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二)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

增上十善。」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所謂修行有漏

十善,與定相應。」

 

 

  「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一者,過一

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於空處定;二者,過一切

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

有處定;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定。

以是四業得無色天報。」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決定報者:若人於佛、

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業發願迴

向,即得往生。是名決定報業。」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不定報者:若業非增上心

作,更不修習,又不發願、迴向受生,是名不定報

業。」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邊地報者:若業於佛、

法、僧、淨持戒人及大眾所,不增上心施,以此善

根願生邊地。以是願故,即生邊地,受淨、不淨

報。」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中國報者:若作業時,於

佛、法、僧、清淨持戒梵行人邊及大眾所,起於增

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決定發願求生中國,還得

值佛及聞正法,受於上妙清淨果報。」

 

 

  「復有業能令眾生盡地獄壽者:若有眾生造地

獄業已,無慙無愧而不厭離,心無怖畏,反生歡

喜,又不懺悔,而復更造重增惡業,如提婆達多

等。以是業故,盡地獄壽。」

 

 

  「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至半而夭,不盡

其壽:若有眾生造地獄業,積集成已,後生怖畏,

慙愧厭離,懺悔棄捨,非增上心。以是業故,墮於

地獄;後追悔故,地獄半夭,不盡其壽。」

 

 

  「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暫入即出:若有

眾生造地獄業,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慙愧心,

厭惡棄捨,慇重懺悔,更不重造如阿闍世王殺父等

罪,暫入地獄,即得解脫。」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

根本業。」

 

 

  「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

諸惡業,造已怖畏,慙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

造,是名作而不集。」

 

 

  「復有業集而不作:若有眾生自不作業,以惡

心故,勸人行惡,是名集而不作。」

 

 

 

  「復有業亦作亦集:若有眾生造諸業已,心無

改悔,而復數造,亦勸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復有業不作不集:若有眾生自不造業,亦不

教他無記業等,是名不作不集。」

 

 

  「復有業初樂後苦:若有眾生為人所勸,歡喜

行施,施心不堅,後還追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

先雖富樂,後還貧苦。是名先樂後苦。」

 

 

 

  「復有業初苦後樂:若有眾生為人勸導,俛仰

少施,施已歡喜,心無恡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

初時貧苦,後還富樂。是名初苦後樂。」

 

 

  「復有業初苦後苦: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

勸導,乃至不能少行惠施。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

時貧苦,後還貧苦,是名初苦後苦。」

 

 

  「復有業初樂後樂:若有眾生近善知識,勸令

行施,便生歡喜,堅修施業。以是因緣生在人間,

初時富樂,後亦富樂。」

 

 

  「復有業貧而樂施:若有眾生先曾行施,不遇

福田,流轉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

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能行

施。」

 

 

  「復有業富而慳貪:若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

知識,暫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

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復有業富而能施:若有眾生值善知識,多修

施業,遇良福田。以是因緣,巨富饒財,而能行

施。」

 

 

  「復有業貧而慳貪: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

勸導,不能行施。以是因緣,生在貧窮,而復慳

貪。」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樂,而心不樂,如有福

凡夫。」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心樂,而身不樂,如無福

羅漢。」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樂,如有福羅

漢。」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不樂,如無福凡

夫。」

 

 

  「復有業能令眾生命盡而業不盡:若有眾生從

地獄死,還生地獄、畜生、餓鬼,乃至人、天、阿

修羅等,亦復如是,是名命盡,而業不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業盡而命不盡:若有眾生樂

盡受苦,苦盡受樂等,是名業盡,而命不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盡:若有眾生從地

獄滅,生於畜生及以餓鬼乃至人天、阿修羅等,是

名業、命俱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不盡:若有眾生盡

諸煩惱,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等,是名業、命俱不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雖生惡道,形容殊妙、眼目

端嚴、膚體光澤,人所樂見:若有眾生因欲煩惱起

破戒業,以是因緣,雖生惡道,形容殊妙、眼目端

嚴、膚體光澤,人所樂見。」

 

 

  「復有業能令眾生生於惡道,形容醜陋、膚體麁澁,人不喜見:若有眾生從瞋煩惱起破戒業,以

是因緣,生於惡道,形容醜陋、膚體麁澁,人不喜

見。

 

  「復有業能令眾生生於惡道,身口臭穢、諸根

殘缺:若有眾生從癡煩惱起破戒業,以是因緣,生

於惡道,身口臭穢、諸根殘缺。」

 

 

  「復有十業得外惡報:若有眾生於十不善業多

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一者,以殺業故,令

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盜業故,

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飢饉:三者,邪婬業

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妄語業故,感生外

物,皆悉臭穢;五者,兩舌業故,感外大地高下不

平、峻崖嶮谷株杌槎菜;六者,惡口業故,感生外

報,瓦石、沙礫、麁澁惡物不可觸近;七者,綺語

業故,感生外報,令草木稠林、枝條棘刺;八者,

以貪業故,感生外報,令諸苗稼、子實微細;九

者,以瞋業故,感生外報,令諸樹木、果實苦澁;

十者,以邪見業故,感生外報,苗稼不實,收獲尠

少。以是十業得外惡報。」

 

 

  「復有十業得外勝報:若有眾生修十善業,與

上相違,當知即獲十外勝報。

 

  「若有眾生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一者,得

妙色好聲;二者,有所發言,人皆信伏;三者,處

眾無畏;四者,天人愛護;五者,具足威勢;六

者,威勢眾生皆來親附;七者,常得親近諸佛、菩

薩;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

證涅槃。是名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一者,處

世如蓋,覆護眾生;二者,身心安隱,離諸熱惱;

三者,一切敬重,無敢輕慢;四者,有大威勢;五

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大威德者,以為眷屬;六

者,恒作轉輪聖王;七者,恒為上首,修習善業;

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

槃。是名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一者,處

世如幢,國王、大臣、親友、知識恭敬供養;二

者,豪富自在,具大財寶;三者,善名流布,遍至

諸方;四者,形貌端嚴,壽命長遠;五者,常於生

處,施行堅固;六者,有大名稱;七者,有大威

德;八者,生在上族;九者,身壞命終,生於天

上;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繒幡得十種功

德。」

 

 

  「若有眾生奉施鍾鈴、得十種功德:一者,得

梵音聲;二者,有大名聞;三者,自識宿命;四

者,所有出言,人皆敬受;五者,常有寶蓋以自莊

嚴;六者,有妙瓔珞,以為服飾;七者,面貌端

嚴,見者歡喜;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

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鍾鈴得十種功

德。」

 

 

  「若有眾生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一者,面

目端嚴;二者,肌膚細滑;三者,塵垢不著;四

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五者,微妙臥具,覆蓋其

身;六者,具慙愧服;七者,見者愛敬;八者,具

大財寶;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

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一者,處

世如器;二者,得善法津澤;三者,離諸渴愛;四

者,若渴思水,流泉涌出;五者,終不生於餓鬼道

中;六者,得天妙器;七者,遠離惡友;八者,具

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

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一者,得

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獲得安無礙

辯;五者,得無所畏;六者,無諸懈怠,為眾敬

仰;七者,眾人愛樂;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

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飲食得十種功

德。」

 

 

  「若有眾生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一者,具

足妙乘;二者,足下安平;三者,足趺柔軟;四

者,遠涉輕健;五者,身無疲極;六者,所行之處

不為荊棘瓦礫損壞其足;七者,得神通力;八者,

具諸給使;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

名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

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遍諸

方所;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

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

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

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

德。」

 

 

  「若有眾生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一者,照

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

天眼;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

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轉世間,常不在於

黑闇之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

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

 

 

  「若有眾生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一者,得

勝福報;二者,生於上族;三者,得勝妙色;四

者,得勝妙聲;五者,得勝妙蓋;六者,得勝妙

辯;七者,得勝妙信;八者,得勝妙戒;九者,得

勝妙多聞;十者,得勝妙智。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種

功德。」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首迦長者於如來所得淨信

心。爾時首迦頭面禮佛,作如是言:「我今請佛往

舍婆提城,到我父所忉提長者家。願令我父及一切

眾生長夜安樂!」

 

爾時世尊為利益故,默然受請。

  

爾時首迦聞佛所說,心大歡喜,頂禮而退。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病苦者,病障盡除,身心安樂健康。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饉等,悉皆盡滅除,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輾轉流通者,現眷鹹安樂,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