無念。觀世音是怎麽得道的?他和他的弟弟大勢至被奸臣所陷害,流放在斯里蘭卡外海的普陀洛加島,這就是我們浙江被命名爲普陀山的原因,他受盡一切苦難,最後被一個叫做法藏的一個小邦的國王,叫做阿彌陀佛的搭救,並教授他們在島上修煉,修煉的方法就是讓他們用耳聽海潮,漸漸進入到心底,然後轉入心潮澎湃,最終達到忘掉的境界,這種方法就叫做用耳根反聽,也被稱爲用一根來達到解除六根。譬如說和尚念經,一天念七萬八千遍的阿彌陀佛,他爲什麽要念經呢?其實就是用舌根的方法達到由一念爲無念,進入終極狀態,這個時候他是沒有想的,都是自然流露。馬連良有個外孫女,她拉二胡很有名,她拉起這個二胡來,這個琴和人就融爲一體了,進入了一個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一個江蘇句容的縣長問我“什麽叫半無爲半有爲的狀態”,我問他,你最喜歡的是什麽,他說是喜歡書法,我說你什麽時候寫字感覺最好,他說往往醉酒回來鋪著紙我就這麽一畫,等天明醒來一看,往往會驚訝這是誰寫的,怎麽這樣精彩,他是在這“半無意識狀態”下發揮的。歐洲有個有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叫榮格,他說他研究“無意識心理學”十三年了,沒有敢發表,因爲沒有根據,後來他的朋友衛禮賢從北京帶給他一本呂洞賓寫的叫“太乙金華宗旨”的書,他看了這個書以後非常驚訝,他說在中國的教士們、道士們,他們幾百年前、幾千年前就已懂得了“無意識心理學”。後來,他的文章敢發表了,因爲有了堅實的基礎。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境緣之正觀

                    持教上師撰

外面的境緣常常會令我們感到不如意,也會讓我們生起煩惱心,此時一定要想開,要告訴自己這是我命中的業障,自己應當去承受,正如經上所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自己過去所作不善的因,我們應當懂得自作得自受的道理,不要怨天尤人,果能如此想並以感恩的心,以真實懺悔的心去接受這個事實,那麼你所經歷的逆境及惡緣,一定能很快的就能過去,受報果能以歡喜心去接受,那麼受報到此生為止!可是你如果對此境緣,生起了分別、執著與妄想之心,對障礙你的人產生了怨恨,對逆境產生了不滿而怨天尤人,你的苦就永遠受不完,因為你還在與人結冤仇,就是仍舊在造六道輪迴的惡業,須知冤冤相報何時了,再搞下去,就是生生世世的糾纏,想到這就令人寒毛豎立!咳~多可怕呀!如果他人以怨報德或惡意傷害、中傷毀謗我們,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教導我們要做還債想,就當作是我們上輩子欠人家的,其實事實也正是如此,今生有機會還他債要趕快還!這不但是件好事,更是件喜事,他們是在消我們的業障啊!感恩他都來不及了,那還能生怨恨心來徒增自己的煩惱呢?

 

佛在《華嚴經》裡告訴我們:凡夫只有我一人,一切眾生,善人惡人,順境逆境,皆是來成就我的佛菩薩!佛又在經上說:諸佛菩薩為度眾生,應以何身而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果真能生起一切眾生皆是諸佛菩薩的示現,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想,我們就能生起真正的平等恭敬心!

 

真正懂得斷煩惱的人,對於一切的人事物常存感恩的心,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境界現前,煩惱要如何去斷,如何斷得了,在生活中要先斷嗔恚,再斷貪愛!為什麼要先斷嗔恨心呢?佛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開!又說:一把無明火,火燒功德林!任何力量都不能毀了你的功德,功德是自己毀壞的。你的心被境界所轉,過失在於你自己,要怪誰呢?所以決不能夠怨天尤人!真修道人,不怕考驗,修行就是歷事練心,境界來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功夫到了那裡!境界來的時候也正好是作為自我功夫檢視的機會!直到你的心能不被外境所轉,還能夠在境界中做主,那麼你的忍辱波羅密就成就了!

 

所以不論修學什麼樣的法門,尤以準提行者們,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常見有些人只看到了咒的殊勝功德,想的只是希望透過持咒來達到他的所求,但是基本的知見卻都不清不楚,當逆境違緣來的時候,很快的他就被打倒了,心也很容易就生了退轉,心理自己想著:我是這麼樣的精進與發心,持咒這麼多年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咳~不修也罷!你若真是如此的想,前功盡棄矣啊!此時應當把持準提咒時的清淨心與定力提起來,泰然的面對一切,這才是真功夫!正所謂的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你持了那麼多的咒,要做什麼用呢?要把持咒所得的定心,應用在生活人事物當中。次數是其次,重點在於你懂不懂得應用!所謂的持就是依教奉行,要依準提佛母的教導,依準提佛母的清淨明覺心來應

 

對生命中的一切,面對境界時心理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以覺悟者的心態去面對,遇善惡二緣時,二邊都要能捨,這個捨是從心上去捨,捨善惡的分別執著與對待,遇善惡緣時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麼此二緣都成了清淨之緣,可是若生了分別執著妄想之心,念頭上有了好惡取捨,那便成了染濁緣。而染緣的報是很苦的,所謂的樂極生悲,由愛生恨,皆是如此來的。你若能以此清淨明覺之心去面對,六根觸六塵,樣樣無處不生智慧!就像六祖慧能對五祖弘忍大師所言的:弟子之心,常生智慧!此正是清淨心流行的結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我生不起精進心?--雪歌仁波切

『雖有發心若於三種戒,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善見此理佛子諸律儀,猛烈精進修習祈加持』--功德之本頌


宗大師認爲:若對於律儀沒有串習,就不能成就菩提。明白了這個道理,則對於「佛子諸律儀」,就能夠發起「猛烈精進」的修習。在這裡宗大師要教導我們:我們沒有辦法精進修學,是被卡在哪裡呢?因為我們沒有信心。我們不會覺得,這樣的修學和成佛是有著因果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對「如果我現在不這樣修學,將來是不會成佛的。」不是那麼清楚肯定!

因明學中有「隨遍」和「遣遍」的用法,「若要成佛,必須要努力精進的修學」是隨遍;而「若是不好好努力修學的話,那成佛也是不可能的。」是遣遍,這兩層因果是必然的。若是對這兩層因果的信心不堅固,就不覺得成佛的因很珍貴。若是對這因果很有信心,那就會覺得:既然這個(成佛)果報是如此的寶貴,那麽對於這個能得的正因,也會有同樣的堅定信心,會覺得是非常珍貴。但若是對這樣的因果關係不太明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雖然說得出是「這樣的因,造成這樣的果」,但是在內心中並沒有這樣想,或是在心中只有想一點點,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如此也沒有
堅固的信心,只算是在道理方面懂得了而已。這樣只是在聽聞的階段,並沒有達到思惟的階段。所以,聞慧思慧都必須要再增長。若這聞慧的「對境」,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意義的理解,那並不能算是對因果道理的「善見」!所以,若是真正的「善見」這因果道理的話,那一定是會對這個因如同「菩提果」一般的非常非常的寶貴,因而會努力希求。

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  這裡宗大師用的是「遣遍」的表達方式。例如:「有煙,知道有火」(隨遍的表達);「沒有火,就知道沒有煙」(遣遍的表達)。這就是我們在因明學中所講的,「隨遍」和「遣遍」。又如「所作性一定是無常」,這是「隨遍」,從正面的角度直接肯定的說明。「不是無常,一定不是所作性」,這是「遣遍」,這是從負面的角度,運用否定的方式來說明。這兩種表達,有的時候「遣遍」的作用力比「隨遍」的作用還更強烈。怎麽說呢?簡單的舉例來說,我傷害他,欺負他,看不起他,當我有這樣的惡劣行為,我就永遠不會成佛。當一有這樣的惡劣行為,就會馬上連接到「永遠不會成佛」的果報,對於有這麼嚴重的惡果,我們會被嚇到,所以我們就不敢欺負他,不敢看不起他了。套用以上這樣的因果關係時,我們會被嚇到!所以,運用這樣的負面關係來說明因果道理,稱為「遣遍」。若是面對麻煩的人的時候,我沒有忍辱慈悲的修行,那就等於是我把那最珍貴的佛寶給捨棄了!這就是「遣遍」的道理--沒有這樣的因,當然就不可能會有後面那樣的果報產生。所以,『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就是用「遣遍」的表達方式:若是我沒有好好的修菩薩行,則未來不能成就菩提果位。所以,運用「遣遍」的方式,可以激勵一下,「不努力就不會有成果,那怎麼辦呢?」,這樣想一下,好像比較容易產生力量呢!所以,在這裡說『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這句話的內涵包括了所有的菩薩行,所有的修行。

『無有串習』,剛才講的,當我面對著這個麻煩人的時候,若是沒有好好的修習,那未來就不可能會成就菩提果位。因此對這遣遍的因果道理,一定要好好的「善見」。這樣思惟對我們會有什麼幫助呢?「沒有這樣的因,就沒有這樣的果報」,若是清楚認識了這樣的道理,那就會對後面那個珍貴的善果,不敢輕易的捨棄。同樣的,對於這善果的因,也是不敢捨棄不去作的。所以,當我們沒有好好修行的時候,就好像是正在對這善果的因作了捨棄。那我們應該要怎麼想呢?若是我捨棄了這個正因,那就一定是沒有了後面那珍貴的果報,這樣想的話就會不敢輕易的捨棄這個正因了!我們沒有辦法精進的修行,就是因為常常捨棄了善因啊!例如說,「現在太晚了,功課就算了,不做了」我們就是這樣子,常常的捨棄修行。我們對人也是一樣,遇到了一些麻煩的人,不會用「自他相換」或是菩提心的教授,沒有辦法好好的對待他,因而常常是捨棄他,說「算了!」。所以在這時候,一定要再想一想,「我敢不敢背負這樣做的果報呢?」只要一想到會有未來那麼嚴重的果報時,就不敢輕易的捨棄了。所以,在這裡宗大師將整體的重要關鍵抓出來提醒大家注意,『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要『善見此理』。那要「善見」的「此理」是些什麼道理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那個道理!    

問題︰仁波切您剛才講的要善用「遣遍」的這種思惟,可是我聽起來覺得,這樣不像是精進,反而像是勉強呢?因為不敢說我不要那個佛果,所以只好這樣做,不敢把那正因給放棄了。我不敢說我不要成佛,所以我不敢對這個人發脾氣。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勉強,不太像是精進啊?

回答︰這是因為我們對於這樣的因果道理,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所以在做取捨時,就變成為好像是很勉強。心裡其實還沒有完全接受這個道理,內心其實並不是那麼歡喜,所以是強迫自己這樣做。當
對這個因果道理產生了深刻的體會,才有可能完全接受它

剛開始時一定會有這種的情況,「我不敢不成佛」,「我不敢捨棄他」,有一些些勉強。後來經過了訓練,一定會慢慢的再進步。在進步一些些之後,我們一定會發覺到,這
些障礙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呢,並不是別人的錯,而我是可以自己先作改變的啊!在這樣的察覺之後,就會和以前有些不一樣了,也會在內心中,對這些道理有一點點接受了。剛開始時,是沒有那麼接受相信的,好像和「我要成佛」這個目標是互相衝突的樣子。但是不接受這個目標也不行啊,所以在開始時,是有一些強迫著自己去做的。到後來有一點點進步了,就會知道這些都是自己的問題,那時候對因果道理就能夠接受一點點了。

另外,佛法可以從無量無邊的角度來談,並不是只有這樣的一個道理而已啊。例如,從自己的業因果報也好,或是從生命無常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些(讓我們煩惱的)事真的只是小小的一件事啊!何況這些事情也是無常的。既然今生是非常短暫的,那又何必在意這一件小事呢!另外,也可以從修行忍辱的許多道理去想一想,嗔恨心的過患,將來會對我有那哪些傷害果報;若是修持忍辱,那又會有哪些幫助,有哪些好的果報。這些在《入行論》的第六品中有很多解釋,我們以為他人是在傷害我,但其實這樣的情況正好是在幫助我修行呢,給我一個修持忍辱和菩提心的機會,也是在幫助我能夠消除掉宿世業障,和幫助我認識到生命輪迴中的苦。如果在這世上沒有遇到一些壞事,我們不可能會修行,更不會有進步啊!對於這樣的道理,都是我們
平常就要多多訓練的思惟。所以,是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進行這樣的思擇修。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修行中的虛榮

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智慧;

放下誦讀得滾瓜爛熟的經文,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的修行境界;

 

放下自以爲是的修行經驗之談,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數目一樣多,誰說別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樣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不要急于去否定別人……

 

放下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的“心中妄念”,一個不能接受客觀現實的人,不能正視別人的反對見解,就是作繭自縛的人,永遠跨越不了“我”的屏障!

 

放下曾教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爲人師者,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儘量每天都懷慈悲善良心,懺悔每個今天做的錯事,錯念頭。

 

放下自己曾經拜哪位大德爲師的經歷,放下與多少位法師結了善緣的經歷,老師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覺悟啊。光環是人家的,我們借光沾了老師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認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心,心若爲外物所牽,心就有恐怖有擔憂。勸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盡心努力過,無可怨無可悔;言語真誠隨自然。

 

放下,才有廣闊的胸懷去容納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腦保持平靜的心態;放下,才沒有我慢心的生起……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逢知己宜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唐.布袋

我們做人處事,有時會遇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時也會遇到怨恨計較的冤家對頭。「若逢知己宜依分」,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個限度,如友誼的尊重、不共金錢的來往。固然朋友有通財之義,但一沾上利害得失,一有行差步錯,錢財往往成為反目成仇的導火線,多年友情毀於旦夕,只因一時逾越本分,實在可惜!
「縱遇冤家也共和」,若是遇到冤家怨恨,也不必太過於計較,不必強人同己,要有容納不同意見觀念的雅量,冤家也是我們的逆增上緣,可以激發我們精進修行。
因此,真正有為的人,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最好能有「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的修養。寒山大士曾問拾得禪師說:「如有人辱我、罵我、欺我、謗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惡我,我應如何?」
拾得禪師回答他:「你忍他、由他、耐他、讓他、不理他,且過幾年,看他又如何?」
所以我們與人相處,不必太斤斤計較,不要為了利害、得失反目成仇,甚至親人眷屬竟成陌路。如果希求人間太平無事,最好彼此有忍讓的胸襟氣度,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惡業、十善業因果

 

所謂殺生,意指殺害有情之生命。眾生均愛惜自己的生命,小至蜎飛蠕動、蟲、蟻等等……亦皆怕死。佛菩薩教導我們應以慈悲心平等視一切眾生,因此,殺生的行為是絕對被禁止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為五逆罪。無論出家戒、在家戒均包含「不殺生戒」,即使未受戒之人亦不能殺生,因為殺生屬於「性罪」,只要是殺生,都必須償報。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生於人中,則得短命、多病報。故意殺者又比不是故意殺者所獲之罪更重。

 

所謂偷盜,就是別人的東西,未經同意,就把它變成自己的。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卻竊佔為己有。

 

所謂邪淫,在非時(戒律所規定的不應行淫的日期及時間),非處(戒律所規定的不應行淫之處所,以及口交,肛交,小便道性交等穢淫。),非女(除女性以外的,與各種不同性徵的人、畜之類行淫事,例如:同性戀,人畜之間,與太監等等……),處女(未婚女),有夫之婦,等情況下行淫的,均為邪淫。對女屍,對眾多女性,對獄中的女犯,趁人之危,對逃亡的女性,對師長的妻子,對出家尼眾等等……,行淫事的,名為邪淫,手淫,名為邪淫。在道路邊,塔廟邊,祠寺邊,大眾集會之處,若手淫,若與他人在上述等地行淫事的,得邪淫罪。在聖賢像旁,行淫事,得邪淫罪。若在「手淫」時(因無實體對象)起妄心,產生了與他人作淫事想(包括把他人的配偶想像為自己的配偶),這種單方面的「意淫」,名為邪淫。以上所列舉的邪淫罪,有分輕重,從「重煩惱」(如貪、瞋、癡比較強烈)發生的,則得重罪;從「輕煩惱」發生的,則得輕罪。對在家人來說,除了夫婦的關係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均為邪淫。賣淫、嫖娼就更是邪淫了。邪淫有罪,必有惡報。一夜情、援交是邪淫;婚外戀、婚外情、包二奶、婚外通姦是邪淫;婚前性行為是邪淫(沒有登記領取結婚證書或得到法律承認保護即是未婚同居)。如果再由邪淫所引發的墮胎殺生,罪過更是無量無邊,要在地獄受巨大、長久的痛苦。

 

所謂妄語,妄語戒具五緣成不可悔。1、所向是人(對人說)。2、作人想。3、有欺騙心。4、說大妄語(說自己是聖人)。5、聽者領解。
1、所向是人:對人說妄語。如果我們和一隻狗說妄語,它聽不懂,那就不能構成犯妄語戒,所以講妄語的物件主要是人。2、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3、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4、說妄語:用口說出來,有時不必用口亦可說妄語,打一個眼色,甚至默認、暗示,點頭、手勢,或使用手寫出來也是妄語;那就是說用一種欺騙的行為來欺騙他人,都是妄語。5、聽者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大妄語:自己不是聖者,卻跟眾生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聖人;或者說自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這都是大妄語。

 

所謂綺語,是指用誇大不實的言語或令人增長淫念的言辭。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如日常生活中講黃色笑話亦屬於綺語。若是出之於文字,會迷惑人心,引誘情欲,讓人升起愛染之心,增長悲歡情緒的情愛歌曲或言情小說等等……,都是綺語。現今社會中的電影、電視、歌舞、音樂、繪畫等,其內容大多不善,教人貪、瞋、癡、慢、殺、盜、淫、妄,使人喪失正念者,都是綺語。

 

所謂惡口,說粗惡、使人難堪的語言,如髒話、亂罵、冷嘲熱諷、尖酸刻薄的批評、惡意攻訐;說毀辱他人的話,以及詛咒他人的惡毒言語。經常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

 

所謂兩舌,指言詞反覆,顛倒是非。所以帶兩舌之人,自靠有巧妙的言詞,而無道德之言語,對那個人說一套,再對其他人說另一套,使甲、乙雙方,互相爭執鬥氣,自己在中間取利益,不怕他人,傷害生死。此帶兩舌之人,不依公理而作,亦敢用強詞來奪正理,又喜愛與人相罵。

 

所謂慳貪,「慳」:吝嗇。「貪」:染著不捨、不滿足。我們生長在世間,貪求世間所享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貪著住富麗堂皇的房子,要睡材質高級的大床,要穿華麗的衣服,要坐舒適的椅子。貪心是過去的業習,它在我們過去業中形成了這種心理,就如一個人他本來沒有喝酒,今生有人請他喝,慢慢學習,對酒染著上了癮,生起貪愛的心,看到酒就想喝,以後沒看到酒也想喝,我們說他對酒有貪愛、執著。世間人對於身外之物,就像染上酒癮一樣,沒有在嘴前,內心都想要。

 

所謂瞋恚,「瞋」是馬上發脾氣,表現於外。「恚」是自己生悶氣,對人、對事不順眼、不高興,就放在心裡鑽牛角尖,以致產生心理病態。有的人容易發脾氣,但發過了就算了;而「恚」就不同了,怨恨、怒氣悶在心裡,比「瞋」還痛苦,往往事過境遷之後,卻愈想愈不甘心,內心便蘊釀了種種惡業。

 

所謂於愚癡,對於許多事理迷惑顛倒,是非不明,事理無知,對因緣果報、佛法不能信受。對一件事不知分辨對與錯,這都是愚癡。

 

區分 十惡業 正報 餘報

 

身業(三) 殺生 三惡道 短命、多病
偷盜 三惡道 貧窮、耗散
邪淫 三惡道 不得隨意眷屬,妻不貞良
口業(四) 妄語 三惡道 人不信從,為人欺誑。
綺語 三惡道 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惡口 三惡道 言多諍訟,常聞惡聲。
兩舌 三惡道 眷屬乖離,為人搬弄。
意業(三) 慳貪 三惡道 多欲貧賤,所求違願。
瞋恚 三惡道 多懷忿恨,醜陋人厭。
愚癡 三惡道 其心諂曲,生邪見家。

 

六道輪迴 三善道 三惡道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區分 十善業 正報 餘報 進而推廣 身業(三)

 

一、不殺生 三善道 長壽、少病 放生、護生、救護一切
二、不偷盜 三善道 富裕、人不侵損。 廣行布施,興辦善舉
三、不邪淫 三善道 得隨意眷屬、妻室貞良。 清心寡欲,敬節恤嫠,毀淫書淫畫,改送戒淫書。
口業(四) 四、不妄語 三善道 發言人信,不被欺誑。 出言忠信,心口如一,言必顧行。
五、不綺語 三善道 言有威信,口才優勝。 言皆有益,廣行勸化。
六、不惡口 三善道 不聞惡聲,言詞和雅。 言詞溫和,轉惡為善。
七、不兩舌 三善道 眷屬歡樂,不受挑撥。 不訐人過,背面如一,排難解紛。
意業(三) 八、不慳貪 三善道 富貴、恬淡、寡欲。 常懷惠施,恬淡廉潔。
九、不瞋恚 三善道 心常喜樂,容貌端正。 慈悲仁愛,救度一切。
十、不愚癡 三善道 聰明智慧 因果正見,般若空慧。

 

阿彌陀佛!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有慈悲氣自祥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代的中國文人接受的是傳統的中華神傳文化教育,敬神敬天,棋琴詩畫樣樣精通,而且擁有自己的信仰和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每一個真正的文人都具有十分高雅的氣質。

 

再觀察一下所謂的現代文人,由於西來幽靈摧毀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並且強制的剝奪了中國人的信仰自由,古代文人的俠士風骨已經蕩然無存,人們可以看到的只是對強權政治唯唯諾諾的奴才之相,以及鋪天蓋地的為邪黨歌功頌德的垃圾文章。

 

據史書記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典故出自於一生酷愛醫書、才華橫溢、被尊為「醫中之聖」的名醫李時珍。當時在李時珍的家鄉,有一位不學無術的庸醫,但是卻喜歡假裝斯文,購買了大量的醫書,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學問。

 

有一年,梅雨季節剛過,這個庸醫命家人將藏書搬到院子裏去曬。各種古典醫書攤開擺滿了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在院子裏踱著方步。這事恰巧被李時珍看見了,就一時興起,便解開衣襟,躺在曬書架子旁邊,袒胸露腹,也曬起「書」來。

 

庸醫一見,莫名其妙,驚問道:「您這是做什麼呀?」「我也在曬書呀。」李時珍答道。庸醫問:「先生的書在哪裏呢?」李時珍拍拍自己的肚皮,笑著說:「我的書都裝在肚子裏。」”

 

以上的典故顯然是在譏諷挖苦庸醫的不學無術、賣弄斯文。評價一個人的知識,不在於他的書架上擺有多少書,而在於心中裝有多少書。也就是說,要看這個人是不是真正喜歡讀書學習,是不是擁有真才實學。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好書和壞書都能影響一個人的心靈。

 

其實,人的心靈和人的氣質是相通的,所以,書的內容也能影響一個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氣宇軒昂、氣質高雅、風度翩翩。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所在吧。

 

對於修行的人來講,心有慈悲氣自祥。修行人心懷慈悲,走到哪裡就會把慈悲祥和的氣氛帶到哪里,所到之處一片平靜祥和。

有人曾經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德行崇高、修身養性的人總是顯得如此的平靜與洋溢著喜悅的光芒?

 

釋尊答道:他們不為過去的事悲傷,他們不渴求尚未到來的事,當下對他們而言是足夠的,因此,他們會顯得喜悅洋溢。

 

不追求未來,不為過去而黯然神傷,不像砍下來的蘆葦般逐漸乾枯。喜看當今三千年一現的優曇婆羅花遍開四方,每一個有幸得到佛法的人,自會把喜悅的光芒和慈悲祥和的氣氛傳給宇宙的每一個生命。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覺察自己的偏執

一個大老闆管理員工頭頭是道,可是卻怎麼也管不

住自己的兒子,直到有一天,他試著重複兒子說過

的話後,一切有了改變.... 請看以下故事 李先生,是

一個在台中經營出口加工廠的老闆,工廠加公司有

五六百名員工的規 模,由於自身積極的投入,

不管是在業務上或是在管理上,均有相當的成效,

在運 籌帷幄間,指揮若定,威風八面,宛如領軍千

萬的大將,好不神氣。

 可是,他就是對他兒子沒辦法,那種代溝,對他們

父子倆,就像是台灣海峽般,怎 麼樣也無法跨越,

每次一見面,講沒三句話,又是拍桌又是摔門,弄

得家中雞飛狗跳。

這天,又是因為兒子的晚歸而再度上演鐵公雞,就

在雙方面紅耳赤之際,兒子突然 間就住了口,然後

一字一字的說出:「爸,再這樣吵下去也不是辦

法,我能不能請 你把我剛剛說的那句話說一遍給我

聽?」 「啊?!」 李先生真的嚇了一跳,壓根兒也

沒想到有這怪招。

「你說……………你說……………作父親的太能

幹,當然看不起兒子。」

「不對!你再想想看,我是這麼說的嗎?」

 「渾小子!那你怎麼說的?你自己說過的話,你自

己為何麼不再說一次?」 兒子突然間笑出聲:「你

看!從頭到尾,我說什麼你都沒有在聽,那些話是

你自己 想的,我可沒這麼說。

我們不是要溝通嗎?那麼,我說什麼,你重複一次

給我聽, 再輪到你說,我來重複」。

「喂!哪有那麼多美國時間在那邊重複來重複

去!!你是真的想氣死我啊!」 「爸!我們就試試

看吧!否則這種爭吵會沒完沒了的,你再想一想我

到底是怎麼說 的?」 李先生想一想,終於承認,

「我真的想不起來,你再說一次好了」 「好吧!我

說,父親很能幹,兒子一方面很佩服,一方面怕自

己跟不上,心裡多少 有點壓力。」 李先生冷靜一

想,他說的合情合理,自己怎麼會那麼激動? 結

果,這天晚上,他們父子兩竟然可以談上兩個小時

而不吵架,這個效果連李先生 也意想不到。

 一覺醒來,雖然睡眠不足,但李先生可是神精氣

爽,一大早就到公司。因為早上要 開一個重要的採

購會議,討論的是未來所要採購價值一千萬的機

器,到底要用美國 貨好、還是日本貨好。

依採購部的報價,日本製的價格便宜,東西也不

差,可是工 程師卻主張買美國貨。

會議場上,李先生讓總工程師發表意見,這是一種

表面上的禮貌,總工程師也知 道,老闆作久的人,

多少喜歡獨斷獨行,什麼事情早就心有定見,經驗

告訴他,老 闆問他只是個形式,誰不想省錢?

老闆要買那一種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因此他無精打

采,說不到五分鐘就說沒意見了。

 若是往常,李老闆總是會在這個時候大唱獨腳戲,

享受那種權威感,今天竟然 是………… 「總工程

師,我來重複你的要點,你看我說的跟你的意思一

不一樣;日本製的機 器,價格雖然便宜,東西也不

錯,可是將來如果出了毛病,要他們來作售後服

務, 問題就來了,他們的人因為語言問題無法跟我

們直接溝通,找來的翻譯對精密儀器 又是外行,機

器壞在哪裡,我們無法充分瞭解,下次再發生一樣

的問題,還是要請 他們的人來,說不定還會耽誤生

產時間,如此算下來,買美國貨還比較便宜!」

隨著李老闆的重複說明,總工程師眼睛漸漸亮了起

來,他打起精神,再次補充,就 著麼你一言我一語

的,大家滔滔不絕的討論了起來………… 各位,

如果是要吵架,彼此只顧著反擊對方就好了,

如果是要解決問題,就應該誠 心去理解對方的想

法,那麼,重複對方的話,一方面可以讓對方放

心,知道你們之 間沒有誤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讓

你在反擊或下結論前,把對方的意思消化一下, 通

常,這時你會發覺,吵架不再是吵架,而是積極的

溝通了。 如果不先放下怎能結善緣? 每個人的成長

背景不同,所產生的性格自然不同,相對地每個人

所執著也會不同。 雖然,我們凡夫俗子都是在貪、

瞋、癡、慢、疑、五欲中遊盪。因性格差異上,產

生的執著分別深淺不同,而導致的果報也不同,本

篇文章,予我很大的警勵作用, 也讓我自省一個晚

上。服務業工作,人與人相互的溝通是很重要的課

題,面對來自 不同的族群,所生的問題在自己人生

歷練上都是成長磨練。如果,我們不能先放下 自我

的意識主觀,怎能心平氣和、充滿笑容,站在對方

的立場著想,用心為對方 做 事,結下善緣呢?

 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 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

蔽, 也就會理直氣壯的 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

準, 去衡量外在環境。 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

愛心, 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 這個分別心,

就是煩惱的根源。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唐.布袋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

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過去有一個人,為了一堵圍牆,和鄰居起爭執,心裡忿忿不平,就捎信給在京城做官的父親,希望父親用官府的權勢把牆爭過來,他的父親很明理,回了兒子一首詩:
「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為了一堵牆而起爭執,真是何苦?讓人家幾尺不就太平了嗎?你看看萬里長城至今還在,可是當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裡呢?你爭,跟人家鬥氣,百年過後什麼是你的?不都灰飛煙滅,枯塚一堆了嗎?從這首詩裡,我們能不能領悟四大皆空?能不能在面對社會、物質一切時,觀境自在?觀我自在?觀物自在?觀心自在?觀人自在呢?能!莽莽人間就不必再作什麼計較爭吵了!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淨,任它八方冷語與暗箭!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自如證和尚開示

 

因為供養是以自己要的東西捨給佛菩薩,所以在做廣大供養的時候,例如有一些食物你覺得很好吃的,或者有一些珠寶你覺得很好,你真的會生起貪心,你生起貪心時就很認真的去觀想:以前就是為了這些東西,而在生死輪迴裡面轉,然後造成這種身體的雜染跟污垢,還造成外在的這麼多雜染,現在我願意把最好的東西捨給佛菩薩。這時候你就觀想佛菩薩遍滿在這個十方虛空當中,一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中有難思議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有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充滿在我們所看得到的、看不到的空間裡面。然後我們觀想:透過供養以後,佛菩薩都很歡喜領受,祂很高興的告訴你:「你真是一個很好的弟子,我很願意帶著你走過未來長遠的生命,協助你轉變這顆雜染的心直到圓滿。」

 

你這樣的觀想,內心真的會很快樂,而且也觀想透過這樣的供養,淨除無量無邊的惡業,然後把這個功德回向:「希望我能夠生生世世跟在宗喀巴大師的足下,長久的學習圓滿教法,一層一層地把我的惡業污垢淨除。」這個供養方法很簡單,可是利益無限,無量無邊。

 

乃至於每一個人,都可以觀想得越豐富、越寬廣、越美妙、越好。透過這樣的觀想供養,還可以淨除無量無邊的業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喜:思路決定你的一生

如證和尚

為什麼要多修隨喜?如果我們不懂得隨喜很多工作,就會變成我們的一種負擔,特別是又忙又累,工作超過負荷的時候。如果我們在做的過程中,生不起歡喜心,壓力太大,有一天可能會爆掉。一旦爆掉,你會不敢再去面對,每天你都會像上戰場般恐懼。所以修隨喜非常非常重要,一開始我們就要學習修隨喜。

要怎麼修隨喜?要從我們的認知與見解去做調整與改變。我們大部份都覺得自己很差,實際上,我們必須合理看待自己的狀態--當我覺得自己很差時,我對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我們的思路往往有一個問題:對自己做得好的部份,會覺得「這本來就是我應該做的」、「這個沒什麼」;而觀察到自己不好的部份,就覺得自己很差、煩惱很重、習氣改不了。我們有好的部份也有不好的部份,但是我們看到自己所造的善業只有一點點,看到所造的惡業卻像虛空一樣大。一旦有了這種心態,後續會衍生出什麼樣的問題呢?

金貓因緣
有一個金貓因緣的公案是說,有一位國王一次在他的花園裡看到一隻金色的貓他想抓那隻金貓,但貓跳到一個洞裡去了。國王為了找那隻貓,派人去挖那個洞,結果一挖就挖到黃金,而且一直挖一直挖出黃金,總共挖了五十里路的黃金,有人就問佛陀:「為什麼國王的福報那麼大?為什麼可以挖到五十里路的黃金?」
佛陀回答:「因為他過去生時,有人去聽法華經,聽完很高興地向大家轉述,輾轉傳到他耳裡時,他是第五十個人,他聽了法華經非常高興,回家的路上,一路走一路高興,那一天他走了五十里路,這一生感得的果報就是得到五十里路的黃金。」

以前我做了很多很好的事情,幫助了很多人,卻從不覺得自己做了任何的善。比如說我為了聯絡一件事情,聯絡了四天,為的是讓所有相關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的狀況。第一遍聯絡完,又有一個人提出意見了,全部的人我都得重新聯絡一遍,就這樣,聯絡了四天才聯絡完一件事情。當別人問我「有沒有做什麼善行」時,我會說:「沒有,累得要死。」可是開始修隨喜以後,我發現心情不一樣了。第一天聯絡完,事情沒有完成,以前的我會想:「我今天什麼都沒有做,因為什麼都沒完成。」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我會想:「我今天造了很大的善業,因為我打了二十通電話,為的是讓這些人安心、讓師父安心。多好啊!」我發現我的善業好多,俯拾即是。走在路上,看到一個看起愁眉苦臉的同學,就過去陪他說兩句話,多歡喜啊!我又造了一個善業!因為師父教我造善業、教我調伏心續、教我隨喜,我才能擁有這一切。每天我都覺得充滿了希望,每天我都在幫助很多人,雖然很多事情沒辦完,可是我每天都在幫助很多人。

如果你不懂得隨喜,你會覺得每天被事情追著跑,事情沒有做完就會很苦:「我今天什麼善業也沒有造,因為事情沒做完。」明天也是「什麼善業都沒造,因為事情沒做完。」結果你每天都很苦,從初一苦到十五,從年初一苦到年底,因為事情永遠做不完,因為你不懂得隨喜自己的功德。

師父的法人事業就像金色的城堡,你們有沒有看到點點的黃金?還是時時刻刻看到自己的煩惱?如果不懂得隨喜,你看到的可能是一座黑色的古堡,上面有閃電、烏雲,還有兩隻烏鴨飛過,古堡裡關了一個人,關在裡面閉門思過。我們是很會思過的一群,金色的城堡到哪裡去了?金色的城堡是從隨喜來的。你們這幾年幫助了許多人生命成長,多少人因為你們的努力而得到歡樂。這是多麼值得隨喜的事啊!

你們有沒有發現:思路不一樣,我們的生命就不一樣了?一種思路是:哇!到處都是金色的,到處都是美麗的世界;另一種思路是:生命裡好像沒有色彩,整個生命都是黑暗的。你們有沒有發現:
一個人的思路,決定他的一生。

 
廣論P44L3隨喜支.............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使生命中的每一刻變得有意義-梭巴仁波切開示

 

 

當你回家時,以菩提心而行,懷著這種覺知。這是如何享受生命,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過快樂的生活,不被自我所欺之道。

 

一切依發心而定

 

懂得如何過日子極為重要。我們必需知道什麼是修行,什麼不是修行;或者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了解這一點、擁有這種智慧的利益是不可思議、無窮盡的。

 

我們必需了解,一天二十四小時中,我們所有的行為──行、住、坐、臥、談話、工作──都可以變成證悟的因,解脫的因,來世安樂的因,或是墮入三惡趣的因。一切都依我們的發心而定。

 

僅僅是喝一口水,光是喝水這一個動作,可以變成證悟的因,或解脫的因,或來世安樂的因,或墮入三惡趣的因。

 

因此我們應該這樣思惟:如果我以菩提心的動機喝水──為了利益眾生而欲成就佛果──無論我從杯子裡喝了幾口水,無論我喝了幾杯水,每一口都變成為了一切有情而成佛的因,成為一切有情安樂的因。

 

然而,如果我以執取今生的貪著心喝水,那麼每一口、每一杯水都只變成苦因,難忍的三惡趣苦的因──更不用說人道中各種問題的肇因。

 

如果我們以執取今生的世俗貪著心說話,那麼無論我們說了幾個小時,全都變成投生苦趣的因,苦因。

 

如果我們以執取今生的貪著動機來開車,那麼無論我們開了幾個小時的車,全都變成惡業。但如果我們以良善的動機開車,無疑會變成安樂的因。

 

如果我們以執取今生的貪著心睡覺,無論我們睡了幾個小時,全都變成惡業、惡趣因。

 

當我們寫信或寫書、看報紙或看電視,全都一樣:這些行為是否成為佛法的修行、安樂的因,視發心而定。如果發心是執取今生的貪著心,那麼無論我們做了多少讀書、看電視等行為,全都變成惡業。

 

當我們出去購物時,購物的行為是否成為為其他眾生而證悟的因,或自求解脫輪迴的因,或來世安樂的因,依發心而定。如果是以執取現世的貪著心來購物,那麼購物的一切行為──個、十、十五或幾百、幾兆──全都是惡業;它們不是佛法的修行。

 

當你工作時也一樣:無論你工作了幾小時,如果是以菩提心的發心,為了饒益一切有情而欲求佛果的心來工作,它就成為一切眾生安樂的因。但如果你以貪著今生的心工作,它全變成惡業,三惡趣苦的因。

 

以菩提心走路

 

以菩提心走路使走路的行為成為極樂、無上成就的因。從你離開家那一刻起,修持正念,使你的心持續緣念于菩提心。

 

思惟:我生命的目的是為了帶領一切有情離苦得樂。然后將之聯貫到你在路上或商店和餐廳里看到的人,車里的人,動物,昆蟲──你走路時從你身邊經過的每個眾生。

 

走路時,強烈的覺知每個眾生、每個人、每隻昆蟲,都是你過去、現在、未來安樂的來源,極為慈悲。或者覺知他們曾經當過你的母親並以四種方式慈悲待你,那是無量的慈悲。以這種覺知來走路,特別感受到你所看到的一切有情的慈悲。你心中作成的定解應該是你希望能帶領每位有情解脫苦,使每位有情獲得安樂;你希望帶領他們成就佛果。

 

當你回家時,以菩提心而行,懷著這種覺知。這是如何享受生命,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過快樂的生活,不被自我所欺之道。

 

以空正見走路

 

你也可以觀修空性而走路。以這種方式,走路的行為不會變成輪迴苦的因,特別是難以想像的三惡趣苦的因。以觀修空性的心走路,使走路的行為成為一切輪迴苦的對治,它斬斷了煩惱根,斬斷那無法辨別我是空于自性獨立存在的無明。透過這種觀修,走路的行為變成證得解脫的因。

 

當你在走路的時候,問你自己。為什麼你說:"我在走路?"分析它。你說"我在走路"的唯一理由是身的諸蘊正在做走路的行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理由。

 

由於身的諸蘊正在做走路的行為,由心來安立念頭,貼上標簽,"我在走路。"事實上,身體之中有一個自性存在的我出現在你面前,正現出走路的行為。這個我完全是妄念,完全不存在。那個在走路的我只不過是被你自己的心名言假立,那個在走路的我不過是如此。你所相信看起來好像真實的我只不過由心名言假立──完全是妄念,它並不存在,它是空的。

 

道路、房子、天空、樹木、走路的行為都一樣:它們僅僅是由心名言假立的而已。看起來從外在真實存在的事物只是妄念,是要被駁斥的對象。

 

因此,走路時覺知這些妄念──我,行為,對境──並覺知它們是妄念(意指它們從自己方面現起)。那麼,無論你以這種覺知走了幾個小時,全都變成菩提道次第,變成斬斷無明的對治,無明是輪迴的根,一切苦的根。

 

如在夢中般走路

 

另一種走路時簡單的觀修方式是問自己:我是否僅依名言假立而現起呢?在我眼中,它顯現的樣子並不是這樣。走路的行為是否僅依名言假立而現起?道路、天空、車輛、人們、你的貓、你的狗、冰淇淋是否僅依名言假立而現起呢?我所看到的一切,是否僅依名言假立而現起呢?不,在我眼中,他們顯現的樣子都不是這樣。因此,這一切全都像個夢,它是一種幻象。你在夢里走路:道路、樹木、天空、地面、路人、走路本身──一切都在夢中。(實際上,表達這一點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說,"它像一場夢"但或許對我們的心而言,說"我在作夢"更有效。)

 

為什麼要這樣觀修?當你修習這種覺知時,就沒有執取,沒有貪著,因為你了解一切都是一種幻象、一場夢,並不是真的。事實上,這一切看起來自性真實存在的東西──自性真實存在的我,自性真實存在的走路的行為,自性真實存在的對境,真實的道路,真實的天空,真實的樹木,真實的敵人,真實的朋友──與實相完全相反。這樣思惟使你看出貪著和嗔怒是沒道理的。這立即給心帶來寧靜,心變得客觀、自由,心立即變得寬容而毫無怒意。

 

因此,當你以一切猶如一場夢的覺知走路時,在你心中,你了解一切都不真實,不存在。如果你將這一點聯貫到自性現起的我,行為,對境等等,將使你覺察到他們的體性是空。但如果你歸因于大體上(僅僅是名言假立)的我,大體的行為,天空,道路,樹木等等,那麼觀修的方式是他們並不是自性存在。

 

當你觀修一切如夢時,無論你看到多少事物──人們各式各樣的身形,或成千上萬的現象,美或醜──你知道沒什麼好執著,沒什麼好生氣的,因為沒什麼好執持的。在你心中,你知道他們並不存在。以這種方式看事情幫助你放下。

 

因此,以視一切如一場夢這種觀修方式來走的路,都成為斬斷輪迴根的對治,它變成對治整個輪迴諸苦的良方,包括人際關系的問題,受到他人惡意對待等等。以這種一切如夢的覺知來走路,斬斷輪迴苦的因,業和煩惱。如此,走路可以變成達致究竟安樂,解脫整個輪迴及其肇因的因。

 

以緣起觀走路

 

當你走路時,第四種觀修方式是覺知緣起。如我之前提過的,你在走路是因為諸蘊在走路,因此心名言假立"我在走路。"僅僅是名言假立的我正僅僅名言假立的走著,並僅僅名言假立的看到僅僅名言假立的天空、僅僅名言假立的樹木、僅僅名言假立的人們、僅僅名言假立的俊男美女、僅僅名言假立的醜陋、僅僅名言假立的車、僅僅名言假立的房子等等。走路時對這種微細的緣起保持著覺知。

 

以無常觀走路

 

你也可以在走路時觀修念死無常。每走一步,思惟你的生命正在結束,變得越來越短。特別是如果你走得快,你更能體會生命是如何迅速地結束。無論剩下多久的生命,它正如此快速的結束。每一步你都更接近死亡──如果惡業尚未凈除,那麼每一步你都更靠近難以忍受的三惡趣苦。

 

當你開車的時候,你可以思惟你就像一個被帶去處死的人;每一剎那你都更接近被殺的時刻。如此地練習覺知生命如此迅速地結束,越來越接近死亡及三惡道。

 

這樣修持也有助於你正面臨的問題:人際關系的問題,情緒問題,無論什麼問題。念死無常立即斷除貪著或嗔怒或嫉妒的問題;馬上會有不可思議的平靜。而且它使你下決心即刻起修佛法,不浪擲人生。它鼓舞和啟發你,使每個行為都成為佛法的修行。這是非常有力的禪修。

 

結語

 

如果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以發菩提心做一切事,我們將累積無量的功德。不僅如此,任何一項行為也變成解脫的因,成為每位有情的樂因。透過這種方式,能使你日復一日的生命過得最有意義,最為富足。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今世你娶的人,就是前世你埋葬的人

(好美的故事 雖然不一定真實 卻能安撫人的心靈 與你分享)

書生拿著書在打瞌睡。欣賞他的人說,你瞧,他多用功,睡著了還拿著書。不欣賞他的人說,你瞧,他多懶惰,一拿著書就睡著了。看的人不同了,書生就不是那個書生了。
你愛他的時候,他的缺點都是優點。你不愛他了,他的優點也成了缺點。看的眼光不同了,他就不是他了。
和一個人牽手的時候,就以為會是一生一世的相守。

等到隔著太長的一段心路望回來,才驚訝的發現,

雖然彼此都那麼熟稔的活在彼此的身邊,

卻連互相敘說的欲望都已經沒有。
是的,冷眼旁觀著,彼此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河川。

而河川,永遠都只會覺得是對方這座橋在走。

 【有一則佛教故事。】

不要錯過前世你埋葬的人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這時,路過一游方僧人,從懷裏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 看一眼,搖搖頭, 走了。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

佛曾教我們,“千年修得共枕眠”。就為了這句話,多少人拽著將逝去的愛不肯放手,痛不欲生,多少人守著心底那段曾經不能釋懷,漠然度日。佛說這句話的當年,未曾想到今天的世界會變成這樣誰都不是誰的誰,誰都好難成為誰的誰。看著眾多為愛苦苦執著著的善男信女們,佛心生不安,趕緊的又給我們補了一課。

“正在為逝去的愛在痛裏為難自己的人們,放過自己吧,前世你一件衫的恩,今生他(她)已報,收拾心情,繼續上路吧,不要錯過了前世埋你的人。”

人問佛:誰是前世埋我的人?

佛笑著答道:前世已定,自會遇到。

相愛的人們,當你們擁抱的時候,請珍惜吧。你要知道,也許她(他)就是前世埋你的人。

也許一個靠近你愛著你的人,而你並不愛他(她),但是也許他(她)就是前世掩埋你的人!不要老是去選擇別人,應該嘗試學會讓別人來選擇你。這最有可能才是真正的愛!

前世是誰埋了我?但願是我最愛的人!
前世我又埋了誰?但願是最愛我的人!
前世誰又給了我衣衫?但願是愛我的人!
前世我給了誰衣衫?但願是我愛的人!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嗎? 聖嚴法師開示

 

是的,有人作如此說,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緣的眾生受報。比如有人說,虛雲老和尚遭受雲門事件,拷問毒打,遍體鱗傷,幾乎致死,是代全中國人受難。又有說某某大喇嘛或轉世者因害某種痛苦的疾病死亡,是為了替代全人類消業。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種種苦行,如冬天雪中臥,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為方式,來折磨肉體,為了祈求某些人或人類大眾的平安、健康。其實這都是似是而非的見解,不是佛法的正見。  

佛法所講的因果,是眾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別業受別報,多人造作相同的共業受共報;造惡業受苦報,造善業受福報。例如眾人都吃飯眾人都能飽,眾人不吃飯眾人皆飢餓;一人吃飯不能使得眾人皆飽,一人不吃飯也與眾人的飢飽無關。所以說,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正如《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確能夠影響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眾都會受到益處;某時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時代的人都會受到幫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應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眾趨善避惡,使得鬼神調柔護持;但這也是由於當時、當地眾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現,不是大修行者能代眾生消業。
如果大修行者也發生災難、惡疾,那有兩種可能︰一是聖人示現凡夫相,視同凡夫,受災受難,是為了能接近凡夫大眾,感動凡夫眾生;二是因為大修行者本身的業報所感,最後身的佛及羅漢還要受報,何況是一般凡夫階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進修行,使天魔恐懼,或往昔的冤親債主現生於神鬼道中者發愁,唯恐大修行人,出離生死之後,不再受其控制,無法索取所欠的債務,因此而有種種的大魔難、大疾病,紛紛降臨。也有由於大修行力,使得應墮地獄、畜生、餓鬼的罪報,而以人間的災難、疾病來抵償,稱為重罪輕報。所以大修行者的災難、疾病都是好現象,不過不是為了代眾生消業障。  

至於代受果報、代消業障的觀念,是沿襲神教的思想而來。比如,耶穌基督是代世人贖罪而死於十字架上;中國的民間信仰也相信菩薩能夠代眾生消業障,比如,相信藥師佛既號稱「消災延壽」,必能代眾生消業,或認為地藏菩薩入地獄度眾生,也就是為了代眾生消業;更有人為了父母及親人的消災、延壽,而有發願自己吃素、出家,或者減壽、借壽等的信仰,這些觀念和作法雖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卻不相應。
我們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迴向眾生,使眾生獲益;就像是用鏡子接受到陽光,折射至黑暗的所在,使得本是黑暗之處,也能得到光明一樣。可是如果是盲者,還是看不到光明的;能見到光明的,還是因為他有眼睛,那便是說本具善根的人,才能得到大修行者的幫忙。所以,佛教對於非理性的苦行以及借壽等的迷信行為,不予贊成。  

有人認為修行人或者是通靈的靈媒,能夠為人消業、治病、趕鬼、驅魔,這在民間信仰的層次,的確受到肯定。但是佛說定業不可轉,該受的果報,必須接受;民間信仰的宗教力量,雖也能夠有若干的功效,但是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  

用咒術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可為他人的業障作一時的阻擋,但是如果阻擋太多,或勉強阻擋,施術者或修行者的本身就會受到反擊而致疾病,甚至死亡;那好像是用三合板去阻擋山洪爆發,必定也將被洪流沖走,這不是代眾生消業,那是他自己造業而受到果報。因他違背因果,雖存心做好事而使人家暫時不受報,事實上卻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絕沒有造了惡業,而能不受惡報的道理;違背自然,即是違背因果。  

不論以咒術的神王之力或修行者的心力助人,必須基於相對的原則,那就是受助者的善根以及心向的轉變,加上修行者的咒力或心力才能產生正面的效果,那叫感應道交;這還是在合理的原則下,所產生的效果,不是代為消業。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學員

今有居士讀完我翻譯的瑜伽經後

頗有心得

如下:

一、書名:瑜伽經

二、作者:Patanjali  解釋:Sri Swami Satchidananda

三、譯者:大寂法師

三、出版社:大寂靜學會

四、內容摘要:

    Sri Swami Satchidananda在28歲以前過著世俗的生活,他在南印度的小村莊被養育長大,後來研究農業、科學,及在科技與商業的領域工作。漸漸他對這些事感到不滿意,剛開始自行讀書修行,之後找到心靈導師學習完整的瑜伽,並接受出家儀式,生活、工作與修行結合並精通。他不否定任何人、不使任何人皈依他,然而介紹很多領悟的技巧,可以擴展任何人當下的經驗,包括哲學、宗教與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瑜伽經有四卷,分別是禪定品、修習品、成就品、絕對品。每一品都教導我們解脫的方法,專注於身心的細微變化,最終到達開悟。

 五、我的心得: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中文譯者,大寂法師。大寂法師生長在台南的公務員家庭,高中時接觸佛學,讀一經三論,一經指的是阿含經,三論指的是瑜伽師地論、清淨道論、大智度論。他白天上課,晚上讀經論,大一那年,同學們都在玩社團、交異性朋友,他體會在家狹小,猶如牢獄;出家廣大,猶如虛空。加上修學方法上的漸漸習得,增強出家的道心,因此大一升大二那年就出家了,出家後繼續修習,現為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博士班候選人。

     二祖神光問達摩祖師,心不安怎麼辦,達摩要神光把心拿出來,幫他安心。神光找不著心在哪兒,而頓悟。禪宗參話頭,心在哪裡?心在哪裡?當你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時,你會發現,根本沒有一個我的存在,我是由什麼組成的?頭腦可以代表我嗎?臉是我嗎?身體是我嗎?即便把所有的東西都加在一起,頭加身體加臉加心…就是我嗎?也不是。你會發現無我的事實,既是無我,何來我的..,我的孩子、我的家人、我的財富、我的工作、我的房子…

     當你頓悟無我,無我所(我的),便不再那麼沉溺於世間的這一切,反而走向出世間的那條路,也就是解脫的路,不再染著於生死輪迴中,此乃邁向平靜喜悅的生活。

     因緣俱足而生,因緣俱散則滅,這是構成我及世間一切的原則,我這個人也是因緣俱足才有的,先是我父母的結合,有了受精卵,在子宮中安全成長,

成功分娩產下我,嬰幼兒時期依賴父母的呵護照顧,求學階段依賴父母與學校師長同學的教導啟蒙,因緣俱足與配偶結婚、因緣俱足在此工作…再再都是眾因緣合和而成。既是因緣生,必然因緣滅,有生必有滅,故無須生則喜,滅則悲,寂滅為樂,大寂靜為佛陀大涅槃之意。凡所有證得涅槃之阿羅漢必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做,自知不受後有。

     禪修,非常重要,是讓身、息、心安定的方法。每日早晨與晚上睡前,禪修半小時至一小時,像是洗滌心靈一樣,每日洗澡洗去身上的污垢,靜坐禪修則是心靈的沐浴,洗去心靈的塵埃雜染,讓心更透亮清澈,如此觀照一切,如實知如實見,僅是知道、知道、知道,不黏附上去,不加諸自己太多的評斷。

     當禪坐的功夫穩定後,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動中定,亦能漸漸穩固。這樣就算每日與眾多人接觸,日理萬機,都能如實知如實見,心靈透徹,決斷力更好,情緒管理也更好。身邊的人會感受的到,例如我的先生就說我禪修後,情緒起伏比過去平穩了50%,振幅減緩了。我自己則是深深感受禪修對身體健康的益處,例如我子宮頸的癌細胞在三個月內就消失了。禪修方法的習得,非常簡單,再此我深深感謝本書的中文譯者,大寂法師。這也是因緣俱足才成就的,西方人,不論宗教信仰,有股學習禪修的熱潮。希望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都有機會可以學習及善用禪修方法,這樣我們身處的環境將一片祥和。

六、問題討論:

     坊間流行身體spa,做完精油spa後,會非常舒暢,這是有形的部份。心靈spa呢?您透過哪些方式來為自己的心靈做spa?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