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欲無貪,超然自在─國王與乞士

世間有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質,足以誘惑人心,使人迷亂,要忍色忍欲不受誘惑,實在是很難。所以說:「見好不求難」。

貪求心重的人,總是對自己目前的環境永遠不能滿足,永遠覺得空虛而有失落感。因不滿現實,所以常常向追求,為了追求未來的目標,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因為這分追求的欲望而誤了前途的,大有人在。

佛在世時,有一個小國的國王,這位國王可以說是富甲天下。他深信今生此世的位高權重,是他過去生布施、造福的結果,所以他常歡喜造福。

有一天,他啟開珍寶庫藏,以七天的時間為限,發出通告說:「人,不分遠近、不分種族;只要來此,一定有求必應。」他把珍寶分成一堆一堆,每堆約如六十個棗子堆起來般大;來求助的人,固定每人給一堆。這些財物儘管有不少人來拿,但還是剩下很多。

佛陀知道這位國王發如是心,可是他這樣的造福,並不是真正的解脫,因為他還是有所求──求來生福。

於是佛陀化身為一位乞士來到國王面前。國王說:「你有什麼困難儘管說,不用客氣,我一定滿足你的需求。」

這位乞士說:「我知道國王喜愛布施造福,所以我要來求財物。」

國王說:「好,那你就拿一堆去吧!」

乞士拿了一堆珍寶就走,可是只走了七步,他又回過頭來把珍寶放回原處。

國王問:「咦!為什麼又拿回來呢?」

乞士說:「本來我想三餐溫飽就可滿足,但現在有這些珍寶,卻還過著如此流浪的生活,覺得欠缺了安全感,所以很希望蓋一棟房子。」

國王聽了覺得有理,就說:「你可再拿一堆!」

他真的再拿一堆。走了幾步又回頭放回原位。

國王疑惑地再問:「怎麼啦?」

乞士回答:「我想如果把這些東西拿去賣了,也只夠蓋一間房子,若想娶妻也還不夠呀!」

國王就說:「好吧!那你拿三堆去,這樣就足夠讓你娶妻建屋了。」

這位婆羅門乞士於是拿了三堆珍寶,回過身便走;走了七步,又回頭把東西放在原處。國王很訝異地說:「你這個人真奇怪,三堆財寶難道還不夠嗎?」他說:「我算一算仍然不夠。因為即使房子蓋好,娶了妻、生了子;我還得請一些奴婢來奉待妻兒,或者把房子裝潢得漂亮一點,所以算起來仍是不夠用!」

遇到這樣的人,國王卻也度量寬大地說:「那你就拿七份去吧!」

乞士真的拿了七堆寶物離去。走了一段路,他又把東西原封不動地放回去。

國王微怒道:「你真是一個怪人,夠你蓋房子、娶妻,也夠你請奴婢了,這些你還嫌不足嗎?這些財物可以讓你享受一生啊!」

乞士嘆道:「我再怎樣計算,仍覺得不夠!即使什麼都有了,可是兒子長大也要娶媳……唉!人生一世確實是追求不完,也做不完呀!況且人生無常,我寧可過著目前這種樸實自在的日子,沒有精神的負擔及家室之累,可以清淨地過一生。我認為目前的生活,就是我最理想消遙自在的生活方式。」

國王聽了這位婆羅門乞士的分析,頓有所悟,他想:「對!人生有永無盡頭的追求,我現在已經很好了,還想追求來生的福!若生生世世只追求福報,那就永無解脫之日了。身為國王要為百姓、國事操勞,還得防範他國侵犯,為此憂惱,像這樣是真正的福嗎?我應該去追求更超然自在的福!」

一般人求無止境,所以「見好不求難」,像那位國王,身為一國之尊,又富甲天下,也還覺得必須再求取來生的福;而婆羅門乞士想要房子,又想娶妻;娶了妻又要奴僕,而且還要為未來的子子孫孫設想。這個例子明顯地告訴我們,人生求無止境,多辛苦啊!

其實,「追求」並非全然不好,我們學佛也要「求」精進,不過精進是為了要解脫自我的心靈,「求」突破人間色欲的誘惑,要真正用脫俗的精神,追求心靈清淨,而達棄欲無貪的輕安!

***

智慧與煩惱

智慧與煩惱就如天平的兩端──煩惱多一點,智慧就少一點;煩惱若輕一點,就能增加智慧。倘若能敞開心胸,多去關懷社會人群,內心就沒有空間裝載煩惱。

修行就是要學習去除煩惱,讓自己擁有平靜的心。心靜,境界自然明朗;心若不靜,外境也會隨之紊亂。

有一則小故事──有個人遺失了昂貴的名表,十分心急,趕緊請大家幫忙尋找。

於是,很多人都熱心地幫他找,但是翻箱倒櫃都找不到,最後大家也找得精疲力竭,只好稍作休息。手表主人又難過又著急,此時有位年輕人自告奮勇,要獨自再去找。

他請其他人在房外等候,自己走進房間裡,卻坐著如如不動。大家都覺得很奇怪──他要找東西,怎麼一直沒有行動?所以大家也靜靜地看著這位年輕人,究竟要做什麼。

坐了一會兒,年輕人突然站起來,鑽進床下,出來時表就找到了。大家興奮地問他:「你怎麼知道手表在床底下呢?」他說:「心靜下來時,自然可以聽到手表的嘀答聲,就知道表在那裡。」

當我們靜下來時,就能聽到外界很多聲音,有往來汽車聲、高空飛機聲、窗外蟲鳴鳥叫聲……,因為心靜會比較敏銳,外面的境界即歷歷可辨。倘若在靜中能多用心,智慧便從中而生,這也就是正念、正定。

正定是指內心無邪思、無邪念、無煩惱。近年來有許多人喜歡修學禪坐,其實日常生活中,擔柴挑水無不是禪。譬如:很久以前有位小沙彌從小就在寺院中修行,他在寺院裡每天勤奮地和大眾輪替職務,不是種菜就是做廚房的工作。

有一天,他在廚房擺放碗筷,老和尚看一看,就問他:「小沙彌,你現在在做什麼?」小沙彌回答:「我在擺碗筷。」老和尚又問:「你的心在想什麼?」小沙彌說:「什麼都沒有想。」

老和尚就說:「可惜啊!你現在如果想著『和大家結好緣』,歡喜地擺碗筷,等會兒有很多人來吃飯,你就已經和大家結了好緣,這樣就是正精進。」

這則故事正是告訴我們,只要有心,時時都是修行的好機會。所以,待人處世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若能如此,內心自然會平靜、祥和,智慧與禪定即能不求而得。

***

萬燈寺

從前有一座古寺,裡面一位住持師父領導了很多位出家眾──包括受戒的比丘尼及尚未受戒的年輕沙彌尼。

其中有一沙彌尼,每天都很認真聽住持師父講經。這位住持師父總是說:「我們要明心見性,眾生由於心地黑暗,所以被愚癡蒙蔽了清淨的本性。」又告訴她:「修行最要緊的就是明心見性,才能解脫惡道。」這位年輕的沙彌尼怎樣聽都不懂,什麼叫明心見性解脫惡道?要如何解脫惡道?「本性」為何被無明蒙蔽?什麼又叫「無明」?她都聽不懂。

有一天,她幫住持師父打掃房間的時候,有一個機會,她就問:「師父,要怎樣才能開啟無明,明心見性?」師父就說:「你的心地黑暗,你點亮妳的心燈吧!」

過去的出家人很尊重住持方丈,問法得到回答之後,不敢再問第二次。她只記得這句「點亮心燈」,但要怎樣點亮心燈呢?她真的不懂,連無明都不懂了,何況要點亮心燈呢?她更是不懂了。這是一直存在她心中的疑問。

就這樣隨著年齡漸漸增長,終於她也去受戒了。後來就離開這座古寺,到另外一個地方興建一座寺院,她的座下收了很多弟子。在這個寺院裡,她每天都增加一盞燈火,過了幾十年,這個寺院已經點有千萬盞以上的燈火了,所以寺名叫「 萬燈寺」。

她每天都親自看著寺內的燈火,一盞盞點亮,但對於如何點亮心燈,仍是疑惑不解。將近八十歲時,她身體漸漸衰弱,臨終的最後一刻,她把弟子通通叫到身邊來,她說「你們知道嗎?為什麼我建這寺每增加一盞燈?現在因為幾十年前,我師父告訴我點亮心的燈火,所以我每天點一盞燈火,看看是否能將心燈點亮了;然而我的心燈卻尚未點亮,這是我這一輩子最遺憾的事情……。」最後她流著傷心的眼淚,離開人間。

諸位,心燈是無形的,當這位比丘尼身為沙彌尼時,初次聽到「點心燈」,但她無法悟出點心燈的道理,只是在寺內點佛燈,點上了千燈,仍然無法引進入她內心那盞明燈。

現在的慈濟人,都已點上心中的一盞燈了,大家都以慈悲喜捨、愛的心燈,相互傳遞不息;希望我們心中的慧燈,永不止息!

***

蟾蜍的願望

某一間古寺之前有一個水池,水池裡住了很多蟾蜍,蟾蜍們忽而跳入水池,忽而跳上池塘邊;而寺裡常有修行人跑香念佛,拿著念珠踏著方步。

蟾蜍群跳到池塘邊,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踏著莊嚴的腳步,嘴裡念著響亮的佛號,牠們心裡很羨慕;其中有一隻,當人家在大殿開始拜佛時,牠就跳到大殿門外非常虔誠的祈禱,希望佛陀能賜給牠兩足站立的能力,像人類一樣以雙腳走路。

因為牠很虔誠,所以感動了一位天神,於是就滿了牠的心願。牠覺得很歡喜,因為所有的蟾蜍都必須四腳跳躍而行,只有牠能兩足站立而行,所以牠覺得很高興也很驕傲。

有一天,草地上忽然來了一條蛇,很多蟾蜍看到兇惡的大蛇,就趕緊跳到水池裡躲起來,那隻兩足立行的蟾蜍心裡也很慌張害怕,但是兩足走路總比不上四足跳躍快,而現在的牠已經失去了四足跳躍的功能,最後被蛇追到了且一口咬住,當牠痛苦地掙扎時,心裡非常後悔,牠想:「我何苦放棄原本具有的功能?只為了追求兩足立行,竟落得亡命於蛇口,後悔莫及!」

這雖是個童話故事,但也可以做為我們最好的警惕。學佛就是要恢復原本的功能本性;若是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卻不擇手段去追求,終究會失敗的。有些人到寺院去說要學道,卻迷於追求神通,因而常會走火入魔,不但亂了精神且斷了慧命,這樣就太可惜了!

希望大家都能透徹瞭解我們的本性功能,若無法透徹了悟,即使面對至道,也很難體會真理,所以佛陀才有「見性學道難」之嘆;其實,純淨的真如慧性和自己最近,然而人們卻往往捨近求遠。我們的眼睛能看清別人,卻看不見自己的頭臉,距離最近的反而看不到或被疏忽了。

學佛無非要我們從最近的地方做起,而最貼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發揮自己與生俱有的功能,切莫捨近求遠啊!

***

晝執火把的修行人

佛陀在世時,社會也是分歧動盪的局勢,有些修行者認為,修行就是要離開亂世,得道之後,再來教導眾人。

有位修行者修持認真,但愈是修行,愈對社會亂象感到不平,總覺得大眾都很愚癡,心地黑暗。他自認智慧高超,只要有人提問,他一定能以最好的道理引導大眾。

為了吸引大眾,他在大白天拿著一支火把,到處喊叫:「世間太黑暗了,我要以這支火把為大家引路,照亮你們的內心。」

旁人看了大都一笑置之;有的人搖搖頭,覺得他很可憐,是不是精神不太好?

佛陀聞悉,覺得這位修行者本意是善,只是欠缺智慧,自大妄為。

佛陀就問這位晝執火把的修行人:「你真的什麼事都知道嗎?」

「你有什麼疑問儘管提出,我都能回答。」

佛陀就問他:「天文地理、四時循環的道理,不知道你懂不懂?」

「這太高深了吧!」

佛陀又問:「你知道如何治國而能使人人致富、社會祥和嗎?若有外國侵犯,又如何調兵遣將來防患?」

這位修行者心想:我既不知天文地理,也不懂治理國家、防範外侵,原來我知道的事情這麼少;頓時心生慚愧,放下火把,虔心向佛陀求教。

佛陀說:「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不能聽聞一點道理就貢高驕傲;「是如盲執炬,照彼不自明」,自己拿著火把卻不認得路,還想要為人引路,那就以盲導盲了。要知道在人群中,無論是個人或是一己所知的道理,其實都如微塵一般。

譬如我提倡發揮愛心,有的人就說:「我也很有愛心。」問他做了些什麼善事?又說:「總之不害人就好了。」

然而不害人只是獨善其身,沒有兼利他人,那就不夠;心中有愛定要付出,才是真實的愛。

一個人的見解有限,所看的境界能有多遠?所見的景象,能分辨真實嗎?看到前面一片樹林,卻無法分別每棵樹的種類,因為太遠了。又如抬頭看,見天是藍的,雲是白的,實際果真如此嗎?宇宙何來顏色,只是距離與光線照射,眼睛看來就覺得是藍的。

學習觀境練心,能夠感到自我的渺小;縮小自己,感恩人人,對人事物尊重,發揮內心本具的真誠之愛。

***

富長者的心願

古時有位富長者心地很善良,覺得與其自己享用萬貫家財,不如幫助大家都衣食無缺,因此大開善門,廣為救濟遭逢苦難病痛的人。

那些被救助的人都對富長者既感恩又讚歎;後來富長者的名聲傳播開來,不只全國人民敬愛他,連鄰國也讚歎他的愛心。最後這些人間的讚歎聲上達了天堂。

有位天人得知長者受到那麼多人愛戴,心想:我以前在世間也是樂善好施,因此才能感召天福,投生天堂;但是,這位富長者所做的好事勝過我,將來他的福報是不是會超過我?

這位天人心生嫉妒,打算讓長者退失道心。於是,他幻化為一位平常人,來到富長者面前說:「你將自己寶貴的財產布施出去,不會心疼嗎?」富長者笑了笑搖搖頭。

天人又說:「辛苦賺來的錢財應該留給自己和子孫享受,你這樣不斷地布施,最後會把財產散盡。」

富長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萬物滋養眾生,我的財產若只給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了,不如讓天下人一起來享用。」

天人佯稱:「據我所知,如果勤於布施,將來會墮入地獄!」

富長者覺得很奇怪:為非作歹才會感召地獄的苦報,布施行善的人,怎麼會墮入地獄?

天人見長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獄的景象,告訴他:「你看!這些在地獄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間布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問他們。」

長者走到一個人面前,問他:「你為什麼會墮入地獄?」這人迎合天人便答:「以前我常常布施財物幫助別人。」

「那麼,接受你幫助的那些人呢?」

「他們都往生天堂了。」

富長者歡喜地說:「我的心願就是人人幸福,既然那些曾受我幫助的人都能往生天堂,只有我一個人墮入地獄,也不算什麼,我還是很高興!」

富長者的神態是如此誠摯而感人,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既感動又慚愧。他恢復天人的身分,對長者說:「我一時起了嫉妒心,想要動搖你行善布施的心念,才編造那些謊言。你這份『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懷,真是令人感佩!」

這是佛經上的一則故事,由此可見,所謂「善門難開」,行善這條路上,有時受人感恩、尊重,有時受到嫉妒、毀謗,這一切都必須以清淨的智慧與堅強的毅力去面對,更要恆持初發心,那份單純與虔誠的善念,才不致動輒喪失信心。

***

惡人和善人

現實生活中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境界,需要細心思考,然後有所感受,這就是在做出分別。思想分別內、外面的境界,時時刻刻不斷地生滅,永無止息,所以我們應該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念。

佛陀在世時,有位求道者來請教佛陀:「如何面對惡人無理取鬧,或逞強欺善?」佛陀的回答很簡單:「觀,觀如月。雖然是很壞的人,但是把他當成月來觀想。」

求道者又問:「那又如何面對善知識?」佛陀同樣回答:「觀,觀如月。」求道者說:「您說的話太簡化了,能不能再詳細解釋,為什麼面對惡人與善人都要『觀如月』?」

佛陀微笑地為他詳解:面對惡人,不要與他對立,針鋒相對必起衝突。所以就觀想,月圓之後就開始缺蝕,慢慢地月亮就會從天上消退了。同樣的,對於惡人退一步、忍一下,他自有因緣果報,終會如月漸蝕而消退不見。對於善人,則如月初時,月亮慢慢從缺而圓,這就像善知識的德行增長,日日累積而至圓滿。

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如何觀察別人的態度,再反觀自己,是否也能如圓滿的月,做他人的善知識?

我曾聽一位父親分享:過去他的脾氣很壞,常犯錯誤、人生過得很糊塗,兒子還將他比喻為「暴君爸爸」,說:「喝酒打人,不喝酒也打人,聽到爸爸回家,大家都要先迴避,如果來不及躲開,就地趴下還比較安全。」

後來這位爸爸投入志工行列,歷經許多人事訓練,慢慢改變自己的脾氣。有一次他到醫院做志工,在加護病房外幫忙病人家屬換穿隔離衣,有位中年人神情不好,他就多加關懷,問:「先生,你來看誰?」中年人說:「我是來看我爸爸死了沒?」他就說:「醫院是要把人救活啊!怎麼是看你爸爸死了沒?」

這位中年人向他吐露心聲:「我是個受害者,我爸爸很壞,喝酒要打罵,不喝酒也要打罵,我們對他實在很無奈,也沒有一點感情。」這位志工聽了不禁想起,他兒子也說過同樣的話。幸好他已經知道應該朝什麼道路走。

如何累積德行,佛陀教導五個方法,以信、戒、聞、施、智慧去惡從善;為人要有正信,能夠守戒,也就是守規矩,還要多聽聞、行布施,才有智慧,這就是人格成長完滿,像月初到月圓的過程。

人生不怕錯,只怕不改過,令人擔心的是,原來善良的心受到惡知識、壞朋友的拖累、影響,帶往錯誤方向,讓圓滿的月漸漸缺失損德,這是很可惜的事。我們要時時用心觀察自己的心,也要觀察外在的善、惡知識,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中,處處都是心靈道場。

***

觀如月─面對善、惡知識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婆羅門叫做生漏,有一天他來到佛的精舍,向佛陀請教:「瞿曇沙門,請教您,假使面對惡知識,要如何和他相對?」佛陀回答:「觀,觀如月。雖然他是很壞的人,但是,把他當成月來觀想。」

婆羅門聽不懂,再一次問佛:「瞿曇沙門,如果遇到善知識,又要如何面對?」佛陀同樣回答:「要觀,觀如月。」這位婆羅門就問:「佛陀,瞿曇,您能不能再詳細為我解釋一下?您說對待惡人,叫我『觀,觀如月』;對待善人,也叫我『觀,觀如月』,我不能了解。」

佛陀微笑向婆羅門說:「如果面對惡人,不能和他對立,針鋒相對必定會起衝突。人生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面對惡人時就觀想,觀想每月月中到月底時的月亮,從月圓時不斷有了缺角,慢慢地,月亮就會退隱不見了。」

因此,面對惡知識,不要去惹他,也不要去理他,退忍一下,惡知識自己會慢慢墮落,就像月亮一樣,從月圓時終至缺蝕,慢慢消退不見,最後會承受到自己的果報。

婆羅門再問:「若是善知識呢,為什麼也要觀月呢?」佛陀再說:「天上的月亮,從月初時會慢慢從缺而圓滿,這就是善知識的德,也就是信、戒、聞、施、智慧等德行在增長。」

善知識有了信,信是道源功德母,能長養一切諸善根,善知識的善根慢慢成長起來後,有了信心,就能守戒,守戒就不犯錯,能守戒就能多聽、多了解。了解之後,就知道善的要精進;惡的要停止。自然就懂得布施、付出去做對人群有益之事,這就是造福,在造福中自然生長智慧。

因此善知識的德行就好像月初的一彎明月,會隨著時日,慢慢地一直增長,到了月中時,滿月光華,表示修德圓滿。

若是以觀月的心態去觀善惡,就可知道,人生善惡都是自己所造。沒有因緣果報觀念的人就會為惡,德行就像月會消失光明,最後會消退、黑暗,猶如墮入地獄一般。善知識的德行則會慢慢增長,一如月的圓滿。如果能這樣觀想,就知道善惡如何選擇,如何親近善知識,如何遠離惡知識。

這是佛陀的教育,在經由觀察別人之中,也要反觀自己,觀察自己的德行是像增加中的明月還是像消退中的月亮。

月亮本來就是圓的,這就像人人本性普皆平等,都是善性本具。但因為欠缺信、戒、聞、施、智慧,導致無明不斷產生,而迷失了本性,遂造作惡業,就像原來的滿月慢慢不斷消退。

期待大家不但自己要時時接近善知識,還要做他人的善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