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

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

自從達磨西來,為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

只為世人不見自性,是以立見性之法;

世人若了見真如本體,即不假立法。

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造疏及註解者,凡八百餘家。

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

宿植上根者,一聞便了;

若無宿慧,讀誦雖多,不悟佛意。

是故解釋聖義,斷除學者疑心。

若於此經,得旨無疑,不假解說。

從上如來所說善法,為除凡夫不善之心。

經是聖人之語,教人聞之,超凡悟聖,永息迷心。

 

此一卷經,眾生性中本有。

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

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

今恐世人身外覓佛,向外求經,不發內心,不持內經,故造此訣,令諸學者持內心經,了然自見清淨佛心,過於數量,不可思議。

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

所冀學者,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鎔煉,礦去金存。

 

我釋迦本師,說《金剛經》,在舍衛國,因須菩提起問,佛大悲為說,須菩提聞法得悟,請佛與法安名,令後人依而受持

故經云:「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與法為名,其意謂何?

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

金雖至堅,羖羊角能壞;

金剛喻佛性,羖羊角喻煩惱。

金雖堅剛,羖羊角能碎;

佛性雖堅,煩惱能亂;

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

羖羊角雖堅,賓鐵能壞。

悟此理者,了然見性。

 

《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

如來所說金剛喻者,只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

外誦內行,光明齊等。

內無堅固,定慧即亡。

口誦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

為無性故。

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

四大身中,佛性亦爾。

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

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礦,煩惱礦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

空解不行,有名無體;

解義修行,名體俱備。

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

 

何名「般若」?

是梵語,唐言「智慧」。

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

慧是智體,智是慧用。

體若有慧,用智不愚;

體若無慧,用愚無智。

只為愚癡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羅蜜」?

唐言到「彼岸」。

到彼岸者,離生滅義。只緣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並是此岸;

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

亦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

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

口說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也。

 

何名為「經」?

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

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

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自心則無經;

實見實行,自心則有經。

故此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六祖慧能大師講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