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見聞覺知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七種布施是不需要花本錢的,這叫做無財七施: 

一、心施

凡事心存誠懇,而不虛情假意。

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凡事心存謙讓,而不貢高我慢。

凡事心存和樂,而不厭煩暴躁。

凡事心懷感恩,而不自讚己功。

凡事心存慈憫,而不幸災樂禍。

凡事心存法喜,而不貪戀物慾。

凡事心存寬恕,而不吹毛求疵。



二、面施

  面孔和藹,常保持笑容,否則處處表現一副「苦瓜臉」,使人望而卻步,非但不得人緣,又容易到處碰釘子,真是自討苦吃。

三、眼施

  常以慈眼視一切眾生,見人得利起隨喜同樂心而不眼紅,不可勢利眼,狗眼看人低。

四、身施

  以身作則,建立好榜樣;不矯揉造作,不奇裝異服;喜好助人,時常恭敬禮拜佛菩薩和一切聖賢。

五、言施

  說話誠實,不口是心非、亂打妄語;言語婉轉柔和,說話不粗魯;說和合語,不挑撥離間;常讚美別人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六、座施

  讓座位給老弱婦孺;能捨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七、房施

  讓遠來的客人住宿方便;以房間供作佛堂、講堂或圖書室,請人來講經說法,或提供大禮拜和讀經的場所。


 

「布施」,不只是將錢財捐出去而已,其實關懷眾生、口吐蓮花、面容和善也屬於布施,這種布施可稱為「不用本錢的在施」,

例如:

心施(心存誠懇、恭敬、謙讓、和樂、感恩、慈憫、法喜與寬恕)、

面施(面容和藹、常保微笑)、眼施(常以慈眼視眾生)、身施(以身作則、建立善的榜樣;樂於助人、善與人同)、

言施(言誠語柔、讚歎他人)、

座施(捨棄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耳施(恭敬聽人所言而不煩躁),都是屬於「無財七施」。


 

(三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貧苦的人;
  法施是以自己所聞悉的佛法去向人演說;
  無畏施是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和痛苦。

 


施比受更有福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七種布施

釋佛開示即使是窮人也能給予的七種佈施,值得我們身體力行!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七項佈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七種施因緣
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以惡眼。名為眼施。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報。


二和顏悅色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顰蹙惡色。捨身受身。得端正色。未來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報。


三名言辭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出柔軟語。非麤惡言。捨身受身。得言語辯了。所可言說。為人信受。未來成佛。
得四辯才。是名第三果報。


四名身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起迎禮拜。是名身施。捨身受身。得端政身。長大之身。人所敬身。未來成佛。身如尼拘陀樹。無見頂者。是名第四果報。


五名心施。雖以上事供養。心不和善。不名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養。是名心施。捨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癡狂心。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報。


六名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坐。請使令坐。捨身受身。
常得尊貴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是名第六果報。


七名房舍施。前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使屋舍之中得行來坐臥。即名房舍施。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舍宅。未來成佛。


得諸禪屋宅。是名第七果報。
是名七施。雖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判定一個人到底是不是一個大乘的菩薩,關鍵點不在於他造了善業或造了罪業,而是他內心當中是不是真實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澫益大師說: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說 我們今天造作一個善業——你或者佈施,或者持戒,或者修習忍辱、禪定,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善業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我們只能夠這樣講。但是這個安樂的果報到 底趣向什麼方向?這個善業還沒有一個決定的方向,諸法無性。這個方向性是誰來決定呢?盡隨心轉,你的因地發心決定這個善業的方向。如果你今天修習善業是為 了菩提,心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你的佈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個人天的善法,但是因為你有菩提心的引導,整個都帶有菩提心的氣氛。如果你今天佈施、持 戒,是為了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心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個善業都沾滿了名利的氣氛。因地有漏,果報自然是有漏的。

 

我們可以去 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修習種種的善業,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也修習很多的善業。當然我們今天是厭惡魔王,因為他障礙修行人。我們從經典可以知 道,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可也是修習種種的佈施,他蓋了一個寺廟,他修了很多無遮大會,這當中還供養一個辟支佛,他還奉持八關齋戒,以三種福業的關係生為 魔王,享受世間五欲的快樂。為什麼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修習善業,而這個善業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萬德莊嚴,清淨莊嚴的果報?同樣一個善業跑到魔 王的內心當中,它業變成一個雜染的五欲的果報?為什麼同樣的善業會有不同的結果呢?就是我們因地發心的不同,就是這個善業我們給他們不同的方向,這個善業 趣向於不同的結果。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也講出一個譬喻說,說牛去喝水,牛由於善心的因緣創造了牛奶來滋潤滋養眾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為瞋心的關係而把這 個水轉成毒液來毒害眾生。這兩個眾生同樣去喝水,一個創造了牛奶,一個創造了毒液。說是諸法無性,盡隨心轉。

 

所以我們在剛開始修學佛道的時候,一定要先誠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標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想追求什麼?這個就是一個關鍵點。假設我們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諸善法,那都是魔業。

 

《華嚴經》說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為什麼是魔業呢?你不想追求無上菩提,你修習善法是追求人天果報,你來生召感一個富貴的果報。但是富貴的果報就使令一個人容易墮落。你福報一大的時候,你 的業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業,變成你今生的障礙。你想要修學佛法就很困難,因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這個障礙,你修習聖道就 是魔業。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礙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離,在三界裡面繼續地流轉。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什麼樣的因緣能夠入大乘,並不在於你今天積集多少 的功德,而在於你內心當中真實發起菩提心,這是我們第一個基礎。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心禪詩

自在
學禪要自在,造作非是禪;
無論於何處,皆要觀自在。

自性
水流人不流,雲飄空不飄;
低頭見流水,清澈照溪石。

各有
花粉無心飄,蜜蜂有心採;
勿論有與無,萬物各有道。

本有
手抓一把沙,卻失一片海;
放下此微塵,海中自有沙。

修心
修行莫離心,離心非修行;
心迷不能悟,執心亦枉然。

寧靜
市鬧無礙靜,人吵無礙心;
世間本如此,何足掛胸懷。

安然
無非心自平,無事心自靜;
若能知此義,一切皆安然。

見性
明月終有圓,修行必有成;
暫時烏雲遮,定有重見時。

道場
無心是修行,有心則攀緣;
隨處皆能修,哪有修個處。

因緣
雲因風而飄,樹因風而搖;
己因過而改,人因覺而悟。

虛幻
人言心則亂,亂者自迷惑;
身心本是妄,何憂擾此幻。

本來
無禪定可修,無煩惱可除;
無紅塵可離,無一法可得。

真心
山高流水長,雲飄夕陽照;
萬物有代謝,此心無生滅。

無常
名利如黃花,權勢似落日;
成敗興衰轉,有誰得常在。

清濁
水清石無礙,水濁亦如此;
清濁人心擾,溪石依舊在。

無事
無事片刻坐,有事身即起;
有人來問事,世事本無事。

欲除
月藏烏雲裡,心埋名利中;
何時能見月,端看欲念除。

雙亡
能聞是吾心,所聞音聲相;
聲滅心亦亡,無聲也無心。

不動
鳥鳴流水聲,市井車輪音;
聲相有動靜,吾心不動搖。

悠閒
流水慢慢流,白雲輕輕飄,
身心體自在,何處不悠閒。

天晴
風起塵沙揚,雨落塵埃止,
風平靜悄悄,雨過天自晴。

無痕
樹梢鳥兒叫,亭下有人聞,
人出亭外看,鳥飛聲亦絕。

大道
有人來問道,轉身向後跑,
斯人往前追,不知步步道。

夢醒
夢裡直直哭,夢醒嗤嗤笑,
迷哭覺後笑,此事不稀奇。

靜心
雲深不知處,我心無人知,
若想覓個處,靜下見廬山。

真妄
著境妄心起,離境真心現;
真妄本一心,離妄亦離真。

無憂
無事天地寬,有事塵不容;
世事本無常,莫掛在心頭。

心境
因境而生心,因心而起境,
心境互相依,原是因緣造。

性空
事要懂緣起,人要悟性空;
一切皆緣起,無處不性空。

解行
解要從經入,行要由心悟;
解行不可離,定慧自等持。

學道
學道貴於專,無知四處尋;
自己不用心,莫言此處無。

真知
讀經要知義,知義便能行;
若能如實行,則是真知矣。

色身
身強是一時,體病是正常;
色身四大合,總有離散時。

生命
生命如薪火,綿延燃不盡;
前柴非後柴,此因生彼緣。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凡生活中的大智慧,看似簡單的哲理。
 
禪語頗深奧值得細細思惟
 
1.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 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3. 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人。
 
4. 你要學會寬恕,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6.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7.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9. 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10.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1.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 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 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 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5. 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16.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7. 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8. 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19. 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裏,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20.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21.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22. 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23.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4.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瞭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5. 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26.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27. 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8. 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9.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30. 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31. 要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33.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34.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35.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36. 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37. 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38. 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9. 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40. 沉默是譭謗最好的答覆。
 
41. 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42.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43. 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44.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 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46. 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 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48. 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49.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50. 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51. 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52. 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53. 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54. 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55. 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隻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 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57.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59. 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60. 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61. 你希望掌握永恆,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62. 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63. 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譭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淨的心。
 
64. 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65. 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66. 我們無法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我生不起精進心?--雪歌仁波切

『雖有發心若於三種戒,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善見此理佛子諸律儀,猛烈精進修習祈加持』--功德之本頌


宗大師認爲:若對於律儀沒有串習,就不能成就菩提。明白了這個道理,則對於「佛子諸律儀」,就能夠發起「猛烈精進」的修習。在這裡宗大師要教導我們:我們沒有辦法精進修學,是被卡在哪裡呢?因為我們沒有信心。我們不會覺得,這樣的修學和成佛是有著因果的關係。也就是說,我們對「如果我現在不這樣修學,將來是不會成佛的。」不是那麼清楚肯定!

因明學中有「隨遍」和「遣遍」的用法,「若要成佛,必須要努力精進的修學」是隨遍;而「若是不好好努力修學的話,那成佛也是不可能的。」是遣遍,這兩層因果是必然的。若是對這兩層因果的信心不堅固,就不覺得成佛的因很珍貴。若是對這因果很有信心,那就會覺得:既然這個(成佛)果報是如此的寶貴,那麽對於這個能得的正因,也會有同樣的堅定信心,會覺得是非常珍貴。但若是對這樣的因果關係不太明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雖然說得出是「這樣的因,造成這樣的果」,但是在內心中並沒有這樣想,或是在心中只有想一點點,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如此也沒有
堅固的信心,只算是在道理方面懂得了而已。這樣只是在聽聞的階段,並沒有達到思惟的階段。所以,聞慧思慧都必須要再增長。若這聞慧的「對境」,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意義的理解,那並不能算是對因果道理的「善見」!所以,若是真正的「善見」這因果道理的話,那一定是會對這個因如同「菩提果」一般的非常非常的寶貴,因而會努力希求。

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  這裡宗大師用的是「遣遍」的表達方式。例如:「有煙,知道有火」(隨遍的表達);「沒有火,就知道沒有煙」(遣遍的表達)。這就是我們在因明學中所講的,「隨遍」和「遣遍」。又如「所作性一定是無常」,這是「隨遍」,從正面的角度直接肯定的說明。「不是無常,一定不是所作性」,這是「遣遍」,這是從負面的角度,運用否定的方式來說明。這兩種表達,有的時候「遣遍」的作用力比「隨遍」的作用還更強烈。怎麽說呢?簡單的舉例來說,我傷害他,欺負他,看不起他,當我有這樣的惡劣行為,我就永遠不會成佛。當一有這樣的惡劣行為,就會馬上連接到「永遠不會成佛」的果報,對於有這麼嚴重的惡果,我們會被嚇到,所以我們就不敢欺負他,不敢看不起他了。套用以上這樣的因果關係時,我們會被嚇到!所以,運用這樣的負面關係來說明因果道理,稱為「遣遍」。若是面對麻煩的人的時候,我沒有忍辱慈悲的修行,那就等於是我把那最珍貴的佛寶給捨棄了!這就是「遣遍」的道理--沒有這樣的因,當然就不可能會有後面那樣的果報產生。所以,『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就是用「遣遍」的表達方式:若是我沒有好好的修菩薩行,則未來不能成就菩提果位。所以,運用「遣遍」的方式,可以激勵一下,「不努力就不會有成果,那怎麼辦呢?」,這樣想一下,好像比較容易產生力量呢!所以,在這裡說『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這句話的內涵包括了所有的菩薩行,所有的修行。

『無有串習』,剛才講的,當我面對著這個麻煩人的時候,若是沒有好好的修習,那未來就不可能會成就菩提果位。因此對這遣遍的因果道理,一定要好好的「善見」。這樣思惟對我們會有什麼幫助呢?「沒有這樣的因,就沒有這樣的果報」,若是清楚認識了這樣的道理,那就會對後面那個珍貴的善果,不敢輕易的捨棄。同樣的,對於這善果的因,也是不敢捨棄不去作的。所以,當我們沒有好好修行的時候,就好像是正在對這善果的因作了捨棄。那我們應該要怎麼想呢?若是我捨棄了這個正因,那就一定是沒有了後面那珍貴的果報,這樣想的話就會不敢輕易的捨棄這個正因了!我們沒有辦法精進的修行,就是因為常常捨棄了善因啊!例如說,「現在太晚了,功課就算了,不做了」我們就是這樣子,常常的捨棄修行。我們對人也是一樣,遇到了一些麻煩的人,不會用「自他相換」或是菩提心的教授,沒有辦法好好的對待他,因而常常是捨棄他,說「算了!」。所以在這時候,一定要再想一想,「我敢不敢背負這樣做的果報呢?」只要一想到會有未來那麼嚴重的果報時,就不敢輕易的捨棄了。所以,在這裡宗大師將整體的重要關鍵抓出來提醒大家注意,『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要『善見此理』。那要「善見」的「此理」是些什麼道理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那個道理!    

問題︰仁波切您剛才講的要善用「遣遍」的這種思惟,可是我聽起來覺得,這樣不像是精進,反而像是勉強呢?因為不敢說我不要那個佛果,所以只好這樣做,不敢把那正因給放棄了。我不敢說我不要成佛,所以我不敢對這個人發脾氣。這樣聽起來好像很勉強,不太像是精進啊?

回答︰這是因為我們對於這樣的因果道理,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所以在做取捨時,就變成為好像是很勉強。心裡其實還沒有完全接受這個道理,內心其實並不是那麼歡喜,所以是強迫自己這樣做。當
對這個因果道理產生了深刻的體會,才有可能完全接受它

剛開始時一定會有這種的情況,「我不敢不成佛」,「我不敢捨棄他」,有一些些勉強。後來經過了訓練,一定會慢慢的再進步。在進步一些些之後,我們一定會發覺到,這
些障礙其實都是自己的問題呢,並不是別人的錯,而我是可以自己先作改變的啊!在這樣的察覺之後,就會和以前有些不一樣了,也會在內心中,對這些道理有一點點接受了。剛開始時,是沒有那麼接受相信的,好像和「我要成佛」這個目標是互相衝突的樣子。但是不接受這個目標也不行啊,所以在開始時,是有一些強迫著自己去做的。到後來有一點點進步了,就會知道這些都是自己的問題,那時候對因果道理就能夠接受一點點了。

另外,佛法可以從無量無邊的角度來談,並不是只有這樣的一個道理而已啊。例如,從自己的業因果報也好,或是從生命無常的角度來看待,這一些(讓我們煩惱的)事真的只是小小的一件事啊!何況這些事情也是無常的。既然今生是非常短暫的,那又何必在意這一件小事呢!另外,也可以從修行忍辱的許多道理去想一想,嗔恨心的過患,將來會對我有那哪些傷害果報;若是修持忍辱,那又會有哪些幫助,有哪些好的果報。這些在《入行論》的第六品中有很多解釋,我們以為他人是在傷害我,但其實這樣的情況正好是在幫助我修行呢,給我一個修持忍辱和菩提心的機會,也是在幫助我能夠消除掉宿世業障,和幫助我認識到生命輪迴中的苦。如果在這世上沒有遇到一些壞事,我們不可能會修行,更不會有進步啊!對於這樣的道理,都是我們
平常就要多多訓練的思惟。所以,是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進行這樣的思擇修。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修行中的虛榮

放下修行的時間,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智慧;

放下誦讀得滾瓜爛熟的經文,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的修行境界;

 

放下自以爲是的修行經驗之談,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數目一樣多,誰說別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樣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不要急于去否定別人……

 

放下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的“心中妄念”,一個不能接受客觀現實的人,不能正視別人的反對見解,就是作繭自縛的人,永遠跨越不了“我”的屏障!

 

放下曾教導,幫助別人的念頭,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爲人師者,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欣賞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過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儘量每天都懷慈悲善良心,懺悔每個今天做的錯事,錯念頭。

 

放下自己曾經拜哪位大德爲師的經歷,放下與多少位法師結了善緣的經歷,老師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覺悟啊。光環是人家的,我們借光沾了老師的名,可是自己若不認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心,心若爲外物所牽,心就有恐怖有擔憂。勸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盡心努力過,無可怨無可悔;言語真誠隨自然。

 

放下,才有廣闊的胸懷去容納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腦保持平靜的心態;放下,才沒有我慢心的生起……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逢知己宜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唐.布袋

我們做人處事,有時會遇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時也會遇到怨恨計較的冤家對頭。「若逢知己宜依分」,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個限度,如友誼的尊重、不共金錢的來往。固然朋友有通財之義,但一沾上利害得失,一有行差步錯,錢財往往成為反目成仇的導火線,多年友情毀於旦夕,只因一時逾越本分,實在可惜!
「縱遇冤家也共和」,若是遇到冤家怨恨,也不必太過於計較,不必強人同己,要有容納不同意見觀念的雅量,冤家也是我們的逆增上緣,可以激發我們精進修行。
因此,真正有為的人,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最好能有「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的修養。寒山大士曾問拾得禪師說:「如有人辱我、罵我、欺我、謗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惡我,我應如何?」
拾得禪師回答他:「你忍他、由他、耐他、讓他、不理他,且過幾年,看他又如何?」
所以我們與人相處,不必太斤斤計較,不要為了利害、得失反目成仇,甚至親人眷屬竟成陌路。如果希求人間太平無事,最好彼此有忍讓的胸襟氣度,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惡業、十善業因果

 

所謂殺生,意指殺害有情之生命。眾生均愛惜自己的生命,小至蜎飛蠕動、蟲、蟻等等……亦皆怕死。佛菩薩教導我們應以慈悲心平等視一切眾生,因此,殺生的行為是絕對被禁止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為五逆罪。無論出家戒、在家戒均包含「不殺生戒」,即使未受戒之人亦不能殺生,因為殺生屬於「性罪」,只要是殺生,都必須償報。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生於人中,則得短命、多病報。故意殺者又比不是故意殺者所獲之罪更重。

 

所謂偷盜,就是別人的東西,未經同意,就把它變成自己的。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卻竊佔為己有。

 

所謂邪淫,在非時(戒律所規定的不應行淫的日期及時間),非處(戒律所規定的不應行淫之處所,以及口交,肛交,小便道性交等穢淫。),非女(除女性以外的,與各種不同性徵的人、畜之類行淫事,例如:同性戀,人畜之間,與太監等等……),處女(未婚女),有夫之婦,等情況下行淫的,均為邪淫。對女屍,對眾多女性,對獄中的女犯,趁人之危,對逃亡的女性,對師長的妻子,對出家尼眾等等……,行淫事的,名為邪淫,手淫,名為邪淫。在道路邊,塔廟邊,祠寺邊,大眾集會之處,若手淫,若與他人在上述等地行淫事的,得邪淫罪。在聖賢像旁,行淫事,得邪淫罪。若在「手淫」時(因無實體對象)起妄心,產生了與他人作淫事想(包括把他人的配偶想像為自己的配偶),這種單方面的「意淫」,名為邪淫。以上所列舉的邪淫罪,有分輕重,從「重煩惱」(如貪、瞋、癡比較強烈)發生的,則得重罪;從「輕煩惱」發生的,則得輕罪。對在家人來說,除了夫婦的關係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均為邪淫。賣淫、嫖娼就更是邪淫了。邪淫有罪,必有惡報。一夜情、援交是邪淫;婚外戀、婚外情、包二奶、婚外通姦是邪淫;婚前性行為是邪淫(沒有登記領取結婚證書或得到法律承認保護即是未婚同居)。如果再由邪淫所引發的墮胎殺生,罪過更是無量無邊,要在地獄受巨大、長久的痛苦。

 

所謂妄語,妄語戒具五緣成不可悔。1、所向是人(對人說)。2、作人想。3、有欺騙心。4、說大妄語(說自己是聖人)。5、聽者領解。
1、所向是人:對人說妄語。如果我們和一隻狗說妄語,它聽不懂,那就不能構成犯妄語戒,所以講妄語的物件主要是人。2、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3、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4、說妄語:用口說出來,有時不必用口亦可說妄語,打一個眼色,甚至默認、暗示,點頭、手勢,或使用手寫出來也是妄語;那就是說用一種欺騙的行為來欺騙他人,都是妄語。5、聽者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大妄語:自己不是聖者,卻跟眾生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聖人;或者說自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這都是大妄語。

 

所謂綺語,是指用誇大不實的言語或令人增長淫念的言辭。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如日常生活中講黃色笑話亦屬於綺語。若是出之於文字,會迷惑人心,引誘情欲,讓人升起愛染之心,增長悲歡情緒的情愛歌曲或言情小說等等……,都是綺語。現今社會中的電影、電視、歌舞、音樂、繪畫等,其內容大多不善,教人貪、瞋、癡、慢、殺、盜、淫、妄,使人喪失正念者,都是綺語。

 

所謂惡口,說粗惡、使人難堪的語言,如髒話、亂罵、冷嘲熱諷、尖酸刻薄的批評、惡意攻訐;說毀辱他人的話,以及詛咒他人的惡毒言語。經常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

 

所謂兩舌,指言詞反覆,顛倒是非。所以帶兩舌之人,自靠有巧妙的言詞,而無道德之言語,對那個人說一套,再對其他人說另一套,使甲、乙雙方,互相爭執鬥氣,自己在中間取利益,不怕他人,傷害生死。此帶兩舌之人,不依公理而作,亦敢用強詞來奪正理,又喜愛與人相罵。

 

所謂慳貪,「慳」:吝嗇。「貪」:染著不捨、不滿足。我們生長在世間,貪求世間所享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貪著住富麗堂皇的房子,要睡材質高級的大床,要穿華麗的衣服,要坐舒適的椅子。貪心是過去的業習,它在我們過去業中形成了這種心理,就如一個人他本來沒有喝酒,今生有人請他喝,慢慢學習,對酒染著上了癮,生起貪愛的心,看到酒就想喝,以後沒看到酒也想喝,我們說他對酒有貪愛、執著。世間人對於身外之物,就像染上酒癮一樣,沒有在嘴前,內心都想要。

 

所謂瞋恚,「瞋」是馬上發脾氣,表現於外。「恚」是自己生悶氣,對人、對事不順眼、不高興,就放在心裡鑽牛角尖,以致產生心理病態。有的人容易發脾氣,但發過了就算了;而「恚」就不同了,怨恨、怒氣悶在心裡,比「瞋」還痛苦,往往事過境遷之後,卻愈想愈不甘心,內心便蘊釀了種種惡業。

 

所謂於愚癡,對於許多事理迷惑顛倒,是非不明,事理無知,對因緣果報、佛法不能信受。對一件事不知分辨對與錯,這都是愚癡。

 

區分 十惡業 正報 餘報

 

身業(三) 殺生 三惡道 短命、多病
偷盜 三惡道 貧窮、耗散
邪淫 三惡道 不得隨意眷屬,妻不貞良
口業(四) 妄語 三惡道 人不信從,為人欺誑。
綺語 三惡道 言無人受,語不明了。
惡口 三惡道 言多諍訟,常聞惡聲。
兩舌 三惡道 眷屬乖離,為人搬弄。
意業(三) 慳貪 三惡道 多欲貧賤,所求違願。
瞋恚 三惡道 多懷忿恨,醜陋人厭。
愚癡 三惡道 其心諂曲,生邪見家。

 

六道輪迴 三善道 三惡道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區分 十善業 正報 餘報 進而推廣 身業(三)

 

一、不殺生 三善道 長壽、少病 放生、護生、救護一切
二、不偷盜 三善道 富裕、人不侵損。 廣行布施,興辦善舉
三、不邪淫 三善道 得隨意眷屬、妻室貞良。 清心寡欲,敬節恤嫠,毀淫書淫畫,改送戒淫書。
口業(四) 四、不妄語 三善道 發言人信,不被欺誑。 出言忠信,心口如一,言必顧行。
五、不綺語 三善道 言有威信,口才優勝。 言皆有益,廣行勸化。
六、不惡口 三善道 不聞惡聲,言詞和雅。 言詞溫和,轉惡為善。
七、不兩舌 三善道 眷屬歡樂,不受挑撥。 不訐人過,背面如一,排難解紛。
意業(三) 八、不慳貪 三善道 富貴、恬淡、寡欲。 常懷惠施,恬淡廉潔。
九、不瞋恚 三善道 心常喜樂,容貌端正。 慈悲仁愛,救度一切。
十、不愚癡 三善道 聰明智慧 因果正見,般若空慧。

 

阿彌陀佛!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有慈悲氣自祥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代的中國文人接受的是傳統的中華神傳文化教育,敬神敬天,棋琴詩畫樣樣精通,而且擁有自己的信仰和較高的道德水準,因此每一個真正的文人都具有十分高雅的氣質。

 

再觀察一下所謂的現代文人,由於西來幽靈摧毀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並且強制的剝奪了中國人的信仰自由,古代文人的俠士風骨已經蕩然無存,人們可以看到的只是對強權政治唯唯諾諾的奴才之相,以及鋪天蓋地的為邪黨歌功頌德的垃圾文章。

 

據史書記載,「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典故出自於一生酷愛醫書、才華橫溢、被尊為「醫中之聖」的名醫李時珍。當時在李時珍的家鄉,有一位不學無術的庸醫,但是卻喜歡假裝斯文,購買了大量的醫書,以此來炫耀自己的學問。

 

有一年,梅雨季節剛過,這個庸醫命家人將藏書搬到院子裏去曬。各種古典醫書攤開擺滿了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在院子裏踱著方步。這事恰巧被李時珍看見了,就一時興起,便解開衣襟,躺在曬書架子旁邊,袒胸露腹,也曬起「書」來。

 

庸醫一見,莫名其妙,驚問道:「您這是做什麼呀?」「我也在曬書呀。」李時珍答道。庸醫問:「先生的書在哪裏呢?」李時珍拍拍自己的肚皮,笑著說:「我的書都裝在肚子裏。」”

 

以上的典故顯然是在譏諷挖苦庸醫的不學無術、賣弄斯文。評價一個人的知識,不在於他的書架上擺有多少書,而在於心中裝有多少書。也就是說,要看這個人是不是真正喜歡讀書學習,是不是擁有真才實學。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活動,好書和壞書都能影響一個人的心靈。

 

其實,人的心靈和人的氣質是相通的,所以,書的內容也能影響一個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氣宇軒昂、氣質高雅、風度翩翩。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所在吧。

 

對於修行的人來講,心有慈悲氣自祥。修行人心懷慈悲,走到哪裡就會把慈悲祥和的氣氛帶到哪里,所到之處一片平靜祥和。

有人曾經問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德行崇高、修身養性的人總是顯得如此的平靜與洋溢著喜悅的光芒?

 

釋尊答道:他們不為過去的事悲傷,他們不渴求尚未到來的事,當下對他們而言是足夠的,因此,他們會顯得喜悅洋溢。

 

不追求未來,不為過去而黯然神傷,不像砍下來的蘆葦般逐漸乾枯。喜看當今三千年一現的優曇婆羅花遍開四方,每一個有幸得到佛法的人,自會把喜悅的光芒和慈悲祥和的氣氛傳給宇宙的每一個生命。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北京五日自在逍遙遊 無 事 是 貴 人

問:臨濟義玄禪師說:「無事是貴人。」我想他的意思並不是說養尊處優的人是貴人,而是心中無事、心無罣礙的人是貴人?

答: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心中有長短、好壞、多寡、善惡之分的是忙人。他們牽掛太多、計較太多;已經做了的好事記得牢牢的,若是壞事則想盡辦法掩飾辯護,做多做少都要跟別人比較,有成就即得意,不得志則失意。這些人心中有事,叫作有事的人。有的眾生自怨自艾、自己整自己,明明是火坑,還要往下跳,一邊跳一邊喊救命,還一邊埋怨有火;忙著造業忙著受報,這也是有事的人。

臨濟禪師說:「無事是貴人」,只要心中無事就天下太平,心中無事就不會有冤家敵人,沒有捨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沒有特別親或特別怨恨的人,所以他不會傷害任何人,反而對任何人都有益處,因此他是貴人。有事的人是窮人,老是不滿足、老是在追求、老是在貪取。而沒有事的人心中經常很滿足、很自在;即使有錢也不會吝嗇驕傲,沒錢也不會自卑喪志,所以氣質高貴。與人相處或獨處時,都不會讓人有是非或讓自己捲進是非的漩渦;他是個貴人,也是個自由的人。如果經常斤斤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不奉獻自己於他人,即使位高權重財多,也是個賤人。

因此《六祖壇經》中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心中沒有瞋恨貪愛,也就是沒有要排斥什麼,沒有要對付什麼,也沒有要追求、爭取什麼,所以可以把兩腳伸得長長地安心睡覺。這是心淨,而不是懶人,他們還是很努力地在接引眾生、教化眾生。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可以虛擬世界裡任意改變我自己的(視野)。
 
虛擬世界實際上是一個互動,使我想起,蘇軾的廬山詩: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東坡遊廬山時,在西林寺牆壁題的詩句。

它描繪了廬山的氣勢,由於遠近高低角度的不同,所看到的廬山也就有所不同。

表面上這首詩是描寫廬山,但,越過這座大山之後,許多人生的意義都展現出來了。

生命,必須由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觀照,才能把生命的層次一一顯示出來。

如果你立定不動,你的視野也將侷促在一個角落。

看山如此,生命亦復如此。

 

寶石有多種不同的切割面,每個角度卻都能閃耀著不同的亮麗光澤。

而大千世界所有的人、事、物的層面與角度,更廣更深,需要你用眼深入觀察,用心深切體認,不被表面的光華璀璨所矇蔽,不被表面的虛情假意所誘惑,因此雖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要你肯深入去探討,用心去了解,用腦去沉思,那時也許就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你不斷的發掘,就會不斷的獲得,你的視線就不會固定在一個角度上,侷限在一個定點上。

 

 

許多人談起「王永慶」,一股不由自主的羨慕之情油然而生,不當他是一個單純的人,一個名字,而是當作崇拜的偶像,奉為經營之神。

羨慕他有那麼龐大的企業,有那麼多財富,一輩子享用不盡。

但是都往往忽略了成功富裕的背後,他是如何傷透腦筋、費盡心思的去維持企業的蓬勃發展,又是如何白手起家,經歷多少艱苦奮鬥的過程,才有今天的成就。

好比人們欣賞湖面上悠遊的天鵝,只見牠高雅悠閒的模樣,都看不到湖面下拼命划水的雙蹼,是多麼辛勤。

總以為是與生俱來就是如此,卻忘了牠那段遭人譏笑、嘲弄的「醜小鴨」時期所經歷的心酸。

人往往都是只羨慕別人的好,不見別人的勞——迷於事物的表象而忽略其背後的付出與努力。

拓展你的視野,才能了解真相,才能從「此山中」走出來。

 

在海邊長大的孩子,會認為太陽是落入海中的,而山中長大的小孩,會說太陽是躲在山的背後。

倘若有朝一日他倆碰在一塊,彼此討論日落何處,則必定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此時,如果兩人能把環境互調,不僅能消除彼此間的爭執,且能更深一層的了解問題所在。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事情,因此經常會產生瞎子摸象的主觀看法,於是偏見與爭執就在所難免了。

處理事情時,我們如果能養成先設身處地的以對方的立場考慮的習慣,將可避去許多無謂的矛盾與紛爭,那生命的層次自然提升,而不只定位在自我,也不會侷限於一己之見,更不至於陷在群山中的一個小角落,而認定廬山就是自己目光所及的這點彈丸之地了。

 

有個寓言:兩隻水桶,每天都做著從井內汲水到缸裡的工作。

有一天,乙桶抱怨道:「我們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實在乏味極了!而且,每次滿滿的一桶上去,下來時卻空了。」

甲桶卻笑著說:「我的看法跟你不同,我認為我們的工作實在很有意思。

你看!每當我們空空的下去,上來時卻裝得滿滿的一桶,使人們有水可用,不是很有意義嗎?」

就像廬山,正面看去高嶺橫空,側面瞧著卻成了峭拔奇峰。

觀點不同形成的心境自然迥異。

 

一直很喜歡這個小故事:三個水泥工在砌牆。

一個過路的人停下來,他問:「喂!朋友們,你們在做什麼?」

第一個工人頭也不抬:「你沒看見嗎?我正把一塊一塊的磚給堆上去。」

第二個工人看了他一眼說:「哦!我正在蓋一棟建築物呢!」

第三個工人站起來,一面比劃著:「你不知道嗎?將來這可是一棟宏偉壯觀的教堂呢!」

三個人做同樣的工作,對它的看法卻有如此大的差別:

第一個工人心中充滿了無奈,可能因著餬口不得不付出努力,所以把它當成一件瑣碎而無意義的事。

第二個工人比第一個好些,知道是蓋建築物呢。

而第三個工人可以預見工作背後的榮耀和盼望,因而幹勁十足——基點不同,眼光不同,所以表現的層次也就大異其趣。

一如變換著遠近高低不同的位置來看廬山,更是展現千姿百態的不同面貌。

 

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矛盾、不快與糾葛,全因每個人處事的角度、觀念與基點的不同而存在著看法、作法上的差異。

而大多數人最大的毛病在於自以為是,並對不熟悉、不喜歡的人,先入為主的懷有成見。

一旦事情發生,馬上妄下評斷,因此弄得局面很僵。

其實很簡單,每個人都能用善心對待,不陷在矛盾當中去爭論,而是跳出來往高處查看,一下就明白了,就能體諒、理解與包容。

千萬別認為什麼都那麼膚淺,只看表象。

要打開視野,放寬心胸,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正面思考,善意的去評估,想到他也許有不得已的苦衷,想到他這樣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這樣一來,就能心平氣和,就走出了「崇山峻嶺」而看到事件的「真面目」了!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通達
 
做人應該要有的原則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是原則?還是自己的
 
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堅持要用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商量,都不願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所堅持的,不過是個人的偏見,這就是「我執」。

堅持原則,是指自己所堅持的,也會為其他人所接受;不僅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過去也曾經被人接受過,這才叫做原則。

 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

做人的原則首先要「保護自己」,可是保護自己並不表示要傷害他人;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對他人有幫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場,這種原則才是對的。

 做事的原則,應該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考量,如果所堅持的原則,是出於自私或為了少數人,或貪圖一時的方便,這就是偏見,就是執著。

 但許多人經常分不清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把個人的偏見當成了原則?其實,只要觀察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觀感,就能判斷出究竟是偏見還是原則。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不了、很痛苦,每個人都覺得那是錯的、有問題的,只有你認為是對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見。能夠符合每一個人或是多數人共同的的想法和意願,那才是原則。

 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或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定是為眾人著想,能夠為大家所樂於接受的。

 執著偏見的人,就是我執太重。我執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自我中心太堅固,就會堅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蝟般長滿利刺,「稜角」很多,動則傷人,而無法圓融待人。

 所以有人說:「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不傷人雖然在心裡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需要變通的時候,也不要執意不變,食古不化。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觀念想法適時地轉一個彎、換個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軟語,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

 時時提醒自己「內方外圓」的原則,也是化除我執的方法之一。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