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10日星期四  所謂智者,不必辯言,無恐無懼,守善為智。

 

腦筋裡面只一個善念頭『平常有在讀閱,有照佛說的 (經書) 內容去行持就是最好的報佛恩把功德回向眾生也就是最好的回饋對的起印書善行人。』

 

 

師父說,平時我們所謂房子內的乾淨,現在收拾的是【內心意樂】,惡的念頭不可有。懶散是放逸的根本。不要覺得我滿好嘛!完全在愚癡當中。禮佛,一定一心恭敬的心情提起來。思惟觀察提不起來用功都沒有用。念頭糊里糊塗是癡相應法,時時刻刻檢自己心念查是什麼,有了正確才談的到收拾乾淨。

 

不圖報是指什麼?比喻:做一件事情,沒有人在的時候就馬馬虎虎,懶懶癱癱 (增長癡心),不了解世間因果,若有人來,就認真努力去做。千萬不要欺騙自己,要落實,客氣都拿掉,不管大小事情,難的不要怕,小的事情不要馬馬虎虎,都要去做。盡我們力量去做,這個是能做的。古人說:『你為了道德,人嘛就應該做到的,不要圖報。』俞先生他所求的是世間,能做嘛就做。

印光大師等等都告訴我們要圖報。圖這個上品上生這個果報,學了佛以後,才了解隨喜功德,造業在起心動念之間。『勤勤懇懇』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做到。現在我們要求的是佛法,佛法實際上我們大部分都做不到。跑得來出家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得到人天好報,要學阿彌陀佛一樣,不但要上品上生,要救一切眾生,這才是出家的真正的本意。的確我們做不到,正因為做不到,所以跑得來學,要求這個果,因地當中,內心起心動念一定要勤勤懇懇,使得善意圓滿。

 

1 :

【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往生極樂世界)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

者至誠心。者深心。者迴向發願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國 (往生極樂世界)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

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往生極樂世界),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2 :

六念又作六隨念、六念處、六念法。即:

(1)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

(2)念法,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眾生。

(3)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

(4)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之諸惡煩惱。

(5)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眾生之慳貪。

(6)念天,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淨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此樂報。大小乘對於念天之解釋不同。

 

修學佛法要有善巧地分別,1如果做的錯了趕快把它好好地補圓滿2他錯了,我可不要那麼做,3我要努力,不但是救他,發那個心,不是為了他,要為一切眾生。時時提起來,跑來披這件衣服,學佛的原因,幹什麼?為這個!我做這些將來有沒有報?有的,我圖這個報也要回向一切眾生圖這個懺悔業障,淨除業障,集聚資糧,回向無盡。現在是做不到,因為世間不是我要的東西,增上生只是利用它來修行,是要的,但是並不是為了貪著自己的享受。

 

【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遠心,卻不可自惰】做事情一定是很辛苦。倒不是體力上的辛苦,而是心力上的辛苦,身苦是容易擋,心苦啊實在是難。現在抵的是要抵心苦。耐勞很容易,耐怨真不容易!努力做,人家還不一定領情。太鹹,放淡、太硬、太軟。發心煮了,也嫌不好,遷就了這個,那個也不行,簡直不曉得怎麼辦是好!不做,沒錯;做了以後,錯都來了。世間是如此,佛法也是如此。苦倒不一定是苦耶,大家卻受不了。【我在這兒幹什麼?至少我是修我自己,然後要幫別人。】一定要對佛法深刻的認識,你要幫別人,從哪裡幫起啊?你先要自己會,你自己不會,你怎麼幫別人?能說善道,感覺當中,這不一定是好,看他講的跟他行的是不相應。【言如其行,行如其言】,那是第一等人,否則講得雖然頭頭是道,行的是一無是處,還不如不講。

 

忍耐心,修我自己,我是幫助別人,我曉得我這樣做是淨化我的煩惱。他嫌淡、嫌鹹,正好成就我的『忍辱』、成就我的『布施』。何妨說;「他喜歡這樣,我就敬他。」那是布施,外面的境界來的時候,能夠讓煩惱不生,『持戒』主要的就是如此啊!內在的話,是自淨其意。凡是這種叫你心裡面不曉得怎麼才好的,你卻能夠『忍辱』。你能夠這樣去做的是『精進』。資糧善都具足,一定要有智慧,能夠發生『智慧』 (般若),不是說得到真正的『定』 (禪定) ,就是說,你一定內心緣念安住在這個上頭。六度一下具足,我們要有這種心情去做,你就對了,還要永遠,不要自惰,不要懶惰。別人說實在的的確沒辦法救我們,也沒辦法害我們!真正害我們的就是自己,真正救我們的還是自己啊!

 六度波羅蜜

在大乘佛教中,六度萬行是修練成佛的重要途徑。其中,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指六種修成功德的要點。而萬行則是對六度的實踐。六度即六種功德,如能貫徹地完成,便能成佛。每種功德均能去除一種特定的業障。

 

佈施:指把自身所擁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財物的佈施 (財佈施) 外,還包括佛法的傳揚 (法佈施) 和信心的給予 (無畏佈施)。佈施能除去貪慳

 

持戒:恪守戒律 (如五戒,十戒) 等。另外捨己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持戒能除去惡業。

 

忍辱:不把任何對自己或教義的侮辱或攻擊放在心上、坦然面對苦難,以及培養耐性。忍辱能除去瞋恚。

精進:簡而言之,就是勤勞地修行。精進能除去懈怠。

禪定:心無雜念,不為俗物迷惑顛倒。禪定能除去散亂。

般若:增進對佛法的瞭解、增長智慧。般若能除去愚癡。

在行六度時,不能另有目的 (例如佈施不能以追求地位、福報、名譽為目的),作成的功德方能稱為波羅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戒定慧 的頭像
    戒定慧

    戒定慧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